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曹操诗歌艺术特色及影响

发布时间:2017-01-21 13:30:58

1. 写作提纲……………………………………

2. 开题报告……………………………………

3. 内容提要……………………………………

4. 关键词………………………………………

5. 正文…………………………………………

6. 参考书目……………………………………

一、序论

在中国文学史上,能同时以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身份占一席之地者)的寥若畏星,曹操以其仅存的20余首诗歌、40余篇文章,形成独特的节术风格,构成“建安风骨”,对后代诗人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是非常难得的。

二、正文

1、曹操诗歌三大艺术特色

①悲凉慷慨的艺术特征;②雄劲奋发的艺术风格;③质朴明快的诗歌语言。

2、曹操诗歌艺术风格形成原因

①所处时代的重大影响;②与作者经历、地位、世界观息息相关;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风格;④与戎马生涯急促写就有关。

3、曹操诗歌风格的重大影响

①对“建安风骨”的形成起显著作用;

②对后代诗歌评论与创作影响深远。

三、结论

曹操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值得学习,其风格影响重大深远,不可泯灭。

1、作者姓名

2、学科门类、研究方向及年级、汉语言文学、中国古典文学,09秋,汉语言本科

3、导师姓名与职称;郑乐农 中教高级

4、研究题词;曹操诗歌风格及影响

5、选题缘由、目的和意义

中国文学史上,能同时被称之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人物为数寥寥,而曹操凭其仅存的四十余篇散文,十十余首诗歌,及其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同时拥有这三顶桂冠,年少时曾读其《短歌行》,感受颇深,故对其诗歌甚感兴趣,特撰本文对其诗歌风格及影响聊发一孔之见。

6、选题及研究背景

诗言志。诗风即人风。研究曹操不多的诗作,或许更好把握、分析曹操的志向、胸怀及抱负,也更加清楚诗作文章均不多的曹操,能被后人赞称为文学家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曹操的文章实在难找,而手头却有不少曹操诗作。于是,且走进曹操诗中,去品读诗作,咀嚼体味,鉴赏诗风,窥视这一枭雄的内心世界吧!

7、研究方法、措施和步骤

收集、查找有关曹操及其诗歌、文章有关资料进行仔细阅读分析,然后进行归纳总结。

8、准备情况

本人查阅《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文学品》《诗品论》《唐诗三百首》《文心雕龙》等资料。

9、预期目标

撰写此文,意在让人们了解到,曹操确实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诗歌风格及影响足以证明他是当之无愧的文学家。

10、具体进度和时间

20092月开始收集资料

20094月—6月阅读、整理读书笔记

20097月—9月列出提纲并进行写作

2009108日完成初稿

20091024日完成修改稿

20091112日定稿

浅析曹操诗歌艺术特色及影响

内容提要: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其雄才大略在存数不多的诗文中亦有典型表现,研究曹操诗歌的三大艺术特点形成原因及对“建安风骨”产生的重大影响,多层次、多角度地了解,认识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一代枭雄的性格、精神和形象,一定能获得更深的体会。

关键词:曹操 诗歌特色 建安风骨 影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曹操于公元207年乌桓经过河北碣不山时抒发的不甘衰老、积极奋发的凌云壮志。一代枭雄曹操不仅是个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个很有风格、很有建树、很有影响的诗人,尽管存诗仅20余首。

翻开《曹操集》,往往被诗歌所吸引。曹操诗歌的鲜明特点是悲凉慷慨。

悲凉慷慨的艺术特色,实为建安时代许多作家所具有,但我们认为在曹操的诗歌中却体现得最为突出。例如他的《短歌行》乃是脍炙人口的诗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当你情不自禁地吟诵此诗时,你会马上联想到赤壁之战,曹操打了败仗,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曹操虽多次用兵,均无显著成效。曹操此诗乃是晚年之作。由于战争失利,军事上受挫,统一大业难以实现,诗人感到年华易逝,壮志难酬,所以从内心深处发出“人生几何”和“去日苦多”的慨叹,呈现出极浓重的悲凉气氛。

反映曹操悲慨风格的还有《苦寒行》。此诗为曹操于建安十一年(公元206)春, 亲率大军征高干时所作。诗人细致地描写了路难行,沿途人烟稀少,却到处都是熊、虎的啼叫声等等景象,由此而抒发征战争的哀叹。“北风声正悲”,突出了征战的悲苦。“延颈长叹息”“直抒胸臆,刻画出远行征战者无可奈何的哀愁。此时天色己晚,人饥马困,无处宿营,连喝稀饭都极为困难。诗人于诗中写了“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两句,使全诗的悲慨气氛达到顶点。陈延杰指出:“备言冰雪溪谷之苦,尤为悲凉者也”(《诗晶注》卷下),较为准确地抓住曹操在此诗中表现的悲凉风格的特色。

曹操诗的悲凉风格,不仅体现在他的为人们所熟知的以征战为题材的作品中,同时也表现在他的游仙诗中。曹操的游仙诗,均为晚年所写,约占其遗留至今的全部诗篇字数的一半。诗人一方面幻想用游仙手段延长寿命;另一方面,又清楚地知道,死亡乃是不可抗拒的规律,为此他的思想常常处于矛盾之中。《精列》一诗中的“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就是充 分反映出他的这种思想矛盾。又如《秋胡行》第二首,诗人写他“思得神药”,延长寿命,好实现统一。诗中的“不戚年往,忧世不治”,即不忧虑年岁己老,只忧虑社会混乱,因而发出感叹。诗人的此种感叹,贯穿在他的大部分游仙诗中。钟蝾指出:“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正好点出曹诗悲凉慷慨的艺术风格。

曹操的诗在艺术上虽有悲凉气氛,但使人读后总感到有一股令人上进和奋发之力。所以,雄劲又是曹操诗歌风格的另一特色。例如《短歌行》第一首:“……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作者在诗中表现的忧愁是深切的。这种忧愁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的忧愁,表面上好象有相似处,但李煜的这首词,读后使人看不到前途,只能增加感伤,而曹操的“忧”,却能激发你的进取心,为干一番事业而努力。尤其诗是的结尾用周公为了事业“一饭三吐哺”(《史记·鲁周公世家》)的典故,更增加了人们的奋发之力。

在曹操诗歌中最能体现雄劲风格者,是他的《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面;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此诗曾被历代称为“老骥之歌”。它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在于,青年入读了它,要学习身老志不衰的顽强进取精神;中年人读了它,则要珍惜年富力强的时光,干一番事业;老年人读了它,要以曹操为榜样,身老心不老,临死前也要干出一番事业来。曹操死后一千几百年,多少有志的老年人把此诗当做座右铭!难怪敖器之论及曹操诗时指出:“魏武帝如凼燕老将,气韵沈雄”。(《敖陶孙诗评》)“沈雄”二字评得好,它既括了曹操的为人,同时也准确地概括出曹操诗的风格特色。

曹操诗歌的另一特色是质朴。这个质朴的艺术风格较明显地表现在运用不假雕琢的语言写诗。曹操的艺术特点是用质朴明快的语言抒写其胸襟,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例如《对酒》诗:“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礼让,民无所争讼。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犯礼法,轻重随其刑。路无拾遗之私。囹圈空虚,冬节不断。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作者在诗中描绘他政治理想的蓝图。他希望通过“王者贤且明”的途径,达到“太平盛世”。曹操在描绘其理想时,完全用口语入诗,绝少用华美词藻。我们毫不夸张地说,现存曹操的诗,基本上都是曹操诗歌质朴的风格,还表现在写诗时采用白描手法,基本上不用比兴。由于他直抒胸臆,流露出真情实感,使人们感到曹操的诗朴实可亲。在这方面曹植与其父相比较,则有显著不同。曹植诗多用比兴。例如《杂诗》六首、《白马篇》、《美女篇》等,都是此类作品。《杂诗》其—云:“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景忽不见,翩翩伤我心心。”此诗为怀人之作。由于作者运用比兴,使读者不能准确地指出所怀念之人是谁、(前入猜测所怀念者为曹彪)。可见曹植比兴手法的运用所呈现的隐曲风格,与曹操直抒胸臆的朴实风格完全不同。曹植的诗也有悲凉气氛,我们上面所引录的诗便是很好例证。就这一点来说,曹植与曹操诗的艺术风格有相同处。但我们只要仔细考察,便会发现其中的差异。曹操的悲凉使人振作,曹植的悲凉令人感伤。

作家风格的形成尽管原因很多,但我们认为时代的特点,对一个作家风格的形成,往往起重大作用。曹操诗悲凉慷慨风格的形成,首先与他所处的时代是密切关系。刘勰在论述这一问题时指出:“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末,区方宇辑。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离乱,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文心雕龙,时序篇》)刘勰的话很精辟。它不仅说明建安时代文学繁荣与曹氏父子带头创作有关,更为重要的是,他论述了建安时代作家们慷慨的文学风格之形成,跟“世积离乱”,即时代的动乱有直接关系。鲁迅论及此问题时指出,“七子的文章很少流传,现在我们很难判断;但,大概都不外是‘慷慨’,‘华丽’罢。华丽即曹丕所主张,慷慨就因当天下大乱之际,亲戚朋友死于丧乱者特多,于是为文就不免带着悲凉,激昂和‘慷慨’了。”(《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曹操生活的年代,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公元一八四年爆发了全国规模的黄巾大起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一九O),统治阶级内部又发生“董卓之乱”。各地世族官僚和豪强地主,利用“董卓之乱”,实行武装割据。从此,汉代统一的帝国陷入了大分裂、大破坏的局面。人民遭受空前大浩劫。正如王粲诗所描写的“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七哀诗》)。这种乱世的悲惨景象,使曹操的诗歌呈现出浓重的悲慨风格。

作家风格的形成还与他的经历、地位和世界观有关,曹操的雄劲风格,恰好证实了这个道理。曹操饱经乱世之苦,身处比宰相地位还要高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加之他世界观积极进取,欲为统一大业而奋斗的思想占主导地位,因而使他的诗歌表现出苍劲的特点。这一苍劲的艺术风格,显示出曹操的英雄本色。这是当时“建安七子”、曹丕、曹植和蔡琰等著名作家所不具备的。如果说悲凉慷慨的艺术风格,乃是建安作家所共有,那么雄劲的艺术风格实为曹操一人所独有。我认为这样说不算过分。倘曹操没有指挥百万大军的地位和他一生中饱经沧桑以及为统一事业而奋斗的思想,类似《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等气魄雄伟、苍劲有力的诗篇就无法写出来。正由于他的经历与地位,当他登上碣石山,看到“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粲烂,若出其里”,便不由抒发其雄心壮志,显示了雄浑有力的艺术风格。由于他的地位和抱负、使其游仙诗这类易于沦为消极的作品,也仍能表现出“时不我与”、急切欲实现其统一的壮志,因而使诗歌有一股感人之力。

写到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再就项羽的《垓下歌》和刘邦的《大风歌》谈几句。这两首歌的篇幅都很短,但就其风格来说都显示出雄浑的特色。这一雄浑风格的产生,则与他们的地位和思想紧密不可分。刘、项都是军事将领,又都想统一天下。因而他们的诗歌的风格,与一般文人是不会相同的。上述事实表明,一个人的地位、经历和思想,制约着他作品的艺术风格特点。

风格不是凭空产生的。一个杰出作家虽然能创造出自已的艺术风格,但这独特风格的出现,往往也要对文学史上著名作家与作品的艺术风格有所继承。曹操诗质朴风格的形成,是与他继承乐府民歌质朴的艺术风格分不开的。汉代乐府民歌不仅刚健清新,而且在语言方面显示出朴素自然的特点。曹操诗歌运用乐府古题的旧形式,加进了新的社会生活内容,而使其诗歌面貌一新;同时又直接吸取了乐府民歌质朴自然的语言,从而使得他的诗歌也具有质朴的艺术特色。 曹操诗歌风格的质朴特色,还与曹操在戌马生涯中急促写就有关。战争期间,战事、政事等各种重大决策均需曹操亲自处理。曹操虽然有机会便作诗,但他的主要精力放在统一大业上。何况在戌马生涯中,他不可能用更多的时间推敲文字,只是随时抒其胸怀而己,因而他的诗显得质朴和自然,就毫不奇怪了。曹操诗的这一风格特点,恰为他两个儿子所不及。文学史上大量例证告诉我们:一个作者艺术风格的形成,总与他所处的时代、他的经历、他的世界观,以及对前代遗产的继承等方面有密切关系。曹操诗歌艺术风格的形成,探究其原因,也是如此。

某一特定历史时代的作家,在风格上有许多相同或相近的地方,于是就形成了时代风格。建安时期的时代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曹操的诗歌风格,对“建安风骨”这一时起风格的形成,起了显著的作用。所谓“建安风骨”,是指作家反映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的诗歌中,表现了悲凉慷慨、刚健爽朗的风格特色。

曹操之所以对“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的形成起到显著作用,成为开一代诗风的人,首先是因为他的创作能用相素的语言描写战乱生活,充分呈现出慷慨悲凉、刚建爽朗的艺术特色。曹操能开一代诗风,还跟他的年岁有关。在三曹和建安七子这些著名作家中,他的年岁仅比孔融小两岁,其余作家均属年少。况且曹操又死在建安七子之后。他从事创作的时间,不仅较早,而且最久。例如被后代称为“诗史”的《薤露行》,约写于公元一九六年;《蒿里行》约写于公元一九七年。王粲的著名诗篇《七哀诗》“西京乱无象”一首,不会早于公元一九二年。此年曹丕仅五岁,曹植始生。此时除孔融外,其他著名诗人均在童年或青年时代,七子(除孔融外)的大部分著名诗篇不会早于曹操《薤露行》。仅以曹操被称为“诗史”的诗篇为例,我们说他是“建安风骨”的开创者,他也是当之无愧的。又由于他写作的时间最久,诗的质量也较高,说他对形成“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的作用最大,这也是事实。此外我们还应看到,在建安作家中,曹操的地位最高,权力最大。他“挟天子以令诸候”,名虽为相,但实际上他是当时北方最高权势者。由于身居高位,他的创作必然对他所统治的地区的文人产生巨大反响。特别是他的两个儿子曹丕与曹植,则是直接受影响的人。曹植的《送应氏》,描写了京都洛阳惨遭破坏的景象。诗的内容与慷慨悲凉的风格,显然是受其父《薤露行》的影响。至于除孔融外的其他六子的诗作,都在不同程度受曹操的影响。例如曹操喜欢用乐府旧题写时事,而陈琳的著名诗篇《饮马长城窟行》,写劳役繁重,造成人民妻离子散,其风格与曹操诗极相似。正因为曹操带头创作,其诗歌又独具风格,他对当时作家影响也大,他才有资格被后代视为“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的代表。

曹操诗歌的独具风格,不仅对建安时代时歌的发展,时代的风格的形成具有重大作用,而且对后代诗歌评论与创作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南朝时刘勰、钟嵘,为反对当时形式主义和玄言诗风,曾推崇“风骨”的传统。钟嵘指出:“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爰乃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诗品》)此处所说的“建安风骨”,即指“建安风骨”。钟嵘对东晋以来“建安风骨”这一优良传统的不传,极为惋惜。

曹操开创的建安风骨,对唐代的诗歌批评与创作,其影响极为深远。作为唐初四杰之一的王勃,在批判以上官仪为首的浮艳诗风时,指出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杨炯《王子安集序》)。此处说的“骨气”,实即“建安风骨”,“刚健”则指“建安风骨”所表现出的风格特点。可见王勃对“建安风骨”,颇为钦慕。

唐代诗人受“建安风骨”影响深者,首推陈子昂。他在倡导文学时,曾高举“建安风骨”这面旗帜。他在《修竹篇序》一文中说:“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此处所说的“汉魏风骨”,主要是指“建安风骨”。陈子昂披览晋、宋以来的作品以后,深感远不如以曹操为代表的建安诗歌的创作,为此他对追求形式技巧之作,很是不满。陈子昂的文学革新主张,就是举起“汉、魏风骨”的旗帜,使唐代诗歌能反映观实生活,能出现刚健爽朗的艺术特色。

陈子昂不仅创作理论上主张恢复以曹操为代表的建安文风,而且在他自已的创作实践中力求仿效建安诗歌。例如《丁亥岁云募》中的“拳跼竞万仞,崩危走九冥。籍籍峰壑里,哀哀冰雪行”诗句,与曹操《苦寒行》中“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的诗句相较,在内容、语言以及风格方面均有相似处。另外陈子昂的《苍苍丁零塞》、《本为贵公子》和《朔风吹海树》等边塞诗,则和曹操诗作呈现出“梗概而多气”的作品风格较为接近。总之,辣子昂在创作思想上向往“建安风骨”在创作实践方面力求建安化,可见他受“建安风骨”影响之深。

继陈子昂之后,李白、杜甫也曾主张诗歌革新,并以“汉魏风骨”为榜样,力求纠正齐梁时期追求形式主义的倾向。李白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古风》其一)。可见李白对建安文学也是相当重视的。杜甫虽然来直接歌颂建安文学,但他对陈子昂以“汉魏风骨”为诗歌革新的楷模,不仅大力支持,而且给予较高评价。杜甫称颂陈子昂为“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杨马后,名与日月悬” (《陈拾遗故宅》》,此处可窥见杜甫对“建安风骨”的态度。

作为诗人的曹操,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创作对“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尽管“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的形成,首先应归之于时代,但曹操个人的努力是不可忽视的。后代人一提起建安文学:便想到曹操,因为他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他的诗歌风格不仅在当时起了重大作用,而且对后代,特别是唐代的诗歌革新,诗歌发展与繁荣,均起了不可泯灭的作用。今天,我们的诗人倘能深入探讨曹操诗歌风格的特点,那么,对新时代的新诗创作,也一定会起到促进的作用。

初稿 2009108

定稿 20091114

1、《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2、《诗品论》

3、《唐诗三百首》

4、《文心雕龙》

5、《乐府民歌》

山区留守儿童情况调查报告

山区留守儿童情况已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近几年来,由于外出打工人员逐年增多,农村,尤其是山区农村,大批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大量的少年儿童或独居家中,或依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投亲靠友,形成了一个数量可观的留守儿童群体。

不久前,笔者到铅山县紫溪乡红星村进行留守儿童现状调查。该村属山区村,全村人口2000余人,青壮年劳动力计600余人,外出打工的达300人左右。这些外出打工的青壮年,留下了大约三十多个留守儿童,他们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的占60%,约20人;

2、与伯父、叔父或舅舅、姑母生活的占20%,约10人;

3、姐弟或兄弟相依为命的占10%5人。

一、留守儿童所面临的生活、教育环境

1、生活缺少照顾。

这些留守儿童,基本上都处于接受义务教育年龄期,第12种情况的留守儿童,衣食无忧,物质生活有保障,第3种情况比较糟糕,既要上学读书,还要料理自己的衣食住行,饥一顿饱一顿的情况经常发生。特别是晚上,姐弟或兄弟俩,寂守空房,孤独、害怕、寂寞的情绪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即使是依靠长辈或投亲靠友的留守儿童,也存在着生活照顾不周的现象。长辈年事已高,有的自顾不暇,谈何顾及孙子孙女;亲戚毕竟隔了一层,留守儿童的物质要求或不敢提,或不好说,都给他们带来物质生活缺损的问题。

2、长期缺少父母抚爱。父母之爱是其他人物之爱无法取代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很难得到父母的抚爱,情感中有缺陷,有话无处诉,有娇无处撒,有难无人解,很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孤僻、封闭、不合群的个性。

3、隔代教育带来多种弊端。目前,已成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这一代山区农民,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传统观念、传统意识影响很深,对留守儿童缺少针对性的、有效的、科学的教育管理方法。他们对待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或一味溺爱、宽容,或听之任之,无可奈何,或动辄打骂,信奉棍棒之下出状元的信条。这些隔代家长进行的隔代教育抚养,对留守儿童的正常成长也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还可以列举留守儿童面临的其他困难,但主要有以上三点。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社会、家庭、学校予以高度重视,形成加强留守儿童生活、教育管理的合力。要动员多方面的力量,采取多种措施,共同搞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要看到,这是一个为数不少的社会弱势群体,确需迫切解决的难题,具体做法有:

1、以乡镇为中心,多办一些寄宿制学校。把留守儿童集中到寄宿制学校中学习、生活,接触更多的人、更多的事,让有规律、有节奏的集体生活填补他们的空虚与失落。让学校的教师之爱、生活老师的关心,补充父母之爱的一些缺损,使他们心灵开放,性格开朗,生活充实。

2、多组织一些留守儿童的专题活动,丰富他们的生活。比如,开展爱心妈妈送温暖活动,留守儿童课余生活活动,留守儿童独立生活能力指导培养活动等。让留守儿童感触到社会、学校对他们的特别关心,使他们自然融入到社会大家庭之中,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大有益处。

3、开办隔代家长学校,提高隔代家长的教育管理水平。学校及政府主管部门,要把隔代家长的培训工作提到议事日程,利用培训手段,转变他们的观念,提高他们教育管理水平,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环境有明显的改善。

4、各级各类学校,要有组织地研究、探讨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模式问题,从理论、实践两方面,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方法,推而广之,让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纳入政府行为,纳入科学、规范的教育管理体系。

希望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特别是山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能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各方面齐抓共管,使这个弱势群体能获得社会更多的人文关怀。

浅析曹操诗歌艺术特色及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