《三国演义》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01-15 06:53:11

《三国演义》读后感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和《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一起被称为“四大名著”其实《三国演义》初中的时候就已经看过了,可是现在却忘了许多,但也记得有一些经典的人物和他们的光辉事迹。《三国演义》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形象:实行仁义的刘备、狡诈阴险的曹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英勇善战的关羽等等,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还描写了一系列生动的故事情节:桃园三结义、刘备三顾茅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也是千古传诵的历史故事。这个假期我又重新看了一遍,还是觉得很过瘾,我可以边看边想象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这么多英雄纷纷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这里,我有许多喜欢的情节说到《三国演义》的开端,那么非桃园三结义莫属。东汉末年的时候,天下大乱。刘备叹气的时候刚好被张飞看见了,原来他们的志向都一样,于是去喝酒。他们喝酒的时候,到了关羽,原来三人的志愿都是一样的!大家都很高兴,于是便到桃园祭告天地,结为兄弟,愿同心协力,报效祖国,保卫百姓。还发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刘备是大哥,关于第二,张飞为弟。他们拜完后,杀牛摆酒宴,招聚乡中勇士,还各自造了属于自己的武器。我喜欢貂蝉的聪明,她为了报答义父王允的养育之恩而甘愿献身完成连环计,使董卓和他的义子吕布反目成仇,最终借吕布之手杀死了董卓,除掉了一个心狠手辣滥杀无辜的人,为世间除掉一个祸害。我敬佩关羽的义气、英勇。我最记得的是,曹操攻下徐州时,因为爱惜关羽的人才,想让他投靠自己。但他知道关羽重义气,于是先击溃关羽的军队,将他围困在一座小山上,张辽去劝他投降。而关羽看到他时想都不想,立刻拒绝。即使情况对自己不利,也绝不背叛自己的兄弟,多么有义气!最后关羽提出三个要求让曹操做到,而曹操也答应了。曹操对他十分好,既赏赐了他很多金银财宝和绫罗绸缎,又送给他十几个美女。但关羽把财宝交给嫂嫂收藏,把那些女子都安排好伺候嫂嫂。看到这里,我愈发敬重他的为人了,不仅不背叛自己的兄弟,连兄弟的妻子都要照顾的很好,多么重义气!我还记得他们那些英雄齐心协力讨伐董卓,派了几个人都被华雄(董卓的下属)杀了。当时没有人敢去应战,就在这时,关羽挺身而出,别人都对他不太相信。而他也放了狠话:“如果胜不了,我愿意砍下自己的头。多么有责任感的男人啊!曹操那时命人倒了一杯热酒给关羽,让他喝了再去。可是关羽没有喝,直接出帐提刀上马。外面鼓声震天,大家都提心吊胆,不知道发生什么事。袁绍正要派人去打探情况,关羽已经骑马回来了。他提着华雄的人头,扔在地上,这时候刚才的酒还是温的,多厉害呀,多好的一个将领!我欣赏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我记得三国里面有一个情景让我觉得挺好笑的,就是诸葛亮三气周瑜。他不是像平常人一样直接用粗言秽语来气周瑜,而是巧妙地用计、用他的聪明才智来气周瑜。一气:智取南郡,诸葛亮和周瑜约定:让周瑜先攻,如果攻不下,就由诸葛亮去攻,谁攻下归谁。南郡是曹仁防守的地区。结果周瑜费尽心思攻下时,却已经被诸葛亮趁他不防备占领了。二气:周瑜想用美人计留下刘备。被诸葛亮发现,用计策把刘备夫妇接了回来,并让人在船头喊话取笑周瑜,诸葛亮的计策让刘备“赔了夫人又折兵”。三气:周瑜想取回荆州,假说想取汉中,借到荆州,趁刘备等人出来迎接时一举擒获,就是“借途灭虢”又率兵攻打失败,结果被诸葛亮气死了。临死前,他连叫数声既生瑜,何生亮!,终年三十六岁,便活活的气死了。“几郡城池无我分,一场辛苦为谁忙。两番弄巧翻成拙,此日含颠却带羞。一着棋高难对敌,几番算定总成空。”看出诸葛亮,足智多谋,是个极
刘备大家都知道,是个对下属好,温和的人。孙权是个我不太熟悉的角色,所以我有在百度查了一下关于他的资料。孙权是吴国大帝,自幼文武双全,早年随父兄征战天下。善骑射,年轻时常常乘马射虎,胆略超群。但晚年的孙权日益骄奢,宠信吕壹,赋役繁重、刑罚残酷。立嗣之争,孙权也犯下极大错误,多数名臣死于非命。自孙登夭折后,孙权先是废了孙和,又赐死孙霸,最后立幼子孙亮,这为日后的吴宫政变埋下了祸根。他胆识过人,有雄心壮志,但他沉得住气,三国中最后一个称帝。我记得我们初中语文书的文言文,有篇叫《孙权劝学》,让我进一步了解孙权,那时周瑜被诸葛亮气死了,留下一句“既生瑜,何生亮”便与世长辞了。孙权手下武将就只剩下了吕蒙,可是吕蒙乃一介武夫,有勇而无谋。孙权当然着急,但他并没有将吕蒙撤职,而是悉心地劝他要多读些书,最后吕蒙也变得知识渊博了,连鲁肃也很惊奇地对他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而吕蒙也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一个文盲演变成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孙权以他的人格魅力感染了吕蒙,而且他的口才也很委婉,不直接批评,让吕蒙更容易接受。总之,孙权雄才大略,能屈能伸。经营江东,鼎立三国。想想吧,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天时,刘备左右,卧龙,凤雏,五虎上将,笼络人心,占据人和。唯有孙权仅图长江之险,这虚有的地利,文臣武将均无法与魏,蜀匹敌,却在三国中最后被灭,(魏被晋灭,先于东吴)实是孙仲谋之功!至于曹操……曹操是东汉未年的军事家,政治加和诗人,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曹操是个备受争议的人,关于他的说法有许多,有人说曹操在收拾三国群雄时耍卑鄙、玩奸诈、用狠毒计谋;有人说曹操体恤天下众生,柔情、仁义、有圣人情怀。历史上的大奸大忠都差不多,只有曹操大不同!总体来说,曹操的计谋,奸诈程度往往将对手整得头昏脑涨、找不着北,卑鄙程度也屡屡突破道德底线;但他却是一个心怀天下、体恤众生的圣人。他还是一个柔情万丈、天才横溢的诗人;其实他是一个敏感、自卑、内心孤独的普通男人。在我小学的时候,对三国多多少少也有一些了解。那时候很讨厌曹操,很崇拜诸葛亮。那时我觉得曹操是一个自私自立的小人,为了追求一件事而不择手段,是多么阴险!他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是一种病态心理!听说有一次,由于政治的革命,曹操流落街头,被一个好心人留下.好心人磨刀准备杀猪给曹操吃,曹操却误认为他要杀他.于是杀了好心人.当他发现那人不是要杀他时,居然把他全家人都杀害了。这不是典型的"好心没好报"?后来上初中了,有一些明白这人情世故,便有些体会曹操了,也不太讨厌他了。虽说这个事例确实可以说是一种病态心理,但是如果站在他的角度来讲,曹操本来就多疑,在危机关头自卫是应当的,但是当错怪别人后,老百姓必然会去报官,这对他的影响必然大。他为什么不折手段,因为曹操知道,他不不折手段的话,他就会被人算计,被人杀。所以,他只能不折手段。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复杂的,要像曹操一样,才能在这个社会上更好地下去。其实曹操的政治手腕并非到了那种奸诈且不讲原则的地步.他杀人的目的多数是维护统治区域内的稳定,使百姓生活稳定,不受战乱困扰。对于他大气的诗,我也看过一点,觉得他真的很有才,敬佩他的文采。话说,他的领导能力真的超强,著名的官渡之战,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曹操领导得多么厉害!我觉得吧,其实曹操也是个英雄,他曾经也是个热血青年,有抱负,有志向,而后来也统一了江山„„

《三国演义》读后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