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二战电影

发布时间:2013-02-27 10:37:30

美国(23部):《兄弟连》、《拯救大兵瑞恩》、《细细的红线》、《纽伦堡大审判》、《纽伦堡大审判(特别版)》、《巴顿将军》、《最长的一天》、《辛德勒名单》、《卡萨布兰卡》、《父辈的旗帜》、《中途岛》、《沙漠之狐》、《英国病人》、《音乐之声》、《虎!虎!虎!》、《坦克大决战》、《大独裁者》、《生死大逃亡》、《丧钟为谁而鸣》、《德国好人》、《兵临城下》、《风语者》、《U-571

德国(20部):《从海底出击》、《帝国的毁灭(加长版)》、《决战斯大林格勒》、《黑色星期天》、《莉莉·玛莲》、《欧洲!欧洲!》、《伪钞制造者》、《玫瑰围墙》、《希望与反抗》、《纳粹军校》、《悲情火绒草》、《大迁徙》、《欧洲特快车》、《铁十字勋章》、《极地重生》、《何处是我家》、《六重唱》、《第九日》、《靡菲斯特》、《最后的桥》

中国(8部):《血战台儿庄》、《鬼子来了》、《紫日》、《栖霞寺1937》、《东京审判》、《七七事变》、《我爱夜来香》、《梅花》

俄国(6部):《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大血战》、《解放》、《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烈日灼人》、《烽火孤儿》

南斯拉夫(4部):《没有天空的都市》、《逃离索比堡》、《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

波兰(3部):《钢琴家》、《战争三部曲》、《卡廷惨案》

英国(3部):《遥远的桥》、《桂河大桥》、《空军大战略》

法国(3部):《虎口脱险》、《光荣岁月》、《广岛之恋》

意大利(3部):《美丽人生》、《血战阿拉曼》、《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删节版)》

日本(2部):《望乡》、《流转的王妃,最后的皇弟》

其他(2部):《我的妈妈》、《命运无常》





《不列颠之战》(英国):英国影坛精英空前出动参加皇家空军,如迈克尔.凯恩、肯尼思.莫尔,劳伦斯.奥立弗、罗伯特.肖等。再现那段丘吉尔称之为从来没有如此少的人为如此多的人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的不列颠空战!



《莫斯科保卫战》(苏联):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大作!该片真实还原历史,既有宏大的战争场景,还突出表现了人性的光辉,刻画了朱可夫、佐尔格、罗科索夫斯基、卓娅、波多利斯克步兵学校学员等一大批苏联英雄人物!看过这部片子才真正感受到苏联红军的伟大!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伟大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二战欧洲战场的转折点,德军鲍卢斯第六集团军被苏军全歼。但这部影片由于摄于70年代,没有后来拍的《莫斯科保卫战》那样精彩。不过还是喜欢那帮水兵们,小伙子们在大副一声弟兄们,满舵前进地带领下,吹着口哨,端着上刺刀的长枪,昂首挺胸(胸前露出蓝白相间的水兵服)、视死如归地向敌人冲去!



《围困》《解放》(苏联)《内雷特瓦河战役》《苏捷斯卡战役》《南方铁路之战》(南斯拉夫)





《最长的一天》(美国):用传统手法表现的二战盖倌之作,再现诺曼底登陆的浩大场面。演员阵容强大,从将军到士兵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象罗伯特.米切姆(ROBERT MITCHUM)演的美国陆军29师副师长福特准将,罗伯特.瑞恩(REBORT RYAN)演的美国82空降师的师长加文将军,(HENRY FONDA)亨利方达演的老罗斯福的儿子美国陆军第四师的师长泰德.罗斯福将军,John Wayne演的82空降师师长范登弗中校(让士兵放在板车上推着指挥作战的老大),( RICHARD BURTON)理查德.伯顿演英国皇家空军的坎贝尔少校,还有一个英国小兵一出场就从登陆艇上掉到海里,仔细一看竟是后来的007肖恩.康纳利(SEAN CONNERY)以及《虎口脱险》里的油漆匠,隐藏在这里当上消防员了。他骑着车,拿着瓶酒,看到盟军时边喝边叫Viva FranceViva France。至于其他有名有姓的欧美演员还有几十位,看到确是一时的经典。如同歌星保罗.安卡为这部电影唱的Many men came here as soldiers Many men will pass this way Many men will count the hours As they live The Longest DayMany men are tired and weary Many men are here to stay Many men won't see the sunset When it ends The Longest Day





《遥远的桥》(英国):蒙哥马利的市场花园行动,英国第一空降师在此役中几乎全军覆没,用鲜血和生命讨回了在敦刻尔克失去的尊严!肖恩.康纳利饰演的第一空降师师长,拿着把雨伞背着手,抬头挺胸地走过去和德军谈判,十足的英国绅士派头!



《巴顿将军》(美国):电影一开始,在巨大的星条旗背景下,军鼓声中演员乔治.斯科特一身戎装,蹬着马靴,上台高声演讲巴顿的那篇名作《美国军人最伟大》:





弟兄们:

*最近有些小道消息,说我们美国人对这次战争想置身事外,缺乏斗志。那全是一堆臭狗屎!美国人从来就喜欢打仗。真正的美国人喜欢战场上的刀光剑影。



*当今天在座的各位还都是孩子的时候,大家就崇拜弹球冠军、短跑健将、拳击好手和职业球员。美国人热爱胜利者。美国人对失败者从不宽恕。美国人蔑视懦夫。美国人既然参赛,就要赢。我对那种输了还笑的人嗤之以鼻。正因如此,美国人迄今尚未打输过一场战争,将来也不会输。一个真正的美国人,连失败的念头,都会恨之入骨。



*一个战斗队是个集体。大家在那集体里一起吃饭,一起睡觉,一起战斗。所谓的个人英雄主义是一堆马粪。那些胆汁过剩、整日在星期六晚间邮报上拉马粪的家伙,对真正战斗的了解,并不比他们搞女人的知识多。



*大家要记住,算我没来过这里。千万不要在信件里提及我。按理说,我是死是活,对外界要保密,我既不统率第三集团军,更不在英国。让那些狗日的德国佬第一个发现吧! 我希望有一天看到,那些狗杂种们屁滚尿流,哀鸣道:我的天哪!又是那挨千刀的第三集团军!又是那狗娘养的巴顿!



*二十年后,你会庆幸自己参加了此次世界大战。到那时,当你在壁炉边,孙子坐在你的膝盖上,问你:爷爷,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干什么呢?你不用尴尬地干咳一声,把孙子移到另一个膝盖上,吞吞吐吐地说:……爷爷我当时在路易斯安那铲粪。与此相反,弟兄们,你可以直盯着他的眼睛,理直气壮地说:孙子,爷爷我当年在第三集团军和那个狗娘养的乔治·巴顿并肩作战!””





这不是一部赞颂他的电影,也不是一部谴责他的电影。影片既表现了他那顽强进攻的硬汉精神,也刻画了他殴打伤兵的暴躁性格以及他不顾大局,在英国演说时大放厥词战后世界的主宰是英国和美国(他自说我只是想让那帮英国老太太高兴高兴)。对此俄国人提出了强烈抗议。这就是真实的巴顿。虽然他一生中只是个与时代格格不入,充满矛盾的人,但他也是在突出部之役中唯一敢跟德军精锐硬碰硬的美国将军!巴顿死后被安葬在卢森堡哈姆的大型美军公墓里,和他的第三集团军的6000名弟兄葬在一起,墓碑上写着乔治.S.巴顿 第三集团军上将,军号02605。主演斯科特因本片得了第四十三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但他抱着一贯蔑视好莱坞的态度,拒绝领奖。这一点和巴顿如出一辙。



《坦克大决战》:就是著名的突出部之役,巴顿以进攻对进攻让德军阿登反击战的胜果化为泡影!





《虎虎虎》《中途岛之战》:这两部电影告诉我们一些道理。一是太平箱里不太平,不要老想着过舒服的小日子,应时刻保持警惕。不然就像《虎虎虎》里面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在檀香山的靡靡之音中被日本航母战机打得落花流水。二是在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时,不要盲目地向强大的对手挑战。就和《中途岛之战》中的日本航母舰队一样,在中途岛一役中被美国航母编队重创,中途岛之战成为二战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可笑小日本就是到今天还犯同样的老毛病!



《珍珠港》《细细的红线》(美国)



反映二战特种作战的影片:



《伦敦上空的鹰》:这部意大利电影真实再现了英法盟军19405月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伴着一段激励人心的小快曲和德国容克的陪奏,在摄影机镜头面前,满脸疲惫、头扎绷带的士兵仍高举V字手势(小bug,那时还没有这个1940年末才出现的代表胜利的手势)!影片再次表现了皇家空军顽强不屈的精神,也对我们进行了一次关于雷达在指挥空战中的重要性的科普教育!纵观整部影片有个小角色很让人记忆深刻,就是那个可爱的马里根中士,活脱一个典型的英国乡巴佬!







《血染雪山堡》:理查德.伯顿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的雪山之旅!这部由畅销小说改编的电影是在奥地利一个黑森林小镇上拍摄而成的。导演布莱恩·赫顿的逻辑思维相当强,线索布置严思无缝,估计就是现在再拍也很难超越原作。尤其高空缆车中的生死打斗拍得相当紧张刺激,所以碟迷们看起来精精有味,神经绷得紧紧的。稍显不足的就是惯用米高梅的手法,硬塞进来几个美女间谍,不过话又说回来,没有美女哪出英雄呢?



《纳瓦隆大炮》《海狼》《逃往雅典娜》:这几部电影都是一帮硬汉老兵们的杰作,格里高利.派克(Gregory Peck)、罗杰.摩尔(Roger Moore)、大卫.尼文(David Niven)以及几个熟悉的面孔如:《野鹅敢死队》里面的医生、老军士、《凯利和他的英雄》里面的光头大兵。真是很喜欢这些电影的风格,引人入胜的剧情、激烈的动作场面和时不时插科打诨式的搞幽,不像后面拍的一些片子看得沉重。



《大逃亡》:老牌动作巨星史提夫.麦克昆(Steve.Mcqueen)主演的二战电影。美国电影里经常喜欢在一帮英国人中放进一个美国飞行员,而这家伙往往表现得特立独行,敢想敢拚,在一帮保守的绅士风格的英国人中发挥鲢鱼效应。看看剧中史提夫那精彩的摩托车逃亡的长镜头,这身手不愧他的称号!其他的老兵还有查理斯.布朗森(Charles.Bronson)、詹姆斯.考布朗(James.Coburn),他们把德国佬的集中营当成了美国的西部乐园!在里面我还发现有个小兵竟是后来看的英国电视《CI5》里的考雷,这家伙不是被德国人枪毙了吗,怎么成了战后英国情报局的头儿?



《桂河大桥》:导演大卫.里恩根据一部反战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讲述新加坡沦陷后,盟军战俘在日军集中营为日军造桥的故事。亚力克.吉尼斯成功地扮演了具有骑士精神的英国军官。即使作为战俘,而且是为敌人造桥;但也要把它造好,因为这关系到军人的荣誉!电影里用口哨吹出来的主题曲《桂河大桥进行曲》,是根据1916年的一首乐曲《波基上校进行曲》改编的,至今脍炙人口。真正看过二战史的就知道,英国人其实没有表现得那样伟大,在新加坡之战中,10万英澳联军向日军投降,有的甚至一枪未发。指挥这次作战的英国将领就是那个敦克尔克撤退的导演珀西瓦尔将军。所以整团整团地被日军虏去造桥,该!



《桥》:一看这部电影我耳边就响起《啊,朋友再见Bella Ciao》这首歌,是男子汉都会唱。以前我们听它感受到的是朋友间的真挚情意,甚至带着悲壮,活着的同志不要忘记牺牲战友的嘱托,要将其埋在高高的山岗上,并播上种子让鲜花满山岗,永远陪伴着长眠于此的英雄!意会男性的阳刚之美!最近有网友经过查证后说bella ciao实际意思是再见了,美人!这是二战时期意大利游击队员唱的歌,也是南斯拉夫电影《桥》的插曲。南斯拉夫人和意大利人一样都是有着地中海式浪漫性格的人!他们非常乐观奔放,甚至在奔赴战场前,和美丽的姑娘再见时,都会唱既使我牺牲了,也会化作鲜花陪伴在你的身旁,充满柔情蜜意。这也许才是这首歌本来的意思!所以我觉得这两种理解就像同一种词语可以表达成阳性格或阴性格一样,在这首歌里都能体现出韵味来!

这首歌在耳边回响。让我再次感悟那追求自由与平等的精神,至今不能忘怀,partizan 的火炬永不熄灭!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七十年代生人都熟悉这部电影,咱先对接头暗号,对:天空在颤抖,仿佛空气在燃烧。答:是啊,暴风雨就要来了(握手,同志!)

影片开始由于假瓦尔特的出卖,一帮自发组织的萨拉热窝热血青年惨死在德军机枪下。那对相爱的年轻人临死前的依依不舍,让人为之动容。其后在德军枪口下,女孩的父亲和萨拉热窝的市民们勇敢地走上前来为孩子们收尸的情景更是影片的一个高潮!接着伴着激昂的乐曲,老瓦带着小伙子们上场了。惩治假瓦尔特,揪出叛徒,炸毁铁路油车,破坏德军的劳菲尔行动计划。最后弄得德国党卫军军官只好说你知道谁是瓦尔特吗?看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

现在网上有人放厥词,说这部电影不真实,什么子弹无极限,老不被打死,是不是玩CS多了昏了头?又说这部电影是为崇拜领袖人物而拍,我tici第一个站出来说,瓦尔特真有其人,他在萨拉热窝解放时为保卫发电厂而牺牲,就被安葬在萨拉热窝。80年代,有中国记者去采访写过报道。



《虎口脱险》《老枪》:也许是因为法国过早的战败,法国的二战电影表现正面的战争场面不多。就像巴黎刚解放时,一英国记者说的想想我们为解放你们而节衣缩食,而这里哪像是处于战争年代,一片歌舞升华,奢靡霏霏。所以法国的二战电影话题比较轻松,如《虎口脱险》《深入敌后搞搞震》,都可列入经典喜剧电影里。但《老枪》是个例外,当平静的生活被打破,家园尽毁,家人惨遭纳粹凌辱杀害时,文弱的书生也会拿起武器与恶魔搏斗的。



《战俘列车》:很多二战电影里意大利法西斯分子就是被嘲笑的对象,如这部《战俘列车》、还有《加里森敢死队》,《内雷特瓦河战役》。里面的意大利指挥官都被塑造成一个独眼龙,狂热的法西斯分子,同时又是一个胆小鬼,一个蠢才。二战期间,、墨索里尼在哪里都没有捞着好处,当法国被完全战败,法军士气低落时墨索里尼想借机入侵法国南部,反被法军打得大败。在东非、埃及托布鲁克、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希腊,意军败绩连连,直到斯大林格勒城下意大利第八军团的全军覆没。唉,意大利人太过浪漫,天生不是打仗的料。



U571》《从海底出击》《紧急下潜》:抛开战争的意识形态不说,这几部电影里表现两方指挥官水上、水下的军事斗智场面还是非常不错的。一会潜艇鱼雷瞄准发射,然后下潜海底躲灾装死;一会猎潜舰发射深水炸弹,声纳不断追踪目标,标定水深再放炸弹,不把你砸扁就不走;甚至有的用民船作饵,等鱼上钩。海军迷们看着可过瘾了,能学到不少知识!



633轰炸大队》:为炸掉深藏在海峡谷地的德军重型秘密武器工厂,皇家空军的633轰炸大队几乎全军覆没,与敌同归于尽。



《拯救大兵瑞恩》:斯皮尔伯格导演,汤姆.汉克斯主演从单个个体视角表现二战的力作。新的二战片导演手法更加真实逼人,海滩登陆时,子弹嗦嗦地穿过海水直射进士兵身体,鲜血立刻四冒!一个家伙拿着自己的残肢在走来走去,不疯也傻了!一个士兵被击中时,血不断地涌出,军医在给他用吗啡止痛,临死时喊着妈妈,妈妈!摇拽式的拍摄手法看得人,头都有点发晕,试想当时士兵的心理更加恐惧与难受。大家还是珍惜和平吧!



《开枪为他送行》:不记得那几个扮新四军的英俊小生的模样了。但对两个人有印象,一个是老在女地下党员后面盯梢的杨阿四,因此被抓着在黑老大面前闻镪水,鼻涕口水一把流,连连磕头说我下次再也不敢了,再也不敢了。一个是日军司令龟兔崽子,中我新四军捉放曹之计后,还对我打入内部的特派员说你的,良心的,大大的好,大大的好。当时小日本有那么傻吗?



《侦察英雄》:印象深刻的是一队罗马尼亚小分队刚登上那座人烟罕至的雪峰时,埋伏已久的德国人就把他们包围了。德军军官说:作为登山运动员,我祝贺你们;作为士兵,我逮捕你们。,还有那个罗马尼亚通讯兵,也是个钢琴师,死得很惨。



《敢死突击队》:一帮英军和日军在一个孤岛上的战斗。英军敢死队在岛上发现了日军的秘密机场,随后在热带丛林里被大批日军追杀(扮演日军指挥官的是高仓健)。影片较为精彩的是最后还剩一个英国大兵(迈克.凯恩扮演)和一个美国情报官,两人穿越开阔地时,为躲避日军的子弹进行交叉S型长跑(这招不知真的打起仗时管不管用),只有大兵跑回了英军防区。



《雷玛根大桥》《孟菲丝美女号》《风语者》



《喋血黑谷》《特高科在行动》



二战反思片: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风儿岑寂,风儿带走最后的歌,飞向远方去寻找你的踪迹。天南海北,我和多少朋友重聚,却没有看见你。究竟你在哪里?我要寻找,纵然知道希望渺茫,天涯海角,也要把你找到! 伴着这首伤感的《旅游者之歌》,五个年轻美丽的姑娘消失在一瞬间,战争使青春凝固,憧憬幻灭,使黎明变得那样的沉静!



《德黑兰43年》:这部电影一直是我记忆中的经典!影片通过1943年罗斯福、邱吉尔、斯大林三巨头的德黑兰会议以及战后的80年代两种时光的互换,在险象环生的政治谋杀事件中穿插着红军侦察员安德列与法国女记者玛莉的情感交融。五十年后黑发变白发的两人在巴黎再度重逢,当爱情即将划上圆满句号时,玛莉却被新法西斯主义分子开车撞倒,惨死在安德烈眼前,故事以悲剧结束。最后当安德列搭上飞机返回苏联时,导演镜头对准一个面带微笑的小女孩,孕育着新的希望的种子!小时候看这部电影,我就认为自己就是这样一粒种子,现在种子长大了,可希望还在探索中。



《自己去看》(苏联):看着那个面对家园被德军焚毁的白俄罗斯少年在镜头前瞬间变老,满脸皱纹,一头白发,一脸忧伤的神情,真是叹服导演的隐喻技法!



《辛德勒的名单》:模糊的黑白影像中,一个红色的身影慢慢移动,最后变为小红点消失!



《莉莉.玛莲》: 19814月德国导演法斯宾德在世界报采访他时说:如生命允许,我希望拍摄12部反映德国各个不同时期的影片;第一个描写第三帝国的主题是《莉莉.玛莲》。但不是最后一个……,我在寻找自己在祖国历史中的位置,我为什么是个德国人?”法斯宾德的声明体现了新德国电影艺术家的觉醒和责任。它的《玛丽亚·布朗恩的婚姻》、《莉莉.玛莲》、《萝拉》、《薇洛尼卡·弗斯的欲望》并称新德国女性电影四部曲。

这部电影里女主角还反复演唱着那首唱响敌我双方战场,深入各国士兵心中的同名反战歌曲《莉莉.玛莲》!



《一个和八个》(中国)



电视连续剧(借此一块说,免得以后要出2.0版的贴,谁让咱从小就是电视迷):



《黑名单上的人》:铁希 、普尔莱 小费帕亚他们的脸上永远体现着勇敢、坚毅、智慧和乐观的战斗精神;他们的枪口永远喷射着对侵略者刻骨仇恨的子弹;他们不仅仅是英雄,更像是我们身边从小一块长大的朋友!





《加里森敢死队》:头儿、卡西诺、酋长、戏子、高尼夫他们是小偷、骗子、抢劫犯和街头流氓,和平时期也许早被拉去打靶了。但在残酷的战争中,和面对比他们的罪行更邪恶的法西斯时,他们的人性,天良和技能都得到了复苏和发挥,成为一帮战争中的另类英雄,正是他们带给我们以启迪:人不可能完美,但只要良心未泯,有自己的性格和特长,在特定的时候,人人都能成为英雄!



《死亡档案》(民德):第一次知道西班牙国际纵队,当时很向往参加这支纵队



《大于生命的赌注》(波兰):最后波兰侦察员克劳斯抓间谍那出戏精彩,四个德国间谍被揪出来,排队站好,他们名字前面的字母就组成WOLF间谍小队的代号!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功勋演员吉洪诺夫塑造出有着冷峻的外表,严密的逻辑思维以及沉稳、果敢的性格的红军侦察员——斯季里茨!



《危机四伏》(英国):该剧关于伦敦被德军轰炸期间,一帮爆破小分队挨家挨户清除遗留废弹的故事,真是危机四伏!



《兄弟连》:刚拍的,大家对E连这帮兄弟应该还有印象。



最后是目前碟市尚未发行,影迷、碟友热切盼望碟商推出的经典二战译制佳作:

苏联:

《小分队》:84年拉脱维亚的里加电影制片厂拍摄,同期中央电视台播出。讲述一队伐木的红军小分队因战争爆发落入敌人的后方,最后只剩一人归队的故事!最记得有个红军战士拿着缴获的冲锋枪扫向德国鬼子,来吧,来吃些花生米吧!



《匪巢探秘》:长影译制片,去年俄罗斯出品的《星》是她的翻拍版



《德黑兰43年》(经典影片!希望央视播出苏联完整版,碟市推出过法语版,剪辑得莫名其妙,丧失原作精华)。



南斯拉夫:

《深入敌后》:老影迷们一定记忆犹新,我小时候最喜欢看的《黑名单上的人》的续集,当年央视是反着播的。说的是当上人民军军官的铁希和普尔莱以及胖邮差约察一起回贝尔格莱德收拾南奸的故事,那时铁希的弟弟契比已成为贝市的游击队长了。



《游击飞行中队》:估计这片难找,我也只是看过录像,游击队里面有个在飞机上画美女像,敢从桥洞底下飞过的家伙,后来弃暗投明到游击飞行队里,好像就是《瓦尔特》里面的吉斯。



罗马尼亚:(我记忆中一直在寻找的两部二战影片,拍摄水准不亚于美苏影片)。

《十六个人》:一开始就数着,1234……”十六个战士一一穿过。影片讲述的是罗马尼亚军队参加反法西斯阵营后与苏军一起进攻布达佩斯,十六个战士坚守一栋交叉口大楼的故事.。很让人感动的是那个小胡子。他把刚领到玉米粥分给一个孤儿吃,临走时还把自己的头盔带在小家伙头上。小家伙带着头盔看着他,张着大眼睛,手举得高高的,向他敬礼。可惜后来小胡子在守阁楼时被德国鬼子的机枪打中头,满头鲜血的跌下楼来。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用小时候的话来说,就是从头打到尾),最后大部队反攻时,十六个人里就还剩一个人被救起。



《永不中断的广播》:印象很深的是那个不断吃阿斯匹林止痛的罗马尼亚上尉。影片里德军事先绑架了驻守布加勒斯特广播电台的罗马尼亚上校。然后狡猾的党卫军摩托化部队趁着黑夜,借着火车的开动作掩护,突然向广播站的罗马尼亚军队发起袭击。上尉毅然接过指挥权带领士兵们奋起还击,激烈地拉锯战。最后在外围的工人战斗队的支援下,罗马尼亚军队开始反攻。可惜上尉却被一个躲在地道里的德国伤兵冷枪打死。广播站保住了,向全国广播罗马尼亚八.一三起义的消息。



波兰:

《胡巴尔少校》:想想二战中波兰骑兵冲向纳粹坦克的壮烈,这部电影就是表现在华沙沦陷后波兰人的顽强,波兰没有亡!。

[德国本土优秀二战影片]

01.《从海底出击》(西德)

推荐:★★★★★

类型:单视角战争

备注:又名《潜艇风暴》。改编自真人真事;这部影片有三个版本,分别是公映版(2个半小时)、加长版(3个半小时)、完整版(5个小时),建议首次观看的朋友先看删节版的

(影片的完整版长达293分钟,绝大多数时间是在狭隘的潜艇内渡过的,枯燥、乏味、沉闷、压抑、无聊、平淡……这些电影往往唯恐避之不及的不良元素,到了本片却成了经典中的经典。这部影片对人性的刻画,达到了其他影片难以超越的高度,什么叫叶公好龙听天由命存在活着的差别在哪里?本片会叫你领教这些。有网友说自己看了这部作品后,就差点对战争片失去了兴趣,因为大多数战争片都意识形态很浓,有美化和鼓动战争的成分,而本片却告诉观众们,战争是残酷的,并不像书本上那般美丽,在大自然的生存法则面前,人都不过是一群可怜虫而已,任何意识形态和政治理念统统变得毫无意义。本片的剧情基本上是按照故事顺序来拍摄——观众们可以留意一下演员的胡须生长程度,许多影片先出现的镜头未必是先拍的。本片上映后,就连犹太人也为之鼓掌……

02.《帝国的毁灭(加长版)》(德国)

推荐:★★★★☆

类型:多视角战争

备注:德国终战三部曲之一;又名《帝国末日》

(真实的希特勒是更可怕的,因为,希特勒是人!他并非地狱魔王派到人间来捣乱的使者,而是由一个活生生的人演化而来,任何人都有可能变成希特勒……现实中的恶魔往往并非面目狰狞、形象猥琐的,相反他们常常是外表漂亮,穿着得体,举止很有教养,周围认识他的人都认为他是个好人,但他们正是穷凶极恶的罪犯。亲切的希特勒用拉家常的口吻说平民的性命无关紧要、温柔的母亲把毒药塞进孩子们的口中、和蔼的父亲拉开手榴弹炸死自己的家人……扭曲的心理,会使一个人变成罪犯,而罪犯一旦掌握权力和武力,就会带来灭顶之灾,这种例子太多了。禽兽固然可怕,可衣冠禽兽更可怕。希特勒离我们真的很遥远吗?)

03.《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国)

推荐:★★★★

类型:单视角战争

备注:又名《决战斯大林格勒》

(从德军的视角看待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作品,一部含金量很高的反思片。影片涉及到了诸多战争中的敏感话题,如虐待战俘、枪杀平民、抢掠民宅、误杀战友、视士兵为草芥、让士兵充当炮灰、士兵的伤病和生活情感,而最为尖锐的,莫过于战争中的生存问题,尤其是支撑着人类活下去的必须品——食物。在士兵们最饥饿的时候,空运机送来的并不是食物,而是勋章和奖状,这不能不说是一大讽刺。士兵们在前线拼死拼活,高官们却躲在温暖的地方,喊着漂亮的爱国口号,享受着美食,听着高雅的音乐……

04.《黑色星期天》(德国、匈牙利)

推荐:★★★★

类型:爱情

备注:又名《忧郁的星期天》、《狂琴难了》、《布达佩斯之恋》、《爱与死之歌》;歌曲《黑色星期天》原版是40多分钟的钢琴曲,由于引发多人自杀身亡被各国禁播(网络上的都是删改过的翻版)。这首曲子的真正作者是Rezso Seress

(纵观整部影片,我们很难找到一个所谓的正面形象,几乎每个人都具有两面性。Ilona与几个男人发生了不正常的多角恋情,后来还被仇恨笼罩一生,直至白发苍苍;Rezso Seress在影片中被分成laszioAndras两个角色,分别象征着他的不同面。同为钢琴声,斯普尔曼带来希望与反抗,Rezso却带来绝望和消沉;最富有特点的莫过于Hans了,他前后不一致的态度,似乎反映了德军在前线的局势。Hans救过不少犹太人,但他不是舍财取义的辛德勒,他只是唯利是图的商人;Hans也不是雪中送碳的韦恩,他只是忘恩负义的小人。不过毕竟有无数人因他而获得新生,在他的葬礼上有上千名犹太人前来参加,可与此同时,也有两个人在开庆祝会……

05.《铁十字勋章》(西德、英国、南斯拉夫)

推荐:★★★★

类型:单视角战争

备注:本片的主演詹姆斯·柯本等是美国人

(德国的影片,美国的导演和主演,英语的对白,社会主义国家南斯拉夫协助拍摄,多元化的组合使得本片不会以偏概全。故事以德军的视角来看待战争,既不为纳粹招魂,也不把主人公们塑造成反战义士,而是抛开政治上的意识形态,从人性角度再现血腥战场。在战争的前线,没有所谓的光荣和伟大,只有生存与毁灭,只有失去战友的悲伤和人性的扭曲。铁十字勋章,在贵族军官心里是最高荣誉,在厌战老兵眼里却是破铜烂铁,两种情绪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反映了当时德军中的两种心态。顺道说下,中文版配音挺不错~)

06.《浪潮》(德国)

推荐:★★★★

类型:生活

备注:又名《波浪》、《挥手礼》、《恶魔教室》。改编自真人真事

(影片表面上与二战无关,却实际上却息息相关,这个故事所讲述的,是恶魔形成的过程。人们向来总是很轻松地去张张嘴批判一下法西斯,却不愿动脑去思考法西斯是怎样形成的。本片的发生时间是在被认为独裁已成过去、从而步入民主自由平等的今天,而在这个理智的现代,培养像纳粹那样的法西斯青少年,却只需要五天足矣!法西斯少年们处在独裁的世界里感到无比的快乐,拥有着种种日常没有的自豪感,可是这种情绪渐渐失控了……现实中这个悲剧事件发生在美国,而导演则在影片中将其改为德国,正如片中一位少女所说的,这是肩负起反思历史的使命。)

07.《欧洲特快车》(德国、丹麦、法国)

推荐:★★★★

类型:爱情

备注:又名《战后余生》。黑白片,部分彩色

(这是一部非常另类的影片,镜头的视角是第二人称:。影片将黑白与彩色两种色调运用得非常巧妙,丝毫不亚于后来的《辛德勒名单》。这个故事真实地反映出了德国战败初期德国人民的心态:80%的德国人依然同情纳粹、铁路公司老板以死捍卫自己对犹太人的蔑视、神父以上帝的教义支持战争、还有白天是人,晚上是兽人狼执著地进行着那些注定失败的游击战……丹麦导演深入纳粹者的内心聆听他们的声音,但却不是美化纳粹,镜头非常冷静,对纳粹既非同情亦非愤慨,而是思考。影片并不局限于此,还反映出了当时所谓的和平口号与人道主义的虚妄。相比本片这种广阔的视野,许多日本影片只片面地强调日方遭受的伤害。)

08.《过客》(德国)

推荐:★★★★

类型:生活

备注:又名《过客的创伤》

(从新的视角去看待曾经令人发指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真正的反思绝不是简单地批判法西斯和反战,而是要更为全面地去看待历史,敢于从多个角度去探讨战争中的各种话题,这才是有意义的反思,只会在口头上一味地谴责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剧组并没有把主人公斯文设定为一个觉悟忏悔者,相反,斯文年轻气盛,时常与他服务的对象——一个从集中营里生还的老人发生小摩擦,即使到了最后,斯文依然免不了产生厌倦和回避的想法,他卷起铺盖准备回柏林去,可当看到又一群德国青年来到了奥斯维辛时,斯文止步了,并和这群青年一齐留在了波兰的土地上……

09.《伪钞制造者》(德国、奥地利)

推荐:★★★★

类型:集中营

备注:改编自真人真事

(本片堪称德国版的《鬼子来了》,这两部片子也许在能够向人们说明一下:为什么一只狼可以追着一群羊到处跑?短短的一个半小时,留给人们的思考却太多太多,正如导演所说的,本片不是一堂历史课,它反映的只是纳粹体系的一小部分,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集中营,试图把重点放在世界性主题上。主人公萨利,为了使自己和同伴们能够活下去,他帮助纳粹印刷伪造的英镑,以打乱欧洲的经济体系。而面对纳粹军官赫尔佐格的求饶,萨利选择放下了武器,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赫尔佐格用来逃跑的假护照正是萨利制造的……影片最后,萨利故意在赌场里输掉了自己制造的伪钞,然后默默地走向大海,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10.《最后的桥》(西德)

推荐:★★★★

类型:单视角战争

备注:黑白片;又名《桥》(与南斯拉夫电影《桥》同名,德文为Die Brücke”)

(德国战后第一部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的故事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故事发生在德国即将战败前夕,讲述一群年仅十几岁的少年被派上战场保卫家园,进行着一场毫无价值、没有任何意义、无须载入史册的战争。片子有一点夸张,几名只受过一天训练的少年竟然能够挨到美军撤退,这很不可思议,不过这似乎并不重要,因为导演只是想借用这些故事来批判战争,故事的重点在于讲述战争中的人性。)

11.《莉莉·玛莲》(西德)

推荐:★★★★

类型:爱情

备注:《莉莉·玛莲》是一首二战各国士兵都很喜欢的歌

(如果你看过动画片《太空堡垒》的话,你一定会记得那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中国女歌手——林明美,她用歌声征服了敌人,也感动了无数影片中和现实中的人士。实际上明美这种战地歌手的形象并非凭空捏造的,现实中真有其原形,如德国女歌手玛琳·迪特里希曾让无数美军将士为之着迷,她的主打歌正是英文版的《莉莉·玛莲》。以这首歌为主题的这部影片始终在战争、爱情、歌曲这三大主题之间来回切换着,三点一线,彼此密不可分。战士们各为其主,然而音乐无国界,一首歌的FANS不分国籍、种族、地域……

12.《欧洲!欧洲!》(德国、法国)

推荐:★★★★

类型:历险

备注:又名《欧罗巴,欧罗巴》、《希特勒青年队队员所罗门》。改编自真人真事

(这个故事充满了辛辣的讽刺意味,本片的导演出生于波兰,导演以一种非常冷静的态度叙述了这些真实的事件,同时揭示了波兰人在二战时夹缝中求生存的尴尬地位,主人公一再地改变自己的身份,一会儿是受到迫害的犹太人,一会儿是苏联共青团员,一会儿是德军士兵,一会儿是希特勒青年队队员,最后又回归到了犹太人的身份,几年的经历让他刻骨铭心,主人公曾一度想逃到苏军内部,可当他跑到苏军面前时却阴差阳错地成为了德军的进攻先锋,于是乎为了德军的英雄,这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在现实中就是么可笑地发生了。这部具有批判性、反思力度很强的影片属于德国人,也属于犹太人和波兰人。)

13.《玫瑰围墙》(德国、荷兰)

推荐:★★★★

类型:生活

备注:又名《罗森斯查塞街》、《罗森斯塔塞街的女人们》。改编自真人真事

(战争是让女人走开了,但却没能让妻子和母亲走开,一些坚强的德国女性,她们并没有因为纳粹的种族政策而抛弃自己的犹太丈夫、父母、子女,她们为了救出自己的家人,每天都来到玫瑰大街上与盖世太保抗争到底,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一些德国丈夫为了保全自己,无情地抛弃了自己的犹太妻子。玫瑰大街的女人们没有任何武器,只有自己的血肉之躯;没有高大的革命情操,只有最朴实的呐喊:把我们的丈夫还给我们!这些女性是伟大的,可在战后她们却没有以英雄自居,没有炫耀自己的丰功伟绩,而是平淡地生活着……

14.《极地重生》(德国)

推荐:★★★☆

类型:历险

备注:改编自真人真事,现实版《肖申克的救赎》

(影片揭示了苏军虐待德军战俘的事实,但导演并没有让其沦为反俄片,而是较为中立地去看待这段历史,主人公甚至遭到德国同胞殴打。故事的重点并不在战俘营里,而在主人公逃亡的路上,无数个镜头既反映了西伯利亚的冷酷,同时也呈现了它的美丽。故事涉及的地点广阔、人物也多,登场的有德国人、俄国人、中东人、黄种人、犹太人。这是一部反思片,但它不是从政治上进行反思,而是从人性上,通过主人公的冒险来说明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问题。在大自然强大的力量前,人的身份和信仰显得如此的无足轻重,大自然并不会因为你是哪国人、信仰什么主义,来决定你的生与死,它考验的是你的意志力。)

15.《希望与反抗》(德国)

推荐:★★★☆

类型:庭审

备注:德国终战三部曲之一;又名《索菲·斯库勒:最后的日子》

(台湾译成《帝国大审判》。本片所传达的理念让我想到了《银河英雄传说》里的一段话:说到国家,或许它只是人类为了使自身的狂妄正当化所捏造的推托之辞罢了。一旦国家成为主体,不论多么丑恶、多么卑劣、多么残暴的行为都将轻易地为人接受。所有侵略、屠杀、人体实验的罪孽,都可以一句这都是为了国家说明一切,甚至有时还因而大受赞赏。批判这种行径的人反而被扣上侮辱祖国的罪名,挞伐谴责的声浪也四方交逼而至。拍摄于80年代的《白玫瑰》和本片讲述的是同一帮人的故事,中文版由上译配音。注:片尾播放的是历史上三位被害人真实的照片,索菲是德国人心目中的十大伟人之一,与爱因斯坦、马克思齐名。)

16.《悲情火绒草》(德国)

推荐:★★★☆

类型:青春

备注:又名《雪绒花海盗》、《小白花海盗帮》。改编自真人真事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它是从刑场开始说起的,不要以为它是电影人编造出来的剧本。二战时期的德国,常有一群个性叛逆的少年不满纳粹的法西斯教育,拉帮结派起来反抗,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是《希望与反抗》中的白玫瑰,和本片中的雪绒花海盗帮。但他们的命运都很悲惨,不少年仅16岁的少年被纳粹份子送上了断头台和绞刑架,仅仅因为他们散布了几张反战传单,《希望与反抗》中被斩首的索菲终年也只有22岁而已,由此可见纳粹法西斯灭绝人性的程度。海盗成员之一的卡尔被盟军解放了,但他一点也不开心,想到弟弟和朋友被绞死的场景,再想想自己,他只有痛苦地喊着:NEINNEINNEIN

17.《何处是我家》(德国)

推荐:★★★☆

类型:生活

备注:又名《无处为家》、《情陷非洲》。改编自真人真事

(这部影片的风格给我的感觉很像《英国病人》,而且故事都是同样避开了对战争的正面描写,从侧面去表现战争对人的伤害,同样还向观众们展示着美丽的非洲大地。两部影片虽然传达着不同的主题,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主人公们被迫逃离故乡德国,因为他们是犹太人。但到了非洲后他们又被英国人赶来赶去,因为他们是德国人。一家三口为逃避战乱背井离乡,四处漂泊,可天地虽大,却无处为家……终于到了1945年,纳粹投降了,苦苦盼望多年的回家梦终于得以实现,可是这家人却发现,自己已经深深地融入了非洲这片生活了数年的土地……

18.《靡菲斯特》(西德、匈牙利、奥地利)

推荐:★★★☆

类型:人物传记

备注:又名《梅菲斯特升官记》、《恶魔》。改编自真人真事。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火鸟:凤凰篇》,影片通过演员霍夫根的故事重现了纳粹在民主选票下崛起并排挤共产党、直到独霸整个德国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流逝,各人物的立场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的纳粹狂热份子起来反抗纳粹的统治,原来的纳粹反对人士后来屈从纳粹的淫威。法西斯国家的民众对法西斯的上台是负有责任的,正如评论所说,本片对特殊境遇中人的求生和堕落作了真实的描写,以小见大反映了纳粹为何能得到当时德国人民的支持。每个德国人、甚至每个人类的心中,都有一个恶魔的化身:靡菲斯特。不管创造了多少所谓的辉煌,霍夫根只有到被纳粹法西斯抛弃的那一刻,才能明白自己不过是个戏子而已。)

19.《我十九岁》(东德)

推荐:★★★

类型:历险

备注:黑白片;又名《我当年19岁》

Konrad Wolf的经典名作。一个幼年移民到莫斯科的科恩少年,在454月末作为苏军少尉被委任为接收贝瑙小城的司令官。他的使命是向惊弓之鸟的德军散兵游勇做政治宣传,号召他们停止残杀,就地投降。)

20.《善意的谎言》(东德)

推荐:★★★☆

类型:集中营

备注:又名《撒谎者雅格布》、《雅各布的谎言》

(英文名为《Jacob, the Liar》,民主德国唯一一部入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作品。和《美丽人生》一样,用谎言创造希望,用谎言鼓励人们活下去。没有大救星,也没有奇迹,更没有舍身取义的革命者。正如网友所说的,善良不过是良心的闪光,而不是催眠的口号、欺骗的哲学。本片曾于1999年被翻拍过,片名译为《心灵DJ》,有网友指出翻拍版演绎过度。)

21.《大迁徙》(德国)

推荐:★★★

类型:历险

备注:又名《百万大逃亡》。分上下两集播出

(和日本影片《赤月》是同一类故事,反映了帝国崩溃之时本国老百姓的逃难历程,但本片要远比《赤月》来得大气,涉及的内容也更为丰富。本片没有偏袒苏德两军任何一方,对双方的暴行都进行了批判,但也不对其全盘抹杀,只是对老百姓而言双方都是灾难罢。故事当中穿插了一条爱情支线,表现得很自然,不像《柏林1948》和《德累斯顿的悲剧》那样做作。)

22.《铁皮鼓》(西德、法国、波兰、南斯拉夫)

推荐:★★★

类型:荒诞

备注:又名《锡鼓》。小说版获得诺贝尔奖,电影版则获得奥斯卡奖;电影版删掉了不少内容,引起读者的遗憾

(战争的发动,并非是希特勒一个人的责任,德国民众也有责任,对此德国人勇敢地直面事实。这部影片是德国人的一次自我批判和反思,隐喻的叙事手法荒诞、奇特,剧情离奇但又启人深思,可谓荒而不谬,我们会发现,奥斯卡的个人世界,竟是与人类的战争世界如此的格格不入,作为主人公,他更像一个旁观者。影片的批判范围早已不局限于战争,甚至包括了人的精神面貌和性欲望,影片中那段耶稣敲不响奥斯卡的鼓的剧情充满讽刺意味。)

23.《乱世启示录》(德国、法国、英国)

推荐:★★★

类型:历险

备注:又名《暴力启示录》、《残暴的人》、《食人魔》、《怪胎》

(雪朗多夫继《铁皮鼓》后的又一部二战片,作品可谓荒而不谬,以法国人亚伯的故事侧写纳粹的神学以及战争对人的摧残,影片镜头平稳冷静、毫不煽情。故事看似滑稽,但又启人深思。本片原名《食人魔》,隐喻战争的吞噬性。)

24.《纳粹军校》(德国)

推荐:★★★

类型:青春

备注:德国终战三部曲之一;又名《希特勒的男孩》

终战三部曲以三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二战,《帝国的毁灭》是从政界,《希望与反抗》是从民间,《纳粹军校》则是从军方。这又是一部谢罪片,有一个剧情是讲到校方为了训练学生们的作战本领,竟在树林里安排一群苏联少年供学生们猎杀,学生们怀着兴奋的心情上阵,可看到与他们同龄的少年们悲惨地死去们时,大家都沉默了,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反战情节。在扭曲的社会环境下,Albrech的不幸结局似乎是必然的,许多观众看完本片后喜欢上了这个角色。本片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在控诉纳粹教育的同时,并不把人物形象给单一化,如Albrech的父亲,他阴险、卑鄙,但虎毒不食子,听到Albrech死去的消息他还是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25.《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西德)

推荐:★★★

类型:爱情

备注:又名《玛丽布朗的婚姻》

(法斯宾德的代表作。德国战败前夕,玛丽娅与一个德国军官结了婚,这给后来的悲剧埋下了祸根……本片中的人物不能简单地以好人或者坏人来作评判,可以说这些人士的所作所为更像是人性的本质体现,人性的弱点只有潜伏期,没有治愈期……

26.《六重唱》(德国、奥地利)

推荐:★★★

类型:爱情

备注:又名《红唇别恋》。改编自真人真事

(本片与其说是爱情片,不如说是友情片,真诚的友谊着实令人感动。六个志向远大的音乐爱好者相聚在一起,经历了艰辛的创作路程,最终成为了风靡欧洲的传奇乐队。乐队的成员们之间经常会为一些琐碎的事儿吵个脸红耳赤,但彼此之间的友谊从来没有动摇过,反而越加真诚,互相激励着对方前进。可是,就在他们的事业到达顶峰时,纳粹上台了,由于乐队中有三个犹太人,他们面临着灭顶之灾,要否离开自己深爱的德国,队员们产生了不同意见,然而尖锐的时局已不容他们作过多的考虑,在最后一次演出后,三个犹太队员踏上了告别祖国的道路……这部片子的名气不大,可故事散发出来的人性光辉却一点不亚于《美丽人生》等黄金大作。)

27.《死亡终点站》(德国、捷克)

推荐:★★★

类型:惊悚

备注:本片与同时期的一部恐怖片同名

(影片讲述的是一群犹太人被赶上一列火车准备开往奥斯维辛集中营,主角们在途中试图用各种方法逃生,但每一次逃生计划最后都化为了泡影、每一线希望都如同彩虹一样短暂。死亡终点站是恐怖的,但开往终站的列车,难道就不可怕吗?列车路过的站点如此之多,但却只有一个站的德国士兵还存有一丝良知……。德国还拍过不少反映迫害犹太人的片子,如《犹太人区》、《仁慈之心》、《布达佩斯之恋》、《母亲的勇气》、《六重唱》、《第九日》、以及与法国合拍的《钢琴家》、《再见,孩子们》、《休战的天空》、与匈牙利合拍《命运无常》等等。)

28.《凶手就在我们中间》(东德)

推荐:★★★

类型:悬疑

备注:黑白片;又名《我们中间的凶手》

(转载网友笑独行的评论:民主德国第一部故事片,关注战后纳粹战犯逃脱惩罚问题。战后,曾被迫在纳粹集中营里担任军医的医生回到已成废墟的柏林,负罪感使他开始酗酒,而当他发现颇有名望的工厂主竟是双手沾满波兰人民鲜血的纳粹军官时,仇恨又使他图谋枪杀工厂主,然而,已经爱上他的集中营女难友却在紧要关头制止了他……据说在剧本初稿中,医生是击毙了工厂主的,后来根据苏联有关方面意见进行了修改,理由是不宜宣传自行裁决。(笑独行按:或有混同于德国1931年上映的《M就是凶手》者。)

29.《第九日》(德国、卢森堡)

推荐:★★☆

类型:集中营

备注:改编自真人真事

(故事讲述纳粹党卫军试图收买一个卢森堡神父,利用他来瓦解当地的教会势力。影片虽然场面不大、没有过多的人物,但对角色内心的刻画可圈可点。一个人之所以伟大,不在于他从来没有动摇过,而在于他即使动摇过也会坚持下来。神父面对党卫军的软磨硬泡,经过九天内心激烈的斗争后,他选择了重新回到那个令自己恐惧不已的地方——集中营。)

30.《无情的战线》(东德)

推荐:★★☆

类型:历险

备注:本片与《死亡档案》是同一个制作班底

13集电视电影。80年代热播的民主德国电视剧,至今仍有许多当年的观众在网上寻找它的下载(战网天下)。故事讲的是德国共产党从1934年到1947年的历史,体现了地下斗争的艰险卓绝。)

31.《裸露在狼群》(东德)

推荐:★★☆

类型:集中营

备注:黑白片

(民主德国拍摄的片子,主角大多是外国人,故事围绕着集中营里一班共产党员为保护一个孩子而与纳粹斗智斗勇来展开。本片有些意识形态,但不像红色经典那般毫无人性;本片又有一点大话,但不像好莱坞那般明显。可以说这是一部东西方理念的混合产物。虽然影片的一些情节多少有讨好苏联老大哥的成分,但总体上算是德国人的一次电影谢罪,这点精神还是值得称道的。)

32.《犹太失乐园》(德国、立陶宛)

推荐:★★☆

类型:集中营

备注:又名《民族聚居区》、《犹太人区》

(引用战网天下的简介:二战时期,德国纳粹统治下的位于立陶宛的犹太人聚居区,基帝是管理这里的德国军官。残忍冷酷的他是个乐迷。一次,他抓住了一名正在偷食物的犹太歌手哈雅,被她美妙歌声所打动。于是,基帝命令此区的犹太警察尚组织各种音乐演出以满足自己。尚为了能使更多犹太人摆脱被屠杀的命运而开始积极筹备并同哈雅相恋。但好景不长,德军在前线战败,上级命令屠杀所有犹太人,一场生死抉择摆在了基帝、哈雅和尚的面前……”

33.《母亲的勇气》(德国、英国、奥地利)

推荐:★★

类型:集中营

备注:又名《我母亲的勇气》

(引用豆瓣网的简介:19447月,德国人开始驱逐匈牙利犹太人,一些人直接从布达佩斯被骗到奥斯威辛集中营,乔治的母亲是一个拥有瑞士护照的犹太人,她也被稀里糊涂送上了去集中营的火车,在中途转运的一刻她告诉了一个纳粹军官她的身份,命运因此而变……”

34.《史陶芬伯格》(德国)

推荐:★★

类型:人物传记

备注:又名《暗杀希特勒》、《刺杀希特勒》

(随着战争的进行,到了1944年,越来越多的德国军人开始认为,仗已没有再打下去的必要,否则只会造成更多无谓的伤亡,并把德国引向绝路。想要阻止这场战争,首先得消灭那个疯狂、偏执、容不得半点坏消息入耳的绝对权威者——希特勒。刺杀计划进行得很顺利,可是人算不如天算,炸弹竟被意外地移动了位置,使得希特勒侥幸逃过一劫。等待政变者们的,只有悲惨的结局……隆美尔也参与了这次刺杀行动,相关情况详见1951年的黑白电影《沙漠之狐》。汤姆·克鲁斯在2008年翻拍了此片。)

35.《拜见希特勒》(德国)

推荐:★★

类型:人物传记

备注:又名《我的元首》

(一部令人搞不清是喜剧、正剧、还是闹剧的片子,导演似乎在尝试了解希特勒的童年生活,故事既荒诞,但又很真实,以致不少网友至今还不清楚这个故事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拍摄于2004年的《寻找扎克》故事剧情发生在二战结束之后,以一种戏谑的方式反思了战后犹太人的生活状态。当年希特勒没能用武力强迫犹太人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战后犹太式的生活却被逐渐抛弃、同时禁忌也被逐渐瓦解了。不得不佩服剧组的胆识,影片直把犹太人、日尔曼人、巴勒斯坦人都给开刷了一把;意大利与德国合拍的《超越国境》是讲述一个德国军官与一个意大利女性的爱情故事,改编自真人真事。



[由德国以外国家拍摄的以德国人为主角的影片]

36.《辛德勒名单》(美国):黑白电影,少量彩色,改编自真人真事。不用多说了,公认的经典,在中国大陆本片甚至要远比《拯救大兵瑞恩》来得受欢迎。

37.《沙漠之狐》(美国):黑白电影,又名《隆美尔传》。这不是1971年的那部彩色片《Raid on Rommel》,而是1951年的黑白片《Desert FoxThe Story of Rommel》。本片并没有正面表现隆美尔的骄人战绩,而是把重点放在隆美尔后期与希特勒的矛盾身上,再现了隆美尔参与刺杀希特勒的过程,以及他最后悲壮的结局。

38.《大独裁者》(美国):黑白电影,卓别林的作品,拍摄于二战期间,影片中的德国称作托国,希特勒则叫希克。中文版由上译配音。

39.《德意志零年》(意大利):影片拍摄于二战结束后的第二年,以德国普通家庭的畸形心理折射整个大时代的悲剧。

40.《坦克大决战》(美国):剧情从德军、盟军两个视角,再现令盟军一溃千里的阿登战役。(另外一部美国影片《哥特防线》也是从多个视角去讲述战争)

41.《纽伦堡大审判》(美国):从德国战犯、盟国法官两个视角去看待这段历史,对战败国和战胜国双方都进行了反思。本片并非翻拍60年代的同名黑白影片,故事剧情发生在更早之前,拍摄于1961年的《纽伦堡大审判(特别版)》在剧情上是续着本片。

42.《柏林迷宫》(美国):黑白电影,又名《德国好人》、《善良的德国人》。很具有讽刺性的一部片子,美国和苏联为了争夺纳粹科学家为自己所用,不分黑白地为他们洗刷罪名,称他们为好人,使其逃过法律的制裁。实际上日军731部队也是在这种情况下逃脱了审判的,我们中国真应该去拍一部《善良的日本人》。

43.《弗朗兹和波连娜》(俄罗斯):又名《青年近卫军》(译名有误,应为青年党卫军,这个译名与1948年的一部苏联电影重名),讲述一个党卫军青年与一个俄国女孩的爱情故事。

44.《刺杀希特勒》(美国):汤姆·克鲁斯主演,同时他也是制片人。2009年上映。本片的英文名为《Valkyrie》,与德国拍的版本不同。

45.《希特勒:恶魔的崛起》(美国、加拿大):又名《希特勒:恶魔的复活》。不少人批评本片对希特勒的塑造过于脸谱化,指责本片是好题材却被几个蹩脚的编导搞砸了。(俄罗斯和德国曾合拍过一部《狂魔希特勒》讲述希特勒和爱娃·布劳恩的假日生活

*意大利与美国合拍的《午夜守门人》(狂恋/魂断多瑙河),是一部很令人汗颜的禁片,如果有谁没有被雷到只能说他是个BT……;此外,拍摄于1930年的黑白影片《西线无战事》也是以德军为主角的,虽然是一战的故事,但任何一个喜欢二战片的朋友都不能错过。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声军事电影,同时也是一部反战片,希特勒曾下令禁播这部作品。它的影响力非常大,后来的反战片都没能完全脱离它的思维模式。本片后来还翻拍过彩色版,但不如旧版来得经典。

后记1:在德国柏林的广场上,树立着形象庄严肃穆的苏联红军战士塑像。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西方很少有歌颂苏联红军的二战电影,这个责任基本上是由德国的电影人承担下来。俄国佬自己拍的影片对苏军吹嘘过头了,美国佬拍的又不免对其进行丑化,倒是德国人比较客观一些,对苏军的评价不偏不倚,德国影片《决战斯大林格勒》中苏军的镜头虽然不多,但给人的印象就是一群亲近百姓的士兵,可算是点到为止;《极地重生》对苏军进行了批评,但并不丑化,也许对一些女性观众而言他们还冷得很;而更多的时候,还是像《帝国的毁灭》那样对苏军述而不评。所以很讽刺地说,德国人对苏军的评价要远比美国和苏联来得公正。

后记2:我常常会去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究竟是怎样的一场战争?这个问题看似容易回答,但其实很难。大搞犹太集中营的德国,墙头草两面倒的意大利,战时禽兽不如、战后篡改历史的日本,逃脱制裁的法西斯西班牙,依靠攀附希特勒获得了政治利益的梵帝冈,好战程度不亚于纳粹德国以致自食其果的波兰,一边采取绥靖政策歌颂希特勒是个伟人、一边残忍地迫害印度等殖民地人民的英国,拥有最强陆军却一触即溃、让北非殖民地的人民来解放自己却又要歧视他们的法国,抗日战争一暴发就与日本签定友好条约、同时跑去侵略芬兰和波兰并炮制卡廷惨案、最后还在中国东北烧杀抢掠的苏联,战时出售武器给纳粹和日本用来杀害他国人民、战后又包庇法西斯科学家的美国……面对这些真实、沉重、而且很无耻的历史,让人不禁想问一句:历史,真的像平日的政治宣传所说的那般简单吗?

PS:有人说,德国是个奇妙的国家,她要么考问世界,要么拷打世界。德国是一个令世界难以回避的严酷难题,没有一个强国敢说自己完全没有受到德国的影响,包括美国和中国。这个诞生过康德、歌德、席勒、马克思、恩格斯、还有那个被污蔑为混世魔王的反战作家尼采等多位影响巨大的思想家的奇妙国度,也会出现诸如希特勒、戈林、威廉二世这样的战争狂人;这个视野广阔、态度严谨的民族,也会有对314进行不负责任报道的狭隘媒体。也许这就是物极必反吧,路德维希说过:胜利,削弱了人们的思考能力。德国是个姗姗来迟的强者,她的建国道路充满了曲折和艰辛,而人总是要在逆境中才会去反思自身的价值,正如我们的古人所警醒的那样: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德国人是很傲慢的,他们即使低下头也不会变得消沉。二战后的德国满目疮痍,日耳曼人在连生活都不能保障的情形下,依然每家每户在桌子上摆放着一盆鲜花,当时的一个美国官员惊讶地感叹道:任何一个民族,当他们处在这样凄惨的境地,还能想到在桌上摆设一些花,就一定能在废墟上重建家园。这种高傲的性格,使得哪怕一个年幼的德国人,都有可能成为徐悲鸿。1947年,尼克松访问德国时,他为当地人民的精神状态所震撼了,一些贫穷的德国儿童围住了他们,但却不是来乞讨的,而是试图用父辈的勋章来换取粮食,其中一个年仅10岁、饥饿的小女孩在得到一块巧克力后,将其塞给了比自己更小的妹妹……德国人从来不会去要求别人施舍给他们尊重,他们会用实力去叫别人尊重他们,当有人轻视德国时,德国人不是暴跳如雷地喊:你凭什么看不起我?你对我有偏见!,他们是将头颅抬得更高反击道:你看不起我是吗?那么走着瞧吧,你会有被我超越的一天!这种高傲的民族性格是一把双刃剑,无论战争狂人希特勒,还是认罪总理勃兰特,都是在这种民族性格下诞生的。德国人的勇敢并非停留在表面上,而是在精神上有着更深刻的自我批判,以正视和审视自己的缺点来促使自己进步。在德国人自己拍摄的电影中,常有自我嘲讽的作品,在德国人看来,只有不断地自我批判,才能时刻地注意到自己的缺陷在哪里,只有注意到缺陷,才能在之后尽量地避免重导覆辙。战后德国人每天拿着比英国人少得多的工资,却进行着比英国人多几个小时的工作,以筹备资金赔偿二战的受害国。在当时的德国,只要能证明自己曾经受过纳粹迫害,就能获得赔偿,无需过多繁琐的程序。直到两德统一时,德国人还在赎罪,德国的民间在当时已经给出了900亿马克的赔偿金。德国在战后的重新崛起,是以两任总理的下跪、无数次经济赔偿、以及不断地纪念二战中的受害民众换来的。这就是德国,一个外冷内热、集傲慢、自负、狂热、勇敢、诚恳、死板、严肃、苛刻、勤奋、反思于一身的神秘国度。



附:其他优秀德国电影的简介

01.《卡桑德拉大桥》(强烈推荐!!):如果牺牲掉数百个人的生命,可以挽救成千上万人,你会否把他们牺牲掉?哪怕,这些人是无辜的?这部德国和英国、意大利合拍的影片对人性作出了深层的拷问。一列火车上的乘员不幸感染了病菌,政府为了保全大局,不惜要把这列火车引向毁灭之路——卡桑德拉大桥。而这个大局不尽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更包括不让政府的细菌研究技术外泄……本片远比后来同为德国拍摄的《列车惊魂》经典得多,中文版配音很不错,甚至要超过原版。

02.《窃听风暴》:又名《别人的生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德国版的《1984》,对极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提出了质问,但片子拍得很客观,没有过多煽情的成分,导演无意把柏林墙的倒塌形容为西方民主的胜利,反而刻画出了东德人在信仰破灭后的失落感。史塔西是史上最有效率、同时也是最恐怖的情报机构之一,平均每3个东德人中就会有1人受到监控,影片中扮演窃听者的光头演员,在现实中他也是窃听风暴的受害者……

03.《再见列宁》:又名《快乐的谎言》。故事发生在两德刚统一后,影片非但没有鼓吹西方的民主自由,反而讲述了一个普通妇女,信仰共产主义的那种朴素精神,揭示了信仰与政治始终是不同的,政治家把社会主义信仰强加于民众是一回事,老百姓信仰社会主义又是另一回事。本片的主演Daniel Bruhl还出演过另一部政治反思片《替天行盗》。

04.《陆上行舟》:又名《菲茨卡拉多》。本片的构想、制作、主题和内在精神,都十分特殊,导演维尔纳·赫尔佐格虽然尽量使影片中的人物与事件轻松化,但是影片绝对不是很商品化或充满娱乐性的,所以观众必须要耐下心来,慢慢的观赏才能真正深切地了解片中想要传达的一切。

05.M就是凶手》:名气很响的犯罪反思片,拍摄于30年代。

06.《卡里加里博士》:又名《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卡利加利博士的立柜》。故事开始于男子的自述,叙说着他亲身经历的恐怖事件:谋杀、凶案、惶惶人心,具有神秘力量的催眠师卡里加利博士是一切恐怖的根源。歪斜不规则的画面线条、扭曲变形的空间、高反差的阴沉灯光、以及剧中人物风格化的造型与肢体表演,本片不仅是20年代德国表现主义的代表经典,也透过第一人称的主观叙事,让摄影机走进人心,看见心灵的奇幻与疯狂。



07.《大都会》:早期科幻片,故事讲的是一个阴险的科学怪人发明了一个名叫玛莉娅的机器人,并把她增养得越来越像真人。(手塚治虫的动画作品《Metoroporisu》其灵感正是来自本片)

08.《英俊少年》:如果你是出生于85年前的,那么这部电影的主题曲你就一定听过: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

09.《勇往直前》(Head-on):柏林电影节历史上第七部荣获金熊奖的德国本土电影,该片将焦点对准当今德国国内土耳其移民的生活,年仅30岁的导演费斯·阿金本身就是出生在汉堡的土耳其移民,影片讲述德国出生的土耳其女孩西贝尔为了摆脱穆斯林家庭的清规戒律,而设法说服一名土耳其中年男子娶她为妻的故事。评审团主席弗兰西斯·麦克道蒙说:我喜欢这部片子,它的题材或许并不新鲜,但导演却用了一种最强有力、最现代的手法来演绎它。

10.《柏林亚历山大广场》:长达840分钟的电视电影,改编自德国作家阿尔弗雷德?德布林的同名小说,故事发生在1920年代末的德国柏林。作品是典型的德国式的以小见大,通过小人物的故事折射出德国社会一个时代的变迁,其中就包括了纳粹兴起的过程。(德国在二战前也拍过一部黑白版的《亚历山大广场》)。

11.《香水》:又名《香水:杀手的故事》、《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与法国合拍,主要角色是法国人。从来没有一个电影导演敢于挑战这样一部关于嗅觉的小说改编,对于小说中最难攻克的嗅觉表达难关,导演汤姆·兹维克用升格和对细节的关注、同味道事物的蒙太奇组接的办法:少女微微浮动的发丝、裙摆的微风、篮子吱哑的律动,果篮中完美无瑕的黄色苹果……让人嗅到了少女的味道和青春的味道。

12.《在人生的另一边》:又名《天堂边缘》、《天堂的另一边》。同样是反映德国与土耳其关系的作品,这是一个发生六个人之间关于宽容和谅解的脆弱情感故事,公映后倍受好评。德国电影协会评价本片在全球化的今天,此片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爱的故事,因为爱,德国人和土耳其人和睦相处,不分彼此。故事开头:内雅特竭力反对父亲和妓女耶特同居生活,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内雅特发现耶特把挣的钱都寄回土耳其,以资助女儿上学,内雅特改变了原先的看法……

13.4分钟》:又名《情键四分钟》。2006年参加了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并作为电影节谢幕影片,在放映后便大受好评并且夺得最佳影片金爵奖。评委会主席吕克·贝松幽默地表示:我们只用了不到4分钟的时间就决定把这个奖颁给《四分钟》!吕克·贝松对该片评价说:《四分钟》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一个艰涩、感人肺腑的人生故事。主角的演技细腻精湛,配角塑造的形象也很生动。影片中,老师与学生、看守与犯人、过去与现在,交错从容,掌控得当,给人以震撼。

14.《替天行道三人行》:又名《替天行盗》、《大教育家》。故事的主要人物只有4人,但剧情却此起彼伏,理想与现实、贫穷与富贵冲突连连,其反差极其巨大。资本家与社会主义者坐到了一块交谈,彼此走进对方的心灵世界,到头来发现原来人都是一个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只不过表达方式不同而已。重要的不是谁制造了枪,而是谁扣动了枪,制度不好并不能成为一个人自我堕落的借口。

15.《天堂》:又名《疾走天堂》。故事发生在意大利都灵的一所教会学校,教书的英国女子菲莉帕的丈夫因吸毒过量致死,报警遭到警察局头目的漠视后,复仇的欲望让她决心只身前往破坏贩毒组织,但自制炸弹却阴差阳错地让四名无辜者丧命。菲莉帕得知真相后甘心入狱洗罪,却意外发现警察局的高层与毒贩千丝万缕的联系。年轻干练的警官费里波在审讯菲莉帕的过程中,从她的行为和眼神中感到了一种奇异的力量,从而无法自制地陷入情网。最终一起逃离了警局,开始了亡命旅程。

16.《德州巴黎》:又名《德克萨斯的巴黎》,这是一部以发掘一个人过去为主题的公路电影,由欧洲人的视角来拍摄美国人的生活的影片,从旁观者的身份来观望发生在美国这块热土上的故事,颇具深意。中文版由上译配音。

17.《柏林苍穹下》:又名《欲望之翼》。提醒一下,本片的气氛很沉闷,属于给那些喜欢艺术电影的人观看的类型,热衷好莱坞式商业娱乐电影的人士可能不会喜欢这种作品。影片呈现了战后德国社会的发展,同时讲述了一个男性天使观察人类社会时爱上了一个人类女子。由于片子大受好评,导演后来拍摄了续集《咫尺天涯》。(本片的主演正是《帝国的毁灭》里扮演希特勒的布鲁诺·冈茨)



18.《罗拉快跑》:一部以为主题的影片,女主角必须在20分钟之内凑到10万块钱才能够拯救男友,故事有三个截然不同的结局。后来凭借着出演《我和僵尸有个约会》况天佑一角成名的尹天照曾翻拍过此片(而且最后同样是在赌场里赢得了一大笔钱)。

19.《伯尔尼奇迹》:195474,世界杯决赛,西德32匈牙利,首次赢得了世界杯冠军。本片以一个小男孩的视角,从侧面回顾了这次世界杯,内容有些超现实,但同样也令人反思。

*在有影响力的德国电影中,篇幅最长的是《Heimat》,中文译名为《故乡三部曲》,时长53个半小时,影片以一个农村家庭的历程为主线,管窥德国的历史变迁;篇幅最短的是《Balance》,中文译名为《平衡》,时长7分钟,寓意深刻的默片,奥斯卡获奖作品。

01.《从海底出击》(德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单视角战争

备注:又名《潜艇风暴》。改编自真人真事;这部影片有三个版本,分别是公映版(2个半小时)、加长版(3个半小时)、完整版(5个小时),建议首次观看的朋友先看删节版的

(影片的完整版长达293分钟,绝大多数时间是在狭隘的潜艇内渡过的,枯燥、乏味、沉闷、压抑、无聊、平淡……这些电影往往唯恐避之不及的不良元素,到了本片却成了经典中的经典。这部影片对人性的刻画,达到了其他影片难以超越的高度,什么叫叶公好龙听天由命存在活着的差别在哪里?本片会叫你领教这些。有网友说自己看了这部作品后,就差点对战争片失去了兴趣,因为大多数战争片都意识形态很浓,有美化和鼓动战争的成分,而本片却告诉观众们,战争是残酷的,并不像书本上那般美丽,在大自然的生存法则面前,人都不过是一群可怜虫而已,任何意识形态和政治理念统统变得毫无意义。本片的剧情基本上是按照故事顺序来拍摄——观众们可以留意一下演员的胡须生长程度,许多影片先出现的镜头未必是先拍的。本片上映后,就连犹太人也为之鼓掌……



02.《兄弟连》(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兄弟连

备注:10集电视电影,平均每集1小时,中文版剪辑为14集;改编自真人真事

(故事讲述的是101空降师506E连从诺曼底登陆至纳粹投降的战火生涯。本片并非一个吹嘘美军如何英勇去拯救世界的故事,它具有很深刻的反思色彩,通过着重描绘E连战士们之间的兄弟情谊,来展现人性的光辉,同时也对高高在上的政客作出了批评,可谓涉及政治,但不服务于政治。这种以人为本、对小人物进行深层刻画的作品,绝不是我们国内某些连武器和军服都搞错的导演自吹只要用2000万就能够拍得出来的,这不是投资上的问题,是意识上的问题!有网友从本片总结出了我们国产军事影片难以逾越的十大障碍,分别是:枪杀战俘、抢财劫物、露水爱情、厌战情绪、恐怖感受、独立思想、欣赏敌人、尊重生命、赞扬活着、题材禁区。)



03.《纽伦堡大审判(特别版)》(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庭审

备注:黑白片;本片拍摄于1961年,但在剧情上则是续着2000年彩色版的《纽伦堡大审判》;现实中该案的法官是詹姆斯·布兰德

(这部片子与其说是在审判罪犯,不如说是在审视人性。影片沉闷的气氛,还原了一个严肃、真实的法庭。故事并非是在鼓吹邪不胜正,而是给了各方说心底话的空间,被告的辩护律师还抗辩道:苏联在二战前期与纳粹签定盟约并联合纳粹瓜分了波兰、梵帝冈依靠攀附希特勒获得了政治利益、邱吉尔在1938年歌颂希特勒是个伟人、美国则出售武器给纳粹和日本用来杀害他国人民……可是这些国家却在战后恬不知耻地以正义使者自居。美国军方为了争取德国民众一起反共,对海伍德法官施加政治压力要求对德国官员从轻发落,但海伍德顶住了压力使得判决得以公正,而被告简宁当年正因没有顶住纳粹的压力使一个无罪的人被判了死刑……



04.《帝国的毁灭(加长版)》(德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多视角战争

备注:德国终战三部曲之一;加长版为170分钟

(真实的希特勒是更可怕的,因为,希特勒是人!他并非地狱魔王派到人间来捣乱的使者,而是由一个活生生的人演化而来,任何人都有可能变成希特勒……现实中的恶魔往往并非面目狰狞、形象猥琐的,相反他们常常是外表漂亮,穿着得体,举止很有教养,周围认识他的人都认为他是个好人,但他们正是穷凶极恶的罪犯。亲切的希特勒用拉家常的口吻说平民的性命无关紧要、温柔的母亲把毒药塞进孩子们的口中、和蔼的父亲拉开手榴弹炸死自己的家人……扭曲的心理,会使一个人变成罪犯,而罪犯一旦掌握权力和武力,就会带来灭顶之灾,这种例子太多了。禽兽固然可怕,可衣冠禽兽更可怕。希特勒离我们真的很遥远吗?)



05.《细细的红线》(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墓志铭

备注:又名《红色警戒线》。目前只能看到删节版(约3小时),原始版长达6小时

(千万别被沉闷的开头吓退了,否则你会错过一部顶级佳作。这是一部绝对异类的作品,与政治、商业彻底地绝缘。影片对人性作出了深层的拷问:为何要战争?对于这个问题,剧情并没有给出正面或者批判的回答,这不是一部影片所能解答的。本片名为战争片,但导演却时不时地将镜头对准美丽的大自然,当官兵们在讨论军事战术的时候,画面上播放的却是生态环境,仿佛在大自然的世界里,人类是多么的渺小,人类的战争是多么的无足轻重,多么的可笑,与狗咬狗没有任何区别。威特是一名逃兵,然而在最后时刻,他却为保护战友挺身而出,并且被日军包围后拒绝投降,这是为什么?导演让观众自己去想。)



06.《拯救大兵瑞恩》(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兄弟连

备注:开头的十几分钟是向《最长的一天》致敬的诺曼底登陆

8个人拯救一个领导很值得,那么如果拯救的对象只是一个士兵呢?不得不说这部片子拍得实在很煽情,诺要论对上级命令的思考,《细红线》表现得更加尖锐一些。其实观众们往往只会在乎几个主人公的命运,而不理会千千万万个路人甲的生死,因为,主人公们的故事太精彩了,观众舍不得他们的幸福遭到破坏,而陌生的路人甲哪怕死了也无关痛痒。至于要让观众同情影片中的坏人,那么只要赐予他一个可怜的身世就差不多了。因此,这部影片所质问的并不只只是高官领导们,还有普通的电影观众,试问你是不是鲁迅所说的听了他人的悲惨故事后,满足地挥泪离座的人?)



07.安杰依·瓦依达《战争三部曲》(波兰)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历险

备注:黑白片;由《一代人》、《下水道》、《灰烬与钻石》三个故事组成

50年代,就在世界各国利用电影来吹嘘自己在战争中并不存在的神勇时,波兰导演瓦依达已经抛弃了片面的意识形态,开始了反思的第一步。《一代人》向那些歌功颂德的政策片提出挑战,形象并不高大全的主人公们对是否要反抗进行着艰难的决择;《下水道》则对上级命令炮灰作出反思。在绝境之中,主人公们不是团结一致,而是互相猜忌,他们慷慨激昂而始却狼狈不堪而终,让人感到可怜又可笑,不过是政治家们豪赌的工具罢;《灰烬与钻石》是导演本人最喜欢同时也是最受好评的一部。法西斯战败了,接着就轮到正义一方内部的各政治势力之间开始了明争暗斗,为获取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采取暗杀的手段……



08.《巴顿将军》(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人物传记

备注:男主演乔治·斯科特凭此片获奥斯卡影帝,但他拒绝上台领奖

(美国拍摄的政策片,为政治服务的作品,虽说如此,本片并没有像许多红色经典那样让主人公沦为完美到缺乏人性的神魔,相反,故事中的巴顿将军有血有肉、个性鲜明,他擅长指挥,但同时也很好战,他有军人的气魄,但专横霸道,他在军事上颇有成就,但在私生活上被人们指指点点……总之,他是个很真实的人物,有优点也有缺点。在追求高度还原史实的同时,故事也适当地加入一些幽默,如那段描写巴顿身边那条狗的剧情很令人喷饭。本片的制作水平高于《麦克阿瑟传》,尼克松很喜欢这部作品。)



09.《莫斯科保卫战》(苏联)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全景式战争

备注:苏联解放三部曲之一;影片长达6小时

(本片动用了约5000名士兵、10000名群众、250名演员、202名摄影师参加拍摄,其场面之壮观可谓已成绝唱,即使今天让俄国再来拍这样的一部影片也很难办到了。不过要注意的是,《莫斯科保卫战》是一部政策片,其政治色彩非常严重,虽然当中绝大多数情节都有史依据,但也有不少地方有刻意安排的成分,显得娇柔做作。还有对于苏联一方的失利、以及领导人的错误甚至低级失误等等,本片谈起来也是扭扭捏捏,刻意回避,基本上是报喜不报忧。观看本片时,应该保持一股尽信书不如无书的精神,否则容易被误导。)



10.《最长的一天》(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全景式战争

备注:黑白片,后染成彩色

(好莱坞的经典巨作,内容可谓全面、丰富,场面真实、宏伟、壮观。长达3小时的影片,并不像《拯救大兵瑞恩》那样对战争作出反思,而意在讲述“D”——诺曼底登陆这一天的故事,和《大兵》大量虚构不同的是,本片不少支线剧情确有其事。在战斗场面和军人动作规范的程度上,本片则更胜一筹,当中对历史事件考证得非常的严格。美、英、法等国为协助本片拍摄共动用了11000部飞机、4000艘船舰、23000名军人,这个拍摄规模可谓是空前的,当时法国虽然正在致力于阿尔及利亚战争,但还是派出了1000名突击队员。要说本片有什么缺陷的话,大概就是人物有些脸谱化,其中隆美尔的外貌与史实不符,不如《沙漠之狐》来得神似。)



11.《遥远的桥》(英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全景式战争

备注:讲述1944年盟军市场花园作战的故事

(情节很好看,场面也壮观,不亚于解放三部曲和《最长的一天》。市场花园作战是以盟军失利而告终,其惨烈之状不言而喻。全景式战争的影片容易票房失利,但本片却是一个例外,该片为70年代的作品,投资耗资2600万美元,却获得了2.3亿美元的巨额收入。IMDB网对本片的评分并不高,但不少二战老兵则对这部作品相当推崇。实际上IMDB的评分我们参考一下就可以了,不必太在意,不少优秀的影片的分数都不高,相反某些公认的烂片却获得高分。顺便说一下,中文版配音很棒,由上译负责,明显比八一长影出色了不少。)



12.《卡萨布兰卡》(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爱情

备注:又名《北非谍影》。黑白片,后染成彩色

(与《乱世佳人》、《魂断蓝桥》齐名的爱情片。其实我个人不大喜欢当中的爱情戏,感觉刻意修饰的场面太多了,片尾的告别显得拖沓,当然这只是针对个人口味而言,本片不愧是公认的经典巨作,片中那段法国人高唱马赛曲压过德军士兵歌声的剧情同样很经典,后来被无数影片所模仿,例如《我爱夜来香》等。这类三角爱情戏我觉得拍得最有意思的莫过于德国影片《黑色星期天》了,许多片子为了让女主角在三角恋情中不致引人非议,常赋予她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或者不幸的身世,本片亦不例外,但《黑色星期天》干脆就把这一点给免了,使之变得滑稽无比。)



13.《钢琴家》(波兰、德国、英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集中营

备注:又名《钢琴战曲》。改编自真人真事

(波兰斯基执导的作品,讲述犹太钢琴家斯普尔曼遭受纳粹迫害的事迹,然而这个故事却很讽刺,与雪中送炭形成11比例的是自私自利。斯普尔曼在友人的帮助下多次死里逃生,最终重获了自由,可是在向他伸出援助的人当中,并非全是好心人和难友,也有勾结纳粹迫害同胞的犹太败类,还有卷款逃跑的卑鄙小人,而最后一个救援者竟是德国军人韦恩。历史上斯普尔曼并不是韦恩唯一救助过的犹太人,二战期间韦恩利用自己的职务保护了一些人,但在战后他的命运却很悲惨,因为德国军人的身份入了狱,斯普尔曼等人曾和苏联方交涉想要营救他,但苏联出于政治考虑予以了拒绝,韦恩最终于1953年死于狱中。)



14.《辛德勒名单》(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集中营

备注:黑白片,少量彩色;改编自真人真事

(本片真正地诠释了什么是生命的价值,因为人命总是被无数所谓的史学家当作可能为正、可能为负数字游戏,然而《辛德勒名单》却不是这样,生命一条就是一条,并非犹太人被杀害得多了,纳粹就可恶,被杀害得少了,纳粹就不太可恶。辛德勒用自己全部的财产救下了1000多名犹太人的生命,那些生存下来的犹太人铸造了一枚戒指送给他,戒指上刻着凡救人一命,即救全世界的字样,辛德勒看后痛苦地说:我太挥霍了,我本来可以再救一个人……两个人……十个人……”。辛德勒并非二战中救助犹太人最多的人士,但他的名字却代表着一种引人思考的精神,一种尽自己所能的精神,就像四川地震中救灾抢险的人们。)



15.《黑色星期天》(德国、匈牙利)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爱情

备注:又名《忧郁的星期天》、《狂琴难了》、《布达佩斯之恋》、《爱与死之歌》;歌曲《黑色星期天》原版是40多分钟的钢琴曲,由于引发多人自杀身亡被各国禁播(网络上的都是删改过的翻版)。这首曲子的真正作者是Rezso Seress

(纵观整部影片,我们很难找到一个所谓的正面形象,几乎每个人都具有两面性。Ilona与几个男人发生了不正常的多角恋情,后来还被仇恨笼罩一生,直至白发苍苍;Rezso Seress在影片中被分成laszioAndras两个角色,分别象征着他的不同面。同为钢琴声,斯普尔曼带来希望与反抗,Rezso却带来绝望和消沉;最富有特点的莫过于Hans了,他前后不一致的态度,似乎反映了德军在前线的局势。Hans救过不少犹太人,但他不是舍财取义的辛德勒,他只是唯利是图的商人;Hans也不是雪中送碳的韦恩,他只是忘恩负义的小人。不过毕竟有无数人因他而获得新生,在他的葬礼上有上千名犹太人前来参加,可与此同时,也有两个人在开庆祝会……



16.《斯大林格勒大血战》(苏联)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全景式战争

备注:苏联解放三部曲之一;又名《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解放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从时间发展顺序来看则是第2部。49年时已拍过一部反映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片子,本版可谓是翻拍,不过49版的成了吹嘘斯大林个人英明的政治片。本片相比《解放》和《莫斯科保卫战》,少了几分意识形态,多了几分对战争的思考,就这点而言,它远胜前两作。片子对对上层人物之间的矛盾以及他们对战争判断的失误也不再避讳,影片揭示了斯大林和赫鲁晓夫、朱可夫等人的矛盾,剧组这次采用的是述而不评的方式来作表达,没有一味地强调谁是谁非,具体的就让观众自己去评论。对德军也不再一味地丑化,而是更为平衡地去看待,相对比以前,更为认真地去思考德国军人残忍的背后,他们性格上的扭曲。)



17.《决战斯大林格勒》(德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兄弟连

备注:又名《斯大林格勒战役》

(从德军的视角看待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作品,一部含金量很高的反思片。影片涉及到了诸多战争中的敏感话题,如虐待战俘、枪杀平民、抢掠民宅、误杀战友、视士兵为草芥、让士兵充当炮灰、士兵的伤病和生活情感,而最为尖锐的,莫过于战争中的生存问题,尤其是支撑着人类活下去的必须品——食物。在士兵们最饥饿的时候,空运机送来的并不是食物,而是勋章和奖状,这不能不说是一大讽刺。士兵们在前线拼死拼活,高官们却躲在温暖的地方,喊着漂亮的爱国口号,享受着美食,听着高雅的音乐……



18.《望乡》(日本)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人物传记

备注:改编自真人真事;影片公映后在日本反响平平,在中国则引起轰动,巴金等人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

(《望乡》的故事并不发生在二战期间,它是二战的前奏曲。作品没有像其他日本影片那样强调日本民众是战争的受害者,真正的受害者只有年老孤独的阿崎婆,而加害者不仅仅是日本政府,也有日本民众。影片通过南洋姐阿崎的故事,对日本社会的冷漠无情进行了批判,还借剧中的某些角色之口讽刺了日军的侵略行为。据导演所说,南洋姐们是日本侵略者的索引,她们所到之处,就是日军后来侵略过的地方!确实,在影片的最后,作家三谷圭子来到了当年南洋姐们的坟地前,发现这里已经破旧不堪,盟军轰炸当地的时候,日军也屠杀了当地人。此时最令人震撼的场面出现了:南洋姐们的墓碑,全部背对着日本……



19.《桂河大桥》(英国、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集中营

备注:现实中的桂河大桥位于泰国西部地区;影片中那首轻松的乐调是1914年创作的《波基上校进行曲》

(本片开头是讲述英军战俘如何与日军展开坚贞不屈斗争的故事,然而到了后边,各角色性质似乎发生了转换,人物形象变得复杂化,到头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好人和坏人,只有阿Q精神和疯狂举止。这可以说是英国人的一次自我反思,对军人的价值观进行了深层的探索。几个剧组人员被怀疑是共产主义者最终没有领到奖。1976年英国和德国拍了一部《卡桑德拉大桥》,该片对政治和人性的反思上升到了更加尖锐的高度。)



20.《伪钞制造者》(德国、奥地利)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集中营

备注:改编自真人真事

(本片堪称德国版的《鬼子来了》,这两部片子也许在能够向人们说明一下:为什么一只狼可以追着一群羊到处跑?短短的一个半小时,留给人们的思考却太多太多,正如导演所说的,本片不是一堂历史课,它反映的只是纳粹体系的一小部分,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集中营,试图把重点放在世界性主题上。主人公萨利,为了使自己和同伴们能够活下去,他帮助纳粹印刷伪造的英镑,以打乱欧洲的经济体系。而面对纳粹军官赫尔佐格的求饶,萨利选择放下了武器,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赫尔佐格用来逃跑的假护照正是萨利制造的……影片最后,萨利故意在赌场里输掉了自己制造的伪钞,然后默默地走向大海,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21.《烈日灼人》(俄罗斯)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生活

备注:又名《烈日灼身》、《毒太阳》、《太阳灼人》。改编自真人真事

(苏联解体后,俄国人开始认真总结过去的功过得失,《惩戒营》、《小偷》、《战地童子》、《特兰济特集中营》、还有这部《烈日灼人》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诞生的反思片。本片的故事发生斯大林清党时期,以含蓄的方式,通过一个小女孩的视角从侧面看待这段血腥恐怖的历史。本片就像《地下》那样充斥着戏谑,又像《美丽人生》那样充满了亲情,也如同《地下》、《鬼子来了》、《铁皮鼓》等同类黑色喜剧一样,故事的开头貌似搞笑,结局却异常苍凉。太阳并非照到哪里哪里亮,而是照到哪里就灼伤哪里的人们。科托夫的命运不禁让人感叹:虎落平阳被犬欺!俄罗斯已经在组织拍摄本片的续作,估计2010年度上映。)



22.《光荣岁月》(法国、阿尔及利亚)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兄弟连

备注:罕见的以非洲人为主角的二战影片

2005年,法国境内暴发了严重的种族冲突,对种族主义进行思考已成了必要,在这种情况下,《光荣岁月》应需而生,该影片由法国人组织拍摄,而主人公们则是一群来自北非的演员,导演拉契得·波查拉亦有阿尔及利亚血统。片中的主要敌人不再是纳粹德军,而是盟军中的那些种族主义者。北非战士们单纯、可爱,他们前往欧洲解放法国,然而在他们小时候,法国人无情地侵略了他们的故乡,并屠杀了他们的同胞,正义与邪恶,就这样在岁月中不断地翻转着……



23.《命运无常》(匈牙利、德国、英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集中营

备注:又名《非关命运》。改编自真人真事(剧中的人名与史实不同)

(历来凡是涉及到犹太集中营的影片,总免不了去大事渲染纳粹份子对犹太人的毒打和杀害,但本片却最大限度地绕开了这两大主题,根据原作者的亲身经历,告诉人们集中营里日常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进入和转移集中营时需要办理哪些手续,在集中营里有什么生活上的困难,难友们之间应如何相处等等。经过几年既艰辛又平淡的集中营生活,尤卡终于被解放了,可迎接他的却不是童话中的那种人间温暖的关怀,而是冷漠和自私,尤卡不由地感叹,在集中营里有同伴们真诚的帮助,到了自由的社会上这些反而没有了……本片的镜头完全没有任何煽情的成分,甚至要比《钢琴家》更为冷静,作者不过是在告诉人们曾经发生过这些事,仅此而已。)



24.《解放》(苏联)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全景式战争

备注:苏联解放三部曲之一;影片长达8小时

解放三部曲的第一部,时间顺序则为最后一部,分5集播出,分别反映了库尔斯克战役-1集、基辅战役-2集、巴格拉齐昂战役和波兰战役-3集、攻克柏林-4~5集。该影片拍摄曾得到苏联政府的鼎力支持,动用海陆空军士兵30000名、坦克10000辆、飞机1000架参与拍摄,场面之巨大是任何一部战争片都难以相比的。作为70年代的作品,它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意味是非常深厚的,对战争是鼓动有余反思不足,当然比起49版的《攻克柏林》还是有所进步,反正保持独立自主的思维、以一颗平常的心去看待就行了。苏联解体后,导演把《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大血战》和《解放》剪辑成24集电视电影《世纪的悲剧》。)



25.《卡廷惨案》(波兰)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集中营

备注:影片没有固定的主角,而是以事件为中心

(德军的暴行不乏有影片进行批判,那么苏军的暴行呢?过去苏联一口咬定卡廷惨案是纳粹法西斯的行为,还在纽伦堡审判上演了一场义正词严控诉法西斯的闹剧,要求盟军就该案对纳粹进行公正的审判,只是证据不足并没有获得众人的认可。直到苏联解体后,卡廷惨案才真相大白,叶利钦观看相关档案时后说卡廷森林屠杀超出了他的想象,现实永远比虚构的小说和电影更加过分、更加没有边际。本片开头的那一段颇具有讽刺意味,在同一条桥上的波兰人们,有的喊着德国人来了!,有的喊着俄国佬来了!”……



26.《沙漠之狐》(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人物传记

备注:黑白片

(又名《隆美尔传》。这不是1971年的那部彩色片《Raid on Rommel》,而是1951年的黑白片《Desert FoxThe Story of Rommel》。本片并没有正面表现隆美尔的骄人战绩,而是把重点放在隆美尔后期与希特勒的矛盾身上,再现了隆美尔参与刺杀希特勒的过程,以及他最后悲壮的结局。应该说片子对隆美尔的评价还是比较客观的,在人物塑造上也可圈可点,故事剧情简洁、毫不拖沓,总体上不亚于《巴顿将军》,可惜只有1个半小时,似乎有些余味不足。隆美尔的争议性、以及他的军事思维,总是让人们津津乐道。本片涉及到了刺杀希特勒,可结合着汤姆·克鲁斯主演的《刺杀希特勒》一起观看,这样更全面些。)



27.《血战台儿庄》(中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全景式战争

备注:国民党正面战场

(无可争议的华语经典,这部片子是我们中国在国际上唯一一部能够发挥影响力的抗战片,在国外的知名度甚至要超过国内。票房收入2.7亿,这个记录直到张艺谋的《英雄》出现才被打破。《血战》是一部政策片,但更是一部民间片,它的成功与老百姓和解放军战士们的努力是分不开。当年为了追求片子的写实感,剧组严谨地考证了史料,影片中的那些军服还是人工一针一线缝出来的,尽管当时已经有了批量生产的技术。经常看军事影片的朋友们,会发现不少二流的军事片子中那些军服太新太粗糙了,而且还有折痕。本片是大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以正面战场为主题的抗战片、军事大片,它给后来的《大决战》提供了富贵的经验借鉴。)



28.《鬼子来了》(中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黑色幽默

备注:黑白片,少量彩色;改编自尤凤伟的小说《生存》以及当地老人的回忆;完整版长达162分钟

(中国不乏禁片,哪怕是抗战作品,但很少有一部片子像本作这样引起如此大的争议。影片里的中国老百姓看到日本军人来临后,不再是义正词严、宁死不屈地站出来抗争,而是笑脸相迎、唯唯诺诺。老百姓既善良、软弱,又麻木、自私,更可怕的是,这并非姜文在吹牛,如果不是懦弱,为什么几十只羊会被仅仅一两匹狼追着到处跑呢?抗战时期,伪军的人数比日军还要多,更无论其他出卖祖国的人种了,而当中大多数是平头百姓,盟军里,中国的这种情况最为严重,这难道不值得反思吗?这还不是最震撼的,主人公所在的村庄最后遭到了日军的屠戮,而这场灭绝人性的暴行,发生在日本投降之后……



29.《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删节版)》(意大利、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爱情

备注:美洲版为92分钟,欧洲版为109分钟,建议观看美洲版的

(推荐大家观看美国公映的删节版,加长版增加了一些可有可无的H画面,反而让剧情不太流畅。意大利拍过不少讽刺德国的影片,但这部则是讽刺自已的,整部影片貌似正经却又滑稽可笑,意大利的民众们在墨索里尼发动侵略战争时没有站出来说话,却在盟军到来时与法西斯分道扬镳划清界线,大开城门举行欢迎仪式,仿佛完全忘记了自己当初的那股狂热的好战情绪。女主角饱受民众的流言蜚语,只有暗恋他的男孩知道她的清白的,两位主人公直到影片最后一刻才迎来了唯一的对话。喜欢本片的朋友不要错过同样荒诞戏谑的《铁皮鼓》、《鬼子来了》、《没有天空的都市》等作品。)



30.《欧洲特快(列)车》(德国、丹麦、法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爱情

备注:又名《战后余生》。黑白片,部分彩色

(这是一部非常另类的影片,镜头的视角是第二人称:。影片将黑白与彩色两种色调运用得非常巧妙,丝毫不亚于后来的《辛德勒名单》。这个故事真实地反映出了德国战败初期德国人民的心态:80%的德国人依然同情纳粹、铁路公司老板以死捍卫自己对犹太人的蔑视、神父以上帝的教义支持战争、还有白天是人,晚上是兽人狼执著地进行着那些注定失败的游击战……丹麦导演深入纳粹者的内心聆听他们的声音,但却不是美化纳粹,镜头非常冷静,对纳粹既非同情亦非愤慨,而是思考。影片并不局限于此,还反映出了当时所谓的和平口号与人道主义的虚妄。相比本片这种广阔的视野,许多日本影片只片面地强调日方遭受的伤害。)



31.《没有天空的都市》(南斯拉夫、法国、德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荒诞

备注:又名《地下》。看不懂剧情的人士建议看一下内容介绍或相关影评;反战情歌《莉莉·玛莲》在本片中总是在最不恰当的时机出现

(本片正如德国的《铁皮鼓》、中国的《鬼子来了》、意大利的《西西里美丽传说》,是以荒诞、戏谑的形式来抒写本国的血泪史和文化的阴暗面。马高救了朋友们,但却在战后把他们安置在没有天空的都市”——地下里,朋友们相信二战还没结束,兴致勃勃地制造军火闹革命,可马高却让军火成了自己的发财资本,他功成名就,甚至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一个压迫者走了,又一个压迫者来了,走了虎来了狼,南斯拉夫的历史似乎就这样不断地重演着,被解放是家常便饭。转眼间又是一场战争,但这次是内战,敌人不再是纳粹,而是所谓的同胞”……最后,曾经生活在没有天空的都市里的人们,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32.《英国病人》(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爱情

备注:影片中的英国病人不是英国人

(本片比较适合那些喜欢艺术片的观众欣赏,对于热衷于大场面战争的观众也许会觉得剧情很泛味。这部影片大胆地对各种人类的道德观念提出了挑战,如忠贞、爱国、民族主义、政治思想等等,这些都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并非大自然生来就有,故事剧情对这些意识形态并没有作出正面或负面的评价,而是冷眼旁观,让观众们去思考其中的问题,为了爱情挺而走险的欧洲贵族,擅离组织的英军护士,内心充满矛盾的锡克工兵,被砍掉手指的双重间谍,这些无非都是灾难中人性的表现。战争是一出丑剧,国家的血压升高了病人生病的地方不仅在身体,更在心灵……



33.《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苏联)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单视角战争

备注:黑白片,部分彩色;改编自真人真事

(苏联电影给人的印象一向是很浮夸、政治意味很浓厚,但也有例外的时候,《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并没有沦为政治服务的产品,它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影片中的红军战士们并不显得形象高大、慷慨激昂,而是趋于平民化,个性丰富多彩。德军方面也没有简单地脸谱化,基本上还是述而不评。本片取材于真实事件,历史上那五个战士是男性,而在影片中则是女性,这可以说是对战争让女人走开的概念作出反思吧。由于这部影片表现出了红军战士们也会害怕死亡,在当时引起争议,在中国甚至还组织人员对本片进行批判,其中那个女兵自杀的场景被痛批为投降主义自绝于人民。)



34.《铁十字勋章》(德国、英国、南斯拉夫)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兄弟连

备注:本片的主演詹姆斯·柯本等是美国人

(德国的影片,美国的导演和主演,英语的对白,社会主义国家南斯拉夫协助拍摄,多元化的组合使得本片不会以偏概全。故事以德军的视角来看待战争,既不为纳粹招魂,也不把主人公们塑造成反战义士,而是抛开政治上的意识形态,从人性角度再现血腥战场。在战争的前线,没有所谓的光荣和伟大,只有生存与毁灭,只有失去战友的悲伤和人性的扭曲。铁十字勋章,在贵族军官心里是最高荣誉,在厌战老兵眼里却是破铜烂铁,两种情绪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反映了当时德军中的两种心态。顺道说下,中文版配音挺不错~)



35.《血战阿拉曼》(意大利)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兄弟连

备注:又名《沙漠兄弟连》

(从意大利军视角看待阿拉曼战役的作品,斯皮尔伯格参与制作,影片风格与《决战斯大林格勒》相似。对于这部作品,我们不妨拿片中主人公的一段独白来作概括:在学校他们经常这样教导我们:像英雄一样死去的人是光荣和伟大的。在战场上我看到了很多这样的英雄,但那些死亡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光荣和不光荣、伟大与不伟大,他们就只是死了,他们在工事里腐烂,连一句赞美的诗词也没得到。死亡只有在课本上才是美好的,在现实生活中,死亡是悲惨的、可怕的、血腥的……而且还发出阵阵恶臭。



36.《莉莉·玛莲》(德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爱情

备注:《莉莉·玛莲》是一首二战各国士兵都很喜欢的歌

(如果你看过动画片《太空堡垒》的话,你一定会记得那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中国女歌手——林明美,她用歌声征服了敌人,也感动了无数影片中和现实中的人士。实际上明美这种战地歌手的形象并非凭空捏造的,现实中真有其原形,如德国女歌手玛琳·迪特里希曾让无数美军将士为之着迷,她的主打歌正是英文版的《莉莉·玛莲》。以这首歌为主题的这部影片始终在战争、爱情、歌曲这三大主题之间来回切换着,三点一线,彼此密不可分。战士们各为其主,然而音乐无国界,一首歌的FANS不分国籍、种族、地域……



37.《靡菲斯特》(德国、匈牙利、奥地利)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人物传记

备注:又名《梅菲斯特升官记》、《恶魔》。改编自真人真事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火鸟:凤凰篇》,影片通过演员霍夫根的故事重现了纳粹在民主选票下崛起并排挤共产党、直到独霸整个德国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流逝,各人物的立场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的纳粹狂热份子起来反抗纳粹的统治,原来的纳粹反对人士后来屈从纳粹的淫威。法西斯国家的民众对法西斯的上台是负有责任的,正如评论所说,本片是以小见大反映了纳粹为何能得到当时德国人民的支持。每个德国人、甚至每个人类的心中,都有一个恶魔的化身:靡菲斯特。不管创造了多少所谓的辉煌,霍夫根只有到被纳粹法西斯抛弃的那一刻,才能明白自己不过是个戏子而已。)



38.《欧洲!欧洲!》(德国、法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历险

备注:又名《欧罗巴,欧罗巴》、《希特勒青年队队员所罗门》。改编自真人真事

(这个故事充满了辛辣的讽刺意味,本片的导演出生于波兰,导演以一种非常冷静的态度叙述了这些真实的事件,同时揭示了波兰人在二战时夹缝中求生存的尴尬地位,主人公一再地改变自己的身份,一会儿是受到迫害的犹太人,一会儿是苏联共青团员,一会儿是德军士兵,一会儿是希特勒青年队队员,最后又回归到了犹太人的身份,几年的经历让他刻骨铭心,主人公曾一度想逃到苏军内部,可当他跑到苏军面前时却阴差阳错地成为了德军的进攻先锋,于是乎为了德军的英雄,这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在现实中就是这么可笑地发生了。这部具有批判性、反思力度很强的影片属于德国人,也属于犹太人和波兰人。)



39.《父辈的旗帜》(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人物传记

备注:改编自真人真事

英雄是什么?英雄是伟大的,但绝不是媒体、御用文人所吹捧的那种伟大,英雄的伟大,是平凡的伟大,他们是充满人性的伟人,而不是十全十美的神人。英雄也是人,他们也有自己的情感世界,也有对生活的烦恼。有人说,所谓的伟人,不过是一个和你一样尿过床的普通人罢,他们也得亲自上厕所。不少英雄的名字在书本上光辉四射,可在现实中却往往为生活所困,甚至死后也没有一个像样点的墓碑,他们都免不了沦为被媒体拿来吹嘘政治家英明的工具。本片的三个主人公被政客和媒体人为地塑造成英雄,可是他们的内心却很痛苦,他们认为在战场上牺牲了那些战友,才是真正的英雄。)



40.《纽伦堡大审判》(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庭审

备注:又名《新纽伦堡大审判》。本片并非翻拍60年代的同名黑白影片,故事剧情发生在更早之前

(和黑白片特别版一样,本片对战胜国与战败国双方都进行了反思。对角色的刻画很细腻,人物形象丰富,影片大胆地走入战犯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但又不是为纳粹辩护,相比之下《东京审判》则显得单调,战犯形象苍白,审判以被告一次次被检察官驳得灰溜溜而告终,但在本片中我们却看到法庭的辩论是何等的激烈,甚至法官一方也免不了被战犯气得暴跳如雷。要说本片有什么不好,就是爱情线太偶像化。战后德国人能够诚恳地反思自己,而日本人却不会,归根结底,还是日本只受到了审判而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东京审判是失败的,麦克阿瑟放走了数十名主要战犯,其中还包括731部队的。梅汝璈说的对:宽容是美德,但姑息是懦弱。)

41.《中途岛》(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全景式战争

备注:又名《中途岛海战》

(中途岛战役美军大获全胜,战绩呈一边倒的状况,但导演无意把本片拍成吹嘘美军英勇的大话片,相反是加入了一定的思考性,片尾处,尼米兹对同伴说美军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很大程度上还是靠运气,这场胜利是赢得如此的来之不易。是啊,中途岛战役与其说是一场海空大战,不如说是一场情报大战,除了战士们的勇敢和指挥官的沉着,双方拼的还有比对方更晚一步暴露目标、以及多坚持上五分钟,即使打一场胜券在握的战役,也不会是平常人们所想的那么简单……



42.《我的妈妈》(芬兰、瑞典)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生活

备注:又名《战场上的小人球》

(本片以苏芬战争为背景,讲述战争暴发后,一些芬兰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不遭受战火的灾难,将孩子送往相对较为安全的邻国瑞典,小主人公伊诺初到瑞典时因为人生地不熟,再加上个性叛逆,常与养母及当地人发生摩擦,不过日久见真情,母子之间渐渐成为真正的家庭成员,后来战争结束了,伊诺必须再次与妈妈分离……故事情节没有过多的修饰和煽情,倍显真实,一般此类题材故事的结局是母子欢聚,可本片却不完全是这样……关于苏芬战争,芬兰曾拍过《家园保卫战》、《激战伏兵湾》、《血战1944》三部电影比较完整地反映出了1939-1944这场战争的过程,此外还有以女性为主题的电影《诺言》、与俄罗斯合拍的《布谷鸟》。)



43.《玫瑰围墙》(德国、荷兰)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生活

备注:又名《罗森斯查塞街》、《罗森斯塔塞街的女人们》。改编自真人真事

(战争是让女人走开了,但却没能让妻子和母亲走开,一些坚强的德国女性,她们并没有因为纳粹的种族政策而抛弃自己的犹太丈夫、父母、子女,她们为了救出自己的家人,每天都来到玫瑰大街上与盖世太保抗争到底,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一些德国丈夫为了保全自己,无情地抛弃了自己的犹太妻子。玫瑰大街的女人们没有任何武器,只有自己的血肉之躯;没有高大的革命情操,只有最朴实的呐喊:把我们的丈夫还给我们!这些女性是伟大的,可在战后她们却没有以英雄自居,没有炫耀自己的丰功伟绩,而是平淡地生活着……



44.《希望与反抗》(德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庭审

备注:德国终战三部曲之一;又名《索菲·斯库勒:最后的日子》

(台湾译成《帝国大审判》。索菲对人民法官的话说得好:今天你吊死我们,明天就轮到你掉脑袋了。。本片所传达的理念让我想到了《银河英雄传说》里的一段话:说到国家,或许它只是人类为了使自身的狂妄正当化所捏造的推托之辞罢了。一旦国家成为主体,不论多么丑恶、多么卑劣、多么残暴的行为都将轻易地为人接受。所有侵略、屠杀、人体实验的罪孽,都可以一句这都是为了国家说明一切,甚至有时还因而大受赞赏。批判这种行径的人反而被扣上侮辱祖国的罪名,挞伐谴责的声浪也四方交逼而至。注:片尾播放的是历史上三位被害人真实的照片,索菲是德国人心目中的十大伟人之一,与爱因斯坦、马克思齐名。)



45.《悲情火绒草》(德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青春

备注:又名《雪绒花海盗》、《小白花海盗帮》。改编自真人真事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它是从刑场开始说起的,不要以为它是电影人编造出来的剧本。二战时期的德国,常有一群个性叛逆的少年不满纳粹的法西斯教育,拉帮结派起来反抗,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是《希望与反抗》中的白玫瑰,和本片中的雪绒花海盗帮。但他们的命运都很悲惨,不少年仅16岁的少年被纳粹份子送上了断头台和绞刑架,仅仅因为他们散布了几张反战传单,《希望与反抗》中被斩首的索菲终年也只有22岁而已,由此可见纳粹法西斯灭绝人性的程度。海盗成员之一的卡尔被盟军解放了,但他一点也不开心,想到弟弟和朋友被绞死的场景,再想想自己,他只有痛苦地喊着:“NEINNEINNEIN



46.《过客》(德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生活

备注:又名《过客的创伤》

(从新的视角去看待曾经令人发指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真正的反思绝不是简单地批判法西斯和反战,而是要更为全面地去看待历史,敢于从多个角度去探讨战争中的各种话题,这才是有意义的反思,只会在口头上一味地谴责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剧组并没有把主人公斯文设定为一个觉悟忏悔者,相反,斯文年轻气盛,时常与他服务的对象——一个从集中营里生还的老人发生小摩擦,即使到了最后,斯文依然免不了产生厌倦和回避的想法,他卷起铺盖准备回柏林去,可当看到又一群德国青年来到了奥斯维辛时,斯文止步了,并和这群青年一齐留在了波兰的土地上……



47.《音乐之声》(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生活

备注:又名《真善美》。改编自真人真事;《雪融花》并非奥地利民歌,而是罗杰斯和汉默斯坦的创作

(长盛不衰的音乐剧,多次被搬上舞台和银幕,整个故事生动有趣,音乐占据了影片一半左右的内容。虽然故事取材于真实事件,但不少地方被夸张化和戏剧化。故事后来还被改编成富有教育意义、而且更为接近现实的动画片,世界名著剧场系列之一。动画片有个情节让我至今难忘,奥地利被纳粹占领后,全国上下都在高喊希特勒万岁!,但崔普家的孩们却在用发音相似的德语喊鸭子跌倒了!。注:本片在世界各地的译名不尽相同,常见的有,台湾:《真善美》;香港:《仙乐飘飘处处闻》;葡萄牙:《心灵深处的音乐》;西班牙:《笑与泪》;阿根廷:《富有反抗精神的新人》;德国:《我的歌,我的梦》。)



48.《虎!虎!虎!》(美国、日本)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全景式战争

备注:又名《偷袭珍珠港》

(与前几年的那部《珍珠港》是改编自同一部小说,两部影片的区别在于,《虎》截取了当中的军事线,《珍》截取了当中的爱情线。《虎》以相当客观的角度去看待这个历史事件,既非为日军招魂,也非为美军辩护,而是就事论事、冷眼旁观,镜头不断地在日军和美军之间来回切换。影片高度追求对历史的还原,以致于在人物塑造上显得苍白,叙事严谨、详实,扣除掉一些场面上的BUG,这部影片几乎可以当历史片来看待了。)



49.《空军大战略》(英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全景式战争

备注:又名《不列颤之战》

(二战时期英国本土的战役,主要为空战,所以本片又叫《不列颤之战》。也许这部影片的作战画面在今日看来已经显得很粗糙,但这不足以撼动本片在空战影史上的地位。在这场战役中,英军损失飞机746架,德国损失1733架,其状况不可谓不惨烈。观过本片后,再看看德国电影《德累斯顿的悲剧》,让人深深地感到,英国版德国人太滑稽,德国版英国人太严肃,这也许就是文化的差异吧?注:很多人将本片译成《伦敦上空的鹰》,其实《鹰》是意法合拍的间谍喜剧。)



50.《坦克大决战》(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多视角战争

备注:反映阿登战役

1944年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可谓盟军最艰苦的一年,在中国,正面战场遭受了惨痛的豫湘桂大溃退,在欧洲,盟军的市场花园作战失败,又在阿登战役中一溃千里,最终是德军自己拖垮了自己,才止住了盟军后退的脚步。不过这些都未能阻止柏林、雪峰山、硫磺岛等战役的暴发。本片讲述的就是阿登战役,故事中的康纳对自己的长官海斯勒说,自己很高兴能为一个智者服务,但是在故事的最后,康纳却离开了这位智者,因为他将自己的才智用在了战争上面……



51.《最后的桥》(德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兄弟连

备注:黑白片;又名《桥》(与南斯拉夫电影《桥》同名)

(德国战后第一部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的故事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故事发生在德国即将战败前夕,讲述一群年仅十几岁的少年被派上战场保卫家园,进行着一场毫无价值、没有任何意义、无须载入史册的战争。片子有一点夸张,几名只受过一天训练的少年竟然能够挨到美军撤退,这很不可思议,不过这似乎并不重要,因为导演只是想借用这些故事来批判战争,故事的重点在于讲述战争中的人性。)



52.《极地重生》(德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历险

备注:改编自真人真事,现实版《肖申克的救赎》

(影片揭示了苏军虐待德军战俘的事实,但导演并没有让其沦为反俄片,而是较为中立地去看待这段历史,主人公甚至遭到德国同胞殴打。故事的重点并不在战俘营里,而在主人公逃亡的路上,无数个镜头既反映了西伯利亚的冷酷,同时也呈现了它的美丽。故事涉及的地点广阔、人物也多,登场的有德国人、俄国人、中东人、黄种人、犹太人。这是一部反思片,但它不是从政治上进行反思,而是从人性上,通过主人公的冒险来说明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问题。在大自然强大的力量前,人的身份和信仰显得如此的无足轻重,大自然并不会因为你是哪国人、信仰什么主义,来决定你的生与死,它考验的是你的意志力。)



53.《何处是我家》(德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生活

备注:又名《无处为家》、《情陷非洲》。改编自真人真事

(这部影片的风格给我的感觉很像《英国病人》,而且故事都是同样避开了对战争的正面描写,从侧面去表现战争对人的伤害,同样还向观众们展示着美丽的非洲大地。两部影片虽然传达着不同的主题,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主人公们被迫逃离故乡德国,因为他们是犹太人。但到了非洲后他们又被英国人赶来赶去,因为他们是德国人。一家三口为逃避战乱背井离乡,四处漂泊,可天地虽大,却无处为家……终于到了1945年,纳粹投降了,苦苦盼望多年的回家梦终于得以实现,可是这家人却发现,自己已经深深地融入了非洲这片生活了数年的土地……



54.《纳粹军校》(德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青春

备注:德国终战三部曲之一;又名《希特勒的男孩》

终战三部曲以三个不同的角度来审判二战,《帝国的毁灭》是从政界,《希望与反抗》是从民间,《纳粹军校》则是从军方。这又是一部谢罪片,有一个剧情是讲到校方为了训练学生们的作战本领,竟在树林里安排一群苏联少年供学生们猎杀,学生们怀着兴奋的心情上阵,可看到与他们同龄的少年们悲惨地死去们时,大家都沉默了,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反战情节。在扭曲的社会环境下,Albrech的不幸结局似乎是必然的,许多观众看完本片后喜欢上了这个角色。本片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在控诉纳粹教育的同时,并不把人物形象给单一化,如Albrech的父亲,他阴险、卑鄙,但虎毒不食子,听到Albrech死去的消息他还是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55.《丧钟为谁而鸣》(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爱情

备注:又名《战地钟声》

(就如海明威以往的作品一样,影片的故事情节非常拖沓,但同时也很有深度,同样是以炸桥为主题,本片远比南斯拉夫电影《桥》来得真实,也更启人深思。在炸桥的前一夜,战地里没有高大全的董存瑞,没有漂亮的口号,他们有血有肉,会害怕死亡,有的人甚至想过临阵退缩,战友们之间彼此安慰,一起度过了这漫长的一夜……本片要说有什么我不满意的地方,就是空洞的爱情对白过多了。西班牙内战是以法西斯的胜利告终,而且这个政权到了1975年还存在着,历史,真的像平日的政治宣传所说的那般简单吗?)



56.《紫日》(中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历险

备注:影片中日军拿活人练刺刀的镜头引来银幕下一群小学生拍掌大笑,对此导演冯小宁认为家长和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倍受争议的一部作品,有人说影片的内容是错误的历史观,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部很好的反战片,笔者的看法则不同于这两者,虽然导演的观念不一定恰当,但至少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本片虽然是所谓的国产主旋律,但却很特别,故事的主人公不再是一脸正气的高大英雄,也不是万能的游击队或者地下工作者,主人公们是由一个失去家人的中国农民+一个失去朋友的日本女孩+一个失去战友的俄国女兵所组成的弱势群体,他们孤立无援,只有依靠彼此的互助才能走出困境,在残酷的战火中散发着人性的光辉……主人公秋叶子的扮演者前田知惠后来积极参与了不少抗战题材的文艺作品的演出,如《秋雨》等等。)



57.《流转的王妃,最后的皇弟》(日本)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爱情

备注:4集电视电影,改编自溥杰夫妇的自传;影片投资10亿日元,制作期历时三年,拍摄过程中获得中国政府和溥杰之女的协助

(影片在反映日军对中国人的伤害上,远比所谓的谢罪大作《赤月》来得直接。满怀建立中日友好理想的浩远嫁到中国后,却发现中国人对待日本人竟是满腔愤恨,到处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日本鬼子滚出去,而日军则形同强盗,抢掠中国百姓的财物,还屠杀抗日民众。影片站在普通老百姓的立场上批判了日军,对国共两党则是述而不评,没有偏袒谁,但有赞扬周总理。本片属于想谢罪但对历史研究不深入的类型,有些观念很肤浅,这大概与日本人并不熟知二战史有很大关系。尽管有种种不足,但本片至少正视了日军的侵略史,在日本招魂片频出的今天已属难得。而剧组提倡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方式,还是很有意义的。)



58.《烽火孤儿》(俄罗斯)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青春

备注:又名《战地童子》、《私生子》、《混小子》

(这部影片也许不是俄国最出色的,但称得上是最特别的,以新的视角来反思斯大林时代的政策。一群少年罪犯被苏联政府拉到军营里加以训练,然后派到前线去当炮灰,几年的时间下来,少年们或者无法忍受苛刻的军营生活,或者因为被因为德军的枪林弹雨,先后一个个毙命,其悲壮的程度不亚于《最后的桥》。可把本片拿来与德国影片《希特勒男孩》比较一下,烽火孤儿对俄德两国都可谓是一大伤痛。除了这部作品,俄罗斯还拍过不少二战反思片,苏联解体后俄国人之所以能够很快重新振作起来,从这些反思片中你可以看到一个缩影。)



59.《广岛之恋》(法国、日本)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爱情

备注:黑白片

(观看本片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下相关历史,不然很难理解当中的一些剧情。在日本从来不缺乏关于原子弹题材的作品,但大多会沦为论证日本人也是受害者的喊冤片,不过这部与法国合作拍摄于1959年的影片却是例外,当年就能够有如此深刻的反思很不容易。在二战时期的欧洲,曾与德国军人发生过性关系的女性会被剪掉头发,所以女主角的前任丈夫正是一个德国人。影片剧情的不少台词是以诗歌的方式呈现的,这种类型恐怕很容易引来两面极端的评价。)



60.《逃离索比堡》(南斯拉夫、英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集中营

备注:改编自真人真事

(故事讲述二战时期最成功的一次集中营集体逃亡事件,反映了被俘民众齐心协力抗争到底的团队精神,最后大约有一半的人存活了下来。这部影片唯一不足的地方是人物太脸谱化了,好人近乎高大全,坏人则被简单归类处理,人物形象苍白无力,相比较本片,《辛德勒名单》和《美丽人生》并没有刻意丑化纳粹刽子手,但给人的感觉反而更可恨。)



61.《虎口脱险》(法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喜剧

备注:法国的多年的票房冠军

(法国的喜剧经典。虽然是惊险的逃亡片,但却无一人死于非命,即使在最后时刻德军的一个斗鸡眼士兵笨手笨脚地打掉了自家的飞机,导演也手下留情让那个倒霉蛋跳伞了。战争的残酷有时候并不是非得用血腥的画面才能表示不可。本片的中文版由上译配音,同样堪称经典,上译的配音水平不用再多说了,其麾下诞生的《卡桑德拉大桥》、《太空堡垒》等作品丝毫不亚于原声,比今日许多专业的配音机构强多了。)



62.《美丽人生》(意大利)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集中营

备注:第71届奥斯卡最大的黑马

(有人说这是一部喜剧,也有人说它是悲剧,我说这是一部悲喜剧,正因为如此,它更能打动一个观众。本片的前半部讲述的是爱情,后半部则是亲情,这是两个故事,可正因为有了前边的这个故事,我们更加地喜欢上了基多,也越发地感到结局的悲凉。笔者向来不轻易对某部影片产生共鸣,尤其对那些很煽情的所谓悲情,一向是冷眼旁观,可我总不会忘了,曾有这么一部影片,看得我几乎泪流满面……



63.《大独裁者》(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喜剧

备注:黑白片

(卓别林的第一部有声电影,作为早期影片,内容也许显得有些虎头蛇尾,但其意义重大,毕竟这是一部在希特勒最狂妄的时候拍摄的,据说本片差点没把戈林气晕,希特勒本人也观看过两遍,同时下达了禁播令。本片在拍摄期间,美国和欧洲部分国家曾试图阻止其播出,为的是和德国搞好关系,因为后来英国对德国宣战了,本片才被解禁,这说明了媒体和电影很多时候,不过是政客用来宣传自己的理念的道具而已,媒体是为政客服务的,而不是替老百姓说话,一旦与政客的利益产生了冲突,等待它的就只有被禁封的命运。)



64.《生死大逃亡》(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喜剧

备注:又名《是死是活》、《你逃我也逃》

(经典暴笑喜剧,剧情夸张得令人捧腹。不过,喜剧也有品味高低之分,《生死大逃亡》能够成为一部经典绝不是偶然的,首先它的喜剧效果并非建立在对德军的丑化上,虽然是喜剧故事,但却有一定的思考性。相比之下我国的一些抗战喜剧片简直是恶俗到了极点,在丑化日军的同时,其实也丑化了自己,一些影片中的日军堪称弱智,但剧组也不想想为什么这些低智商的货色为何侵略了中国八年,有网友称其为娱乐垃圾,虽然过火了点,但并非毫无道理。本片其实是翻拍版,在40年代已有一个黑白版本,它被一位德国人评价为很优秀不可多得的具有现实讽刺意义的影片。)



65.《六重唱》(德国、奥地利)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爱情

备注:又名《红唇别恋》。改编自真人真事

(本片与其说是爱情片,不如说是友情片,真诚的友谊着实令人感动。六个志向远大的音乐爱好者相聚在一起,经历了艰辛的创作路程,最终成为了风靡欧洲的传奇乐队。乐队的成员们之间经常会为一些琐碎的事儿吵个脸红耳赤,但彼此之间的友谊从来没有动摇过,反而越加真诚,互相激励着对方前进。可是,就在他们的事业到达顶峰时,纳粹上台了,由于乐队中有三个犹太人,他们面临着灭顶之灾,要否离开自己深爱的德国,队员们产生了不同意见,然而尖锐的时局已不容他们作过多的考虑,在最后一次演出后,三个犹太队员踏上了告别祖国的道路……这部片子的名气不大,可故事散发出来的人性光辉却一点不亚于《美丽人生》等黄金大作。)



66.《第九日》(德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集中营

备注:改编自真人真事

(故事讲述纳粹党卫军试图收买一个卢森堡神父,利用他来瓦解当地的教会势力。影片虽然场面不大、没有过多的人物,但对角色内心的刻画可圈可点。一个人之所以伟大,不在于他从来没有动摇过,而在于他即使动摇过也会坚持下来。神父面对党卫军的软磨硬泡,经过九天内心激烈的斗争后,他选择了重新回到那个令自己恐惧不已的地方——集中营。)



67.《栖霞寺1937》(中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集中营

备注:改编自真人真事,影片中的廖文湘即廖耀湘,马丁即马吉

(本片的名气不大,没有名导,没有巨星,投资只有400多万——而是还是传真法师跑了三年多的路子才筹备完成的,但却拍得可圈可点,胜过国内许多大制作。本片的遗憾的地方在于尽管日军角色是由日本演员扮演的,但表现太生硬,不像《南京1937》那么自然,不过总体上来说要比《南京1937》和《黄石的孩子》更值得一看。这部作品从1994年开机,直到2004年才完成,开机时间和公映时间都是1213——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68.《德国好人》(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爱情

备注:黑白片;又名《柏林迷宫》

(二战结束后,美苏之间的关系即刻陷入紧张状态,这种情况在德国本土尤其在东西柏林之间集中体现了出来,反映这一题材的电影总是容易沦为傲慢与偏见的政治产物,如吹嘘美军、丑化苏军的《空中大撤退》,吹嘘苏军、丑化美军的《易北河两岸》,前者是浮夸的大话片,后者肉麻的政策片,相比之下,《德国好人》更为客观一些,美苏为了争夺纳粹科技和纳粹科学家为自己所用,开始了勾心斗角的较量,而且不分黑白地为纳粹科学家们洗刷罪名,使其逃过法律的制裁。实际上日军731部队也是在这种情况下逃脱了审判的,中国真该去拍一部《善良的日本人》。)



69.《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南斯拉夫)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间谍

备注:影片画面色调呈紫色

(正如网友所说的,本片的内容可以说是《平原游击队》+《无间道》。瓦尔特是故事的主人公,但他却几乎没有正面登场,他的戏份大多时候还是通过其他人的对话来完成,给人一股神秘感,直到影片最后才正式闪亮现身。影片拍得很大话,基本上就是形象高大全同时又是神枪手的主人公们,大战智商几乎为零又枪法奇烂的敌人,其结果当然不言自明了,不过这部影片的确影响了几代人,不少上了年纪的人至今对其回味无穷。)



70.《桥》(南斯拉夫)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兄弟连

备注:本片的主题曲《啊!朋友!再见》堪称经典,相信大多数出于在1985年前的人士都听过

(和《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一样,是一部大话片,打不死的主角使用打不完的子弹横扫愚蠢得令人惊讶的敌人,同为炸桥故事,不如《丧钟为谁而鸣》和《桂河大桥》来得启人深思,不过片子拍得很朴素,就像我国的《地道战》一样。《瓦尔特》和《桥》这两部影片可以说是我国所谓的红色经典重点模仿的对象,这或许就是后来再也没诞生像《地道战》一样出色的作品的原因吧。)



71.《兵临城下》(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动作

备注:又名《决战中的较量》。改编自真人真事,但爱情戏与史不符

(这又是一部以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主题的影片,不过商业化色彩过浓,论场面,不如俄版,略显卖弄特效;论反思,不如德版,且有偏见之嫌。故事重点放在两个敌对的狙击手之间的较量上,颇有娱乐性。应该说美国佬的心胸还是比俄国佬宽一点的,即使在冷战时期,老美也拍过一些歌颂俄国的电影,当然俄国也有拍过正面表现西方文化的片子,如《福尔摩斯》等等。)



72.《风语者》(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兄弟连

备注:又名《追风战士》

(吴宇森的作品,故事围绕着太平洋战争期间一封密码电报展开,贯穿着对战争中人性的思考。美国人认为本片缺乏创意,叫它落个了票房大惨败;中国人又觉得它失却了吴宇森以往的风格,结果是两面不讨好,让人倍感四不象。当然故事情节还是具有可观性的,尤其影片表露出对少数民族的同情很值得称道。)



73.《东京审判》(中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庭审

备注:导演在新浪博客上明确地表示,本片原版长达4个小时(但目前只能看到2小时的删节版);梅汝璈在反右文革中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最终于1973年去世

(本来我不打算选入这部影片的,但考虑到这是一部导演首次执导、举债高达500万、没有任何官方支持、于北京郊外的菜棚子里拍成的电影,想想也不容易,虽然不如两部《纽伦堡大审判》,但至少要好过那些恶心的国产政策片。本片的不足之处网络上批评的言论多的是,在这里不作赘述,不过说真的,当中的爱情线俗不可耐。虽然影片不再像过去那样对反面人物进行简单的脸谱化,但却将其雕塑化,他们表情生硬、个性苍白,我们没有必要去站在人渣的立场上去理解他们,但却有必要去思考人渣形成的过程。日本拍招魂片《自尊》时得到了各界强而有力的支援,而《东京审判》却差点因资金缺乏而流产,这很令人深思。)



74.《七七事变》(中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全景式战争

备注:国民党正面战场

(这部片子的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非常的浓,比起《血战台儿庄》而言退步得很明显,这类题材应该起到让人反思的作用,而不应该如此的简单片面。影片一方面强调了何基沣等人的事迹,却淡化了吉星文在卢沟桥战役中的作用,这并不客观。有些剧情拍得很做作,例如赵登禹牺牲的情节,居然还要搞旋转二圈+慢镜头,显得不伦不类。当然本片还是比较严谨的,主要人物包括在卢沟桥上第一个以身殉国的排长,都有确切可查的事迹,现在中国的片子很少拍得如此认真。)



75.《梅花》(中国台北)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生活

备注:本片的主题曲《梅花》后来成为两岸三地的经典名曲

(台北地区的经典作品,与其他三部台北的抗战大片《八百壮士》、《英烈千秋》、《笕桥英烈传》不同的是,本片把中心放在普通老百姓身上,讲述八年抗战期间百姓们的生活,带有些诗情画意,更难得的地方在于片子中对爱国人士的刻画有着更深的层次,就连败家子也有爱国的一面,可惜的是本片的日军没有使用日语,稍显遗憾。)



76.《我爱夜来香》(中国香港)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喜剧

备注:《鬼马智多星》的姐妹篇

(这部影片对我们而言已经是熟悉得不用再作介绍了,片中可谓明星云集,林青霞、林子祥、泰迪罗宾、徐克、秦沛参与演出。影片的意识形态是否恰当并不重要,因为它已经成了一部无数中国人心目中的经典,尤其是那段令人捧腹的暗号:我是女人!;我也是女人!;女人十八一朵花;男人十八玩泥巴;女人四十好年华;男人四十豆腐渣;阿婆八十顶呱呱;阿公八十软趴趴……”



77.U-571》(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单视角战争

备注:影片上映后被批篡改历史,最先破获德军密码的不是美军而是英军

(大话片的集大成者,基本上就是看着娱乐,许多情节经不起推敲,一艘潜艇并非光靠几个人就能轻易操作的。本片无论是从历史的真实性、还是对人性的刻画,都远远不如同一题材的《从海底出击》。)

经典二战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