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语段阅读题

发布时间: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语段阅读题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一、记叙文阅读知识:
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2、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3、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4、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5文眼: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6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7、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8、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9、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4)平叙(略)
10、写作手法及作用:(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

内容)”使文章写得“……”
例句:这篇文章采用象征的手法作者通过对北方白杨树的赞颂,来赞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它使文章意蕴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赞美之情藉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1、修辞方法及作用: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套修辞作用)
注意: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12、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13、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14、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15、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16、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17、记叙文中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a.肖像描写b.外貌描写c.神态描写d.动作描写e.语言(对话)描写f.心理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a.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b.推动情节发展;
c.渲染气氛;
d.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e.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a.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b.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

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18、记叙文的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19、记叙文中议论:
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叙”主体,“议”是附属成分,不可本末倒置;“议”“叙”的自然发生,并不是强加上去的。“议”宜短不宜长,点到为止,不可以“议”代“叙”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0、记叙文中的过渡及照应。
1)过渡:过渡是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
要求:恰当、巧妙,能够使文章连贯、布局慎密、转承自然。
过渡时一般用词语、句子、段来过渡。
作用:过渡能在段与段、层次与层次之间起到纽带作用或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组织成篇的作用。
2)照应: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包括交代和照应两个方面。交代是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提示一下;应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回答。
照应可以分为:开头(起段)与题目的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即文章前后照应,或称:相互照应)、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迭式照应。
21、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

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套路:
这一类型的题目它都会要求考生“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只要符合文题要求,所谈内容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

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3、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语段阅读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