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介绍

发布时间:2010-12-21


苏州博物馆的门面不算突出,入馆前有一庭院,宛约而舒朗,并不急着要诉说些什么,正如园林设计总欲言又止,通过布局达到象征效果。及眼处是贝聿铭签名式的几何结构,线条硬朗而明快,冲淡了苏州的委婉。楼房建筑不高,不显霸气,就为了和周围环境一起呼吸。
新,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生命的延续。几进递进式的结构呼应了中国传统庭院设计风格,门口一角碎石老松,相映成趣,颇有几分禅意。
苏州博物馆内景
苏州博物馆的门面不算突出,入馆前有一庭院,宛约而舒朗,并不急着要诉说些什么,正如园林设计总欲言又止,通过布局达到象征效果。及眼处是贝聿铭签名式的几何结构,线条硬朗而明快,冲淡了苏州的委婉。楼房建筑不高,不显霸气,就为了和周围环境一起呼吸。
新,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生命的延续。几进递进式的结构呼应了中国传统庭院设计风格,门口一角碎石老松,相映成趣,颇有几分禅意。(人民日报海外版周道 中国网配图
苏州博物馆新馆在<拙政园>边上,外观上,建筑风格秉承明清江南水乡的园林特色,粉墙黛瓦,馆里却是高科技设备林立. 外墙及屋顶虽是古典风格,但基材却是现代产品,埃特板

正如贝先生以前设计的许多作品,自始至终充满了变幻莫测的景象和神秘色彩一样,苏州博物馆新馆方案出台的前前后后,也是众说纷纭。其实,其结果是贝先生往往以十分明了简洁的建筑表达,最恰如其分地使世人折服。但在作者见贝先生以前,对新馆的迷离,还有一个层面的思索和想像,就是贝先生怎样在这特殊地带表达明净致远而又深远内蓄的江南士风和吴文化呢?
20024月的新馆建设设计专家晤谈会上,贝先生单刀直入要看苏州博物馆馆藏文物,使作者豁然开朗贝先生的思路。当人们在争议新旧结合、城市风貌、建筑风格时,贝先生更关注的是吴文化本身,因为对出身在苏州的贝先生来说,姑苏的城市、建筑.园林,他已了然于心。从另一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解读西方人对贝先生百读不得其解的东方人的思维和智慧之处,便是对整体的把握和对细微之处领悟的结合,而作为呈现在众人面前的建筑本身,往往是单纯和简约的。就像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如果不从它的建筑与建筑或环境的整体关系来认识、不从它的内部陈设或建筑上诸如色彩和图案等来解读,其单体本身并无属性和性格特点一样。当我们评价巴黎经过整修的大卢浮宫”(Le Grand Louvre的地面上建造的玻璃金字塔时,往往忽视了贝先生是依据大巴黎规划的角度来构思的。大巴黎的轴线由东而西,始建于13世纪的卢浮宫作为该城市古代建筑的代表,位于轴线的东端,经由17世纪整修和18世纪改名的香榭丽舍大道、19世纪建造的凯旋门,直抵1989年落成的以德方斯大拱门(La Grande Arche为新区的开端,而再向西延伸下去。所以当时贝先生第四次为此项目来巴黎时对密特朗说:当时我脑子里还没有金字塔,但有一点很明显,新卢浮宫的重心必须是拿破仑庭院”[11]——古老的由马蹄形厢房围合而成的砾石庭院——那个当时白天是财政部的停车场,晚上则成同性恋者游荡的庭院,贝先生的独具慧眼便是因为它位于中轴线上,而金字塔是种很自然的解决方案,建立在高技术材料基础上的古代建筑形式与卢浮宫相比,既要古老许多,也会年轻许多。从而沿中轴线自古而新,一直奔向西下的夕阳。

200211月,贝先生领衔,贝氏建筑事务所完成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概念设计,我们首先可以解读到


的是和城市肌理的密切关系,其次是建筑明确的功能分区和简洁的形式,第三是空灵淡泊的室内设计,第四是对旧建筑的有效使用和合理迁移处理。

新馆建筑总面积:15391m2,分首层、二层、地下一层。主要有展厅、公共空间、行政办公区、库房等功能,绿地占地率42.4%。新馆建筑群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大堂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展厅;东部是行政办公区、教育区和饭店。这种类似三条轴线的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十分和谐;东、西两侧的院落式组合和周边的合院式住宅相呼应;最为独到的是中轴线上的北部庭院,不仅使游客透过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这种在城市肌理上的嵌合,还表现在东北街河北侧12层商业建筑的设计,新馆入口广场和东北街河的贯通;亲仁堂和张氏义庄整体移建后作为吴门画派博物馆与民族博物馆区相融合,保留忠王府西侧原张宅小姐楼”(位于补园南、行政办公区北端作为饭店和茶楼用等;新址内惟一值得保留的挺拔玉兰树也经贝先生设计,恰到好处地置于前院东南角。

这种整体式的解读贝先生的新馆是为要旨、再就是贝先生在建筑材料、结构细部、室内设计等方面的独特创意。主要可能采用现代钢结构.加之木质边框和白色天花,同时,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取代了传统建筑的雕花木窗,因此光线柔和.便于调控.以适宜博物馆展陈。在空间上,书画厅巧用九宫格,中间贯通,对表达条幅式书画的用光和所需墙面十分有利;首层展厅与天窗廊道由墙隔断分开,人漫步廊道,展厅的构架、天花和木边使人联想起中国古建筑的语言,而廊窗外的一个个庭院,由窗取景,若隐若现。而这所有的组织,贝先生是以非常简明、便捷、出神入化的建筑语言来表达的。

概念设计出来后,得到两院院士吴良镛、周干峙先生的首肯:我们认为新馆的设计既可与传统文物建筑周边环境稳妥地结合在一起,又有设计独自的风格[12]国家文物局就消防通道和建筑高度问题,提出疑问,希望调整。这样,在2003101日的扩初设计中,作者看到新馆建筑的西北端和园林相接部分、东北端和忠王府、小姐楼衔接部分,都留出了消防通道,新庭院和补园之间的水平隔墙改成了和小姐楼平行的两段折墙,在解决功能要求的同时,更加和谐;大堂高度由原来的16.875m调整为15.3m、书画厅高度由原来的16.5m降低到16m。另外,新馆的水处理问题,在扩初设计中,给人留下很深印象,一是大部分建筑面积处于地下水位之下,因此楼板和墙板系统有特殊处理,以使地下水压不超出建筑本身之重力,并考虑防潮;二是由于屋顶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屋面排水十分复杂,但在扩初设计中,均有简洁的构造处理。具体技术,涉及知识产权问题,不详加介绍。

至此,我们了解到:迷离的苏州博物馆,实际上在贝先生那里是胸有成竹的,这个竹相将随着上百张扩初图纸和更详细的施工图的转换,成为现实。



苏州博物馆介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