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发布时间:2021-03-17 06:24:42

第二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重庆磁器口

始建于宋真宗咸平年间,即公元998年,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东北部。古镇背倚歌乐山,前临嘉陵江,汇聚巴渝文化、宗教文化、沙磁文化、陪都文化、红岩文化;历史名人众多,文化遗址10余处;地方特色浓厚,包括传统手工艺、川剧票友、茶馆书场、龙灯龙舟、古镇庙会;街区的结构布局以自然山水环境为基础,依山就势,形成三维立体空间结构形态。核心区20余处有较高保护价值的明清四合院。国务院批复明确为重庆主城区必须保护的历史街区之一。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将其纳入《全国“十一五”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设施建设规划》。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扬州东关街

距今约有1200年历史。上个世纪90年代出土的扬州东门遗址证明,早在唐代至元代时期,东关街就拥有坚固的城垣、独具特色的民居和设施齐全的浴室。据扬州文史专家考证,唐代杜牧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描述的就是东关街。到了清代,中国四大行商之一的扬州盐商,更把东关街作为居住的首选之地。东关街拥有比较完整的明清建筑群及“鱼骨状”街巷体系,保持和沿袭了明清时期的传统风貌特色。街内现有50多处名人故居、盐商大宅、寺庙园林、古树老井等重要历史遗存,这种“河运河、城城门、街东关街”多元而充满活力的空间格局,体现了江南运河城市的独有风韵。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上海多伦路

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等文学巨匠及丁玲、柔石等左联作家的文学活动,铸就了多伦路“现代文学重镇”的地位和众多的文化名人故居。有罕见的百年海派建筑“露天博物馆”和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既有著名的景云里、永安里等海派旧里,也有名闻遐迩的鸿德堂,风格各异的孔祥熙公馆、白崇禧公馆、汤恩伯公馆等优秀历史建筑,还有众多历史遗址遗迹: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及左翼人士活动处、太阳社成立处、上海艺术剧社、时代美术社等。除了独特而现代的文博街市、众多的文化艺术藏馆,还恢复重建了“公啡咖啡馆”“内山书店”等旧有著名文化景观,并新建了“世纪钟楼”“名人雕塑”等文化休闲景点。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齐齐哈尔罗西亚街

中东铁路1897年8月动工兴建,1903年2月竣工通车。位于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的罗西亚大街形成于1907年,是中东铁路沿线俄式建筑保存较好、具有突出特色的一条街道。街长1451米,宽18米,沿街两侧分布的俄式建筑,均匀排列,形成以昂昂溪车站原称齐齐哈尔车站为中心的功能完善的建筑群体。这些融合了西方风格的建筑见证了中东铁路的历史,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路两侧的房屋产权归个人所有,现在的居民还沿袭着建筑初期的传统。1985年,昂昂溪中东铁路建筑群被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入市级保护街区名录。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苏州山塘街

全长3600米,为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于公元825年任苏州刺史时修筑,至今仍保持着“水城古街”“一街一河”的原本格局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传统风貌,充分体现了历史风貌的完整性;街区文物古迹荟萃,有国家、省、市级文保单位11处,市级控保建筑16处,古牌坊9处,其他古迹40余处。这里传统民居密集,本地原住民达85%以上,枕河而居、邻里相望,并且仍保留着传统的生活习俗,农历二月十二日的“百花节”、农历七月三十日的“烧狗屎香”等传统民俗活动代代相传,充分体现了历史生活的延续性,被誉为“一条活着的千年古街”。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天津五大道

形成于19世纪60年代的天津“五大道”包括天津市和平区南京路、成都道、西安道、岳阳道、桂林路、西康路、马场道围合的范围,面积141.4万平方米。街区共有文物建筑97处,其中,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12处,和平区文物保护单位30处,已公示不可移动文物55处。“五大道”街区形成初期处于英国租界区范围,各国建筑设计师先后在这里建造了西方不同建筑风格的花园式房屋。如今,“五大道”已成为天津异国风情区的代表,更是“天津小洋楼”的代名词。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无锡清名桥

以2021年公布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古运河为中轴,南长古街和南下塘古弄分列左右,为独具特色的古运河江南人家历史文化街区。因与京杭大运河连通,是贯通中国南北水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因河而生,因河而兴,其历史文化价值主要表现是中国吴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古运河畔江南人家的原生态风貌地以及运河申遗的重要示范地。街区现存有少量明清古民居,绝大部分历史建筑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建,建筑有着浓厚的运河江南人家特点,既有院落式、竹筒式、独立式的枕河人家,又有中西合璧的石库门商贾别墅。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北京烟袋斜街

烟袋斜街是北京历史最悠久的斜街之一,根据明朝时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记载,这条胡同叫做“打鱼厅斜街”,据朱尊彝所著《日下旧闻考》的记载清乾隆年间这条胡同被称为“鼓楼斜街”,到清末时鼓楼斜街改名烟袋斜街。这条街不仅像烟袋形状,而且清末该街以经营烟袋为主业,故名烟袋斜街。此街形成于明代,清代有“小琉璃厂”之称。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漳州古街

自唐代以来即为州、郡、路、府之治所。街区内有台湾路、香港路、始兴南北路、芳华横路、芳华北路等老街道,包含明清石牌坊及漳州文庙等2处国家级文物,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台湾路与香港路是以前店后坊上住宅的“竹竿厝”建筑为主的传统商业街,但两者建筑风格迥异,香港路为典型的闽南风格的“骑楼式”,而台湾路则是典型“中西合璧”的非骑楼式,其代表建筑“万圆钱庄”“新生布行”等著名老字号商铺的建筑具有明显的南洋风格。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店铺经营模式、小吃制作手艺等都是这一历史街区不可缺少的、具有灵性的“精神”与“物质”象征。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泉州中山路

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泉州老街区。中山路共分为3截路段,涂山街头以南至新桥头称中山南路,涂山街头至钟楼称中山中路,钟楼以北至华侨新村模范巷口称中山北路。这里一直是泉州最繁华的商住街,人烟辐辏,生意兴隆,也是“老店号”最集中的一条街。街道两旁有柱廊式骑楼可作遮阳避雨人行道,建筑风格糅合南洋和闽南传统特色,是泉州人民和海外侨胞感情血浓于水的实物见证。在马来西亚、新加坡还保存有这种建筑风格的街道。因此,中山路是泉州籍侨胞寻根谒祖、思乡、爱国的亲情信物,是侨乡的象征性建筑。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第二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