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方法解析

发布时间:2019-06-18 00:00:11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方法解析

1、突破高考大题——古今贯通主题类材料解析题

 (2016·高考全国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固清朝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解答模板】

第一步:判断题型及特点:本题为古今贯通主题递进类材料解析题其主题是人口膨胀问题涉及古代明清和近代晚清时期的时段。

第二步:紧扣主题审题:题目所给第(1)问实际就是回答为什么”“是什么依据材料迁移所学知识,分段落提取材料关键信息,迁移清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及时代背景,第一小问原因,从社会秩序稳固、政府政策、生产技术、作物品种推广、土地开垦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影响,从环境破坏、社会矛盾等方面分析。第(2)问回答是什么”“怎么样。根据材料信息迁移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及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等知识第一小问从人口政策、经济措施等角度概括;第二小问从积极、消极两方面综合分析。

第三步:紧扣审问组织答案:依据材料信息迁移古代农耕经济与近代经济结构变化及思想解放潮流,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

(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

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

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

 

主题递进式材料解析题一般解答思路:

(1)解答要紧扣主题注意递进式材料解析题每个设问之间的递进关系。解题时要特别注意其逐步递进的关系设问与设问之间是有秩序地推进设问之间的答案互相关联着前一问对后一问有直接的影响甚至下一个设问就是上一个设问的间接或直接的答案。

(2)解答注意解答顺序和思维逻辑顺序。解答好第一问是关键,要注意对材料进行多角度思考,发掘材料的显性和隐性含义,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两方面。同时,要注意思维的逻辑程序,先答什么,后答什么,都要想清楚。如果是一材多问的题目,对解题思路的要求则更高,因此要重视解题思路的培养。

2、突破高考大题——中外纵横比较类材料解析题

 (2016·高考全国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解答模板】

第一步:判断题型及题眼。本题为主题比较型材料解析题且为中外比较综合题解题的题眼是中外社会救济与福利制度的异同及变化

第二步:审设问确定答题方向。第(1)回答共同目的(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异同(救济方式),采取概括答题方式;第(2)回答发展(西方现代福利制度相比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答题方式为指出。迁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英国工业革命及战后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等知识。

第三步:紧扣信息迁移所学组织答案。第(1)共同目的依据材料确定比较相同项从社会稳定、巩固统治、人道主义等角度组织答案;其不同之处可依据材料从中国与传统儒家思想有关英国的从法制角度的性质回答。第(2)答题时要注意题目要求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回答近代西方福利制度的内容与特点,主要是从相比于近代所呈现的新特点角度回答。

【参考答案】

(1)共同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的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2)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运用审读、判点、比较、归纳四步法解答纵横比较类非选择题

(1)审读:阅读题干材料明确材料叙述历史现象或主题确定求答比较对象和方向。

(2)判点:根据设问阅读材料设置两个历史现象的关联分析比较点分析其异同点注意后者对前者的继承与发展的要点。

(3)比较:从历史现象发生的背景、性质、影响、评价等方面寻找历史的共同性与特殊性注意多角度思考问题。

(4)归纳:根据图文信息紧扣设问关联所考主题知识归纳符合题意的答案。

3、突破高考大题——中外纵横主题类材料解析题

 (2016·高考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 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 510投资总额约63 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移民人数达1 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解答模板】

第一步:判断题型及主题。本题为中外纵横链接型材料解析题其主题是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问题。

第二步:审设问、定时空及解答方向。第(1)问解答方向为基本趋势(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第(2)问的第一小问为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第二小问为贡献(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解答限定词为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要求分别概括、指出、说明。

第三步:阅读材料、迁移知识、组织答案。第(1)从人口迁移的数量、范围、自愿移民的目的地等角度回答即可。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信息可知中国海外移民三个明显的阶段特点关于原因只需结合呈现的特点依据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对应分析即可;第二小问首先抓住时间中国近代史再结合华侨华人对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民主革命的贡献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

(1)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

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

特点、特征类设问答题角度

解答历史特点类问题时还应明确问题涉及的主体是什么然后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及问题赋分的多少决定是从某一方面还是从某几个方面思考并总结特点。一般来说根据要素概括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背景——某事件发生前是否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采用特殊的方式做准备是否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等等。如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形成的背景与以往儒家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相比,其特点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2)时间——发生时间的早晚、经历时间的长短等方面。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相比具有爆发时间早、经历时间长的特点。

(3)目的——为某个阶级或某部分人服务或具有多重目的等。如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国运动同属旧民主主义革命但从目的来说辛亥革命具有新的特点(从经济上说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从政治上说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统治挽救民族危亡)

(4)过程——相关准备、发生的变化(领导力量、力量对比、领域范畴的扩大等)、是否顺利、最突出的地方、其中的重大事件等。如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与英国、美国政治制度的确立相比,就具有艰难曲折的特点(1789年到1875共和势力与封建势力经历了近百年的斗争)

(5)内容(措施)——产生依据、体现某种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包括的方面、侧重的方面、实行的办法等。如《资政新篇》的内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体现了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

4、突破高考大题——材料解析题(图文分析说明型)

 (2016·高考全国卷4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1898年至1910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编》等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评分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解答模板】

第一步:判断题型及特点:本题为地图类历史分析型且为求同类信息分析题解题的题眼是晚清政府开通商埠

第二步:紧扣题眼晚清政府开通商埠审设问: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解读地图上商埠分布区域是什么角度依据材料关键信息指出材料中国近代开设商埠的特点等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三步:依据设问及材料信息为什么角度迁移近代列强侵华签到不平等条约及材料信息等从开通商埠的主、被动以及分布区域角度,分析原因、影响等。

第四步:怎么样:以商埠为切入点首先要归纳一个主题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等角度说明。

【参考答案】 示例:集中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设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对便利、经济相对发展;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外侵。

(1)地图类历史分析的解答思路基本还是信息提炼(从材料中直接获取)+分析说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回答原因或影响),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角度回答。

(2)历史图表类分多种类型解答时应注意分清类型采取不同的解答技巧:如表格式的解题技巧三点很关键一是划分层次二是合并同类项三是结合时间分析原因;地图式解答一般是:一看文字二看时间三析社会转型;柱型式解题技巧一般为分阶段、看趋势、析时间三步等。

5、突破高考大题——主题论述型材料解析题

 (2017·高考全国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上表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解答模板】

第一步:判断题型提出论题:明确题干主旨要求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事件信息

第二步:根据论题的论点迁移所学知识史论结合地阐述。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的能力。

第三步:组织答案:提取中外经济交流,节选材料中朱元璋时期,与占城等30个国家进行官方贸易”“郑和下西洋”“英国入侵印度……”;也可以选择西学东渐为主题阐述朱子学在日本”“印刷机的发明以及启蒙思想的形成等史实最后回扣论题。

【参考答案】  示例:论题列举如下:

1.新航路开辟给明代的影响

2.全球化有利于文明的交流

3.文明在碰撞、交融中发展

4.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路的差异性

5.明代朝贡贸易与殖民贸易的差异性

6.明代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的差异性

7.明代东西方人文主义作品的差异性

81500——东西方社会发展的分水岭

91417世纪东西方两大文明的相似性

101417世纪东西方两大文明的差异性

……

示例一:论题:新航路开辟给明代的影响。

阐述: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新航路的开辟后,中国的茶叶、瓷器大量输往欧洲,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一条鞭法改革,推行货币地租,征收统一的银两;美洲的玉米、番薯、

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有利于中国人口的增值;欧洲传教士东来,客观上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同时也把中国文化带到欧洲,推动了欧洲的进步。

欧洲殖民者的东来,占据澳门、台湾,威胁着封建统治,损害了国家主权。

总之,新航路开辟既给中国带来了积极影响,又给中国带来殖民侵略的威胁。

示例二:论题:全球化有利于文明的交流。

阐述: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世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文明的交流。

新航路的开辟后,中国的茶叶、瓷器大量输往欧洲,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美洲的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有利于中国人口的增值。欧洲传教士东来,传播了天主教,也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同时传教士也把中国文化传播到欧洲,推动了欧洲的进步。

总之,新航路开启了全球化进程,加速了人类不同文明间的交流,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第一:审题提出论题。 如本题可以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第二:据论题展开阐述。如本题注意中外对比提取中外历史信息写出论题。(可微观论题也可宏观论题)

第三:阐述。论题、答案阐述具有开放性、多样性。特别注意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6、突破高考大题——图文观点论述型材料解析题

 (2016·高考全国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路线示意图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尽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 300多卷精练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解答模板】

第一步:判断题型及特点。本题为图文类观点论证题且为求同类论证题。解题的题眼是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

第二步:紧扣题眼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也就是是什么,即结合图文材料概括归纳共同的观点。根据材料提供的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可得出中国的对外交往推动了世界的发展。

第三步:紧扣图文信息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迁移所学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对外传播的影响,论证说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原因及影响等。注意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参考答案】

示例: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

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1)历史观点论证题中常见的行为动词为”“评述”“评论”“评析(评价并论述)探讨探究(探索研讨)。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三步:第一步材料观点为何(是什么);第二步我对观点的态度若何(怎么样); 第三步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运用史实说明原因或影响。

(2)解答要牢记注意事项,规避风险。就材料中自己掌握史料最充分、最熟悉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证;尽量不论证逆向思维观点或轻易否定材料中的顺向思维观点;注意史论的时空限制,准确表述一个完整的历史观点。

(3)注意有时学者提出的某些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总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对学者观点进行合理的解读是一个较讨巧的得分手段。完全否定式的作答应谨慎使用除非学者观点有明显瑕疵且你的论据确凿。

7、突破高考大题——主题阐述型材料解析题

 (2017·高考全国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解答模板】

本题为开放性主题阐释型材料解析题解答可以从以下三步骤进行。

第一步:审设问:(1)知识角度:学者对近代中国近代化的演变史实的认识。

(2)设问角度: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3)设问限定: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第二步:审材料:(1)关键信息: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2)关联教材: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第三步:列思路:(1)是什么:依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拟定论题:材料反映了西方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西方文明给中国造成了冲击中国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历程。

(2)为什么 迁移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民族工业的发展、思想解放的潮流等相关史实可选择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中的某一方面对中国相应的影响为题进行阐述。

(3)怎么样:迁移近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史实及中国近代的抗争与探索的史实围绕主题总结阐述升华主题。

【参考答案】 ()

 

注意区分答题术语及解答技巧:

(1)评述就是评论性叙述偏重于叙述主要是对历史现象从叙述的角度作概括归纳;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和评价;评价就是评定历史现象或人物的功过是非(包括正与误、得与失、优与劣、好与坏等),特指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与评论具有一致性,但评价偏重于结论。

(2)解答评述、评论、评价类设问题目再分清设问方式的基础上注意掌握以下原则:

运用相关理论进行评价。如运用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在思想领域里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还要注意表达的要求划分出不同阶段归纳成不同的方面(肯定、否定)等。

运用一分为二评价法。坚持看问题的辩证性同时需要坚持重点论分清主次;掌握好评价的标准。这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准。

坚持阶段评价法。一是注意紧扣历史阶段特征;二是同一历史现象分阶段评价。注意将所评对象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包括特定的时空范围,特定的时代属性、阶级属性、社会属性,试题本身所限定的条件等。

主客观性评价法。即在具有非正义行为基础上的客观的历史进步性,或者主观目的和客观作用方面分析评价。

(3)关联评述论证。解题时要从历史角度出发注意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特点有据有理有情;呼吁正视历史引以为训;要灵活运用正确的观点、方法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要尽量围绕材料观点的判断达到论点新、角度新评论、论述恰到好处。

8、突破高考大题——主题论述说明型材料解析题

 (2016·高考全国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便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答模板】

第一步:判断题型及特点。本题为材料类观点评述型解题的题眼是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

第二步:紧扣题眼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是什么角度阅读材料判断出材料中关于启蒙思想中的近代民主思想观点是什么(人民主权学说)然后结合所学(启蒙运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等)拟定论题简要阐述。

第三步:紧扣拟定的论题迁移所学为什么怎么样角度入手,注意问题的限制世界史”“制度,然后结合近代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的相关知识组织答案;言之有理,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条理清晰。

【参考答案】

略。

(1)历史评述类题的基本模式是:阅读材料提炼观点(从材料中直接获取)+阐释评述(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回答结果或特点)也就是观点判断+论证评价。

(2)根据试题的类型抓住材料的观点及反映的主题紧扣题眼,迁移所学知识,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角度回答,注意解答时有叙述、有评论,不可以只堆砌史实,也不可以空论。

9、突破高考大题——公式关系探究类材料解析题

  (2015·高考全国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解答模板】

第一步:宏观审题明确主题。

第二步:仔细审题审读材料。

第三步:关联知识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 ()

 

(1)审题确定观点:阅读试题材料概括归纳材料的观点学生以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为依托以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为基础对材料反映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观点作出判断。

(2)运用相关理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观点从宏观和开放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以从容与平和的心态公正、客观地分析评价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观点。

(3)关联评述论证:解题时从历史角度出发注意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特点,有理有据;要灵活运用正确的观点、方法,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要尽量围绕材料观点的判断,达到论点新、角度新,评论、论述恰到好处。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方法解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