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发布时间:2019-03-23 13:48:01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职业道德、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发展过程。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并不代表着成为了合格教师,当了一辈子教师也不一定专业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固然与时间有关,却又不仅仅是时间的累积,而更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不断提高、专业理想的逐渐明晰、专业自我的逐步形成,直至成为教育世界的自觉创造。

目前,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有着许多不同的说法,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职责与发展成长的具体实际来看,我们认为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遵守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的基本道德规范,是教师自己对职业行为的自觉追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道德基础。如果不能认真遵守职业道德,那么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职业道德以敬业精神为基础、以协调师生关系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规范。乐于奉献、坚持公正是时代对教师职业的基本伦理道德要求。“奉献”作为从业的基本要求,是教师职业责任感、使命感的具体体现。因为培养人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事业,培养人的劳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劳动,无法用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的原则来衡量其价值的大小,没有奉献精神就会失去教师职业的高尚性和纯洁性。“公正”就是公平、正义、合理。“公正”既是教育基本目标之一,又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行为准则。不讲公正的教育将使学生的心灵失去平衡,其行为丧失应有的约束,教育过程也就失去了“善”的价值。教师职业具有突出的示范性、公共性和教育性,相对于多数职业应有更高、更严的职业道德要求。2008年教育部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行了修订,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六个方面: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2、拓展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和经验系统。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会主席舒尔曼认为,教师必备的专业知识至少应该包括如下方面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学生及其特点知识;教育脉络知识;教育目的目标、价值、哲学及历史渊源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是前述七类知识的核心,是教师面对特定问题进行有效呈现和解释的知识,即教师在具体教学情境中,把学科知识、学生知识、课程知识、评价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等“活化”之后,经由自身价值观做出判断、选择、重组而形成的动态知识,是教师主动建构、积极创造的结果。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就是教师的生命运动过程,就是教师个性发展的过程。可以说,教师在创造了新的学科教学知识时,也创造了崭新的自己。学科教学知识是学科教学专家必备的重要知识,是教师理解自己专业的特殊形式,它将学科专家和教师区别开来。

3、提升专业能力。专业能力实质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育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和本领。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1)教学设计的能力,是指教师在课前根据学生对象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加工,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与方式方法以取得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包括分析学生特点与组合教学内容、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预测课堂情形变化等技能;(2)教学言语能力,教学语言是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教学的最重要手段,即使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的今天,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功能仍不可替代,通过科学正确、条理清晰、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语言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使学生心驰神往于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是讲究教学语言能力的真谛所在。一般而言,教学语言可分为口头语言(有声语言)表达、书面语言表达(板书板画)和身体语言(无声语言)表达三种类型。(3)教育教学交往能力,这既是教师有效实现与学生的双向沟通所必需的,也是教师群体形成教育合力、教师与社会各界合作搞好学校教育以及积极投入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所必需的。(4)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组织和调控课堂是保证教学过程顺利有效进行的重要条件。在课堂教学的组织调控中,既定的教学目标是“灵魂”,教学程序是“蓝图”,教学评价是手段,合理组织调控课堂结构是核心,洞察学生心理是基础,运用教育机智艺术地处理突发事件时保证,而营造融洽适宜的课堂分为则是根本。(5)教育研究能力,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应该是一个终身学习者和研究者。具有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坚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研究,是教师专业能力不断得到发展的重要保证,“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提高即收获”是中小学教师最常用的研究模式。教师的教育研究源于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深入学习并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提升对教育的认识和教学技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6)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的能力,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追求与归宿。

4、构建专业人格。人格是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教师的人格形象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特征的整体体现,具体包含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情感、气质、兴趣等。教师的专业人格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心理基础。乌申斯基再三强调:在教学工作中,一切以教师的人格为根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形象。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与学生心智和情感交流的过程,人格赋予教师的言、行、情、态等活动和形象以一种高贵的品位,教师正是以这种品味来熏陶学生的。教师的人格形象是学生亲近或疏远教师的首要因素。理想教师的人格包括善于理解学生、和蔼可亲、真诚质朴、公平正直、富有耐心、善解人意、兴趣广泛、开朗乐观、意志力强、诙谐幽默、宽容大度等。专业人格的建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随着对教育的本质与价值、对学生生命与特征、对自我生命与生活的深切感悟理解的基础上而逐步形成的,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对职业道德和教育理想自觉追求的结果与内化,是教师专业发展心智成熟的表现。

5、形成专业思想。专业思想是教师在深入理解教育工作的本质、目的、价值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教学的基本观点和信念。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性支点和专业自我的精神内核,是教师对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专业工作者的向往与追求。有无专业思想是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的重要区别,也是现代教师不同于以往教师的显著标志。由于教育专业思想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演变的。所以,每个教师都必须通过广泛学习教育理论与总结反思自我教育实践而产生自己的教育专业理念,形成自己的专业思想,而且还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专业理念,发展自己的教育专业思想。进而,使自己的教育专业思想不断向前发展,并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21世纪教育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更加普遍、持久、深刻的基础性价值,它要求从业人员以高度的自觉性、责任感去创造性的工作,因此尤其需要教师具有正确而明晰的专业理想。

6、发展专业自我。自我,是指是指个体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总和的意识。它包括对自己的身心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关系状况的认识。具体地来说,“自我”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教师专业自我,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合。库姆斯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教师的专业教育》中提出,一个好教师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有独特人格的人,是一个知道运用“自我”作为有效的工具进行教学的人。凯尔科特曼则进一步用“专业自我”概念来说明教师的专业素质。他认为,自我是一个复杂、多维、动态的表现体系,是人和环境之间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不仅影响着人们感受具体情景的方式,也影响着人们日常行为的方式。他把“专业自我”的内容概括为六个方面:自我意向,自我尊重,工作动机,工作满意感,任务知觉,未来前景。。教师专业自我的形成过程是在教师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教育教学素养不断提高的过程,是教师职业生活个性化的过程,也是良好教师形象形成的过程。一旦专业自我形成,它不仅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教育行为方式,而且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就当前教师专业自我方面而言,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就是必须充分认识和感悟教师工作的创造性特征及其对社会发展与自我生存的价值和意义。马克思论及职业选择时强调:“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因此,每一个教师能否认识和感受教师职业的创造性,能否获得这种创造给自己带来的内在的尊严与欢乐,进而反思和重建自己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使自己成为自觉创造教师职业生命和职业内在尊严的主体,就成了形成教师专业自我的关键与核心。教师对“自我”有明确认识,能够促认识到自己的专业地位与教育主体,明确是“我”在实施教育、教学,而不是另外一个人,对自己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充满自信和,能够体验到教育教学对社会和自我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体验到校园环境的欢乐,体验到与学生交往的愉悦,体验的从事专业的幸福,对未来有美好的期待,能够在促进学生生命发展、实现职业的社会价值的同时,也享受到教育教学过程所带来的自身生命力焕发的欢乐与尊严。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