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教育中溺爱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已插目录)

发布时间:2019-01-27 11:23:17

………………………………………………………………………………………2

一、被溺爱孩子的表现及其成因 2

(一)任性 2

1、父母对其教养缺乏耐心,对孩子的过度严厉。 2

2、父母过分娇宠、纵容的结果。 2

3、同伴交往机会的缺乏。 3

4、模仿别人的结果 3

(二)自私 3

1、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 3

2、物质生活的优越助长了孩子的自私行为 3

3、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错误教育 3

4、责任感缺失 4

(三)软弱 4

1、父母的“搭桥铺路”,不信任 4

2、家庭的重智教育因素 4

3、对亲人的过分依恋 4

二、家长溺爱孩子的表现及心理 4

(一)九种表现 5

(二)八种心理 5

三、溺爱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 5

(一)影响孩子的社会性 5

(二)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 5

(三)溺爱让孩子内心无爱 6

四、父母如何走出溺爱的误区 6

(一)让孩子学会分享 6

(二)放手但不放纵 6

(三)培养责任感、拥有生活技能 6

(四)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 7

(五)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7

(六)多鼓励孩子参加一些群体活动 7

…………………………………………………………………………………………7

参考文献


浅谈家庭教育中溺爱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

摘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其中的重要工程之一,在造就人才的启蒙教育和终生教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而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各方面的发展都有着深远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溺爱顺其自然的成为了家庭中常见的一种不良教育方式,不良的教育方式正是青少年不良品德形成甚至导致自我毁灭的重要原因。本文重点探讨家庭教育中的溺爱行为对孩子性格及行为养成的影响,并提出一些相应的矫正措施。

关键词:溺爱;负面影响;家庭教育;矫正措施

“爱子之情,人皆有之。”但是如果对孩子一味的顺从,过多的满足孩子的各种愿望,将他们置于保险柜中,这种宠爱往往就会变成毫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孩子小时生活不能自理,做父母的当然要尽哺养之责,悉心地照顾他们。但孩子长大成人了,就应该让孩子“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穿自己的衣,吃自己的饭,这才是英雄好汉。”(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语)溺爱骄纵只会造成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致使孩子的缺点因长期得不到矫正而养成不良的行为和性格。要么极端胆小怕事、不合群、寡言少语、应变能力差、性格内向。要么放纵欲强、难以管教、性格外向,在家里是个小皇帝、小公主,到了外面就毫无独立能力,永远让父母当他们的保护伞。此时,家长们就该忍着负疚的折磨,悔时晚矣!

下面就现今家庭教育中的溺爱现象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矫正方案

一、被溺爱孩子的表现及其成因

(一)任性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任性是个性偏执、意志薄弱和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的表现。环境是导致儿童产生任性心理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说,儿童由于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对许多事情缺乏认识和判断能力,多少都会有点任性。任性是孩子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如果我们放任孩子的任性,将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因为任性的孩子很难与人和谐相处。

1、父母对其教养缺乏耐心,对孩子的过度严厉。

由于经济社会的影响,有些父母只是忙于赚钱,工作中的琐事早已缠绕身心,自然对孩子的教育也就松散了。只要孩子一不听话,刚开始时爸妈还坚持原则,可当孩子继续为所欲为时,爸妈也就觉得烦了。他们认为“反正教了他也不会听,孩子还小,不懂事很正常,等他长大了就会好的。”于是就放任自由了。其实他们不知道,孩子的自制力还没有觉醒,他们大多希望照着自己的意思去做。如果孩子还在小的时候就缺乏教导的耐心,一味的妥协,只想着等到孩子长到后会自动“变,那只是奢求。但与此同时,在教育孩子时如果对孩子要求过于苛刻,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和抵抗行为,渐渐地也就变得任性。

2、父母过分娇宠、纵容的结果。

有些孩子任性,是父母惯出来的毛病。父母对孩子的呵护备至,对孩子的要求诚惶诚恐。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总是无节制、无原则地对孩子有求必应,生怕照顾不周让孩子受一点点委屈,孩子自然就会得寸进尺了。

3、同伴交往机会的缺乏。

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出现了不少“高楼儿童”,这些孩子很少有机会和其他的孩子一起玩。与同伴交往机会的缺乏,导致孩子的玩伴由成人替代,这样就会使孩子缺少互助、合作的意识,缺乏谦让、自制的行为。现在很多孩子闹起脾气来,谁都吃不消,他想要的就一定要得到,看到别人的好东西就直接上去抢,从来不与他人商量,如果硬劝阻,就会哭闹不止。这样的儿童就可被认为有任性心理症结。

4、模仿别人的结果

环境的潜移默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家庭或亲友中有人任性,孩子曾不止一次亲眼看到任性的表现,而且可能得到了不错的效果。于是孩子就会模仿,学着表现任性。比如,许多亲友一起庆祝节日,其中有一个孩子在大人面前有任性的行为,而孩子的家长不但没有教育他,反而迁就他,满足他的要求。这无疑对孩子起到了一个反面教材的作用。有些不懂事的孩子,遇到合适的机会,就会模仿他的样子。他们不只是模仿小孩子的任性,成年人的任性,孩子同样会模仿。所以父母的正确的言传身教也很重要。

(二)自私

孩子的自私自利,往往表现在只顾自己,不管他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有所谓“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性格特征。自己的东西不愿与人分享,而别人的东西却拿得越多越好。这样的孩子往往很难与人相处,并且会令人生厌,交不到知心朋友。过分自私自利的孩子,从不会考虑他人的感受,甚至还会在父母有事情的时候,因为自己被冷落而对父母发火,是父母伤心流泪。产生自私自利的的原因,一方面是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错误教育所造成。

1、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现代家庭中处于4:2:1(祖辈、父母、孩子)的氛围中,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呵护是他们的自我意识观念增强,吃穿玩都要好的,家中一切必须以他的情绪变化为中心,如果达不到要求,就一味的吵闹,家长拗不过,也只得从了,而这种妥协正是滋长儿童自私观念的温床。就这样,孩子不自觉地就以家庭的“中心人物自居,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自私的性格。

2、物质生活的优越助长了孩子的自私行为

社会愈进步,物质生活愈丰富,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成人在不断满足孩子的需要中,助长了孩子的霸道、自私。比如,当孩子看到别人有好吃的好玩的,而自己却得不到分享时,父母就会说“别哭,咱们也买!”从而滋长了孩子对物质的索取,孩子不断滋生的欲望是自私的根由,欲望的无止境,自私便随之而生。

3、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错误教育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反复无常、表里不一,当孩子犯错时,便加以嘲讽、鄙视、打击,使孩子产生畏惧心理,因此变得只能自我封闭,尽量不与他人接触,躲到自己的小天地里,结果必然使孩子自私。此外,父母及长辈对孩子万般宠爱,处处迁就,造成孩子从小就有“我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得不到只要大哭大闹就能得到”的想法。于是产生过分的占有欲望以及自大、独尊的心态,处处都要别人迁就,常提出一些无理要求。

4、责任感缺失

父母倾其所有将毕生的爱都给了孩子,大部分的孩子在家中也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父母替孩子打理生活,督促孩子的学习,以至于让孩子忘记了什么是他自己应该做的事,只要离开了父母就对自己的生活变的茫然。而父母也错误的把孩子的锻炼当成苦难,结果,孩子没有生活自理能力,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殊不知孩子的责任感要从小时候培养起,只有这样,长大了才会对他人,对社会负责。

(三)软弱

父母的溺爱会造成孩子软弱的性格。性格软弱的孩子一般都胆小,做什么事都害怕失败,不敢去尝试,怕惹来别人的嘲笑。对自己没有信心,总是认为别人什么都比自己强,太过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且缺乏独立性,过分的依赖亲人。一个性格软弱的孩子,会严重影响一个孩子的成长,会使孩子的自我价值观越来越弱,他也不可能在自己解决问题中学会坚强。

1、父母的“搭桥铺路”,不信任

孩子都是父母的“无价之宝”,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更是把这种爱发挥到了极致。想方设法让孩子的一切都一帆风顺,所有的事情都为孩子设想周全。父母的这种“搭桥铺路”,其实也表现为对孩子的不信任。周而复始,孩子对此也就习以为常了。可当要独自解决问题时,他们就束手无策了,因为他们没有勇气更加没有信心去面对。

2、家庭的重智教育因素

受应试教育的制约,大部分家长和学校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只关注孩子“成才”而不是“成人”,忽视了对孩子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家庭教育目标的偏离,使不少家长落入“重身体轻心理,重智育轻德育,重物质满足轻精神需求,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的误区。有的家长甚至用暴力“逼”“压”孩子学习,更有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专心读书以取得优异成绩,不仅在家里不让孩子做家务劳动,还往往暗示孩子少参加集体活动,少承担班集体工作,使孩子变得内向、胆小、冷漠、不关心集体,毫无处理问题的能力。缺乏那些磨砺,自然也就锻炼不出坚韧的品格。

3、对亲人的过分依恋

总有一天孩子要挣脱父母的怀抱靠自己强健的双翼去搏击风浪。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父母的依恋行为会因为独立性的增强而逐渐减弱。但有的孩子却表现出了与其年龄不相称的过分依恋行为。如:孩子五六岁了还缠着和父母玩,让父母抱,一不遂心愿就哭闹不止……很多父母对此也就只好听之任之。殊不知,孩子的这种过分的依恋行为是不正常的,这也是软弱性格的一种表现,父母应及时加以矫正。

二、家长溺爱孩子的表现及心理

(一)九种表现

一是特殊待遇。诸如给孩子开“后门”,让孩子在家高人一等。二是过分注意。如家人时刻谈论孩子,当众滔滔不绝的评论、夸奖孩子。三是轻易满足。对孩子有求必应,不求也给,尽量给予物质享受。四是放任自流。对孩子的饮食起居、学习习惯,不作要求,听之任之,致使生活懒散没有节律。五是不让劳动,使孩子养尊处优。六是祈求央告。不是鼓励、严格要求孩子,而是祈求孩子学习,在孩子面前无可奈何。七是大惊小怪。孩子身体稍有不适就诚惶诚恐,或是做了一件平常小事就四处夸耀。八是剥夺自立。孩子可以应当做的事,父母都包办代替。九是当面袒护。如爹管妈护,妈管外婆护,等等。

(二)八种心理

1、置换心理。家长认为:我现在对孩子好些,将来孩子也会以同样的一颗爱心来回报自己。于是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要求,造成孩子欲壑难填。2、补偿心理。大多由于家长经常外出对孩子缺少关心或缺损型家庭,感到有负于孩子,企图通过物质满足来补偿自己的抱憾。3、隔代效应。祖辈对孙辈的喜欢往往缺乏一种直接的责任感,因此,对孩子常常迁就多于严格要求,满足失去分寸和理智,从而造成溺爱。4、从众心理。家长为了表示自己与别人一样疼爱孩子,并不吝啬,因此不顾实际,盲目从众攀比,忘记了对孩子应有的要求。5、投射效应。家长不希望在孩子身上再现自己的童年境遇,于是把改变现状的夙愿集中投射到孩子身上。为此,在物质上对孩子尤为优厚,在其他方面则无原则依顺,娇惯宠爱,长此以往,造成溺爱。6、收买心理。家长用奖励和种种不适当的许诺,收买孩子对自己的好感,以此宠爱孩子。7、忧虑心理。有些家长因孩子自幼体弱多病,惟恐稍有不测,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有求必应,甚至揽月捉鳖也在所不惜,在生活上保护过度造成溺爱。8、光环效应。一些家长因孩子天生丽质或聪颖过人,喜形于色,对孩子不适当夸奖,迁就代替了原则,只要孩子将来能为自己增光添彩,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忽略了光环下的阴影,即使旁人提及孩子的不足之处,也百般为之袒护,致使孩子飘飘然唯我独尊,挥霍无度骄横无比。

三、溺爱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

爱孩子,并不就意味着为孩子包办一切。爱孩子,并不意味着孩子需要什么就给什么。父母对子女的爱应是给他们自由成长的空间和成长所需要的精神养料,而不是让“爱”变成束缚孩子聪明才智的绳索和阻碍孩子身心健康的桎梏。家庭教育中的溺爱已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影响孩子的社会性

父母对孩子过度的保护,其实是将年幼的孩子过早孤立了起来,使孩子失去了最初学习人际交往的机会。长此以往,孩子由于得不到锻炼,变得胆小,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合作,不能与人和谐相处,缺乏责任感和公德意识,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能力,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随即就造成孩子的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学习生活各方面能力低下,影响孩子健康的社会成长,最终被社会和集体淘汰。

(二)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

父母对孩子溺爱也会限制孩子心智的发展,孩子在父母的保护下很少有机会去探索。都说脑袋不用就会生锈,孩子长期的自己不用动脑、动手,自然就变得迟钝了,也就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孩子的智力如果从小就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那么在他长大后是很难唤醒的。由于父母的溺爱,孩子的各种能力都被掩盖了,这样的孩子在学习上就会遇到各种障碍,于是对学习也失去兴趣,从不喜欢到厌学、弃学。从而错过了接受教育,开启智力的最好时机。

(三)溺爱让孩子内心无爱

父母对孩子无节制无原则的溺爱只会让孩子变得无爱。被溺爱的孩子只是一味的索取,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去付出爱。孩子整天都被溺爱包围着,在她的世界里根本就没有建立只有付出才有回报的概念。一般来说,孩子要真的爱别人,首先要和别人建立联系,然后他才能产生对别人的爱。溺爱有时却剥夺了他的这种权利,他只能是乖乖地接受,根本没有机会去付出。如此反反复复,孩子的这种付出爱的意识就淡化了。

四、父母如何走出溺爱的误区

溺爱会使孩子变得自私、任性、软弱,影响孩子的社会性、智力发展、,让孩子内心无爱。为了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成长氛围,父母应正视自己的教育方法,克服自身的心理因素,与孩子一同走出溺爱骄纵的误圈。

(一)让孩子学会分享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过后我们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把我的快乐和你的快乐交换后我们就有了两份快乐。”这就是分享的快乐。父母应从小就教孩子学会分享,而不能让他做家里的小霸王。让孩子学会分享,也就是让孩子远离了自私。

(二)放手但不放纵

放手不等于放纵。放手让孩子做主,孩子做的是自己的主,不能让孩子也做了父母的主,让父母的一切围着孩子转悠。但也不能错误的打着“放手让孩子做主”的旗号,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无法无天的小霸王。根据家庭情况的不同,父母“放手”应该都要有自己的最低原则,那就是“我能让我的孩子跑多远”,超出了这个原则,父母就应该及时拉住缰绳。对孩子来说最好的缰绳就是家长的权威。没有一个孩子的成长是不需要权威的,但这种权威,不是暴力,不是过多限制妨害孩子努力奔跑的权威,也不是那种不讲道理只讲强权的霸道,而是理性的权威,是对孩子讲道理,以理服人的权威。一个不尊重任何权威的孩子,也就没有任何可依赖的原则,而一个没有原则的人,必将受到社会的排挤。

(三)培养责任感、拥有生活技能

责任感是一个人积极向上的精神养料,父母应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父母要以身作则,做一个负责任的家长,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其次是应该让孩子明白他本身要承担的责任,让他有使命感,要让他知道自己不是纯粹的生活享受者。更重要的是在实际生活中培养锻炼他们的责任感。对孩子学习生活技能的教授,让他们拥有承担责任的基础。孩子学习生活技能,更难能可贵的是从中学到做事的毅力和不折不挠的精神。孩子学每件事都可能会遇到困难,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教会他们如何克服,如何去学会与人沟通。而当他们能成功地做好一件事时,还要去鼓励和帮助他人。在不断的克服困难中孩子也就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生活经验,这些都是他日后成长过程中的巨额资本,将终身受益。这才是教授生活技能更深层次的意义。

(四)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

在家庭教育中,教育者是家长,只有家长选择了对孩子的正确的教育方式,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父母要学会与孩子沟通,通过言传身教,把理性的教化、爱的滋润、美的熏陶有机融为一体,倾注到孩子的成长过程,指导孩子在做事中开智明理。既关心爱护孩子,又对孩子进行严格要求,不娇惯、不溺爱孩子。给孩子以生活本领的指导和帮助,但不随意满足孩子的无理需求,不强化孩子的损人利己、任性骄横行为。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在健康的土壤中成长。

(五)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父母的包办代替是孩子的自我探究过程,这是形成孩子软弱的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这样就等于剥夺了孩子进行尝试的机会,导致了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萎缩。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放手让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大胆尝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六)多鼓励孩子参加一些群体活动

孩子终究是要回到群体中的,从小就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群体活动,有益于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在群体活动中,孩子的交流沟通、表达能力能够得到很好地锻炼,对孩子良好性格的养成也有很大帮助。在和小伙伴的交流、游戏中,孩子变得善于与人合作,与人和谐相处,学会分享,学会思考。

爱固然是开启孩子心灵的钥匙,但是对孩子放纵的爱,溺爱孩子,只会让孩子在错误的漩涡中越陷越深,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应认识到溺爱对孩子成长造成的危害,及时悬崖勒马,别用自己的“无私”换来孩子的自私。

参考文献:

1缪建东著《家庭教育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2月出版。

2秦榆著《坏习惯》.中国商业出版社.20051月出版。

3小巫著《和孩子划清界限》.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5月出版。

4武志红著《为何家会伤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5月出版。

浅谈家庭教育中溺爱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已插目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