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发布时间: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注】赵襄主:赵襄子,战国时赵国国君。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后:方位名词作动词,落后。调:协调。诱道争远:把马拉到大道上去长途竞赛。诱,引导。上:通,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卿今当涂掌事(当道,当权)B.子之教我御(无实意)C.三易马而三后(容易)D.先则恐逮于臣(及,赶上)
2)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
4)纵观两文,请你说说为什么吕蒙非复吴下阿蒙了?赵襄主落后的原因又是什么?从中你分别得到了什么启示?【答案】1C
2)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3①“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但是无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协调呢?4)吕蒙:知错就改,认真学习。赵襄主: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协调,注意力在前方。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了王子期的身上。
启示:知错就改,勤奋学习才能改变自我;做任何事情,如果不专心致志,只考虑个人利害得失,就会事与愿违。
【解析】【分析】(1C三易马而三后中的的意思,不是容易的意思。故答案为C
2)语句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的意思是:但凡驾车特别

注重的是,要使马套在车辕里很舒适,人的心意要跟马的动作协调,这样才可以加快速度而达到目的。据此,正确的句读是: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3)本题句中的士(读书人)、即(就)更(重新)、见事(认清事物,懂得事理)几个词是赋分点;句中的先后(领先和落后)、心(思想)、何以(用什么)、调(使……协调)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4)吕蒙之所以被鲁肃称为非复吴下阿蒙,其主要原因蒙乃始就学;赵襄主驾车之所以落后是因为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这则寓言故事告诫人们:做任何事,如果不专心致志,而只考虑个人利害得失,就会事与愿违。做学问也是如此,只有抛弃杂念,集中精神,才能使自己的智能得以充分发挥,取得好的成绩。据此理解作答。故答案为:C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①“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但是无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协调呢?吕蒙:知错就改,认真学习。赵襄主: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协调,注意力在前方。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了王子期的身上。
启示:知错就改,勤奋学习才能改变自我;做任何事情,如果不专心致志,只考虑个人利害得失,就会事与愿违。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仔细分析各个选项,然后判断正误即可。做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本题考查阅读感悟启示的表达,答题时应注意抓住文段中心,理解文段含义,结合中心作答,结合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注意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比喻等修辞;成语。偷梁换柱把作者的在该文章中的观点、体验换成自己的话再重新演绎一遍。【附参考译文】
【甲】最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手握权柄,不可以不读书。吕蒙辩护说,不是他不读书,而是军中事情太多,没有时间。孙权说:我岂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当教书匠?只不过希望你大略有个印象,知道历史就够了。如果说没有时间,谁能比我更忙,我还经常读书,我认为有天大的好处。吕蒙才开始求学。后来,鲁肃路过寻阳,跟吕蒙谈论,不由大吃一惊,说:你今天的才识智略,已不是当年吴郡时代的吕蒙。吕蒙说:士别三

日,就要刮目相待,大哥发现得未免太迟!鲁肃遂拜见吕蒙的娘亲,结交成为好友,然后告辞。
【乙】赵襄王向善于驾车的人王子期学习驾车,学习不久之后就与他进行比赛,赵襄王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落后了。赵襄王说:你教我驾车,没有把真本事全传给我。王子期回答说:本领全部都教给你了,只是你使用得不恰当。但凡驾车特别注重的是,要使马套在车辕里很舒适,人的心意要跟马的动作协调,这样才可以加快速度,达到目的。现在国君在落后时就一心想追上我,跑在前面时又怕我赶上,其实驾车赛跑这件事,不是跑在前面就是掉在后面。不管是跑在前面,还是落在后面,都总是把心思用在和我比输赢上,怎么能有心思去关心调整马呢?这就是您为什么会落后的原因了。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州官。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隐。次日伺之,复然。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经年:一年左右。干:求见。沟洫:沟渠。歘():火光一现的子。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自谓可将十万________会有土寇________
2)用“/”给下面句子标出两处停顿擒。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风清月白之夕当求之于上流B.几为所擒愿为市鞍马
C.使试于一村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D.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如是再啮,石又再转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5)羽冲临死前却感叹曰:古人岂欺我哉!你认为呢?请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率领,带领;适逢,正赶上
2)自/全/几擒。3D
4羽冲自认为可以使千里荒野变成肥沃的良田。(读书)能够教会人做任何事的规范步骤,但不可能让人变得灵巧。
5)我认为并不是古书欺骗了他,而是刘羽冲死读书,不能学以致用,灵活运用,以至于在实践中大败。在我们的学习中,应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紧密联系生活,活学活用。
【解析】【分析】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纪昀。年代:清。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会:适逢,正赶上。
2)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可以根据句意来划分,句意为:刘羽冲就自己训练乡兵与土匪们打仗,然而全队溃败,自己也差点被土匪捉去。
3)本题考查文言文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为D项,意思都是像这样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A:结构助词”/代词。B:表被动/介词,C介词,在/词,比。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谓:认为。沃壤:肥沃的良田。
5)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刘羽冲死读书,不能学以致用,灵活运用,以至于在实践中大败。故答案为:(1)率领,带领;适逢,正赶上。2)自/全/几擒。3D
4羽冲自认为可以使千里荒野变成肥沃的良田。(读书)能够教会人做任何事的规范步骤,但不可能让人变得灵巧。
5)我认为并不是古书欺骗了他,而是刘羽冲死读书,不能学以致用,灵活运用,以至于在实践中大败。在我们的学习中,应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紧密联系生活,活学活用。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识记时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要注意理解,解释时结合所在句子进行,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归纳。

【附参考译文】
刘羽冲偶然得过一部古兵书,苦读了一年左右,自己感觉可以统领十万军兵冲锋陷阵了。正巧当时乡里出现土匪,刘羽冲就自己训练乡兵与土匪们打仗,然而全队溃败,自己也差点被土匪捉去;又偶然得到一部古代水利书,苦读了一年左右,自己认为可以有能力使千里荒地成为肥沃之地,绘画了地图去州官那里游说进言,州官也是个好事者,就让他在一个村落来尝试改造,水渠刚造好,洪水来了,顺着水渠灌进来,全村的人几乎全被淹死变成了鱼。
于是他从此抑郁不乐,总是独自在庭阶前散步,一边走一边摇着头自言自语说:古人怎么可能会欺骗我呢!就这样每天喃喃自语千百遍,就是说这六个字。不久刘羽冲就抑郁而死了。
后来每逢空气清新月光皎洁的夜晚,经常会有人看到他的魂魄在墓前的松柏树下,一边摇头一边漫步,侧耳细听,鬼魂说的仍然是这六个字(古人岂欺我哉)。有时候听到的人笑他,鬼魂就会马上隐没,第二天再去那里看,还是看到鬼魂那样独步着喃喃自语。拘泥于古籍的人都有点呆气,但怎么会呆到这个地步呢?
何文勤大人曾经教导我说:满腹都是经书会对事情的判断造成危害,但是一本书也不看,也会对事情的判断造成危害。下棋的大国手不会废弃古代流传下来的棋谱,但是不会很执着于旧谱;高明的医生不会拘泥于古代流传下来的药方,但是经验里也不会偏离古方。所以说:能够把什么事做得出神入化,主要是看做事的人罢了。又说:能够教会人做任何事的规范步骤,但不可能让人变得灵巧。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木兰诗》
【乙】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汗大点兵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朔气传金柝皆次当行数建奇功2)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愿为市鞍马(买)B.少习骑(练习,学习)C.长而益精(更加)D.易男装(穿)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4)有两个成语出自【甲】文,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是【乙】文中的主旨句,【甲】文与之相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5)怎样评价木兰这一形象?
【答案】1kèhánjiāntuòhangshuò

2D
3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凡是)男子可以做的事女子未必就不能做。
4)磨刀霍霍;扑朔迷离;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5)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文言字词字音的能力。这需要学生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注意可汗的读音。
2)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的能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D.易男装(换成、改成)。故答案为D
3)此题考查文言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一般都是文中的名句,翻译时既讲究字字落实,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又要注意句子中关键词和重点句式。这里要注意戎机”“等词的翻译。
4)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对主旨句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要认真研读短文,从文中找关键语句,得出答案。扑朔迷离是出自本文中的重要成语,它出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一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所积累并识记。磨刀霍霍,它出自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一句,磨刀霍霍,常用来形容为做好某一件事而提前做充分的准备、跃跃欲试的样子。
5)此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这就要求学习里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思考表达问题的能力。故答案为:(1kèhánjiāntuòhangshuò2D
3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凡是)男子可以做的事女子未必就不能做。
4)磨刀霍霍;扑朔迷离;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5)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点评】赏析人物形象时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描写人物的句子来分析概括。如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孝顺,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

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阅十余岁________竟不可得________2)翻译下面语句。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4)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答案】1)经过,经历;终了,最后
2)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3)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4)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此题较为简单,弄明白句意的基础上回答即可。要注意的意思是终了,最后
2)此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尽量直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
3)要注意在理解短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内容加以概括。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文中第二段和第三段两人的讲述,可知,寺僧与学者分别考虑了水流推力,沙性石性等因素,而老河兵经验丰富将影响石兽位置的水流,沙性,石性等因素都考虑到了。
故答案为:(1)经过,经历;终了,最后
2)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3)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4)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点评】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原则,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

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擦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代学者、文学家________(人名)。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阅十余岁________湮于沙上________
3)讲学家与老河兵推理的前提都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为什么得出的结论却不一样呢?
4)文中的讲学家代表了哪一类人?5)本文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答案】1)清;纪昀2)经过,经历;埋没
3)因为老河兵不仅考虑到石和沙的质地性质,还考虑到了水冲击石头的反击之力会形成坑洞,因而得出不同的结论。(意对即可)
4)讲学家代表了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只会据理臆断的人。
5)许多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解析】【分析】(1)本文作者是纪昀,字晓岚,别字春帆,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清朝政治家、文学家。
2)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经过,经历。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读懂文章内容是作答的前提。讲学家根据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推断二石兽的位置是在原处地中;老河兵不仅考虑到了讲学家的理论,还注意了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所以他推断二石兽的位置是在石兽落下的上游。
4)讲学家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认为石性重而沙性松,石兽越陷越深陷进河里。文中还描写了他的。所以由此判断讲学家是一个空谈事理,脱离实际,喜欢臆断,好为人师,骄傲自大的人。
5)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

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如许多事情往往有着复杂的内在,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不要犯经验主义错误,实践出真知,实践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重要。故答案为:清、纪昀经过,经历;埋没
因为老河兵不仅考虑到石和沙的质地性质,还考虑到了水冲击石头的反击之力会形成坑洞,因而得出不同的结论。(意对即可)
讲学家代表了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只会据理臆断的人。
许多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点评】本题考查基本的文学常识,考生在平时要注意积累,注意位置的注释内容的学习好掌握,注意汉字的正确书写。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重点语句的理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人物,要结合人物的语言、独自等相关的描写语句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的主题,注意文章的抒情、议论句子的理解。【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

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6阅读下面甲乙两篇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
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尧殛鲧于羽山旧说在东海中,今乃在平陆。凡大河、漳水、滹沱、涿水、桑乾之类,悉是浊流。今关、陕以西,水行地中,不减百余尺,其泥岁东流,皆为大陆之土,此理必然。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一》
【注释】尧殛()鲧(gǔn)于羽山:传说鲧因治水不力而被尧帝处死。滹沱(tuó):一条大的河流,在河北省西部。该河出山西省繁峙县东之泰戏山,穿割太行山,东流入河北平原。
1)对乙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B.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C.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D.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2)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山门圮于河圮:倒塌B.棹数小舟棹:划船C.其泥岁东流岁:年D.此理必然然:这样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尔辈不能究物理。
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
4)甲乙两文虽然所写的内容不同,但都揭示了一个相同的道理。请用自己的语言概述。【答案】1D2C
3你们这些人不能够探究事物的道理。所谓大陆,看来都是由浑浊的泥沙积淀而成的。

4)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解析】【分析】(1)语句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的句意是:我奉命出使河北察访,沿着太行山北行,山崖的岩石间,往往夹杂着螺蚌壳及像鸟卵的石子,像带子一样横亘在石壁上。据此,正确的句读是: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故答案为D2C.“其泥岁东流的意思是:所携带的泥沙每年向东流。每年。故答案为C3)本题句中的尔(你)、究(探究)、物理(事物的道理)几个词是赋分点;句中的谓(说)、皆(全,都)、湮(堵塞)几个词是赋分点。
4)《河中石兽》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沈括《梦溪笔谈》中,从古书上的记载和作者实地考察,了解了陆地形成的原因。从中可以看出: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据此理解分析作答。故答案为:DC
你们这些人不能够探究事物的道理。所谓大陆,看来都是由浑浊的泥沙积淀而成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参考译文】
[]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

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我奉命出使河北察访,沿着太行山北行,山崖的岩石间往往夹杂着螺蚌壳及像鸟卵的石子,像带子一样横亘在石壁上。这里应是昔日的海滨,而现在东距大海已有近千里。所谓大陆,看来都是由浑浊的泥沙积淀而成的。古史记载尧杀鲧于羽山,旧说羽山在东海中,而现在却在陆地上。凡黄河、漳水、滹沱、涿水、桑干等河流,全都是混浊的水流。现在关、陕以西之地,水在低于地面的峡谷中流动,最深处不下百余尺,所携带的泥沙每年向东流,都成为形成大陆的泥土,大陆由此而造成,其道理就是这样。

7文言文阅读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刘禹锡,字梦得,世为儒。工文章,善五言诗。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未至,贬朗州司马。禹锡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于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禹锡依骚人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暑。而禹锡作《游玄都现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后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
(取材于《新唐书·刘禹锡传》)
【注释】骚人:诗人。巫祝:古代称事鬼神者为巫,祭主赞词者为祝;后连用以指掌占卜祭祀的人。链接材料: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浪淘沙》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羽郎今又来。
(《再游玄都观》刘禹锡)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往来无白丁________调素琴________善五言诗________宰相复欲置之郎署________2)翻译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意在强调陋室不陋。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从哪些方面体现陋室不陋
4)人们常用诗豪评价刘禹锡,无论其性格还是文风皆有豪气。请结合《陋室铭》及上面的(链接材料),任选一个角度,用自己的话加以阐释。
【答案】1)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不加装饰的;擅长、善于;想要2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3)陋室环境清幽,交往人物博学多才,生活情趣高雅,所以陋室不陋
4)如:甲文中,作者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虽然被贬,身居陋室,但仍不改其安贫乐道的志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乙文提到,作者虽屡遭贬谪,但语涉讥刺,执政不悦,仍不改其刚正不阿的本性。链接材料中的《秋词》一诗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他将自古皆有的悲秋之作写出了春意,可见其豪气。
【解析】【分析】(1句意: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白丁:知识浅薄的人。意: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素:不加装饰的。句意:善于作五言诗。善:擅长,善于。句意:宰相又想安排他到郎署。欲:想要。
2重点词:斯:这;惟:只;馨:这里指品德高尚。重点词:丝竹:指代乐器声;乱:扰乱;案牍:官府的公文;劳:使……劳累;形:身体。
3)解答此题,要抓住关注句子,理解意思,并进行概括。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表现了陋室环境清幽,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表现主人志趣高雅,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现主人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据此理解作答。4)解答此题,要抓住重点语句,结合写作背景分析。刘禹锡被贬至和州后,又被刺史穿小鞋,安排在只容一张床的斗室居住,但刘禹锡不以为意,还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以表达自己安贫乐道的志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表现了诗人乐观向上,矢志不渝的品质。
故答案为: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不加装饰的;擅长、善于;想要;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陋室环境清幽,交往人物博学多才,生活情趣高雅,所以陋室不陋
如:甲文中,作者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虽然被贬,身居陋室,但仍不改其安贫乐道的志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乙文提到,作者虽屡遭贬谪,但语涉讥刺,执政不悦,仍不改其刚正不阿的本性。链接材料中的《秋词》一诗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他将自古皆有的悲秋之作写出了春意,可见其豪气。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

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本题考查阅读启示,为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意近即可。作答本题时,可围绕刘刘禹锡的作品,表达自己对诗人作品中振衰起废、催人向上,对自由境界的向往的肯定与赞赏之意即可。【参考译文】甲: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乙:
刘禹锡,字梦得,自己说是中山人,家中世代是儒生。(刘禹锡在)贞元九年被提拔为进士的等第,荣登博学宏辞科。(刘禹锡)精通写文章,善于作五言诗。贞元末年,王叔文被太子欣赏任用,(王叔文(的改革)失败后,(刘禹锡)被牵连贬为连州刺史,(还)没到(连州),(又被再)贬为朗州司马。(朗州)地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的风气落后,满眼都是不同(于文明地区)的风俗,没有可以交谈的人。刘禹锡在朗州十年,只能用写文章和吟咏诗文来陶冶性情。少数民族的风俗喜好巫祝,每次祭祀,敲着鼓跳舞,一定唱俚俗的歌词。刘禹锡有时参与这些活动,于是依据楚辞作家的作品,写了新的歌词来教给巫祝。所以武陵溪洞之间的夷人唱的歌,大多是刘禹锡写的歌词。元和十年,(刘禹锡)从武陵被召回(京城),宰相又想安排他到郎署(任职)。但刘禹锡写了《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诗中有讥讽之意,执政的人很不高兴,又被贬出(京城)做播州刺史。后来改调(刘禹锡)去连州,又迁任夔州刺史。

8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金山夜戏袁中道
崇祯二年中秋后一日余道镇江往兖。日晡至北固舣舟江口。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天为白。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余呼小奚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锣鼓喧阗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
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
剧完,将曙,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注】金山:在今江苏镇江西北,金山寺位于此处。崇祯二年:1629年。兖:即兖州。脯():古代时刻,申时,相当于现在的下午三点到五点。北固:即北固

山,今江苏镇江北长江边上。舣()舟:船停靠岸边。噀(xùn):喷水,喷吐。漆静:漆黑寂静。小奚:小奴仆,未成年仆人。韩蕲王:韩世忠,两宋名将,死后被追封为蕲王。喧阗(tián):形容声音大而杂。摋(shā):揉。翳(),眼翳,妨碍视力的白斑。翕()然张口:张大嘴巴合不拢,形容目瞪口呆的样子。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余道镇江往兖________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________呵欠与笑嚏俱至________以何事何时至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目送久之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十则》)B.何陋之有(《陋室铭》)
C.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D.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观潮》)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大意。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
4)通读全文,请概括文段内容。5)请赏析下列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锣鼓喧阗,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搬眼翳,翁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答案】1)取道、经过;介词,用;一起;因为2C
3)树林里,从树缝里漏下皎洁的月光疏疏落落,像残雪一般。
4)文章回忆了作者在崇祯二年(1629)路过镇江金山寺,兴致大发,即兴表演韩世忠抗金戏剧的故事。
5)总写(全景)写出了全寺人一起看戏,具体(特写)写出了老僧摋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惊喜交加的情态,刻画细致传神。
【解析】【分析】(1)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取道、经过。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在现代汉语中也有一起,都的意思;属于文言虚词,其意思和用法要理解好上下文内容。
2A项,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取独,不译。B项,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不译。C项,与题干句目送久之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起凑足音节作用的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D项,结构助词,。故选C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洒漏。疏疏:稀稀疏疏,疏疏落落。4)文章写的是作者在崇祯二年路过镇江金山寺,即兴表演韩世忠抗金戏剧的故事。文中通过细致描写一位老僧的一连串动作,展现出了被惊醒的僧人们惊疑不定、惊喜交加的复杂情绪。
5)首先要读懂文句的大意。锣鼓喧阗,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搬眼翳,翁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锣鼓喧哗,一寺的人都起来观看。有一个老年僧人,用手背擦着眼翳,突然张嘴,呵欠和笑、喷嚏一起出来。这句话既有锣鼓喧阗”“一寺人皆起看等热闹场面的渲染,又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的特写,两者相映成趣。

故答案为:取道、经过;介词,用;一起;因为;C
树林里,从树缝里漏下皎洁的月光疏疏落落,像残雪一般;
文章回忆了作者在崇祯二年(1629)路过镇江金山寺,兴致大发,即兴表演韩世忠抗金戏剧的故事;
总写(全景)写出了全寺人一起看戏,具体(特写)写出了老僧摋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惊喜交加的情态,刻画细致传神。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答题关键是熟记常见的一些虚词的用法;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考查的是对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赏析。解答此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一是修辞角度、二是描写角度、三是表现手法角度,分析完角度后再分析具体的知识点的作用,再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最后套用答题模式进行规范答题。【附参考译文】
崇祯二年,中秋的第二天,我由镇江前往兖州。日暮时分到达北固山,将船停靠在江口。月光如同流水从囊中倾泻而出,江中波涛汹涌,露气吸收着月光,喷薄至天空都成了白色。我感到极大的惊喜。划动小舟去拜访金山寺,已经是二更时分了。经过龙王堂,进入大殿,十分寂静。树林下洒漏的月光,稀稀疏疏如同残雪一般。我呼唤小奴携带演戏的用具,在大殿中大张灯火,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等几出戏。锣鼓喧哗,一寺的人都起来观看。有一个老年僧人,用手背擦着眼翳,突然张嘴,呵欠和笑、喷嚏一起出来。慢慢地定睛到底该看作什么人,为了什么事情,什么时候来到的,都不敢去问。戏演完了,将要天亮了,解开缆绳,划船过江。山僧送到山脚,久久地目送我们,弄不清楚我们到底是是人、是怪、还是鬼。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束氏狸狌宋濂
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狌。狸狌,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狸狌无所食,饥而嗥。束氏日市肉啖之。狸狌生子若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辄嗥,嗥辄得肉食,食已,与与如也。、熙熙如也。
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甕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狸狌见鼠,双耳耸,眼突露

如漆,赤鬣又磔磔然,以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狸狌怖甚,对之大嗥。久之,鼠度其无技,啮其足。狸狌奋掷而出。噫!武士世享重禄遇盗辄窜者,其亦狸狌哉!
(《宋文献公集》)
【注】狸狌:野猫。甕(wèng):瓮,一种盛东两的陶器,腹部较大。1)下列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束氏日市肉啖之愿为市鞍马
B.竟不知世之有鼠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C.沿鼠行不敢下求之下流,固颠D.鼠度其无技关山度若飞
2)参考词典解释,说说画波浪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与与如也,熙熙如也。
《古代汉语词典》:与与:威仪适度的样子。熙熙:和乐的样子。如也: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甕,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4)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对联补充完整。上联:武士世享重禄遇盗辄窜下联:狎狌________【答案】1A
2与与如也,熙熙如也是对狸狌养尊处优、不知有鼠显得威仪和乐状态的形象描写,与后文被鼠咬啮、仓皇出逃形成鲜明的对比。
3)城南有个读书人家里发生鼠患,老鼠成群结队地走动,有的老鼠掉进瓮里,他急忙从束家借了猫回去(捕鼠)。4)每日啖肉见鼠而出
【解析】【分析】B竟不知世之有鼠:竟然;竟不可得:最终,最后;C:沿鼠行不敢下:跳下,下去;求之下流:下方,下游D:鼠度其无技:估计;关山度若飞:越过;A项相同意思是买,故选A
食己,与与如也,熙熙如也意思是饿了就叫,一叫就有肉吃,吃完了就是懒洋洋的,一副柔顺和乐的样子。内容上写狸狌养尊处优、不知有鼠显得威仪和乐状态的形象,结构和写法上与后文被鼠咬啮、仓皇出逃形成鲜明的对比。
南郭:城南。士:读书人。病鼠:家里发生鼠患。堕甕:掉进瓮里。句意是:城南有个读书人家里发生鼠患,老鼠成群结队地走动,有的老鼠掉进瓮里,他急忙从束家借了猫回去(捕鼠)。
文章以老鼠的事例告诉人们:养尊处优的生活会让人连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也失去的。缺乏锻炼,长期不锻炼业务,必然丧失专业技能。根据束氏日市肉啖之”“狸狌怖甚,对之大嗥。久之,鼠度其无技,啮其足。狸狌奋掷而出,对出下联:狎狌每日啖肉见鼠而出。

故答案为:A
与与如也,熙熙如也是对狸狌养尊处优、不知有鼠显得威仪和乐状态的形象描写,与后文被鼠咬啮、仓皇出逃形成鲜明的对比。
城南有个读书人家里发生鼠患,老鼠成群结队地走动,有的老鼠掉进瓮里,他急忙从束家借了猫回去(捕鼠)。每日啖肉见鼠而出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明确题目中这个词所有的解释或用法,探究每一项中正确解释或用法得出正确选项。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赏析句子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修辞或写作手法、情境、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精彩巧妙之处。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题考查拟写补写对联。答题时应注意,明确对偶是指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两个句子,相同位置的词语的词性和词语结构必须相同,下句在意思上要与上句有一定的联系。
【附参考译文】
卫国有个姓束的人,全世间的东西都不爱好,只是爱养猫。猫是捕捉老鼠的动物。他家养了一百多只猫,这些猫把家周围的老鼠都抓得快没有了。猫没吃的,饿了就大声嚎叫。束氏就每天到市场买肉喂猫。几年过去了,老猫生小猫,小猫又生了小猫。这些后生的猫,由于每天吃惯了现成的肉,竟然不知道世上有老鼠了;饿了就叫,一叫就有肉吃。吃完了就是懒洋洋的,一副柔顺和乐的样子。
城南有个读书人的家发生鼠患,他家的老鼠成群结队地走动,有的老鼠甚至掉进缸里,他急忙从束家借了一只猫回去。束家的猫看见那些乱窜的老鼠耸着两只耳朵,瞪着两只眼睛,黑如亮漆,赤色的胡须,一个劲儿地吱吱乱叫,竟然以为它是怪物,在缸沿上随着老鼠转来转去,却不敢跳下去捉那老鼠。这家的主人见状不由得发怒,就将猫推了下去。猫害怕极了,对着老鼠大叫。过了好久,老鼠估计猫没有别的本领,就咬它脚,猫用力从缸中逃了出来。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炳烛夜读》)
【注】炳烛:点燃蜡烛。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权谓吕蒙曰________晋平公问于师旷曰________
2)下列各项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尔安敢轻吾射/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B.以我酌油知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C.公亦以此自矜/蒙辞以军中多务D.而钱不湿/结友而别
3)把【甲】【乙】两文中画线句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4)写出【甲】文中流传至今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5)结合内容,分别写出【甲】【乙】两文给你带来的启示。【答案】1)告诉,对……说;向2A
3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博士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哪有做臣子的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4)刮目相待(刮目相看);吴下阿蒙
5)示例一:吕蒙善于接受他人的正确建议,知错就改。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像他一样,才能够不断进步。
示例二:晋平公认为吾年七十学习已晚,其实学习是不受年龄限制的,只要学习,无论何时都为时不晚,更何况我们还年轻呢?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古今异义词,谓:告诉,对……说。是重要的虚词,这里是。(2A怎么。B代词,代前面说的道理/结构助词,此处无实际意义。C凭借/……为由。D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3)本题重点词语有:但,只,仅。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指历史。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4)由文中的句子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可知两个成语,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现指才识尚浅的人。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睛。
5)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学生理解原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阐述自己感

受即可。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习重要性。活到老,学到老。或者是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受益终生。故答案为:告诉,对……向。A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博士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有做臣子的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
刮目相待(刮目相看)吴下阿蒙
示例一:吕蒙善于接受他人的正确建议,知错就改。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像他一样,才能够不断进步。
示例二:晋平公认为吾年七十学习已晚,其实学习是不受年龄限制的,只要学习,无论何时都为时不晚,更何况我们还年轻呢?
【点评】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从分析语法结构入手解释词义。有些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不但意义不同,它的词性和语法功能也不同,明确它在句中作什么成分,有什么语法功能。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题考查成语积累和解释。答题时应注意,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本文有刮目相待、刮目相看、吴下阿蒙。
本题考查分析启发和道理。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从中明白道理或得到启发。【附参考译文】
【甲】最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手握权柄,不可以不读书。吕蒙辩护说,不是他不读书,而是军中事情太多,没有时间。孙权说:我岂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当教书匠?只不过希望你大略有个印象,知道历史就够了。如果说没有时间,谁能比我更忙,我还经常读书,我认为有天大的好处。吕蒙才开始求学。后来,鲁肃路过寻阳,跟吕蒙谈论,不由大吃一惊,说:你今天的才识智略,已不是当年吴郡时代的吕蒙。鲁肃遂拜见吕蒙的娘亲,结交成为好友,然后告辞。
【乙】晋平公向师旷问道:我年龄七十岁了,想要(再)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习)呢?平公说:哪有作为别人的臣子(的人)戏弄他的君主的呀?师旷回答:我哪敢戏弄我的君主呀!我是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如同升起的太阳;壮年时喜欢学习,如同中午的太阳;年老时喜欢学习,如同点燃蜡烛的明亮。点燃蜡烛和在黑暗中行走,哪一个(更好)呢?平公说:说的好啊!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碎金鱼
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
【注】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典郡:掌管郡务。罔不:无不。务:致力,从事。伎:同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字。睨之久而不去________康肃忿然曰________杖之________及守荆南回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但微颔之/但当涉猎
B.尔安敢轻吾射/安能辨我是雄雌C.但手熟尔/尔安敢轻吾射D.睨之久而不去/旦辞爷娘去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岂汝先人志邪?
4)卖油翁为什么但微颔之?陈尧咨的母亲为什么杖之5)说说【甲】【乙】两文共同体现出陈尧咨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1)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气愤的样子;(用棒子)打;等到2C
3(卖油翁)看见他射出的箭十支有八九支中的,只是对此微微点头。难道是你去世的父亲的意愿吗?
4因为卖油翁觉得陈尧咨的射箭技术高超,只不过是手熟而已。陈尧咨的母亲认为陈尧咨只图自己享受而荒废政事,辜负了父母对他忠君报国的期盼。5)射技纯熟(高超);傲慢自大。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名词作动词,(用棒子)打。

2A项的解释为:只,只是;B项的解释为:怎么;C项的解释为:罢了/你;D项的解释为:离开。故选C
3)本题重点字词:发矢,射箭;,点头;,你的;先人,去世的父亲。4)结合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分析,但微颔之的原因是:卖油翁觉得陈尧咨的射箭技术高超,只不过是手熟而已;结合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岂汝先人志邪?得出,陈尧咨的母亲为什么杖之的原因是:陈尧咨的母亲认为陈尧咨只图自己享受而荒废政事,辜负了父母对他忠君报国的期盼。
5)结合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分析得出:陈康肃射箭的技术高超,但是傲慢自大。
故答案为: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气愤的样子;(用棒子)打;等到。C
(卖油翁)看见他射出的箭十支有八九支中的,只是对此微微点头。难道是你去世的父亲的意愿吗?
因为卖油翁觉得陈尧咨的射箭技术高超,只不过是手熟而已。陈尧咨的母亲认为陈尧咨只图自己享受而荒废政事,辜负了父母对他忠君报国的期盼。射技纯熟(高超);傲慢自大。
【点评】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作答。
本题考查学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两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附参考译文】
【甲】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

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
【乙】陈晓咨擅长于射箭,百发百中,世人把他当作神射手,(陈晓咨)常常自称为由基。等到驻守荆南回到家中,他的母亲冯夫人问他:你掌管郡务有什么新政?陈晓咨说:荆南位处要冲,白天有宴会,每次我用射箭来取乐,在座的人没有不叹服的。他的母亲说:你的父亲教你要以忠孝来报效国家,而今你不致于施行仁化之政却专注于个人的射箭技艺,难道是你死去的父亲的心意吗?用棒子打他,摔碎了他的金鱼配饰。

12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各题。
孙叔敖埋蛇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尝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忧而不食。母问其故。叔敖对曰:儿闻见两头蛇者必死。向吾见之,恐去而死也。母曰:蛇今安在?”曰: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母曰:无忧。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矣。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选自《新序》
【注释】阴德:暗中有德于人的行为。治:治理,管理。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叔敖\为婴儿之时B.儿闻\见两头蛇者必死C.恐去\而死也D.\不食
2)解释加下划线的词的意思。母问其故________归而泣________为楚令尹________3)翻译下面的句子。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4)短文运用什么方法,刻画了幼时孙叔敖怎样的形象?读罢此文谈谈你对孙叔敖的认识。【答案】1C
2)原因、缘故;哭泣;做、担任
3刚才我见到了两个头的蛇,恐怕离开母亲而死了。还没有开始治理,百姓就已经相信他的仁爱了。
4)语言、动作、神态等方法。天真、幼稚,极富有爱心的一个人。【解析】【分析】(1C项的停顿有误,应为:恐\去而死也。
2)本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母问其故的意思是母亲问他原因的意思是为楚令尹的意思是做了楚国的令尹的意思是做、担任3”“”“”“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4)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是神态描写。两头蛇,杀而埋之是动作描写,可以看出他的勇敢;恐去母而死也是语言描写,可以看

出他的孝顺;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可以看出他的仁爱。故答案为:C
原因、缘故;哭泣;做、担任
刚才我见到了两个头的蛇,恐怕离开母亲而死了。还没有开始治理,百姓就已经相信他的仁爱了。
语言、动作、神态等方法。天真、幼稚,极富有爱心的一个人。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要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进行分析选择。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词义的理解,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语句的翻译。解答时要理透每一个重点词语的含义,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把句子整理通顺。
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描写人物的方法的判断。结合文段内容,考虑到以下几方面,来分析人物形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文中的故事情节;作者的评价;周围环境的衬托等。【参考译文】
孙叔敖幼年的时候,出去游玩,看见一条长着两个头的蛇,便杀死它并且埋了起来,回家后,很忧伤而不吃饭。母亲问他原因。孙叔敖回答道:(我)听说看见长两只头的蛇的人必定要死,刚才我见到了一条两头蛇,恐怕要离开母亲您(先)死去了。他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孙叔敖说:我担心别人再看见它,就把它杀掉并埋起来了。他母亲对他说:我听说积有阴德的人,上天会降福于他,所以你不会死的。等到孙叔敖长大成人后,做了楚国的令尹,还没有上任,人们就已经都相信他是个仁慈的人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