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

发布时间:2020-07-10 23:36:53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苏轼《东坡志林》)

【注】曝:晒。拊()掌:拍手。搐(chù):抽缩。乃:却。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A.书画/知之者不如之者

B.尾搐入两/屠自断其

C.处士笑而/大喜

D.不可改/左将军王凝之妻

2)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3)这则故事给人的启示是什么?

【答案】 1C

2)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3)这则故事来说明实践出真知,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解析】【分析】(1A选项中都是喜欢B选项中的都是大腿C选项中的分别是认为是对的的样子D选项中的都是表判断的意思。故选C

2)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的意思是:(杜处士)尤其珍爱,用玉做了画轴并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据此,正确的句读是: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3)本文叙写了著名画家戴嵩的画遭到牧童的拍手大笑,暗含了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源于生活的深刻道理。文章告诉人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要因事求人,取长补短。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⑴ C

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这则故事来说明实践出真知,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这类词;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结合关键语句即可做出回答。

【附参考译文】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杜处士)尤其珍爱。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是画的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楚有祠者 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日: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日: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选自《战国策》)

【注释】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舍人:门客,在自己手下办事的人。卮(zhī)酒:一杯酒。相谓:互相商议。且:将要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数人饮之不 ________

乃左手________

饮其酒________

其酒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由这个故事得出了一个什么成语?有什么寓意?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1)够;拿,端;于是,就;丢失,失去

2)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

3)画蛇添足,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以为是,弄巧成拙的人。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得不偿失的人。

【解析】【分析】(1数人饮之不足的意思是: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的意思是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丢失,失去的意思。

2)本题注意重点词语:”“”“

3)解答这类试题,一是首先读懂文章,弄懂文章的主题、内容和情感等,以此作基础;二是要清楚回答的范围,明确题目的要求;三是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四是要善于延伸、善于归纳总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比喻节外生枝,多此一举,反而坏事。

故答案为:够;拿,端;于是,就;丢失,失去;

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

画蛇添足,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以为是,弄巧成拙的人。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得不偿失的人。

【点评】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本题考查成语积累。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参考译文】

    古代楚国有个人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一壶酒。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他还没有(把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3根据课内文言文,完成小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元方入门不 ________     ②学而不思则 ________

三军可帅也________     ④不习乎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答案】 1)回头看;迷惑,指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改变;老师传授的知识

2广博地学习并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这之中了。

不久雪下得急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呀?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迷惑,指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是古今异义词,改变的意思。

2句中的笃志(坚定志向)、切(恳切)、仁(仁德)几个词是赋分点;句中的俄而(一会儿)、骤(大,急)、欣然(高兴的样子)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故答案为:回头看;迷惑,指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改变;老师传授的知识

⑵①广博地学习并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这之中了。不久雪下得急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呀?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的掌握。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赵简子死,未葬,中牟入齐。已葬五日,襄子起兵攻围之。未合而城自坏者数十丈。襄子击金而退之。军吏谏曰:君诛中牟之罪而城自坏是天助我何故去之襄子曰:吾闻之叔向曰:君子不乘人于利,不迫人于险。使之治城,城治而后攻之。中牟闻其义,乃请降。

    (节选自《淮南子·道应训》)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城自坏者数十丈(包围)

B.襄子击金而退之(退兵)

C.人于险(逼迫,胁迫)

D.中牟其义(传闻)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君诛中牟之罪而城自坏是天助我何故去之?

3)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中牟为什么不战而归顺襄子?

【答案】 1D

2)君诛中牟之罪/而城自坏/是天助我/何故去之?

3)襄子不乘人之危,在中牟城墙毁坏之际没有乘机进攻,而是主动撤退。这种仁义的美德折服了中牟。

【解析】【分析】(1D.加点词语解释错误错误。闻:听说。故选D

2)句子翻译为:君王亲率兵马征讨中牟守将的罪行,城墙自行倒塌,这说明老天爷帮助我们去讨伐这些天理难容的罪人,为什么我们要撤退呢?故句子断句为:君诛中牟之罪/而城自坏/是天助我/何故去之?

3)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来作答。襄子不乘人之危,在中牟城墙毁坏之际没有乘机进攻,而是主动撤退。这种仁义的美德折服了中牟,所以中牟不战而归顺襄子。

故答案为:⑴D

君诛中牟之罪/而城自坏/是天助我/何故去之?

襄子不乘人之危,在中牟城墙毁坏之际没有乘机进攻,而是主动撤退。这种仁义的美德折服了中牟。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现代语法特点进行断句,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对关键语句的分析和理解,注意结合文章的中心内容及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寻求答案。

【参考译文】

    赵简子死后还没落葬,中牟的守将就叛变投靠齐国了。赵襄子将父亲简子下葬料理停当后,第五天发兵征伐中牟城,但包围还没完全合拢,中牟城的城墙突然自行倒塌十来丈。赵襄子下令鸣金收兵。军吏们劝谏说:君王亲率兵马征讨中牟守将的罪行,城墙自行倒塌,这说明老天爷帮助我们去讨伐这些天理难容的罪人,为什么我们要撤退呢?赵襄子解释道:我听叔向说过:君子不该在自己有利的形势下去欺凌别人,君子也不该在别人处于险境时去逼迫他。所以让他们将城墙修好后我们方开战进攻吧。中牟城内的守将听到赵襄子这番如此仁义的话后,便请求投降。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杞人忧天

《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晚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赚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会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二处)。

者。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3)在括号里补充说话者的神态、语气,并说说自己补充的理由。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4)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说读完这则寓言后明白的道理。

【答案】 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2)那人释然而非常开心,开导他的人也释然而开心。

3有成竹;半信半疑;

理由:开导的人坚信自己的观点,是由构成的,处处都有,完全不用担心天塌下来,他希望杞国人也可以停止忧虑。杞国人接受了解释,但是还是根据自己的认知提出疑惑为什么日月星宿在气中能够不坠落?依旧认为天会塌下来。

4)寓言告诉我们不要为毫无根据的事情忧虑担心,完全是庸人自扰。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忧虑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比如考试前后的自我否定心理,认为自己不可以,没能力进而产生无端焦虑的消极心理。实际上我们无需胡思乱想,要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没有砍是跨不过的;即使处境艰难,也要保持积极豁达的心态,相信前路的柳暗花明

【解析】【分析】(1)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译为: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此题要注意把几个相关的意思划开。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舍然:释然,放心的样子。:开导。

3)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填写适当的词语。如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这是晓之者之语,是有根有据信心满满地讲道理,所以第一空应填胸有成竹。而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是杞人对这种说法的怀疑之语,所以第二个空应填半信半疑

4)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如告诉人们生活中不要为不必要的烦恼扰乱情绪,生活在胡思乱想之中。要学会放开,豁达开朗地对待生活的一切。世上本无事,庸人白扰之。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否具有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状况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平时要注意分析事物之问的联系,防止主观片面性和盲目性。对于一些确实无法认知和解决的问题,我们也不要陷入无休止的忧愁之中而无力自拔。人生乐在豁达。

故答案为: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那人释然而非常开心,开导他的人也释然而开心;

⑶①有成竹;半信半疑;

理由:开导的人坚信自己的观点,是由构成的,处处都有,完全不用担心天塌下来,他希望杞国人也可以停止忧虑。杞国人接受了解释,但是还是根据自己的认知提出疑惑为什么日月星宿在气中能够不坠落?依旧认为天会塌下来

寓言告诉我们不要为毫无根据的事情忧虑担心,完全是庸人自扰。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忧虑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比如考试前后的自我否定心理,认为自己不可以,没能力进而产生无端焦虑的消极心理。实际上我们无需胡思乱想,要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没有砍是跨不过的;即使处境艰难,也要保持积极豁达的心态,相信前路的柳暗花明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能力。本题考查断句。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用”“”“”“” “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根据语境在进行合理的想象,即可作答。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结和生活体验解答即可。

【参考译文】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6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

    (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

    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停顿,限断两处

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一狼其中________      ②再就枕将________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刀劈狼首/乃伪睡

B. 目似瞑/犬阻 不使前也

C.狼亦黠矣,顷刻两毙/不思则罔

D.将啮/一犬坐于前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5)(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________的共同特征,最后的下场都是被人类杀掉。在生活中,我们遇到像上述两只狼一样的敌人,我们应该________

6)(甲)(乙)两文都以反问结尾,但是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却有所不同,请结合文章加以解说。

【答案】 1)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

2)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睡觉

3C

4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两只小狼)稍稍长大些,但还是比较驯服的,渐渐地(富人)竟然忘记它们是狼。

5)阴险、狡猾、奸诈;要发挥聪明才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能心存幻想。

6)甲文主要讥讽嘲笑狼的狡猾;乙文主要揭露狼野心不改的本质。

【解析】【分析】(1)根据句意偶然得到两只狼崽,将它们和自家的狗混养在一起,早些时候,倒也和狗平安相处可知应划分为: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

2)本题注意是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打洞。

3A.用/来;B.补齐音节,不译/代词,它;C.表转折,但是;D.代词,他的/其中。故选C

4)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驯服;,竟然。

5)结合两篇文章的语句来回答。第一空:甲文的狼亦黠矣和乙文的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都表现出狼的阴险、狡猾、奸诈。第二空:根据屠夫的作法,明确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发挥聪明才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能手软,待他们再好,本性难移。

6)甲文着重表现狼的欺诈伎俩。乙文说明狼表面上装作很亲热,但背地里却心怀不轨的阴险。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根据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来体会。

故答案为: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

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睡觉

⑶C

⑷ ①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两只小狼)稍稍长大些,但还是比较驯服的,渐渐地(富人)竟然忘记它们是狼。

阴险、狡猾、奸诈;要发挥聪明才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能心存幻想。 

甲文讽嘲笑狼的狡猾;乙文主要揭露狼野心不改的本质。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句子的意思的基础上进行断句。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的运用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注意常见的虚词的运用,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虚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形象的分析理解能力。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结合对形象默写的语句进行分析。

本题开心考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章评述性的语言进行回答。

【参考译文】

    (甲)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乙)有个富人偶然得到两只狼崽,将它们和自家的狗混养在一起,早些时候,倒也和狗平安相处。(两只小狼)稍稍长大些,但还是比较驯服的,渐渐地(富人)竟然忘记它们是狼。有一天,富人在客厅里休息,睡着后忽然听到许多狗汪汪地发出咆哮的吼叫声,他惊醒一看,周围一个人也没有。于是依旧准备睡觉,但是,狗又像刚才一样叫。他想不对劲,便假装睡着来看怎么回事,才发现原来那两只狼想等他睡去没防备时去咬他喉咙,忠心的狗发现了狼的企图,便阻止狼,不让他靠近主人。富人知道后立即把狼杀掉,并把他们的皮扒了。狼本性凶恶,实际上没有诬蔑它们啊!但是凶恶本性只不过是隐藏起来罢了,表面对别人好,可心中,却怀着不利于别人的想法,这可不仅仅是野心了。野兽这样凶残,这个人为什么还要养它,给自己制造祸害呢?

7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陈太丘与友________    ②太丘舍________    ③下车之(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依照约定行事,当他的朋友失约时,他决然舍去。体现的是古人诚信的理念。

B.文中的友人无信、无礼,但有一个优点,就是知错能改。

C.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如尊君太君是尊称对方的父亲,家父家君是谦称自己的父亲。

D.文章语言生动传神,运用语言、动作的描写,展现人物鲜明个性。

【答案】 1)约定;离开;拉,牵拉

2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②正午您没来,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C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都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尊君:对人父亲的尊称;不:通否。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 ②日中:正午;则:就;信:没有信用。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正午您没来,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ABD分析理解正确。C太君: 封建时代官员母亲的封号。而不是尊称对方的父亲。

故答案为:约定;离开;拉,牵拉

⑵ ①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②正午您没来,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⑶ C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要从全篇着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及写法即可。

8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下列各组词句中划线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过中不    人迹罕

B.太丘    己为人

C.下车    穿针线

D.入门不    奋不

2)依据全文,下面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和我相约同行,竟然丢下我走了。

B.和我相约同行,竟然丢下我先去了那里。

C.期待与我同行,竟然丢下我自己离开。

D.期待与我同行,竟然丢下我先去了那里。

3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案】 1D

2A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或:无信,无礼。

【解析】【分析】(1A. 都解释为B. 都解释为放弃C. 都解释为D. 前者回头看,后者考虑。故选D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和我相约同行,竟然丢下我走了。注意理解关键词:期,约定。委,丢下、舍弃。去,离开。故选A

3)从文章可以得知,友人惭是发生在元方反驳他之后,让他感到惭愧,所以原因就是: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故答案为:⑴ D

⑵ A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或:无信,无礼。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把握,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9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注释】流辈:人们。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熟:仔细。诟:责骂。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侄罔然/雪骤

B.丞相自/柳絮因风起

C.当时流辈皆讥笑/下车引

D.张丞相好草书而工尊/君在

2)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

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

3)这则故事中该受到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

【答案】 1C

2)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

3)该责怪的人是张丞相。因为他不听劝告,知错不改。自己字迹潦草,还埋怨别人。

【解析】【分析】(1A表修饰;表承接。B如此,这样;比作。C代词。D否定词,不是;通假字,通

2)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次()偶然想到佳句,赶忙索要笔墨奋笔疾书,龙飞凤舞写了一纸。他让侄儿把诗句抄录下来。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 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故事中的张丞相让侄儿抄写自己写的字,因他写得太潦草,侄儿不认识去问他,他不是说自己写得潦草,而是责怪侄儿问得晚了。由此可知这个故事应该受责怪的是张丞相。

故答案为:⑴  C

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

该责怪的人是张丞相。因为他不听劝告,知错不改。自己字迹潦草,还埋怨别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词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

【参考译文】

       张丞相喜欢书写草书(草体字),但不是很擅长。爱好草书的一批人都讥笑(嘲讽)他,他却不以为然。一次,()偶然想到佳句,赶忙索要笔墨奋笔疾书,龙飞凤舞写了一纸。他让侄儿把诗句抄录下来。侄儿抄到笔画怪异的地方,感到迷惑不解,便停下笔来,拿着纸问张丞相:"这是什么字呢?"张丞相仔细辨认了很久,也没认出来自己写的是什么字,于是就责骂侄儿说:"你为什么不早一点儿问我,以至于我也忘了写的是什么了。"

10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王敦有废明帝意,欲以不孝废之。每言帝之不孝,皆云温太真所说。及温来,敦便奋其威容,问温:太子作人何似?温曰:小人无以测君子。敦声色并厉,欲使温从己,乃重问温:太子何以称佳?温正色曰:钩透致远,盖非浅识所测。然以礼侍亲,可称为孝。

【注释】王敦:东晋大臣,有谋权纂位之心。明帝:司马绍,即后文的太子。温太真:东晋政治家,曾任太子的近侍官。钩透致远:指学识广博精深。

1)解释文中的加下划线词

温来 ________

欲使温 ________

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人物没法估量君子德行。

B.我没有资格估量君子的德行。

C.小人物无法测量君子德行。

D.我没有凭借测量君子的德行。

3)文中能体现温太真有胆识的语句是“________”

【答案】 1)等到;听从,跟从

2B

3)钩深致远,盖非浅识所测。然以礼侍亲,可称为孝。

【解析】【分析】(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及:等到。

2)梳通文字,了解句子的意思,注意各译句的不同点即小人”“两词的理解不同,根据文意判断。小人:自称的谦辞,以:估量。故选B

3)在文中找到关键词正色,据此摘引相关句子钩深致远,盖非浅识所测。然以礼侍亲,可称为孝。提取即可。

故答案为:等到;听从,跟从;

⑵B

钩深致远,盖非浅识所测。然以礼侍亲,可称为孝。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王敦想废掉明帝,想借不孝的罪名废掉他。每次说到明帝不孝的情况,都说这是温太真说的。等到温太真来了,王敦便摆出他的威严的神色,问太真:皇太子为人怎么样?温太真回答说:小人没法儿估量君子。王敦声色俱厉,想靠威力来迫使对方顺从自己,便重新问道:根据什么称颂太子好?温太真说:太子才识的广博精深,似乎不是我这种认识肤浅的人所能估量的;可是能按照礼法来侍奉双亲,这可以称为孝。

1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讬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还。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注释:讬:托。解名:这里指考中举人的榜单。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

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3)上文的大意可用成语________来概括。

【答案】 1)返回,回来,回家

2)榜单的最后一名是孙山,你儿子在我孙山的后面。

3)名落孙山

【解析】【分析】(1)考试时,也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这句话的大意是先回到故乡。故的意思是返回,回来,回家。

2)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这句话的重难点词语有:解名,指考中举人的榜单;尽处,最后一名;更,还。

3)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从文段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可以看出,孙山是中榜的最后一名,而邻居的儿子,名字还在孙山的后边,也就是说没考中,落榜了。孙山不好明说,这样比较委婉。因此,成语就是名落孙山

故答案为:返回,回来,回家

榜单的最后一名是孙山,你儿子在我孙山的后面。

名落孙山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注意结合文意概述。

【附参考译文】

    吴国有一人叫孙山,是个说话诙谐风趣的才子。孙山去别的城参加科举,同乡人托孙山带儿子一同前往。同乡人的儿子未被录取,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仍然是榜上有名。孙山先回到故乡,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孙山说:中举人的名单上最后一名是孙山,您的儿子排在我后面呢。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⑥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解释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不亦________

为人谋而不乎?________

而知新________

博学而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

<论语>十二章》中有许多耳熟能详的成语,请写出其中的两个: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从文中选出一个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选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答案】 1)通,愉快;竭尽自己的心力;学过的(旧的)知识;坚定

2人家不了解我而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亦乐乎;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知新/学思并进/切问近思(选择其中的两个作答即可)

4)学生任选一句,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通,愉快。:学过的(旧的)知识。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坚定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句意)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生气。:迷惑,这里指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疑惑。

3根据题干要求与诗文内容选准诗句是作答的关键。首先要读懂文句,然后结合《论语》生发联想,找到文句。如由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一句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首先要读懂文句的大意,然后根据文句中的重点词语联想到平时积累的成语。根据文句的个别字眼去推断应是哪个成语。这要看学生平时的积累。对成语含义的把握,对成语字眼的记忆。如可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提取不亦乐乎,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知新作为答案。

4)题干要求从文中选出一个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谈出理由。开放性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座右铭指的是古人写出来放在座位右边的格言,后泛指人们激励、警戒自己,作为行动指南的格言。只要能写出句子对自己所起到的激励、警戒即可。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我明白了:在学习中思考和勤奋学习的关系,不思考对所学的东西就是惘然懵懂,光思考不继续学习所学就会停滞不前。我们可以把这句话视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方法。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即指此意。而如果一味空想却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真知。

故答案为:,愉快;竭尽自己的心力;学过的(旧的)知识;坚定;

⑵①人家不了解我而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亦乐乎;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知新/学思并进/切问近思(选择其中的两个作答即可);

学生任选一句,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根据《论语》内容的理解,写出出自其中的两个成语即可;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选择选文中自己理解最为深刻或最喜欢的一句,抓住句子所表现的诚信、学习方法等内容,表述它对我们成长与学习的促进作用即可。

【附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子书 ________

非宁静无以________

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B.在书信的前半部,他则以慈父的口吻淳淳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C.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作者围绕一个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字,鲜明地突出了做人治学的经验。

D.“悲穷守庐,将复何及一句是以父亲身份告诫儿子要珍惜光阴,努力成才,为社会所用。

【答案】 1)诫(告诫、劝勉);致(达到);险(轻薄)

2不学习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所成就。

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3B

【解析】【分析】(1戒子书:劝诫儿子的书信。戒,劝诫,告诫。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险躁则不能治性: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险,轻薄。

2)本题注意:无以,没有办法。广,增长。才,才干。成,达成。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复,又。何,怎么。及,来得及。

3)结合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可知在书信后半部,他则以慈父的口吻淳淳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故B错误,选B

故答案为:⑴① 诫(告诫、劝勉) 致(达到) 险(轻薄)

⑵ ①不学习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所成就。

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⑶ 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参考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14课内阅读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夫君子之________    ②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    ③与时驰(________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一种体裁,它与”“”“均为古代常见的文体,属于与韵文相对的散文的范畴。

B.“是一个核心词语,淡泊”“宁静是它的正面表现,淫慢”“险躁则是其反面表现。

C.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立志,一个是学习

D.本文最后一句与《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样含有惜时之意。

【答案】 1)行为、操守、品德;增长;年纪

2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3C

【解析】【分析】(1)本题中,广:动词,增长;年:年纪、年龄。

2)本题中的关键词:夫():段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淫:古今异义,放纵;慢:懈怠;励:振奋;险:古今异义,轻薄;治:修养;性:性情。

3)《诫子书》中,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立志、惜时、学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志无以成学是谈立志;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是谈学习;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是谈惜时。故答案选C

故答案为:行为、操守、品德;增长;年纪;

⑵①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⑶ C

【点评】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即可。

【附参考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15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三十而立

    魏博节度使韩简,性粗质,每对文士,不晓其说,心常耻之,乃召一士人讲《论语》。至《为政篇》。明日喜谓同官曰:近方知古人禀质瘦弱,年至三十,方能行立。

(注释)魏博节度使:魏博镇藩镇地方长官。

1)解释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其说________

________

2)看到古人禀质瘦弱,年至三十,方能行立,令人忍俊不禁。这句话有什么可笑之处?

3)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怎样才能避免产生韩简式的笑话?

【答案】 1)明白;才

2)孔子认为三十而立是三十岁在社会上立足,而韩简认为是站立行走。他对的理解,让人发笑。

3)多读书、多向贤者、有学识的人请教,谦逊、不卖弄、不炫耀。(答出一点意对即可)

【解析】【分析】(1)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翻译。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该句话的意思是不知道他们所说(引经据典)言语的含义在这里是动词,译为知道,明白该句意思是才知道在这里是副词,译为

2)考查对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孔子在《论语》中说到三十而立,意思是说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这里的指的是有所成就;而文中韩简将其理解为人到了三十岁以后才站立起来行走,他将这里的理解为了站立与原来的含义相差甚远,因此引人发笑。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韩简因不知道他人引经据典的含义,而自己找了老师学习,但是只学习了一天就卖弄自己的学问,望文生义,最终闹出了笑话。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能像韩简这样为了炫耀而不实事求是,应该脚踏实地,刻苦学习,勤学多思,多向有学问有才能的人请教。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明白;才

孔子认为三十而立是三十岁在社会上立足,而韩简认为是站立行走。他对的理解,让人发笑。

多读书、多向贤者、有学识的人请教,谦逊、不卖弄、不炫耀。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本题考查考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语句,正确理解语句的含义,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回答。

【附参考译文】

    魏博节度使韩简,生性粗鲁质朴,每每与文士对坐交谈,不知道他们所说(引经据典)言语的含义,内心常常以此为耻辱,于是找来一名读书人(为他)讲解《论语》,讲到《为政篇》。第二天,对自己的从事(属官名)说:我最近才知道古人是很淳朴的,年纪到了三十岁才能行走站立。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阅读练习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