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蓝天的恐龙

发布时间: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飞向蓝天的恐龙》等——知识性文本的教与学
上课时间:2011上课地点:杭州

文/马礼渭
201111月,我走近天长小学,走近蒋军晶老师的课堂,连续一个月。以前听过蒋军晶老师的录像课。《月光曲》《祖父的园子》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名师就是名师,上的课的确是生动,处处彰显着教学的智慧,展现了教学的艺术。可我想:蒋军晶老师平时的课堂是怎样的呢?跟公开场合的展示课有没有区别?按理说,我只是去听课,可以一身轻松。可是好奇、期待以及希望学有所获的心情,竟让我有些紧张。
第一周,蒋老师上说明文单元,在我看来比较枯燥、无趣的一个教学单元。这个单元有课文四篇。一篇是《呼风唤雨的世纪》,作者用简洁明快的语言介绍20世纪的风雨变幻,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一篇是《电脑住宅》,向读者介绍了实验性综合电脑住宅的神奇与美好;一篇是《飞向蓝天的恐龙》用形象化的语言介绍了巨大的恐龙是如何演化为鸟类的;最后一篇是《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描述了经过航天旅行后的一些“特殊乘客”的特殊妙用。
蒋老师究竟会怎么上呢?拭目以待。
一堂课,这么快就结束了?
走进教室,看到蒋老师手拿粉笔,正一板一眼在黑板上抄生字词。上课了,蒋老师开始带读词语。整个过程大概延续了5分钟,师读生跟,师生共读,一板一眼,规规矩矩,没有什么“一箭三雕”之类的特别的方式方法。
集中识字后,蒋老师开始下达第二个指令: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下达指令时,蒋老师拿出一张纸,是他自己对课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手写稿,52个字。蒋老师反复把它扬到空中,反复强调:这是我写的,待会和大家交流。
1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在学生开始在文章中圈划的时候,蒋老师不停穿插巡视,偶尔停首顿足,学生交流讨论。又过5分钟,他开始大声思维:真好,有的孩子把书中表达观点的句子划了下来!很好,那些具体的例子,大部分孩子没有划,因为例子是用来具体解释的!很多同学划了三四句观点类的句子,不过你会发现,这些句子表达的意思差不多,所以你要学会合并,都抄上去,就显得重复了!
整堂课已过去20多分钟,陆陆续续有孩子开始动笔,尝试概括,但是从一些孩子的迟疑、停滞来看,这对他们还是有相当难度的。
大概第28分钟,学生们开始举手示意,想交流自己的“成果”,一个,两个,三个……有的偏短,有的偏长,有的没抓住关键,有的重复信息过多,蒋老师和学生一起分析评点,最后他大声读自己的“手写稿”作为示范,学生再修改。
修改完离下课只有3分钟了,教材里重点解释的“千里眼”“顺风耳”还没讲,教材里重点分析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也还没说。或许这些要留待下节课学习了,我心里这样想。可蒋老师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能简短而又明确地说清楚了,很不简单,其它的文字都是具体解释的,大家读一读,读完这篇课文我们就学完了。
我有点惊讶和纳闷,就这样结束了?
引起纷争的四个问题
下一篇课文是《飞向蓝天的恐龙》。这篇说明文,教学时间有所增加——一节半课。简单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蒋老师让学生学着上一篇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也来尝试着概括这篇文章。学生很快地联系已有的经验与方法,整体感知课文之后得出:课文讲了恐龙是如何慢慢演化成飞向蓝天的鸟类的。
然后,蒋老师抛出了四个问题。
问题一:恐龙能演化成飞向蓝天的鸟类,你信吗?学生有些说“信”,也有说“不信”,教室里像被抛了一个炸弹,一时间学生都陷入了争论中,蒋老师让
2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同学们回归到文本去找找证据。很快地,说“相信”的学生找到了两条依据:1.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2.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师总结。第一个问题解决了。
问题二:恐龙演变成飞向蓝天的鸟儿经过了二亿年,你认为对还是错?问题一抛出,学生又是争论不止。蒋老师还是提醒大家到文本当中找依据。于是学生一番斟酌后开始去关注文本中的“数字”,有的孩子还把它们圈了出来。一番加减推算后,答案就显而易见了:恐龙演变成飞向蓝天的鸟儿经过了二亿五千万年。证明这里是错误的,同学们在一片恍然大悟中关注了这些数字,顺势而导,又复习了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
问题三:你能将四幅图重新排序吗?第一幅是一只瘦小的恐龙;第二幅是始祖鸟;第三幅是长有羽毛的恐龙;第四幅是一个庞大的恐龙家族。这四幅画在我的眼中是很简单也很明了地描绘了恐龙演变成鸟类的图示过程。可是,出乎意料地是同学们的答案五花八门,各执己见,莫衷一是,于是又是一次面红耳赤的争论,蒋老师再次让学生回归文本,浏览课文第四自然段,学生自读自悟,并开始按恐龙演化的阶段将文章分层,蒋老师根据学生的意见在文中标了分层号,这样,图示的排列顺序也就不言而喻了。
问题四:你觉得课文中的插图画得对吗?老师发现课文中的两幅插图画错了,明明是恐龙变成了飞向天空的鸟类,怎么地上爬的也有,枝头停的也有,蓝天上飞的也有的,不对啊,画错了。同学们,你们认为呢?蒋老师一脸认真地向大家请教。学生们又喊开了,争论起来了。一听到蒋老师的问题,我也立刻把目光关注在插图中,在我看来,课文的插图应该是权威,是正确的,是不可能出现错误的。蒋老师又把学生的目光带回了文本,寻找起理由。期间,学生们找到了“一支、一些、一种”这些表示实在意义的虚词,来证明插图是准确的。
仅仅是背诵吗?
在第三堂课中,蒋老师就是简单地出示上节课的重点语段:
3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像鸵鸟一样用两条后腿支撑身体。‖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大,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一样拍打;它们的体表长出了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这些树栖的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
蒋老师说:“这堂课的学习任务我们只有一个——把这段话背下来。但是蒋老师会帮助你们。”怎么帮助呢?蒋老师的方法简单而丰富。说简单,课堂里没有出示什么图片、视频,就让学生在文章中找“表达规律”,然后按规律促进记忆。说丰富,蒋老师把这段话分成若干小段,每一段话引导发现的“点”都略有区别。
第一小段是发现、记住“比较”,第二小段是发现、记住“分门别类、正反相对”,第三小段是发现“描写顺序”……,边发现,边强记,再加上蒋老师跃跃欲试地要和学生比赛强记的速度和速记的精确度,原本枯燥困难的背诵竟然也热火朝天。
KWL
第四堂课,蒋老师带着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让孩子根据课文《飞船上的特殊乘客》填写一张KWL表格。
KLW
关于太空种子,我以前关于太空种子,看了《飞关于太空种子,我想进就知道的船上的特殊乘客》之后所一步了解的
知道的



4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整堂课,蒋老师都是在利用实物投影仪,反馈、点评着学生填写的KWL表格。在“K”这一栏里有的一片空白有的写了三四条,这就意味着关于太空种子这方面的前备知识有的几乎是“零”有的储备丰富。在L这一栏里,有的原样照抄了文章里的句子,有的用自己的话总结得很有条理,这说明了对于文章所介绍的知识各人的关注点不一样,各人的整合、概括、梳理能力也不一样。W这一栏里,有的应付性地象征性地写上了几条,有的非常有探索性非常有逻辑性写了几条,这又说明了各人对于知识的好奇感和拓展欲望也不一样。
不要打开课文
《电脑住宅》是最后一篇说明文,在我还在猜度蒋老师会怎么进行教学时,课已经开始了,蒋老师请同学们,前半节课不打开书,后半节课再打开课文。一下子在我的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蒋老师要干什么?会怎么教这篇课文?
在没有读课文之前,先让学生猜测如果让你来写电脑住宅你会写哪几个空间?学生说了许多:厨房、客厅、书房……然后让学生说说你会选择哪几个空间来写,会怎么写,后来,比对课文,了解写法之后,让学生在课文空白处创写《未来的卧室》,最后反馈交流,师点评。
一组知识性说明文就这么教完了,从蒋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觉得知识性文本也不是那么枯燥乏味,有时候我在听课中也跟随着孩子们在思考,也跟随着他们在寻找,也跟随着他们在蒋老师的引领下一步一步进入说明文阅读的世界。
知识性文本到底教什么?
一周的语文课,有太多的意外。
原本以为课堂里会有学生激情四溢的朗读,会有老师推波助澜的朗读指导,结果没有。
原本以为课堂里会有表演、辩论、讲解等趣味化的学习活动,老师组织、安排,运筹帷幄,结果没有。
5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原本以为,课堂上会有一个接连一个的“巧问”,会有一场又一场的“精彩对话”,会有一次接连一次的“高潮”。结果没有。
一周的语文课,总体上是安静的、粗放的、朴实的。
意外感越强烈,引发的思考也往往越深入。仔细梳理了蒋老师的一周课堂脉络,我开始捕捉蒋老师关于知识性文本的教学取向。有些话我们已经记得非常纯熟,例如“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但真正能学以致用的却很少。就以知识性文本为例,我们有没有深入思考过,我们到底用“知识性文本”来教什么?
教生字?如果是为了教生字,那还真不如用《三字经》《百家姓》,里边生字密度大,教学效率高。我们实际的阅读教学在教学目标上一再降格,无论是什么文体,一律沦为学字学词课。知识性文本的概念密度一般来说都比较高,字相对也较多,因此,很多知识性文本的课堂成了专注扫除生字障碍的课堂。说句实话,认字学词对于中高年级来说,靠自学基本就可以解决,而且就以搜集、整理信息的目的来说,个别的生字障碍不会造成整体的阅读障碍。
教朗读?如果是为了教朗读,那真不如用诗歌、散文和部分小说。知识性文本以呈现信息和观点为主,出声读或许可以帮助读者集中注意力(实际,过度依赖出声读也是轻微的阅读障碍)但有感情朗读就完全没有必要了。收集和整理信息主要依靠默读、浏览、速度、跳读。这些读书的方式跟思考联系得更紧密。
教知识?顺其自然记住知识当然最好,但是知识性文本的课堂如果把记住知识当作主要的教学目标,肯定是本末倒置。很多老师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但是很多教学环节,例如知识竞赛啊,当讲解员啊,你可以理解在锻炼口头表达,但教学的核心还是记知识。
那么,知识性文本究竟教什么呢?
第一,让学生明白知识性文本的阅读目的。
知识性文本是所有文体中阅读目的最强的一类文本。我们生活中为什么要读知识性文本就是要获取信息。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围绕这一真实的阅读目的展开。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去学习怎么确定文章的重要讯息。这一点在《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的教学中体现得最
6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为充分,蒋老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写,用五十到七十个字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对学生的能力提出极大的挑战,所以蒋老师把所有的教学时间都倾注到这一点上,指导过程也展开得非常充分,教给了学生整合信息的一些实用的方法,例如删去那些具体的例子,又例如找出文章中的关键句。
在和蒋老师的课后交流中,蒋老师介绍说,早在1992年,美国布朗·戴和琼斯就总结梳理了决定文章重要讯息的一些基本方法,例如略去不相干的资料,略去重复的资讯,把资料分门别类,找出文本中代表主旨的句子等等。
教这些方法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建立阅读目的──有意识地阅读知识性文本。第二,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阅读策略。
其实阅读策略是相对于阅读偏差及阅读困难而存在的。例如台湾赵镜中教授就提到过因为知识性文本的作者限于文本可读性的要求,写出的作品通常是很精练的,提供的讯息相较于叙事性文本是较不充足的,以致增加了学生在理解上的困难。针对这一点老师在课堂上就可以有意识强化学生利用上下文克服生难字词以及新观点、想法的阅读策略。
那么在这一周的教学中,蒋老师在教哪些知识性文本阅读策略呢?
例如注意关键句。《飞向蓝天的恐龙》《呼风唤雨的世纪》……几乎在每一课的教学中,
蒋老师都在提醒学生找关键句,关键句有时会在第一句,也可能在最后一句。
例如注意细节,包含所提供的数据或例子。在《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教学中,蒋老师让学生圈出时间词汇,然后推算恐龙演化成鸟类所需的时间,目的就在此。
例如注意区辨事实与意见,并分析判断其正确性。在《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教学中,蒋老师一直追问学生为什么相信鸟是由恐龙的一支演化而来的,并引导学生回到文本中找证据,就是这个目的。
7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例如注意一些虚词。还是在《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教学中,蒋老师通过质疑插图正确与否这样一个挑起读者认知冲突的教学环节,把学生的视线引向“大概、左右、上下、有些”等虚词,让学生明白这些虚词虽然没有实在意义,但是使表达更准确、科学。
例如将所得到的答案或信息,填到工作单中。在《飞船上的特殊乘客》一课的教学中,蒋老师让学生填写KWL表格,就是引导学生学习用有效的表格梳理自己学到的信息。
8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飞向蓝天的恐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