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下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解析

发布时间: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解析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注】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戴嵩:唐代画家,韩滉弟子。拊:拍。chù):收缩。此指掉:摆动。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山门圮于河________遂反溯流逆上矣________可据理臆断欤________尾搐入两股间________
2)对下面几个句子的翻译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译:(寺僧)在水中找这两个石兽,最终没有找到。(他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就划着几条小船,拖着铁钯,找了十多里,也没有发现石兽的踪迹。理解:寺僧找石兽,既不了解事物特点,也没有考虑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是凭感觉盲目地寻找,所以找不到。B.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一个讲学家在寺庙中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后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原理。这两个石兽不是木片,怎么可能被大水冲走呢?理解:讲学家的笑,包含着对寺僧的嘲笑和轻视,也反映了他骄傲自大、好为人师的特点。
C.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这是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沙子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它撞击石头形成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对着水的地方冲刷沙子最终形成坑洞。理解:老河兵既考虑了石头和沙的特点,又考虑了沙子、水和石头的相互关系,所以按照他的见解,石兽能被找到。

D.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翻译:在下游找石兽,本来就错乱了,在原地找,不是更错乱吗?理解:一个字,表现了老河兵对讲学家固执己见的批判,和字前后呼应,表现了老河兵的见多识广,以及对自己判断的笃定。
3)【甲】文和【乙】文共同表现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结合两文的内容加以具体分析。【答案】1)倒塌;逆;主观(地);大腿2D
3)都表现了实践出真知(生活经验比理论知识更重要;实践更重要;应该结合生活实际考虑问题)的道理。【甲】文中老河兵比讲学家多了生活实践,所以能从石和沙的特点以及水、沙与石的相互关系来分析问题,从而得出正确结论。【乙】文中牧童很熟悉牛的习性,知道斗牛的尾巴应该是夹在两腿之间的,所以能看出画中的错误。
【解析】【分析】(1)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大腿。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D项,对句子的翻译和理解不正确。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译为: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固:固然。固然:犹诚然、虽然。
3)【甲】文告诉我们: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做出判断,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乙】文从牧童常年放牛,熟悉了解牛的生活习性进而看出画中的错误等内容告诉我们:要善于观察。故答案为:倒塌;逆;主观(地);大腿;D
都表现了实践出真知(生活经验比理论知识更重要;实践更重要;应该结合生活实际考虑问题)的道理。【甲】文中老河兵比讲学家多了生活实践,所以能从石和沙的特点以及水、沙与石的相互关系来分析问题,从而得出正确结论。【乙】文中牧童很熟悉牛的习性,知道斗牛的尾巴应该是夹在两腿之间的,所以能看出画中的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本题考查学对语句的翻译和理解能力。结合语句和文章内容即可做出选择;
本题考查短文所蕴含的道理,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附参考译文】
【甲】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

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四川境内有个姓杜的读书人,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成百件。有一幅戴嵩画的《牛》,他特别喜爱,用锦囊盛起来,用玉石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抚掌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斗角,画错了啊!书人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有句古话说:耕地应当去问男奴,织布应当去问婢女。句话是不可改变的。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
【乙】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梵天寺木塔》沈括)
【注】级:层。布:铺排。贻():赠给。讫():完毕。弥束: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的束。弥:紧密。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面。箧:打开的箱子。胠箧,音qūqiè。胠:从旁边打开,打开。履:走,踩踏。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山门圮于河圮:________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________遂反潮流逆上矣遂:________患其塔动患: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3)读了【甲】文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请用原文回答)4)《河中石兽》与《梵天寺木塔》刻画人物的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答案】1)倒塌;事物的道理、规律;于是;担心
2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这样。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4)两篇文章都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1)本题中,物理是古今异义词,古义为事物的道理、规律是动词,理解为担心”“忧虑
2句中,本义是,这里理解为侵蚀、冲刷意思是形成中,意思是所以如此意思是这样
3)《河中石兽》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记叙僧人、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的事情,告诉人们认识事物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的道理,所以本文从开头到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都是在叙事,最后一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是作者的议论,这句议论也揭示了故事的寓意,所以通过这个议论句就能找到答案。
4)《河中石兽》中,有对老河兵和讲学家的语言和神态描写,例如:闻之笑曰……”“笑曰……”;《梵天寺木塔》中,也有对喻皓的语言和神态描写,例如:皓笑曰……”。《河中石兽》中,老河兵和讲学家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谦虚稳重,一个骄傲自负;《梵天寺木塔》中,无可奈何写出了匠师的无能,写出了喻皓的胸有成竹,二人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故答案为:倒塌事物的道理、规律于是担心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这样。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两篇文章都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

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考查归纳文章主旨的能力。其实文章的主旨文中已经有所揭示,只要找出主旨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即可。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需要通晓全文大意,了解刻画人物有哪些方法。【附参考译文】
【甲】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乙】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

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对下列句子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益:好处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少C.可爱者甚蕃蕃:多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宜:应当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标一处)
4)《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是:________【答案】1A
2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中生长出发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娇媚。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解析】【分析】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年代:北宋。1A项的解释不正确,在这里是更加的意思。2”“”“”“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3)这句话的意思是: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
4)由文中莲的生长环境可知,本文借莲花赞美了作者在污浊的社会环境下依然保持的正直、坚贞的节操。故答案为:A
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中生长出发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娇媚。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

的语句,分析其含义即可。【附参考译文】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仁宗在东宫,鲁肃简公宗道为谕德,其居在宋门外,俗谓之浴堂巷。有酒肆在其侧,号仁和,酒有名于京师。公往往易服微行,饮于其中。一日,真宗急召公,将有所问。使者及门而公不在,移时乃.自仁和肆中饮归。中使遽先入白,乃与公约曰:上若怪公来迟当托何事以对幸先见教冀不异同。公曰:但.以实告。中使曰:然则当得罪。公曰: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中使嗟叹而去.。真宗果问,使者具如公对。真宗问曰:
何故私入酒家?公谢曰:臣家贫无器皿,酒肆百物具备,宾至如归,适有乡里亲客自远来,遂与之饮。然臣既易服,市人亦无识臣者。真宗笑曰:卿为宫臣,恐为御史所弹。然自此奇公,以为忠实可大用。
(选自欧阳修《归田录》)
(注释)即宋仁宗,当时还是太子。鲁宗道,字贯之,宋真宗、仁宗时人,卒谥肃简,所以称肃简公谕德:官名,为太子从官,负责侍从赞谕。1)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移时乃自仁和肆中饮归________但以实告________中使嗟叹而去________使者具如公对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上若怪公来迟当托何事以对幸先见教冀不异同。3)结合选文内容,补全下面的读书笔记。
本文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塑造鲁宗道的形象。中使嗟叹而去中的写出了①________真宗笑曰写出了②________,一突出了③________
【答案】1)才;只;离开;回答
2)上若怪公来迟/当托何事以对/幸先见教/冀不异同。
3)中使被鲁宗道不愿欺骗皇上,要他据实相告的行为所折服;皇帝欣赏鲁宗道这种据实相告,率真实诚的品行;鲁宗道忠实的品性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离开。:回答。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作为文言虚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上若怪公来迟/当托何事以对/幸先见教/冀不异同。译为:真宗要是怪罪你来迟了,应该用什么话来推托?先告诉我怎么说,免得回答不一致。此题要注意把几个相关的意思划开。
3)考查文章通过侧面描写塑造鲁宗道的形象的方法。如中使嗟叹而去中的的作用要分析好但以实告等句,写出了中使被鲁宗道据实相告的行为所折服。真宗笑曰的原因可分析臣家贫无器皿,酒肆百物具备,宾至如归,适有乡里亲客自远来,遂与之饮。然臣既易服,市人亦无识臣者等句,写出了皇帝欣赏鲁宗道这种据实相告率真实诚的品行。一从侧面突出了鲁宗道忠实的品性。一都是对鲁宗道的侧面描写。
故答案为:才;只;离开;回答;
上若怪公来迟/当托何事以对/幸先见教/冀不异同;
中使被鲁宗道不愿欺骗皇上,要他据实相告的行为所折服;皇帝欣赏鲁宗道这种据实相告,率真实诚的品行;鲁宗道忠实的品性。
【点评】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附参考译文】
仁宗住在东宫,鲁简肃公做谕德,他住在宋门外面,俗称浴堂巷。有酒肆在它的旁边,店号叫仁和酒,在京师很出名,公(鲁简肃)常常换掉服装在那裏饮酒。一天真宗急忙召见公(鲁简肃),使者在门边而公不在裏面。一段时间后仁宗从仁和酒肆回来,使仁跟公约定说:真宗要是怪罪你来迟了,应该用什么话来推托?先对对口径,免得穿帮。说:以实情告诉他。使者说:这样的话要得罪的。公说:饮酒,人之常情,欺骗国君,是君子的大罪状。使者叹息着走了。真宗果然问使者,使者具体地像公说地那样对答。真宗问公说:为什么擅自进入酒家?公道歉说:臣家贫穷没有器皿,酒肆什么都具备,宾去到好像回家一样,正好有乡里亲客从远方来,于是跟他们饮酒。真宗说:你是宫里的官,恐怕会被御使(各官)弹劾。然后从此认为他是奇人,忠诚实在可以重用。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留侯论(节选)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

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选自《古文观止》)
(注释)挟持:内心怀有。弊:疲弊。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必有过人之节及鲁肃过寻阳B.匹夫见辱见往事耳C.而轻用其锋尔安敢轻吾射
D.养其全锋而待其择其善者而从之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4)结合文意,说说本文的写作手法和观点。【答案】1D
2)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3世界上有堪称大勇的人,当突然面临意外时不惊慌失措,当无故受到侮辱时,也不愤怒。
当韩信攻破齐国想要自己称王时,高祖非常生气,怒气显露在言语和神色上。

4)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匹夫和大勇者、高祖与项籍的对比,论述了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忍耐。
【解析】【分析】(1A项的解释为:超过/经过;B项的解释为:被/了解;C解释为:随随便便/轻视;D项的解释为:其中的,指示代词。选D
2)要求学生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翻译为: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故可断句为: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3)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卒然突然;,侮辱;,想要;词色,言语和神色,
4)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结合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

养其全锋而待其弊分析,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高祖与项籍的对比,论述了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忍耐。故答案为:D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世界上有堪称大勇的人,当突然面临意外时不惊慌失措,当无故受到侮辱时,也不愤怒;当韩信攻破齐国想要自己称王时,高祖非常生气,怒气显露在言语和神色上;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匹夫和大勇者、高祖与项籍的对比,论述了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忍耐。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写作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即可。【参考译文】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但是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敝。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孔子谓伯鱼曰:鲤乎,吾闻可以与人终日不倦者,其惟学焉。其容体不足观也,其勇力不足惮也,其先祖不足称也,其族姓不足道也。终而有大名,以显闻四方流声后裔者岂非学者之效也?故君子不可以不学,其容不可以不饰。夫远而有光者,饰也;近而愈明者,学也。譬之汙池水潦注焉,萑苇生焉。虽或以观之,孰知其源乎?
(选自《孔子家语》,有删改)

(注)伯鱼:孔子的儿子,名鯉,字伯鱼。汙()池:水池。水潦:雨水。1)解释下列句子中横线词语。孔子谓伯鱼曰________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_______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见________其惟学焉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虽或以观之,孰知其源乎?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4)孙权劝吕蒙学习和孔子劝伯鱼学习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答案】1)对……或告诉;研究;了解;只是,只有
2和读书人(君子)分开几日后,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虽然有人来观看,可有谁知道它的源头呢?3)以//
4)孙权:以身作则,现身说法(意对即可)孔子:循序渐进,一步步地诱导(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研究。:了解。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只有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读书人。:就。:重新。:认清。:有人。:谁。
3)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以显闻四方/流声后裔者/岂非学者之效也?译为:好的名声扬名四方、流芳后世的,难道不是学习的功效吗?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意思之间划开。注意标志性的虚词
4)比较阅读。考查两文劝说方法的不同之处。文言文要点信息的分析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一问,可分析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一句,这是说孙权以身作则,现身说法。二问,通过孔子对伯鱼一系列的劝说,可见孔子采用的是循序渐进,一步步地诱导的方法,其中也运用了比喻说理的方法。
故答案为:……或告诉研究了解只是,只有
和读书人(君子)分开几日后,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虽然有人来观看,可有谁知道它的源头呢?//
孙权:以身作则,现身说法(意对即可)孔子:循序渐进,一步步地诱导(意思对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参考译文】(一)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二)译文:
孔子对伯鱼说:鲤呀,我听说有可以整天使人不知厌倦的,恐怕只有学习吧!一个人的容貌形体是不值得向人炫耀的,勇猛的力气是不能让人感到害怕的,祖先是不值得向外人称道的,宗族姓氏不值得称耀的。最后有好的名声,扬名四方、流芳后世的,难道不是学习的功效吗?所以君子不能不学习,容貌不能不修饰,不修饰就没有好的容貌举止,没有好的容貌举止别人就不会亲近,失去了彼此的亲近就会失去忠信,没有忠信就失去了礼,失去了礼就失去了立身的基础。让人远远看起来有光彩的,是修饰容貌的结果;让人靠近感到聪明睿智的,是学习的作用。就好像一个污水池,有雨水流到里面,苇草丛生,虽然有人来观看,可有谁知道它的源头呢?

7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是非木柿/如是再啮B.尔辈不能究物理/唯手熟尔C.遂反溯流逆上矣/肃遂拜蒙母D.但知其一/但微颔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寺院的僧人一开始认为石兽顺流而下,往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B.讲学家认为沙性松浮,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应该在原地深处找。C.老河兵认为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从上游寻找,最终果然找到它们。D.作者认为天下的事情不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应该实事求是。【答案】1B
2)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3A
【解析】【分析】(1A.是:两个都是古今异义词,是代词,解释为”“B.尔:第一个是代词,解释为”“你们;第二个是语气助词,表限止语气,解释为C.遂:两个都是副词,表承接关系,解释为”“于是D.但两个都是副词,表仅限于某个范围内,解释为”“只是。故选B
2)本句中,求之下流求之地中是倒装句、省略句,翻译时补充调整为(于)下流求之”“(于)地中求之下流指的是水的下游;意思是本来;意思是”“错乱
3)从文中第一段众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可知,一开始,僧人们是在原地水中寻找石兽,没有找到后,才到下游去寻找,所以选项A的表述错误。故答案选A故答案为:B
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A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即可做出选择。【参考译文】
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

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8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兄弟争雁
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宜燔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注】昔:以前,昔日。烹:烧煮。燔(fán):烤。讼(sòng):裁决。社伯:古代二十五家为一社。社伯是一社之长。已而:后来,不久1)试着翻译下面句子。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2)读了这则寓言,你受到了什么启示?请简要阐述。【答案】1)后来再去找雁,雁已在空中飞得很远了。
2)要想成功或实现理想,就要学会把握时机。不把握时机,即使条件具备了,同样无法达到目的。
【解析】【分析】(1)本题中应落实索(寻找)的翻译。
2)阅读文章,本文记叙了兄弟二人看见大雁,不能抓住时机射雁,却争论怎样吃雁,结果大雁飞走了。说明做事情要抓住时机,不能为无为的争论而贻误战。或告诉我们事情要分清本末主次和轻重缓急,否则一事无成。故答案为:后来再去找雁,雁已在空中飞得很远了。
要想成功或实现理想,就要学会把握时机。不把握时机,即使条件具备了,同样无法达到目的。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本题重点字是索(寻找)的翻译。

解题时首先应浏览阅读理解的全文,了解阅读理解全文的概貌,把握文章的要点。解答启示类试题时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本文给人的启示:要想成功或实现理想,就要学会把握时机。不把握时机,即使条件具备了,同样无法达到目的。【附参考译文】
从前有一对兄弟看见大雁,准备拉弓射他,说:雁要煮着吃。他的弟弟争说:鹅适合煮,飞的雁应该烤。最后长者出了主意。长者让两个人各分一半,一半煮,一半烤。结果,当兄弟两准备射大雁时,大雁早就飞走了。

9课外文言文阅读
卖蒜老叟
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有卖蒜叟旁睨而揶揄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做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提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
——节选自清袁枚《子不语·卷十四·卖蒜叟》
【注释】睨:龊睛斜着看。揶揄:出言嘲笑、讽刺。1)下列句中字用法与其它不同的一句是(A.睨之久而不去B.但微颔之
C.有卖蒜叟旁睨而揶揄之D.奋拳击之
2)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叟能如是乎?
3)《卖油翁》和本文给我们共同的启示是什么?【答案】1B
2)老头你能像我这样吗?
3)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或对待别人要谦虚等。但一定是两文共同的启示)【解析】【分析】(1B是语气助词,不译,其他三项均为代词。故选B2)在此题中,要注意叟(老头)、如(像)、是(这样)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3)《卖油翁》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告诉人们所有技能都能通过长期反复练习而达至熟能生巧之境。《卖蒜叟》一文则通过杨二和卖蒜的老人的故事,告诫人们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据此理解,找出共同点作答。故答案为:B老头你能像我这样吗?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或对待别人要谦虚等。但一定是两文共同的启示)【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

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题考查文章的阅读启示,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文章的道理,然后谈出阅读启示。【参考译文】
南阳县有个叫杨二的,精通拳术,每当他在演武场传授枪棒时,来围观的人非常多,就好像一堵墙一样。有一天,有一个卖蒜的老人,不停地咳嗽,斜着眼睛看,还出言嘲笑他。杨二大怒,把老人叫过来,在他面前用拳头打砖墙,拳头陷入砖墙一尺多,然后高傲地对老人说:老头你能够像我这样吗?老人说:你(这样也就)能打墙壁,却不能打人。杨二更加生气了,怒喝道:老家伙你能让我打上一拳吗?被打死了不要怨恨我。人把自己捆在树上,脱掉衣服露出肚皮。杨二因此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他)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老人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只看到杨二突然跪倒在地,向老人磕着头说:晚辈知道错了。原来当杨二想拔出拳头,却发现已经被夹在老人的肚子里,动弹不得。

10古文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竹似贤,何哉?竹本,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释】:根。虚受:虚心接受。:充实,充满。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可爱者甚蕃________陶后鲜有闻________
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________空以体道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3)(甲)文从莲的生长环境、________________、品性等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由竹的本固、________________、节贞等特点联想到君子之德。4)结合甲乙两文谈谈,君子应该具有怎样的品性。【答案】1)多;少;种植,栽培;体悟2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想到正直、不偏不倚的人

3)外形;香气;性直;心空
4)高洁自重、谦虚正直、不趋炎附势、、虚心体道、砥砺名行。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蕃:多。鲜:少。树:名词作动词,种植,栽培。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倚:偏颇。3)甲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莲的生长环境,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从莲的外形写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香远益清从莲的香气写出莲的美名远扬;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从莲的品性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乙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只要注意文中…………………….”的句式就可得出答案性直”“心空
4)两文都给予君子以高洁美好的品质,结合这些品质来作答即可。如高洁自重、谦虚正直、不趋炎附势、坚定不移、正直无私、虚心体道、砥砺名行等。故答案为:种植,栽培体悟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想到正直、不偏不倚的人外形香气性直心空
高洁自重、谦虚正直、不趋炎附势、、虚心体道、砥砺名行。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提炼相关信息。
本题考查抓住塑造君子形象的把握,注意结合两文内容,抓住能表现君子品行的句子作答。【参考译文】
甲文,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欢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人,与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众多了!
乙文,竹子像贤能的人,为什么呢?竹根深固,根本深固有利于培养德操,有修养的人看到它的根,就会想到善于树立德操坚贞不拔的人。竹身剐直,刚直不阿有利于立身,有修

养的人看到竹身,就会想到立身刚正不偏倚的人。竹心虚空,内心虚空有利于体察天地之道,有修养的人看到竹心,就会想到谦冲虚静处世的人。竹节坚贞,坚贞有利于树立志向,有修养的人看到竹节,就会想到磨砺自身名节在顺境逆境中都保持一致的人。像这样,所以有修养的人大多喜欢种植它来充实庭院。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师旷劝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
(选自《说苑》)
【注】师旷:春秋时晋国人,著名乐师,目盲。暮:晚,迟。炳烛:点燃火把火炬。先秦时尚无蜡烛,称火炬为烛。戏:戏弄。盲臣:师旷为盲者,故自称盲臣。孰:谁,哪个。昧行:在昏暗中行走。昧,黑暗。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________恐已暮矣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晋平公担心自己学而无获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4)从师旷劝说晋平公的言辞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答案】1)怎么;恐怕
2)点亮了火把的光亮,和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3)晋平公担心自己会因为年纪大而学不好。
4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有心学习,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劝谏要讲究方法【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都是古今异义词。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孰:比;昧:黑暗;情行:好。故此句可以翻译为:点亮了火把的光亮,和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概括,晋平公想学习,就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概括来说就是晋平公担心自己会因为年纪大而学不好。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获得的启示,晋平公已经七十岁了,还想学习,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活到老学到老。师旷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这是师旷用比喻的方法告诉晋平公只要有心学习,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我们也能从中获得启示。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怎么;恐怕

点亮了火把的光亮,和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晋平公担心自己会因为年纪大而学不好。
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有心学习,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劝谏要讲究方法【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和关键词概括即可。
此题考查拓展探究能力。做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深入分析语句所蕴含的深层含义,然后再结合句子的含义来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
天台多牡丹,大如拱把其常也。某村中有鹅黄牡丹,一株三干,其大如小斗,植五圣祠前。树叶离披错处檐瓷之上三间皆满焉。花时数十朵,鹅子、黄鹂、松花、蒸栗,萼楼穰吐淋漓簇沓。土人于其外搭棚演戏四五台,婆娑乐神。有侵花至漂发者,立致奇崇。土人戒勿犯,故花得蔽芾而寿。
(选自张岱《天台牡丹》)
【注】拱把:指其径围大如两手合围。檐甃(zhóu):墙壁和房檐。穰(ráng吐:丰盛的样子。漂发:分散,散开。奇崇:奇异的灾祸。蔽芾(fèi):茂盛的样子。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濯清涟而不妖濯:________陶后鲜有闻鲜:________植五圣祠前植:________花时数十朵花: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树叶/离披错处檐甃之上/三间皆满焉

B.树叶离披/错处檐甃之上/三间皆满焉C.树叶/离披错处檐甃/之上三间皆满焉D.树叶离披/错处檐甃之上三间/皆满焉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土人戒勿犯,故花得蔽芾而寿。
4)两文都写到了牡丹。【甲】文写牡丹的目的是:________;文中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用感叹的方式,含蓄表明了作者________的人生态度;【乙】文则表达了土人对牡丹________之情。
【答案】1)洗涤;少;种植;开花2B
3(莲的花茎)笔直地洁净耸立,可以远远地去观赏她,但不可以贴近而轻慢地抚摸拨弄(她)。当地人告诫(民众)不要去侵犯(牡丹),所以牡丹花能够开得茂盛长久。
4)衬托(反衬)莲花;不愿随俗沉浮(或不愿同流合污);敬重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少。:开花。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种植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树叶离披/错处檐甃之上/三间皆满焉。译为:枝叶分散,交错伸出到祠的瓦檐边上,三间房都遮盖满了。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之间划开。故选B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笔直地耸立。亵玩:贴近而轻慢地抚摸。:当地人。蔽芾:茂盛。寿:长久。
4)甲文写牡丹的目的是反衬莲花的高洁。文中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用感叹的方式,含蓄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是不愿同流合污。乙文则表达了土人对牡丹的情感可分析土人于其外搭棚演戏四五台,婆娑乐神。有侵花至漂发者,立致奇崇。土人戒勿犯,故花得蔽芾而寿等句,即可归纳出对牡丹敬重的态度。故答案为:洗涤种植开花B
(莲的花茎)笔直地洁净耸立,可以远远地去观赏她,但不可以贴近而轻慢地抚摸拨弄(她)。当地人告诫(民众)不要去侵犯(牡丹),所以牡丹花能够开得茂盛长久。
衬托(反衬)莲花不愿随俗沉浮(或不愿同流合污)敬重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此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务必注意,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善于从细微处着眼,筛选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同时要推敲答案用语的准确性,概括力求要言不烦,不偏不倚,切中要旨。【附参考译文】
【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乙】天台山多牡丹,径围大如两手合抱的牡丹花,这是很平常的。某村中有一棵鹅黄牡丹,一株有三枝干,它的大小如小斗,种在五圣祠前。枝叶分散,交错伸出到祠的瓦檐边上,三间房都遮盖满了。开花时有几十朵,像鹅子、黄鹂、松花、蒸栗,花萼茂盛,花团锦簇,淋漓复沓。当地人在这株牡丹花外边搭建棚台,演四五台戏,以歌舞来娱悦花神。有人侵犯花朵,使得花朵飘荡发散,立刻引来奇异的灾祸。当地人告诫(民众)不要去侵犯(牡丹),所以牡丹花能够开得茂盛长久。


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下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解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