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2023-12-04 14:10:50

唐诗中的音乐描写
作者:赵士华
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7年第02
我国古典诗歌与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些天才的诗人们在其表现音乐的诗篇里充分地展示了艺术才华。他们不仅运用丰富高超的艺术技巧,而且逼真地传达了所描摹的音乐效果。有唐一代,创作音乐诗的作者高手如云,佳作辈出,本文拟撮取沧海一瓢,略作分析,与读者共飨。
诗人善用自然界的声响来描写音乐。如白居易《琵琶行》是这样描写弹琵琶的: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这是一段描摹音乐的千古绝唱,主要表现手法就是用人们平常所熟悉的耳闻目睹的声音和东西来比喻音乐,我们读了有一种亲切的感受。珠落玉盘的清脆声、莺鸣花间的娇润声,都很富于感情色彩,读来使人联想起珠圆玉润的音乐境界。
诗人也善于化用相关传说、典故描写音乐的动人。《论衡感虚》记载了古时很多关于音乐的传说:瓠芭鼓瑟,渊鱼出听;师旷鼓琴,六马仰秣;师旷鼓《清角》,玄鹤来舞;师旷奏《白雪》,风雨暴至,这些都成了诗歌表现音乐的材料。如韦庄《赠峨眉山弹琴李处士》诗: 一弹猛雨随手来,再弹白雪连天起。 凄凄清清枕上风,咽咽幽幽陇头雨。 吟蜂绕树去不来,别鹤引雏飞又止。 锦麟不动惟侧头,白马仰听空竖耳。
诗歌没有直接写出音乐的美,只写出音乐所产生的作用,化用了有关音乐的传说,以鸟兽风雨来突出音乐的美。再如李贺《李凭箜篌引》也是灵活运用典故来表现音乐的一例。如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就能使人联想起《列子·汤问》关于秦青响遏行云的典故;又如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就是化用师旷弹琴大雨随至的典故。诗人首先以大雨这个典故来表现李凭弹箜篌具有师旷那么高的水平;接着,为了夸大大雨,便想
起天才使大雨倾盆而下;然后,又由天想到女娲补天时没用五色石把天补好,从而构思成功这两句神奇绝妙而又不太好理解的诗句。
诗人还善于借助景物烘托音乐的美妙。如常建《高楼夜弹筝》: 高楼百余尺,直上江水平。 明月照人苦,开帘弹玉筝。 山高猿狖急,天静鸿雁鸣。 曲度犹未终,东峰霞半生。
明月如霜,秋江潋滟,一位音乐家独坐于江畔的百尺高楼上,开帘弹筝。在美景中奏乐,应是赏心雅事,他却奏出凄厉、急促的筝声,竟使猿狖急啼、鸿雁哀鸣。这诗的着眼点,不在于描写音乐的美妙,而是借助秋江夜的凄清环境,烘托弹筝者的心态。显然,诗中这个沉醉于音乐之中以超脱人生苦境的高楼弹筝者,有着高度的典型性和深刻的象征意义。不消说,他就是将人生音乐化的诗人常建的自我形象的写照。音乐已渗透了诗人的灵魂。 同一手法的音乐诗,还有李白的《听蜀僧濬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诗没有写音乐的美妙,而用万壑松、曲终时的景色以及作者沉醉其中的状态,侧面烘托了琴声的魅力。
诗人描绘音乐更高妙处在于避实就虚、遗貌取神,力求创造一个完整的无声的画境,表现对音乐的幻觉和乐声的神韵。如常建《江上琴兴》: 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 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 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

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黄金。
月白风清的秋夜,诗人在江边调弄玉琴。每一根琴弦的颤动,都使他感觉神清意爽。当他把七根琴弦一一弹遍,但见月光沐浴下,万树碧绿倒映于江水中,那么幽静、深邃、神秘、美妙。妙在静谧里,使人幻听到梦般惝恍迷离、轻纱般轻柔和缥缈的琴声。诗人还以奇妙的想象,写琴声能使江月更洁白、江水更清深,从而微妙地写出音乐净化和深化宇宙、人心的巨大魅力。宗白华先生说:艺术的境界,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宗先生这段话,对于《江上琴兴》创造的深净的音乐境界,作出了精辟的品鉴和评价。
除上述以外,诗人还常用博喻、通感等手法。这些手法,经常是交互为用的,在一首诗里,可以几种手法同时并用,在一句诗中也可以糅合几种手法,不是刻板地用一种手法,有兴趣的读者自可寻绎体会。
(赵士华,山东省章丘市第七中学)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