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解析-

发布时间: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解析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 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的第二联既描写了花鸟,也抒发了诗人的感情,这是什么写法?请你赏析一下。 【答案】 诗人运用移情于物(借景抒情)的手法,借花儿流泪、鸟儿惊心,表达自己在安史之乱中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或因安史之乱、国都沦陷而悲伤的感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春天的鸟儿应该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故答案为:诗人运用移情于物(借景抒情)的手法,借花儿流泪、鸟儿惊心,表达自己在安史之乱中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或因安史之乱、国都沦陷而悲伤的感情。意思对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

2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写出诗句中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贾生才调更无伦 ________ 可怜夜半虚前席________
2)这首诗歌采用________的手法,通过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意在揭露晚唐皇帝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同时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自己________的感慨。
【答案】 1)无同类能比;可惜 2)借古讽今;怀才不遇
【解析】【分析】(1无伦,意为无伦意为无同类能比可怜,古今
异义,今义为怜悯,古义为可惜。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这首诗的作者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与藩镇跋扈深为不满。而且李商隐被卷入了牛李党争,屡受排挤,怀才不遇。贾生才调更无伦,他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意思是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通过讽刺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知贤的行为,揭露晚唐皇帝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是运用了借古讽今的写法。

故答案为:无同类能比;可惜;借古讽今;怀才不遇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根据句意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形式好人情感的分析和理解。解答此题要求就是读懂诗歌,理解内容和写作手法,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进行。

3古诗阅读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喜风。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云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1)请你说出这两首诗词中的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2)请说出元好问写作《同儿辈赋未开海棠》的意图。
【答案】 1红杏枝头春意闹字不仅形容红杏众多纷繁,而且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赞美,对春光的珍惜之情。且教桃李闹春描写了桃花、李花在春天争相开放,表达了诗人对桃花、李花这种争先在春风中吐艳的做法不满和鄙视,从侧面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的高洁品格。
2)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的高洁品格。暗示、告诫自己的晚辈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芳心。
【解析】【分析】 1)《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闹春风:在春天里争妍斗艳。由作者有这句诗来看,写海棠,观赏海棠花时,它的身旁可能有桃树、梨树或李树。和熙的春风中,它们竞相开放,争奇斗妍,但这热闹毕竟是短暂的,几度风雨之后,它们也就都纷纷坠落、凋零了。海棠花却不同了,无意争春,谦虚地躲在一旁,待群芳落尽后,才绽开她美丽的容颜。因此且教桃李闹春风描写了桃花、李花在春天争相开放,表达了诗人对桃花、李花这种争先在春风中吐艳的做法不满和鄙视,从侧面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的高洁品格。
《木兰花》打通人的视听感觉,把无声的姿态说成有声的波动,仿佛在视觉里获得听觉的感受。不但使人觉得那杏花红得热烈,甚至还可使人联想到花上蜂蝶飞舞,春鸟和鸣,从而感受到春天带来的活泼生机。举出可知红杏枝头春意闹字不仅形容红杏
众多纷繁,而且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赞美,对春光的珍惜之情。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意思是说,此时的海棠树已是枝叶茂盛了,可是还没有开花,这时不仔细观察是不会发现有花开放的,可是诗人驻足细看,发现这小小的、可爱的花蕾全都悄悄的起来了,并且是藏在枝叶茂盛的地方。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由作者有这句诗来看,写海棠,观赏海棠花时,它的身旁可能有桃树、梨树或李树。和熙的春风中,它们竞相开放,争奇斗妍,但这热闹毕竟是短暂的,几度风雨之后,它们也就都纷纷坠落、凋零了。海棠花却不同了,无意争春,谦虚地躲在一旁,待群芳落尽后,才绽开她美丽的容颜。举出可知元好问写作《同儿辈赋未开海棠》的意图是: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的高洁品格。暗示、告诫自己的晚辈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芳心。

故答案为: 红杏枝头春意闹字不仅形容红杏众多纷繁,而且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赞美,对春光的珍惜之情。且教桃李闹春描写了桃花、李花在春天争相开放,表达了诗人对桃花、李花这种争先在春风中吐艳的做法不满和鄙视,从侧面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的高洁品格。
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的高洁品格。暗示、告诫自己的晚辈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芳心。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从时闻折竹声一句读出诗人被贬独居的凄寒、孤独的情感。
此题考查探究诗歌主旨的能力。要想准确地理解诗歌的主旨,要在理解诗歌的内容的基础上联系社会现实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注意一定不能停留在表面,就事论事。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下列对诗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两个字连用,将”“”“”“等景物和谐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冷寂的氛围。 B.“字微妙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表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世风的愤恨。
C.这首诗作者的目的是指责歌女,只知道享乐,不关心国家,没有忧患意识,作者深表愤怒之情。
D.本诗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体,既传达出作者目前的所处之地,又表达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体现的画面。 【答案】 1C
2)秦淮河上秋水荡漾,淡淡的水烟和溶溶的月光笼罩着秦淮河冷冷的流水和江边的河岸。
【解析】【分析】(1ABD正确。C对诗句品析有误。这首诗作者的目的是指责歌女错。作者通过也泊秦淮,听到酒店歌女在陈后主时流行的歌曲,不仅触景生情,感慨万端,借此诗抒发心中对时局的忧愤,表达了对晚唐政治的不满和对时局的担忧。 2)这句诗描写的景物有:烟雾、江水、月亮、沙滩,既然题目要求描绘画面,就要在头脑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此题要把淮河秋水荡漾、水烟和月光笼罩流水与河岸的景象描绘出来,也就是一定要把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描述出来。 故答案为:C
秦淮河上秋水荡漾,淡淡的水烟和溶溶的月光笼罩着秦淮河冷冷的流水和江边的河岸。 【点评】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回答该题,要放在语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评析,说出运用效果。
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霁夜 (北宋·孔平仲
寂历帘栊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狂风送雨已何处? 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注释】霁:雨雪停止,天放晴。霁夜:雨过天晴之夜。孔平仲:北宋诗人,新喻(今江西新余县)人,生卒年不详。治平二年(1065)举进士,曾任秘书丞、集贤校理,又提点江浙铸钱、京西刑狱。寂历:寂静,疏落的样子,冷清。帘栊:窗帘和窗牖。戍墙铃:城墙上守城兵士播响的铃铛。南轩:有窗的长廊或小屋。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写从帘栊透入室内的明亮夜色。即先写醒后所见,次句再写因戍墙铃响而梦醒。 B.颔联先实写雨霁前风雨交加的情景,然后再虚写淡月笼云的夏夜景色。 C.颈联仍先写雨前秋风扫落叶,再写雨霁萤火横飞。
D.尾联由今夜推想到明朝,想象经过雨洗之后的庐山,必然是苍翠欲滴。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了视觉方面的朦胧夜色,在夜深人静之时尤显寂历,接着以诉诸听觉的戍墙
之铃的清冷与之映衬,使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颔联实写眼前淡月笼云的清寂的霁夜之景,虚写之前的狂风暴雨,这就构成鲜明的虚实对比。
C.颈联里秋声堕叶的听觉静态和月夜飞萤的视觉动态交相辉映,很确切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欣悦的意趣。
D.全诗的核心是一个字,清兴融化在清景之中。这清景,就是秋月、秋声、秋叶和秋萤。 【答案】 1B 2C
【解析】【分析】(1B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诗歌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B项表述错误,颔联雨霁前风雨交加的情景是虚写,眼前淡月笼云的景色是实写。
2)理解诗歌内容,辨析四个选项可知,C表现出表述错误,颈联用秋声堕叶的听觉动态和月夜飞萤的视觉动态交相辉映,对于引动诗人的清秋逸兴,很有艺术效果。 故答案为:B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含义的理解,需要了解作者作诗的背景以及表达的中心思想,还要考虑到写作手法,再做分析选择。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需要了解作者作诗的背景以及表达的中心思想,还要考虑到写作手法,再做分析选择。

6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此诗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者。
B.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C.后两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酒眷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D.四句诗的用字造语气势磅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2)下列诗句中,和本诗表达的情感截然不同一项是( A.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D.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答案】 1D

2C
【解析】【分析】(1D错误,此诗的用字造语并非气势磅礴。
2C错误,此句出自《木兰诗》,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 故答案为:DC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赏析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注意诗歌的表现手法,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判断辨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情感的理解和辨析,要求考生读懂诗歌,正确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7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晚春 韩愈
苹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杨花,诗中指柳絮。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答案】 1)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2)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中精妙字的能力。奖赏这个字时,先要弄明这个字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然后表达出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可。 2)本题考查描绘诗句画面的能力。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理解诗句的内容。住诗句中的景物的特点。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即可。

故答案为: 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炼字效果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诗句内容,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使用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意境的想象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诗句的内容,抓住诗句中想意象,发挥合理的想象,运用优美的语言进行阐述。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项,一览众山小。

1)诗中齐鲁指今天的________省,岱宗指五岳中的________
2)诗中“________”两句为名句,不仅写出了山的________,更表明诗________ 【答案】 1)山东;泰山
2)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高峻雄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真切热爱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齐鲁指山东;岱宗指泰山。 本题考查考生对名句的理解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对名句的理解掌握,本诗中的名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句写出了泰山的高峻雄伟,还写出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点评】考生在平时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理解诗句。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桑茶坑道中 【南宋】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_______________
1)诗歌第二句用两个字,描绘了初春时桑茶坑道中________的情景。 2)根据诗歌前三句,推断诗歌最后一句应该是( A.一牛吃过柳阴西 B.不脱蓑衣卧月明 C.收篙停棹坐船中
【答案】 1)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春意盎然、富有生机

2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诗歌鉴赏能力。
1)考查诗句中文字的表现力。草满花堤水满溪用两个字,描绘了初春时桑茶坑道中嫩草与春花铺满地,欣欣向荣、春意盎然的景象。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
2)考查对诗歌最后一句内容的判断能力。首先要读懂诗歌前三句的意境,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由雨而晴,由湿而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春的律;第三句写出了牧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所以第四句应该是一牛吃过柳阴西,这样就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另外由童子角度考虑,下文也应该是一牛一牛吃过柳阴西这是因为童子柳阴眠正着。这是情节的前因后果。 故答案为:(1)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春意盎然、富有生机 2A
【点评】诗歌鉴赏的技巧,一是读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朝代和作者的思想;二是读背景,了解文本的写作背景;三是读注释,通过注释来了解诗歌内容;四是能找出诗歌的关键句,进而推出作者要表达的中心。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作答。

10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A. 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被黜官退居山乡所写,诗中赞美了山西村山好、水好、人也好的动人情景。
B. 颔联写出山西村优美的环境,突出曲折幽深的特点,后成为充满生活哲理的千古名句。 C. 颈联写乡俗民事,从村民的服饰、言行和习俗的描写中,展现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以及宣扬迷信、拜神求佛保佑的陋习。作者于赞美中含蓄地表达批判之意。 D. 全诗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充满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 【答案】 C
【解析】【分析】这首诗是诗人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 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全诗融写景、叙事、抒情为一体,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颈联则由自然入人事,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这里的土地,这里的人民的爱。尾联笔锋一转,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故ABD正确,C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考生要整体感知诗歌,了解诗歌的内容、诗人的情感,运用的表现手法,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11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请描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呈现的画面。 2)通读全诗,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古风存的具体表现。
【答案】 1)山峦重重叠叠,溪流迂回曲折,似乎已经无路可走,正在迷惘之际,忽然看见前面柳树茂密,山花鲜艳,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2)倾尽好酒好肉招待客人,举行春社活动,衣着简朴。
【解析】【分析】(1)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此题一定要把道路依稀难辨时眼前豁然开朗的美丽景象描绘出来。

2)可分析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这是说倾尽好酒好肉招待客人。再如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布衣素冠,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保留。这是说举行春社活动,衣着简朴,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将以上内容整合起来就是答案。
故答案为:山峦重重叠叠,溪流迂回曲折,似乎已经无路可走,正在迷惘之际,忽然看见前面柳树茂密,山花鲜艳,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倾尽好酒好肉招待客人,举行春社活动,衣着简朴。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要抓住诗句中的意象,进行解答。

12诗歌鉴赏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诗歌前两句中字用得很巧妙,说说它们有什么表达效果。 2)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与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有什么联系?
【答案】 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萧萧梧叶”“秋风本没有情,寒冷也没有声音,但巧用”“就化无声为有声,使客观事物也带上了情感。
2)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表现了儿童欢快的情趣,这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更突出了诗人远离家乡的凄苦心情。
【解析】【分析】(1)考查诗词炼字效果。回答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使用。此处用到的是拟人的修辞。萧萧梧叶”“秋风巧用了”“就使客观事物也带上了情感。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一个字和一个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秋之意,后者抒秋之情。
2)考查诗歌情感表达。回答时要把诗句内容和蕴含的情感分析出来,同时注意表现手法的使用。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以乐景写哀情,更突出了诗人远离家乡的凄苦心情。

故答案为: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萧萧梧叶”“秋风本没有情,寒冷也没有声音,但巧用”“就化无声为有声,使客观事物也带上了情感。
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表现了儿童欢快的情趣,这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更突出了诗人远离家乡的凄苦心情。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炼字效果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诗句内容,
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使用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等进行分析理解。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解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