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试卷

发布时间:2023-01-21 11:51:45

重庆市部分区县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晚清以降,文字变革与观念更迭互为表里,与新器物新观念相伴相生的,是新字新词的“乱花渐欲迷人眼”。这其中,作为第三人称代词性别区分的“她”字,被认作是这一时期国人“所发明的最迷人的新词语之一”(刘禾语)1918年,新文化运动影响日著,《新青年》上,钱玄同正热议文字的改良与存废,胡适正大谈女子的地位与贞操,而正倾心于译介西方小说的周作人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了如何将英文中的“SHE”对译成中文的现实问题。周作人在其译作《改革》前似不经心地引出了刘半农的天才提议:“中国第三人称没有性的分别,很觉不便。半农想造一个‘她’字,和‘他’字并用。”于是,作为第三人称代词的“她”字,横空出世。最初,“她”字的诞生仅是为了解决一个翻译问题。随着国门洞开、西风渐入,西方语言尤其是英语表达中区分男女第三人称的语法习惯,使得翻译者意识到汉语在这一方面的“缺失”。刘半农关于“她”字的动议,正是出于准确表意的需求。具体到使用哪一个词,各家又自有分说。刘半农认为“她”“他”二字在形式上极像而易认,又有别而不至于误认,正可作为第三人称“他”字的女性指代。周作人于学理上附议,但出于排字印刷的考虑又提出了模仿日语采用“他”字下注一个“女”字的临时性办法。之后,“科班出身”的文字学家钱玄同加入了讨论,“伊”字作为另一种选择也浮出水面。192043日,《新人》月刊一篇署名为寒冰的文章《这是刘半农的错》,旗帜鲜明地反对“她”字。由此,一场关于“她”字存废及“她”与“伊”孰优孰劣的争论将更多人吸引进来。争论的结果是,支持使用阴性第三人称代词的占主导;而在“她”“伊”二字间,虽说初时钱玄同与周作人所支持的“伊”字略占上风,但随着“他、她、牠”系列代词的整体提出,“她”最终得以扭转劣势站稳脚跟。正当学究先生们在“她”字是否需用、是否可用的理论问题上争论不休时,另一些人却已经
开始用起了这个新鲜字。经黄兴涛先生考证,24岁的北大学生康白情是第一个实践“她”字书写的人。之后,俞平伯、王统照、田汉等人都在其诗歌与小说中,开始自觉使用起“她”字。这些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不仅拥有了独立的指称,也呈现出鲜明的个性与富于时代色彩的命运,应和了反对旧式礼教、弘扬女性解放的主题。吊诡的是,新文学家们笔下带有女性解放色彩的“她”字,在另一些人眼里却成为对女性的“区别对待”和“性别歧视”。这种围绕着一个字“锱铢必较”的认真劲儿,使人联想起西方女权主义者关于“Mr\Miss\Mrs\Ms”等词究竟该以何种标准取舍的纠结。女性意识下两性的“区分”与“平等”究竟是相辅相成还是截然对立,这一问题的内在张力透过一个小小的“她”字高度集中地展现了出来。(摘编自倪雪君《“她”字文化是怎样层累的?》高一(上)期末测试卷(语文)第18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她”字的发明,表面看是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文字变革,实质是观念更迭。B.“她”字的诞生,是为了解决如何将英文中的“SHE”对译成中文的现实问题。C.刘半农意识到汉语“缺失”英语在表意上的准确性,这促使他造出“她”字。D.刘半农关于“她”字的动议,周作人在学理上给予认同,但钱玄同却不认同。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她”是“最迷人的新词语之一”,后文围绕这一论点展开。B.文章按“她”字发展的时间顺序,较为细致地梳理了“她”字文化层累的过程。C.文章分析“她”字文化层累,整体上是从语言翻译和文化观念两方面展开的。D.结尾例举西方女权主义者对人称词的纠结,印证了“她”字显现内在文化张力。

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试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