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

发布时间:2015-03-24 08:17:31

第二单元 10木兰诗》第一课时

1.课标关于本节内容的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提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在第四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提出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2.本节教材内容分析、解读。

北方民歌和六朝乐府民歌一样体制大都短小,但这首《木兰诗》却是长篇叙事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它有着重要的地位。诗歌描述了女英雄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刻画了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生动形象和高贵品质。全诗风格明朗生动,质朴刚健,堪称北方民歌中的杰出作品。《木兰诗》采用的是顺叙手法。作品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出征前。第二部分是从军生活。第三部分是立功归来。作者在这三个部分中没有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有详有略,重点在第一和第三部分。

3.在分析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体会本文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2.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一)课前预习:

提前一天下发预习学案,在自习课上按照设计的预习任务进行自主预习,不会的组内交流,仍不能解决的做好标记,然后进行预习诊断,组长检查预习情况并反馈给教师预习诊断的结果和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木兰诗》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1.熟读课文,解决字词读音,能顺畅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3.在诵读中品味对偶句、积累富含哲理的句子。

4.通过翻译课文,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预习重点】

1.读准读顺课文。

2.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预习难点】

1理清文章结构。

【预习任务】

1、 了解作品。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它产生于北魏,创作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竞相开放的两朵鲜花。

2、初读课文,能够读得文从字顺。

3、结合注释再读课文,理解文章大体意思。找出不会解释的字词,不会翻译的句子。

预习诊断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鞍鞯 )( 山( 头( 机( )胡 )金 气(

2.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3.疏通文意

1)参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问女何所( ) 愿为鞍马( ) 胡骑( )

万里赴戎机( ) 关山若飞( )

气传金柝( ) 策勋十二转( )

赏赐百千( ) 我旧时裳( )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③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④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⑤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二、课中实施、精讲点拨

(一)导入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

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等)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二)诗歌诵读,初步感知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
2、齐读: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
提示:A、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B、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小组合作解决语句并翻译。
4、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三)整体感知,走近木兰。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答: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2.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复述木兰故事。

3.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引导学生思考、填空:

理清情节:

木兰停机(叹息 )决心( 替父从军 )从军(准备 )奔赴(战场 )十年( 征战 )拒赏(高官厚禄 )与亲人(团聚)。

以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为序。诗的正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叙述木兰的身份,交代从军的缘由,以及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征途上的见闻、感受。

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万里长征,十多年转战凯旋的生活。
第三部分(第5-6段)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功成不受赏,请求还故乡,以及爷娘姐弟迎接木兰、木兰和亲人团聚的情形。

最后一段是附文,以兔为喻,赞美木兰。

(四)拓展延伸:

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限时作业】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鞍 )胡 )金 )策 )赏

理云bìn pèi头( )扑shuò( )雄 chí( )阿zǐ(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木兰户织( )昨夜见军帖 辞爷娘去( 万里赴戎机 我旧时裳( )( )我是雌雄

3. 填空。

①.《木兰诗》选自 (人名)编的《 》,这是 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全诗通过叙述花木兰 的故事,塑造了一个 的巾帼英雄形象。

.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

.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

.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

.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

.突出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德的句子是:

⑦.诗中的“ ”一句,用 的修辞手法,十分概括地描写了战争的旷日持久,激烈悲壮。

⑧.成语“扑朔迷离”源于木兰诗中的“ ”一句诗文。该成语的意思是:

4.写出下面诗句的大意。

①.爷娘问女来,出郭相扶将

②.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

木兰诗》第二课时

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

二、预习重点、难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三、预习任务

(一)、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二)品读探究:

13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25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3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4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三)详略分析:

1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小组讨论明确:

从军缘由     —— )写

出征前的准备   —— )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 —— )写   

写女儿情态 —— )写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 )写   

写英雄气慨 —— )写

凯旋辞官    —— )写

家人迎接    —— )写

木兰改装    —— )写

四、预习质疑

《木兰诗》教案第二课时

一、导入:

检查预习。

二、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师总结:木兰形象特点,并一边分析,一边板书: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三、品读探究:

1)第2自然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明确:并不繁琐。

①渲染战前紧张气氛,表明战事紧迫。

②表现木兰准备工作的繁忙和出征的急切心情。

③乐府诗常用的一种铺陈写法。

2)第4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明确: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3)第5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明确:排比,渲染了木兰一家人团聚、欢乐的气氛,表现了木兰回到家中的愉快心情。

4)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5)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明确: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6)文中哪些句子描写她踏上征途和途中的感受呢?

明确: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7)全诗结尾以兔作喻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结尾一段用兔比喻,说明在“十年征战”的生活中,识别不出木兰是女郎的原因。可以看出,木兰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不但巧妙地隐瞒了自己的女子身份,而且能同男子一样英勇无畏,为国立功,一个聪明勇敢的女英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四、详略分析:

1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

从军缘由――详写 

出征前准备――详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

详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

略写英雄气慨  

凯旋辞官――详写 

家人迎接――详写   

木兰改装――详写

(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木兰的英雄性格,使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2)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明确:这诗所要突出的正是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这些内容详写。而对残酷的战争,就一笔带过。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总之,诗歌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这也给我们作文以启示。

五、主题探究:

歧视妇女的(无情嘲弄)

封建士大夫热衷功名利禄的(无情的讽刺)

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六、拓展延伸

1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用自己的话归纳)

2假如“我”就是木兰姑娘(请发挥合理的想像),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3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4你怎样看待木兰辞官这一行为?

限时作业

(一)

1.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②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④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A.比喻 对偶 反复 夸张 B.对偶 对偶 排比 对偶

C.借代 反复 排比 对偶 D.对偶 反复 对偶 比喻

2.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征程的遥远和军情的急迫。

B.写战争到来的悲凉气氛。

C.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

D.写行军旅途的欢快。

3.朗读下列语句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

A.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B.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D.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二)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少习射(少年时) B.市鞍马(买)

C.长而益精(更加) D.易男装(穿)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皆次当行( 数( )建奇功

3.区别一词多义

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因:

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因: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②.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5.“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一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建立的功勋数不清。

B.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屡次建立功勋。

C.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屡次建立功勋。

D.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建立的功勋数不清。

6.文中“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一句是全文所表达的主旨,在《木兰诗》中相类的句子是:

木兰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