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 - 咏史怀古明妃曲二首(其一)》153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发布时间:2020-03-31 08:26:38

《明妃曲二首》(其一)教案

甘肃省宁县第一中学

方小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由题目引导学生认识古人避讳的文化常识。

2、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提炼信息和概况信息的能力。

2、在鉴赏中体会情感,把握主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全诗主题,分析作者塑造的王昭君形象,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二、学情分析

考虑到学生阅读咏诗怀古作品时,只关注诗人对古迹、古人、古事的态度和评价,不能理解诗人更深层的情感。因此,把本节课难点确定为王昭君遭遇与作者士不遇的有机衔接上。

三、重点难点

1、体会情感,把握主题

2、分析王昭君的形象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古代有四大美女,王昭君、杨玉环、貂蝉、西施。她们每个人都有一段故事被人们津津乐道。但古代文人墨客,却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悲悯给予了王昭君,据统计,吟咏王昭君的诗作有500多首,高居四大美女之首。今天,我们学习《明妃曲二首》(其一),共同领略王昭君的绝代风华与千年幽怨。

(二)古代文化常识(学生阅读注释1、8,教师补充。)

1、古代的避讳

封建时代为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即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

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尊重。如:李世民,避民,改写为人;刘邦,避邦,改写为国。昭君遂为“明君”,后人为避免歧义“明君”(英明的君主),或为抬高她的身份,(昭君出塞时为宫女)又改为明妃。“曲”是一种文体.

2、王昭君其人其事

王昭君:名嫱,是汉元帝的宫女,后宫美人太多,无法一一召见,皇帝通过画师所画的美人图召见宫女。宫女都重金贿赂画师,昭君不肯,画师就把她画的很丑,所以,她的美貌就一直不为元帝所知。三年后,匈奴单于来汉求亲,昭君请嫁与匈奴,汉元帝惊艳昭君的容颜,非常后悔,回去后就杀了毛延寿。

3、王安石介绍(教师补充)

王安石:北宋伟大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的作品有《泊船瓜洲》《元日》及熟悉的《梅》。

(三)学生默读,整体感知。

思考:这首诗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都写了什么?(小组讨论)

这首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前八句,写王昭君的美貌;第二部分后八句,写王昭君对故国的思念。

(四)鉴赏诗歌:

1、第一部分哪些诗句是描写王昭君美貌的?分别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小组讨论)

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

反衬

美貌描写:

尚得君王不自持,

入眼平生未曾有。

侧面

意态由来画不成,

女子出嫁,是她一生中的大事,也是她一生最美丽的时刻。《诗经

桃夭》是一篇描写女子出嫁的诗篇,其中两句是:“桃之夭夭,灼灼其花。”美丽的姑娘嫁人了,像盛开的桃花,鲜艳明丽。同样是出嫁,王昭君是怎样的形象呢?

“春风”指女子娇美的容颜。(杜甫:画图省识春风面,电视剧《春风十里,不如你》)鬓脚垂:“脚”即“角”的谐音。指耳边的头发不整、凌乱。作者把一个泪湿春风、鬓脚低垂脸上无光采的悲怨女子推到读者的面前,写出了她的“不美”。如果不是眼泪和悲伤消减了她的容光,她会更加美丽动人,即使是这样的形象,也让君王失态,并发出感叹“入眼平生未曾有。”用“不美”表现美。属于反衬描写方法。反衬手法的运用举例:(如表现山谷的幽静,“鸟鸣山更幽”;杜甫诗作《春望》“城春草木深”,用京城春天草木茂盛、郁郁葱葱表现荒凉景象。)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从气质风采来描写昭君的美貌。这是作者的议论,也是千古名句,这两句诗,观点鲜明,独特,令人耳目一新,使满篇生辉。一方面给毛延寿翻案。以前的作品中,都把王昭君的悲剧归结为毛延寿,但这首诗,把造成昭君悲剧命运的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一针见血,振聋发聩。另一方面说明昭君既具有外在美,更具有内在美。而内在美是用画笔画不出来的,王安石却能用文字勾勒出来,真是妙笔生花,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2、为什么反复描写昭君的美貌?

(诗歌因受字数的限制,应惜墨如金,前一部分仅有8句,但用5句从不同角度描写昭君的美貌。)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美的被冷落、被抛弃,让人伤感,进一步增强了悲剧效果。

3、第二部分写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小组讨论)

“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王昭君身在匈奴,心系汉朝,眷恋汉朝,揭示了她对故国、亲人挚爱之情。但欲归而不得。

教师提示:

古代出嫁的女子,娘家征得婆家同意后,派人迎接,才能回娘家。《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阿母“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

4、昭君想念着汉朝,故国态度如何呢?

(小组讨论)

“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故国的寡恩、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题,也揭示了昭君悲剧的普遍性。唐代诗人元稹《行宫》“寥落故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白居易《上阳白发人》等都是描写宫女悲惨命运的优秀作品,可见,此类悲剧一直都在上演。

5、诗人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写作背景

王安石生活时期,北宋社会矛盾加剧,北面有西夏、辽国的侵犯,逼迫宋朝割地赔款,国家积贫积弱。诗人在写作此诗的前一年曾向仁宗上万言书,主张变法,富国强兵,但仁宗已是暮年,无意进取,对王安石的倡议置而不论。

(2)诗人与昭君遭遇分析

王昭君

王安石

美貌绝伦

皇帝昏庸

才华横溢

皇帝昏庸

远嫁异邦

空念汉室

才士不遇

空念宋室

孤苦寂寞

人生失意

满怀忧愤

人生失意

怀人伤己

昭君因无人赏识容貌才远嫁塞外,空念汉室;作者才华横溢,忧国忧民,抱负无法施展,只能“读书人一声长叹。”(空念宋室)不管是王昭君还是王安石,都得不到皇帝的赏识,人生失意。正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所写,“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曾不相识。”作者在感叹昭君命运不幸的同时,也在感叹自己的不幸。

6、总结:

“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作者借王昭君的故事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由美人的失宠联想到才士的不遇,揭示了封建社会“人生失意”特别是才士不遇的普遍性。“悲昭君以自悲也。”

六、知识拓展:

(一)本课乡土文化知识

宁县在西汉隶属北地郡,是昭君出塞时北上的最后一个驿站。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和亲的使者,在昭君曾休憩过的地方修建了一座绣花楼,即现在的金村乡洞子村绣花楼村民小组居住地。如今村名沿用,遗址犹存。

(二)咏诗一首

咏昭君

泪眼红妆辞汉宫,

驼铃渐远雁孤鸣。

汉家漠北起烟尘,

弱女化敌百万兵。

七、布置作业

(一)背诵全诗,

(二)运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一个人。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 - 咏史怀古明妃曲二首(其一)》153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