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诗词之美

发布时间:2012-06-02 12:59:23

诗词之美

目录

  .前言…………………………………………………………………

  .音韵和谐之美………………………………………………………

  .准确传神之美………………………………………………………

  .富有弹性之美………………………………………………………

  .言简意丰之美………………………………………………………

  .故事感人之美………………………………………………………

.活动总结……………………………………………………………

一. 前言

说到诗词,大家是再熟悉不过了。从儿时常挂嘴边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而今每天早读都要诵读的“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从古风古韵的《诗经》到格律严谨的近体诗再到闳美细腻的词曲;从屈原到李白再到苏轼……我们都耳熟能详。然而,从你能倒背如流的诗词中选一首来分析它的美,你又能数出几点呢?

研究诗词的美,首先要追溯到诗词的产生和发展。原始社会的文学和艺术都起源于劳动,诗歌也就从此诞生。然后,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的内容多与音乐有关,它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对后世诗歌和其他文体的创作有着很深的影响。《诗经》之后,有战国的《楚辞》,《楚辞》打破了《诗经》四言的限制,多用六言。随着发展,有两汉时的“乐府诗”,魏晋时的“三曹”、“七子”、陶渊明,南北朝的谢灵运、谢朓……然后就到了文学空前发达、诗歌空前繁荣的时期——唐代。唐代不仅群星灿烂,而且是近体诗发展、定型的时期。律诗的形成,为诗歌提供了最完美的表达形式。佳作云集,每一篇短短的诗中都蕴藏着诗人丰富的感情和高超的写作技艺。诗之后有了词,词原为配乐文学,兴起于民间,宋代发展普及。词多为长短句,句式灵活,也就更能体现出内心不同的情感。宋词有婉约与豪放两派之分,婉约派作品多为伤春伤别之作,手法含蓄曲折,风格婉约绮丽,格律要求严格。豪放派内容极其丰富,题材广泛,气势恢宏,手法以直抒胸臆为主,风格雄健豪放,格律上不拘泥传统模式的束缚,有所突破。到了元代,诗词的势头已如强弩之末,代之而兴的是元代散曲。之后诗词的发展也就没有出现“盛世”之时了。

了解了诗词的发展,去研究它的美也就不会那么混乱了。研究诗词之美有很多种方法,最常见的就是分类研究。可从语言和境界两大块研究,也可将它分为若干点来研究。我们研究小组有五名成员,故选取有代表性的五点,每人研究一点,也就能比较全面地概括诗词之美了。

“准确传神之美”概括了写景诗词的妙处:动词、虚词用得恰倒好处,使“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达到了悠扬委曲、活跃情韵的美学效果。“音韵和谐之美”则论述了诗词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格律。有了格律,诗词才有了韵味,有了鲜明的节奏感,语言才会抑扬顿挫,读起来才朗朗上口。鲜明的节奏感总能和诗的内在感情保持一致,能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富有弹性之美”是从诗词的多义性角度来阐释美的。一些情感丰富的诗词总能给欣赏者多种美的体味与探求的欲望。通过精练的文字,读者能多角度去阅读它、欣赏它。“言简意丰之美”则从诗词的“深义性”(即情感的真切)角度来分析诗词之美。为什么有的诗词看了一点感觉也没有,有些却边看泪边流?同样是那么多字,为什么有的诗词那么肤浅,有的却寓意深刻?情感真切的诗词总能给读者美的享受。“故事感人之美”是从诗词的背后挖掘写作背景,这既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去了解诗词,又能使我们在诗人的故事中找到共鸣的情感,提升自我修养。

在正文之前写了这么多,就是希望读者能够坚持把我们的研究看下去。相信看完后您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音韵和谐之美

曾问一位同学:“你觉得诗词怎样?”他顿了一下,耸了耸肩,应付性地回答了一句:“不怎样。”显然,他对诗词缺乏思考。我们从小就学习着古诗词,从以前不理解地背诵到之后进入诗词意境再到与作者产生共鸣。就这样一首首地学,一次次地听老师讲述着诗词的内容,听完后不禁感叹着“作者真强大”,“诗词真美啊”之类的感慨。班上也有许多同学自诩“超级喜欢诗词”。但当我向她问起“格律”是什么时,她却一无所知。

对于诗词的写作与美的鉴赏,格律是不可或缺的一张王牌。何谓格律?盖始于杜甫之“晚节渐于诗律细”。律,即法则,规章。格律,就是诗词曲创作应遵循的法则,包括所用字数,句式押韵,平仄,对仗等表达形式和修辞讲究。诗词不谈格律,也就缺少了一种本质的探究,缺少了一种美的探究。

格律有三个基本要素,首先是讲押韵。所谓押韵,是把同一韵部(由同一韵母组成)的字放在诗词曲等韵文的固定位置上,以构成和谐的音乐美。再是调平仄。平仄,即不同的声调,调平仄,也就是对声调的讲究。平声柔和圆润,仄声亢直短促。平仄声搭配得当则能是诗文读起来抑扬顿挫,增强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最后一个要素是:工对仗。对仗,即是对偶这种修辞手法。有了对仗,诗词也就更具魅力与趣味。小举一例“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此为回文对,颇有趣味。

了解了这三个基本要素,还不足以去鉴赏一首诗(词)中的格律。我曾就只用这点点小知识去鉴赏古诗,结果被弄得晕头转向,找不着北。所以,我在这儿还需罗嗦几句,否则等下鉴赏时就麻烦了。首先,古音与今音稍有不同。也许你读起某诗韵脚不“压韵”,不必质疑,那是属于同一韵部的,实际是压韵的。然后是平仄关系。虽然总体要求是平仄相间,但实际有些地方可平可仄。诗人中相传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即不必太计较每句第一、三、五个字的平仄音,而第二、四、六个字在音节停顿处,必讲究。最后一点即现代有些平声字为古代入声字(即仄声)。说多了,下面就来鉴赏了。

一首刚学的: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 ⊙平平仄仄 ⊙仄仄平

明月松间照,清泉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 ⊙平平仄仄 ⊙仄仄平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

注:石字为入声字 ⊙为可仄可平

这样一分析,押韵有了,平仄音也搭配得十分整齐,颔联与颈联皆有对仗。这就是一首正格近体诗了。

还从来没从这个角度去鉴赏一首诗(词)吧?有人觉得这会束缚诗人思想的。非也非也。艺术本身就是带着镣铐跳舞的。没有形式规范也就没有艺术。对于天才高绝、技巧纯熟的艺术家,他既能严格遵循艺术形式的规范,又能充分获得艺术表现的自由。芭蕾艺术女演员的足尖技巧有严格的规范和限制。但是,杰出的舞蹈家的舞步,如行云,如流水,舒卷自如,姿态横生。这是艺术的化境,是自由与必然的统一。王力教授说过:“当你成为格律的奴隶的时候,格律简直是枷锁,岂但障碍而已!当你成为格律的主人的时候,你就能驾驭格律,如鱼得水,格律的确就是一种帮助了。”苏轼也曾写道:“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之前谈到其回文词:

菩萨蛮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回文对向来只是诗人们之间的文字游戏,但苏轼此词不仅严格按照词谱(词明确规定有平仄音、押韵等)填写,用上了回文对,而且顺读、倒读又各具意境,情韵悠长。此词上片描写闺人困慵、夏日昼眠的情景,暗寓待郎不至油然而生的寂寞与无聊。下片写闺人醒后、与郎相聚的情景,流露真心爱郎却被郎笑的淡愁轻怨。词的内容虽不出奇,表达方式却精致含蓄,既有缠绵的情意,又有清新的意味。

这就是诗词的格律,这就是美的所在。

三.准确传神之美

首先来看两首诗:

写意西湖(节选)

南川居士

走近西湖,
走近一种亲柔。
西子的手,
在岸边长成千成柳,
夜夜浣着波光清流。
想念西湖,
龙井香茗悠味绵长,
岚屏晚钟清越激扬,
曲院荷风把烦恼和世情涤荡。
山外青山楼外楼,
听柳浪闻莺,
看灵隐幽静……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不难看出,古诗于现代诗在形式和语言上都存在着很多不同,现代诗的形式较为自由,往往带有浓烈的个人色彩。古诗,更突出在其准确传神之美,言简意赅之美,富有弹性之美,音乐节奏之美。现在诗(中国)用的是现在汉语,读起来尚能明白,古诗可能就有点费解了。但若认真去看,现代诗却不比古诗简单易懂。我们小组本次研究学习的着重点在于古诗词,阐述其中之美。

1

现在就来讲上文提到的《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剌史,而在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剌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应当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注:西湖,又名钱塘湖。)

“孤山寺北贾亭西”,在孤山寺的北面贾亭的西面,作者在此处运用了一个角度的变化,巧妙地用寥寥数语就说明了钱塘湖的位置。从孤山上的孤山寺北面往下俯瞰,在贾亭的西边座落了西湖。“水面初平云角低”, 远远望去,西湖的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岸上的景物齐平,又和天边的云彩连成一片。韩愈不是写道“天街小雨润如酥”吗?春雨如酥,在春天里游览西湖,欲将下雨的天空里铺展了浮云,低低地压在钱塘湖上。风雨前的西湖波澜不惊。白居易用十四字,为我们描绘了如是美景。

从上到下,从远到近,西湖那边是什么呢?“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是初春里的黄莺和燕子。“早莺”,是指春天里生机勃勃的黄莺,“早”莺要“争”暖树。眼前仿佛可以看到黄莺在我们头顶飞翔的样子,它们在树上唱着动听的歌。“争”一字,也看到了春天的宝贵与短暂,更显对春天的热爱。就连燕子也忙着筑起巢来,用一个“啄”字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随着诗人的步伐渐渐往前走,春天百花争艳,因此是“乱花”,眼前的美景让人眩晕、眼花缭乱。这里用“百花”、“群芳”等都不好,唯有“乱”字用得妙,眼前有各种各样的花、各种各样的颜色交错重叠、高低不齐,这样才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因而“迷人眼”。初春的美丽里乱花占了上风,初生的野草也不过刚刚淹没马蹄而已!这是多美的春天!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我最爱西湖东边的美景了,无论游览多少便都看不够,尤其是绿色的杨柳树荫下的白沙堤啊!

2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碧玉妆成一树高”,在贺知章的诗里,柳树化身为一位美人,字写了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万条垂下绿丝绦”,千条万缕的柳丝是她轻盈的裙带,垂字暗示纤腰在风中款摆,盈盈地风姿招展。“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我们常说美人是纤细的,用美人喻柳树,十分贴切。

“不知细叶谁裁出”,这美丽的裙子是谁裁剪出来的呢?“二月春风似剪刀”,二月里的春风像裁缝手里的剪刀。春风总是和煦而温暖的,鲜少有人把它喻为剪刀这样锋利尖锐的利器,然而贺知章的这个比喻却极为得当和生动。这样的春风像剪刀一般裁剪出春天里的美景,是可爱而且温柔的。

3

山中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山光物态弄春晖”,张旭并没有为我们一一阐明山中有什么值得留客,春光明媚,山光物态沐浴在春晖之中,自由自在地展示着各自的风采。仅一“弄”字便尽显了山中的灵秀动人,仅一“弄”字,整座山都活过来了。“莫为轻阴便拟归”,朋友,别为了天上一点的阴霾便急着离开啊。“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即使是晴光潋滟没有下雨的迹象,走到山的深处不也会被露水沾湿了衣服吗?

4

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字方回,又因这首《横塘路》,世人又唤他“贺梅子”。贺铸本门世代为武官,奈何北宋重文轻武,且又因宗脉上的一些问题,他一直不得志。贺铸退居苏州时,因看见了一位女郎,生了倾慕之情,写出了这篇名作。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这里化用了曹植的《洛神赋》。洛神,道是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由此可见该女子轻盈风致之态。可惜,只能看着这女子消失在眼前。

以下全是作者的臆想。“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美好的青春时光和谁度过呢?深闺里,弯弯的如月牙的拱桥还有种满鲜花的美丽庭院,这样美好的地方唯有春能知道在何出。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我一直呆站在那里,直立到天色已晚,暮霭渐生,为此痴情而写出了这断肠难遣的词句。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我这闲愁闲恨,共有多少呢?有如满川的烟草,满城飞扬的柳絮,梅子熟透时的雨滴。你去数数看倒是有多少吧!“闲愁”是一种很抽象的情感,然而贺铸却十分形象准确地把他的闲愁描绘出来了,试问有多少人能写出这样的妙语?贺铸这已巧妙地回答了问题,内里却尚有一层巧妙,词人也在说:“我这愁恨,已经够多了,偏又赶上这春末夏初草长絮飞、愁霖不止的时节,越增我无限的愁怀恨绪啊!”

5

至此,由于时间问题,就不再多深究了。读者也大概能体会到古诗词的准确传神之美了吧?常说古诗词是含蓄的,在这含蓄而优雅的语言里却包含了无限的美感。写景的诗词可以把景物描写得准确传神,灵动活泼;抒情的诗词也可准确地描绘出作者内心的意境于情感,而不是平铺直叙地像现代汉语一样直白,简单明了地说:“我累了,我难过了。我好快乐,我很伤心。”在作品的言辞中并未明确指明什么,我们也可在其中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这是在准确中的朦胧,朦胧中的准确,传神中的含蓄,含蓄中的传神。这大概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神之美吧。

富有弹性之美

当你反复读起一首诗(词),是否会有不同的感受?伤心时读着是这样,忧愁时读着是那样,高兴时读着的感觉又不同。殊不知这在这寥寥数句中,蕴涵着多少数不清的感觉。

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觉呢?还需从文学创作的手法开始。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省略虚词、修饰词和关联词,而将实词尤其是其中的名词直接组合在一起,这是一种常见的诗词组句现象。例如: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李颀《望秦川》)  

明月楼台箫鼓夜,梨花院落秋千索。(辛弃疾《满江红》)  

白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虞集《风入松》)  

以上这些诗句,都是以名词性实词直接呈现意象,而抽去了句中的所有关联词,词与词之间没有任何联系的媒介。一个诗句有时只是一个词组,无所谓主语、谓语,但读者并不感到缺少什么,也就是说语意完整。中国诗歌这种特殊的词语、句法,大大扩展了诗句之内和诗行之间的审美空间,诱导读者以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去补充和丰富诗句中留下的大量空白,从而增强了诗的密度和弹性。  

诗句之内的省略,不是专指虚词,有时实词也可以省略。古代诗词每句的字数固定。由于受字数限制,有时要省去句中相同的词(字)。省去的词不一定是虚词,实词也可以省略,有时甚至是必须省略。例如:  

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刘禹锡《堤上行》 竹枝字之间省略了字。  

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黄庭坚《寄黄几复》)   字后省略字。  

以上这些诗句中的省略都是一句中包含两个部分,两个部分的语法结构相同,其中用的字也有两个相同。由于字数限制而把相同的两个字中的一个省去,而省略的都是实词。

再看一个例子:  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  

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 (王建《宫词》)  

第二句字后省略字,这就不仅因为是受字数限制,而且是为了押韵。  

用词是为了达意。读古典诗歌,会给人以种种美感享受,能唤起人美感的奥秘,就在于诗中每个都是诗人匠心独运的结晶,这不仅表现在诗人对篇中实词的锤炼上,也表现在对那些人们熟知的虚词的运用上。那些看似平常的虚词,在一定的语境里,却往往包蕴着丰富的内涵和盎然的意象。而正是意象的这种模糊性,多义性(是提供合理想象的线索,使欣赏者有多种美的体味与探寻的欲望),不确定性,以及语义的多向性使得诗词更加地富有弹性。古典诗词它要表达什么样的心境,取决于所处的具体意象群,在不同的意象群中有细微的变化。例如:

浪淘沙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1字在《词海》中当有两种解释:一是当”“,《论语,宪问》:莫我知也夫!;比如:爱莫能助。再有一个解释就是的本字,《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

高梦林先生对李煜所作《浪淘沙》一词的赏析注解是这样解释的:下阕说:不要独自一人凭栏远眺;无限江山当指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谓南唐山川……很显然,先生在这里把字是作为不要来解释的。

但是我认为从字意结构来看,应该属于会意造字:草下面的太阳很大,从草、从日、从大。那么什么时间是太阳落在草丛之中而显得格外大些呢?当然是太阳即将西沉的时候,也就是所谓的。汉字通假字不少,往往一个字有几种含义和解释,适合用于不同的场合,起不同的作用。而李煜本篇词作通篇读起来在我看来是应该是属于后者:的本字,我这样理解的原因是:结合上阕。“窗帘外的春雨轻轻地洒落;暮春虽然即将过去就是初夏;但是锦缎被子依然耐不住五更天的寒冷;只有在梦里才会忘记俘虏的身份;依然还是那样一味的开心欢颜。独自一人暮色苍茫之中登上这楼台凭栏远眺天际边是遥远失去的三千里祖国大好河山;江山易主离别故土是这样容易,身为囚虏故国相见却是万般之难!人之命运如流水落花一去不返。唉!人的贵贱荣辱犹如天上人间。”这样解释我是有充分的理由:李煜作为一个亡国之君,当成为囚虏之后,他没有一日不是以泪洗面痛心疾首的,没有一日不在想念他失去的故国三千里江山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所以他只能在梦里回到他失去的天堂: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从即将黎明的五更;罗衾不耐五更寒。一直到暮色苍茫的日落时分独自莫凭栏;他无时不在无可奈何地痛惜、思念失去的故国家乡和往日的帝王荣华: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样解释就可以把上下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无论“莫”是哪一种解释,都可以反映出诗词的弹性之美。

2)李后主的凭栏和普通的凭栏意义不同

是因为愁的无聊,于是登高凭栏散心,目的是为了散心,而不是望远,但从中也暗示了内心的彷徨

3)“天上人间”可以有三种解释:

一是说春归何处,是“天上?”还是“人间?”

二是表示感叹之意。春天去了天上人间,即“天上!人间!”

三是表示对比之意。从前是天上,现在是人间

诗词的弹性美,不仅体现在虚实词的变化,还包括特殊的词法和句法。它可以表现为词性变化、动词活用、句式倒装、量词活用等等。

读一首诗(词),体验其弹性之美,就要发散思维,多读,多思考。鉴赏诗词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言简意丰之美

说到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不得不提及唐诗宋词这两首华丽的插曲。可称得上是点睛之笔,为灿烂的中国文化增光添彩。其中诗词十分有特色的地方就是驾御简单的字词短句描绘出意味深长的情感、现实、意境。为真实地体验诗词的言简意丰的特色,我们一起通过几首诗词来感受一下。

马诗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略读几遍后,我们从标题和内容可以知道李贺写的是马,这匹马并非平常所见的马,从最后一句“犹自带铜声”可以看出马骨十分坚硬,有如铜铁一般。房星,《晋书·天之志》中说是二十八星宿之一,进一步强调“此马非凡马”。解说似乎说到此即止了,但只要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更能准确地理解诗词的内涵。李贺因父亲名晋肃,“晋”、“进”同音,被迫不得参加进士科考试,阻塞了仕进之路。年少失意,感觉自己怀才不遇,于是自喻为这匹不寻常的马,虽然外表瘦骨嶙峋,但却有铜铁般的骨头,以实写虚,写出自己内在的才干与素质,难言可贵。短短的四句话中蕴涵了许多内容,可见言简意丰之美非假,俗语有言:打铁趁热。为了更好地体会诗词的言简意丰之美,我们继续欣赏。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我个人觉得这首诗写的是回忆过去美好生活的抒情诗。诗中运用了四个典故:庄生梦蝶,望帝化鹃,鲛人泪珠,蓝田玉烟。用十六个字反映出四个故事:庄周化身的蝴蝶;望帝化身哀鸣的杜鹃;海上鲛人的泪光珠光;蓝田在晴空下升腾的玉气。以强调昔日的美好和今时非彼日的无奈与伤感。当时李商隐深受统治集团内部党派斗争影响,成为牺牲品,罢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鲁迅说过:“玉溪生清词丽句,何敢比肩。”哀怨的基调,清丽的语言,造就了这首美妙的晚唐诗。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本词大挥笔墨描写赤壁的雄观与周瑜当年的得意,最后回到壮志难酬的自己,哭笑不得,带有自嘲的意味。山之峻则为“穿空”,江之汹则为“千堆雪”,寥寥数笔,赤壁的壮丽景色便尽在眼前。到追索情场战场皆得意的周瑜时,心中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便成为了残酷的现实。

从以上三首诗(词)里,我们都可以领略到诗词言简意丰之美,万千意境尽囊括其中。

六.故事感人之美

创作一首不甘淹没在古代浩瀚文海中的作品,作者在赋诗词的同时许多时候也在谈风月、讲故事。一首感人至深、耐人寻味的诗词往往有着感人的故事让读者细细品味,慢慢斟酌。不同的作者或用不同的笔调描绘出一幕幕唯美、动人的历史画卷,突显出各自的独特风格。诗人、词人,凸现出其旷世奇才与至情至圣,引领读者倾听一段段经典、震撼抑或浪漫的往事,让读者沉醉于诗词故事的感人之美。

其中诗词中蕴藏的感人爱情故事,才子、佳人,似笑非笑的嫣然,执迷不悔的凛然,心照不宣的释然,让我们在悲喜交加中恍然……

1.爱情

爱情这两字,大到传播媒介,小到情侣之间,上至文人墨客,下至芸芸众生,自古至今,大家都在乐此不疲地谈论着它、感受着它、为之困惑和幸福着,却从来没人可以给它一个确信的定义。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消费的年代,我们可以随处嗅到玫瑰的芬芳却难以感受到真爱的气息。爱情似乎已成为一种奢侈品,被快速生产,高速消费,然后,迅速消亡。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情愿躲在虚幻的言情片里,做一个爱情的梦想者。突然想起有首歌中曾经这样唱到: “爱是一个长久的诺言,平淡的故事要用一生讲完……”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女词人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恩爱缠绵、至死不渝的的爱情故事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虽然他们的爱情总是游走在聚散离合之间。

李清照18岁便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为连理。那个时代的婚姻不能自主,像这样一位才情俱佳的女子要能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找到一位如意君实非易事。也许是上天的怜悯,竟然为李清照安排了一段美满的姻缘。李清照与赵明诚,是封建婚姻制度下最幸福的一对,他们伉俪情深,琴瑟和谐,彼此都懂得欣赏对方,理解对方,支持对方,两人情趣相投,常投诗报词,恩爱非常。

在赵明诚编纂《金石录》的时候,李清照给予丈夫全力支持,凭借广博的见识,出众的记忆力,每当丈夫对材料出处有所遗忘疑惑时,李清照总能很快说出出处。长此以往,夫妻之间就以谁说得准、说得快决胜负,确定饮茶先后,胜者往往举杯大笑,致使茶倾覆在衣衫上,反而喝不上。在那段日子里,他们相互鼓励,乐在其中。

相传有这样一个故事:中秋佳节,赵明诚的好友陆德夫等人来访。陆德夫向李清照施过礼后,转身笑问赵明诚:赵兄,近日又有几首佳作,能否拿出与大家共享?赵明诚将夹有李清照填好词的十几篇近作递给好友们,大家传换阅读,吟咏品味。忽然,只听陆德夫拍案叫道:好一首《醉花阴》,真可谓千古绝唱。众人也都齐声叫好,纷纷评论说:《醉花阴》果然是上乘之作,特别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更是绝妙之极。赵明诚又是高兴,又是惭愧,只好承认这一阙实为夫人所作,并当着众人的面拜夫人为师。

这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欢乐,怎一个字了得。这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在爱情的感召下,李清照文思泉涌,一首首佳作纷至沓来,她的诗词创作进入成熟期,并形成了情景相生,形神俱似,体物超妙,绝尘去俗的独特风格。就这样,他们在互相激励与学习的日子里,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然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美好的时光总是不能长久,长期的离别之苦使得李清照的后半生一直生活在对丈夫的思念之中。

随着赵明诚离家日子的无限延伸,李清照相思之情日甚一日,由于情绪不好,睡眠不足,她的身体渐渐消瘦下来,任何花开花落,秋风春雨,四季更迭的情境都会激发多愁善感的她的创作灵感,用词来寄托和表达自己对爱人的绵绵相思之情成了李清照唯一排解苦闷的方式。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疏的景象,李清照本来已因丈夫外出而有所牵挂,免不了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一剪梅》这就是她借游览以遣闷时创作出来的,此词极写李清照思夫之苦,她之所以要独上兰舟,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正是想借泛舟以消愁。

后赵明诚卧病不起,李清照当天就乘船东下,日夜兼程,与相濡以沫的丈夫见了最后一面。他们夫妇诀别的情景,在李清照所做的《金石录后序》中有十分感人的描述: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此后,直至客死他乡,李清照对爱人的追忆始终没有消褪

一剪梅》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词人盼望丈夫来信的心情,使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好,《一剪梅》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人的内心里,实在给《一剪梅》灌注了太多的情感。可见蕴含丰富情感的诗词才是好诗词,而这样的诗词往往包含着感人的故事,让感动如春草般在读者的心底孜孜蔓延。

2.亲情

说完爱情,诗词中感人的亲情故事也值得我们细细推敲……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这是一首感人的诗,作者用他细腻的笔墨泼洒出了一幕表现了母爱的伟大的感人情景,读它,常常会感受到心灵的悸动。这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有共鸣,就有感动……

宁静的夜晚,一轮明月挂在夜空,人们都悄然入睡了,而只有一盏灯亮着,与星星一齐眨着眼睛。

那是一位苍老的母亲在为她那即将远行的儿子缝补衣服。明亮的灯光下,那位年迈的老母亲缝得是多么仔细和认真啊!虽然视线是那样模糊,可她还是用那粗糙的双手,拿起针线,一遍又一遍地穿针引线,把儿子的衣服缝了又缝,直到把衣服缝得结实暖和才放心,不然儿子早回不了家,在外面受冻她怎么放心的下呢? 

儿子要远行了,母亲把行李亲手挂到了儿子的肩上,一遍又一遍地嘱咐他要早去早回。儿子也舍不得自己的老母亲,他望着母亲,不住地点头,好让她放下心来。俩人的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似的不住地往下流。此时,对母亲要说的千言万语也凝结成一篇在胸中荡漾已久的骇世杰作。

3.友情

友情,像汪伦和李白般深刻感人的有人多少?它的深,它的澈,就如千尺潭水般啊。

公元七五五年,李白因受排挤离开长安,十年来游遍大江南北,每到一个地方,广泛交结朋友,汪伦就是其中一个。汪伦,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仰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邀请信: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兴致勃勃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不知怎么回事,马上就明白了。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汪伦脚踏地打着拍节。看到这种场面,李白激动地流下了热泪,当场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厚情谊。

前两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句中的 “将欲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也许,就如读者对于他们友谊的感动般,数不清度不尽吧?

人的情感不仅仅只有爱情,亲情,友情,而是复杂多样的,古人将他们千丝万缕的情感和感人的故事都化于诗句,诵于清风……诗词里面的感人故事多不胜数,词含情,诗寄意,只要我们细心琢磨、用心品味便能从诗词中发掘感动,领略诗词的感人之美

七.活动总结

探究诗词的美已经不是件新鲜事了,此次研究性学习确认这个主题,主要是为了培养同学们阅读诗词的兴趣,增强同学们鉴赏诗词的能力。读诗词如同嚼橄榄,初时苦,但在反复咀嚼中,一丝丝甜意自然流出。读诗词,不仅能够体会到诗人们真切的感情,又能学习到诗人们精湛的笔法,还能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何乐而不为?

此次活动的形式主要是分工研究。诗词的美可由许多方面来研究,可总写,可分写,可分成语言和境界两大块研究,也可以分成若干块研究。我们小组有五名成员,则分成五个具有代表性的小点研究。音韵和谐之美:黄海健;准确传神之美:熊婉平;富有弹性之美:孔玥超;言简意丰之美:蔡雅柏;故事感人之美

虽然看起来面面俱到,实漏洞颇多。1.缺少交流,有的同学底子厚点,有的同学很少接触诗词,故文章内容有深有浅。有很多理念没融入文章。2.对美的探究把握不准确。探究美,首先要从根源着手,例如一首诗(词)的美的根源,最基本概含了写作手法和真挚情感两方面。分析一首诗(词)应从理性和感性两方面着手。3.时间安排不合理,组长没发挥作用。开始研究时,只是要组员选题,然后要求其阅读该方面的书。这使组员不知所措,也就将这一任务致之脑后了。到要交作品时,没有丰富的阅读量,固然写不出有深度的文章。

以上就是简短的活动总结,希望我们以后会做得更好!

2009-5-29

研究性学习:诗词之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