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各题型答题技巧汇总

发布时间:2020-06-17 20:29:20

中考语文各题型答题技巧汇总


一、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一、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 文章体裁?

  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 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 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 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 划分层次?

  (1 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7 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 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 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 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 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 平叙(略)

  11 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 写作手法及作用?

  (1 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 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 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 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3 修辞方法及作用

  (1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 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 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

  16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 承接上文

  (2 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 承上启下(过渡)

  (4 为后文作铺垫

  17 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9 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20.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种类: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

  (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1.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22.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23.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24.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25.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6.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27.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二、议论文阅读技巧

  ㈠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句子。论点一般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的。

  1. 中心论点 1个(统帅分论点)

  ⑴明确:

  分论点 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⑵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Ⅰ标题;Ⅱ开篇;Ⅲ中间;Ⅳ结尾。

  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2.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后,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㈡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

  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㈢论证(怎样证明)

  ⑴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 事实论据 记叙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 道理论据 议论

  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④喻证法 比喻

  ⑵分析论证过程

  ① 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⑶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议论文的结构

  ⑴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⑵类型

  ①并列式:Ⅰ总分总;Ⅱ总分;Ⅲ分总。

  ②递进式。

  ㈤议论文的语言

  ⑴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⑵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⑶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⑷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㈥驳论文的阅读

  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

  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三、中考说明文阅读指导

  (一)、把握说明对象,分清说明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

  明确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标志。

  (二)、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

  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1.分类别: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2.下定义: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3.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4.举例子: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

  5.打比方: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6.列数字: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

  7.配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8.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三)、说明要有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四)、说明文的阅读还要注意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五)、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

  中考答题技巧

  一、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二、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

  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三、问答题型、常规答题术语及技巧

  (一)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二)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三)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四)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做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五)文段中主人公的判断:

  原则:必须依据本文的主题。例如:《孔乙己》——“孔乙己”。

  散文(包括杂文、通讯、一般记叙文)中的“我”等于作者本人;而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本人,而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虚构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

  (六)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七)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八)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九)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十)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示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十一)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十二)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

  答题方式:

  1、实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关于…… ……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3、程序说明文:…… ……的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

  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使读者……。

  (十三)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

  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十四)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十五)说明文中的主观题及其解答:

  着重要表现创新意识、科学精神。

  主要题型:

  1、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简明、准确的改写。如:根据提示给事物下定义、文字图表式处理、图表文字化、简要概述所举例子等。

  2、对文中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写。如:加标题、结合语境补写句子、对文章说明的对象按要求进行补充说明。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要符合文段的说明中心的要求)

  4、对文章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与设想。(要有科学性,切忌胡编乱造)

  5、对语言的表达特色进行评说。(结合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特色来考虑)

  (十六)识别或提炼中心论点、分论点:

  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

  (十七)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答题方式:本文(段)的论点是……,这里所列举的……属(事实或道理)论据,是为了从(反面或正面)证明这个论点,……

(十八)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2、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十九)仿照原文中表述论点(分论点)的句式,提出自己的一个观点: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再根据阅读文章的启示获取独特体验,最后用规定的句式表述出来,并构成一个论点(分论点)。

  2、这种题目既考查联想能力,又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还考查把握分论点与中心论点关系的能力。

  (二十)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

  7、发挥联想、想象补写有关内容;

  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破解语文阅读之秘笈

  一、本秘笈共分五部五十九式,语言简练,操作简单,考前研读,可以达到速成之功效。

  二、文章开头的作用:

  1、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记叙文)

  2、开篇点题,提出中心(中心论点)

  3、用故事或典故引出论点或论题(说明对象),激起读者阅读兴趣

  三、文章结尾的作用:

  1、深化中心,升华感情

  2、篇末点题,提出中心或中心论点

  3、总结上文,提出倡议,发出号召

  四、一句话或一段话的作用:

  1、结构上的作用是: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①、充当事实论据,证明前(后)一句话,进而证明中心论点;②充当道理论据,证明前(后)一句话,进而证明中心论点;③说明了前(后)一话(说明事物的特征)

  五、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欲扬先抑、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古喻今、运用典故、直接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六、“这”、“它们”等指代什么:

  1、一般是往前找,不会超出前三句;

  2、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七、仿句:

  1、话题。首先,仿句在话题上要与例句保持一致,做到材料紧扣中心,事例典型合理。如例,画线句列举的是“春光里的花”“秋风里的叶”,再依据句末的“永远伴随着你”,可以判定仿句应扣住夏、冬两季的特征来写。

  2、句式。仿句句式要与例句相同。句式包括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主动句、被动句,长句、短句,散句、整句,单句、复句,等等。

  3、修辞。仿句时应当运用与例句相同的修辞方法,所以应仔细研读例句所用的辞格,如比喻、排比、对比、拟人、反复、设问、反问、引用等。

  4、结构。仿句的成分组合方式、修饰限制语的构成方式,均应与例句保持一致。

  5、表达。仿写的句子应做到语言通顺、用词得当、简洁明确,不能出现不合逻辑、牵强附会、浅薄幼稚的说法。

  6、色彩。这里“色彩”包括语体色彩和感情色彩。比如例中洋溢着欢快、喜悦的感情,仿句时就不能违背这一点。

  7、字数。对于某些仿句题,仿写时还应注意,字数上应与例句完全相当。

  八、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九、限字题的解答:

  1、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的表述(此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多少);

  2、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①去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②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③用简称(尤其是地名)。

  3、将符合题意和字数要求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是否有语病,有,必须修改。要做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

  十、拟写标语题:

  1、语句必须简短、精炼;

  2、可采用以下句式:祈使句、比喻句、排比句、对偶句、对称句,也可巧妙地应用诗文名句、谚语、歇后语等稍作改动以切合语境。

  十一、语句作用、含义分析、语句赏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或用了动词、形容词……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十二、句子比较分析题:

  常见题意:原句换成改句行不行?或原句与改句哪个好?删词句。

  答题方法及步骤:1、表明观点(行不行,哪个好);2、分析原句优点;3、分析改句缺点。

  十三、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十四、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十五、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十六、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十七、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十八、引号的作用:

  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

  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

  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4、表强调。

  十九、根据文意给相关名词下定义:以给“转基因作物”下定义为例。

  1、格式A:转基因作物是一种…………的作物。格式B:一种…………的作物叫做转基因作物。

  2、注意点:下定义必须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如“作物”就是“转基因作物”的本质属性;“数学方法”就是“统筹方法”的本质属性。

  二十、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二十一、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二十二、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二十三、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二十四、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二十五、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

  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破记叙文十式

  一、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二、描写方法的分类:

  1、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2、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3、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3、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描写

  三、环境描写的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四、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8、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10、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

  11、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这些修辞中,考查的最多的是比喻。不要把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多数情况下,‘像“、“好象”、“仿佛”表示比喻,但是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不是比喻:

  (1)表示比较的。如: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2)表示推测、揣度的。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3)表示例举。如:本次考试很多同学的进步很大,像张昊、李疏桐等等。

  (4)表示想象。如: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五、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六、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

  七、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八、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

  九、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十、评价作家作品:

  1、应以对作家、作品的进步性作肯定性评价为主;

  2、对作家、作品的局限性应点到为止,重点在于历史局限性。

  破说明文七式

  一、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二、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从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等。

  三、说明方法:

  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资料

  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

  四、说明文语言特征:生动(趣味性)、准确(科学性)

  五、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

  答题方式:

  1、实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关于…… ……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3、程序说明文:…… ……的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

  六、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 (说明内容),使读者----------------------

  七、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破议论文九式

  一、议论文分类:立论、驳论

  二、议论文三要素:

  1、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2、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3、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

  三、议论文结构

  1、引论:提出问题

  2、本论:分析问题

  3、结论:解决问题

  四、论据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五、常见论证方法:

  1、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2、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

  六、识别或提炼中心论点、分论点:

  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

  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

  七、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答题方式:本文(段)的论点是----------,这里所列举的……属(事实或道理)论据,是为了从(反面或正面)证明这个论点,……

  八、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2、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九、仿照原文中表述论点(分论点)的句式,提出自己的一个观点: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再根据阅读文章的启示获取独特体验,最后用规定的句式表述出来,并构成一个论点(分论点)。

  2、这种题目既考查联想能力,又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还考查把握分论点与中心论点关系的能力。

  评价文段的观点(需阐述理由):

  回答这样的问题,需要弄清楚原文的结构、材料、观点之间的关系。回答时一定要有所分析、概括,切忌一抄了事。

二、中考语文写作10大话题的拟题技巧

一、引用化用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直接引用或化用我们耳熟能详的诗词歌曲、名言警句、影视书名、影视剧名、新闻标题、电台栏目等作为文章的题目,可以先给文章定下一种调子,给人一种风格迥异,个性鲜明的感觉,如:

  1、“青春”话题:《一笑而过》、《明明白白我的心》、《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2、“成长”话题:《无限风光在险峰》、《一枝红杏出墙来》

  3、“理想”话题:《我的未来不是梦》、《我心永恒》、《化蝶飞》

  4、“考试”话题:《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莫道不销魂》

  5、“理解”话题:《对面的老师看过来》、《别说我的眼泪你无所谓》、《有一点动心》

  6、“信念”话题:《阳光总在风雨后》、《我想我会成功》

  7、“诚信”话题:《众里寻它千百度》、《千呼万唤始出来》

  8、“环保”话题:《我想有个家——一只小鸟的心声》、《插翅难飞》。

  标题1356都是引用大家喜欢熟知的歌曲,活泼而不失优雅,贴近学生生活,妙趣横生;标题27引用诗词名句,既具有浓郁的文化韵致,又蕴含深刻的双关含义;标题4引用经典名言,典雅而深刻;标题8引用影视剧名,颇具匠心。

二、自我陶醉法: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着我之色彩”。自我陶醉正是个性张扬的开始,作文标题中一个“我”在,表达起来自然就还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

  1、“欣赏”话题:《酸酸甜甜就是我》、《我就是春天》

  2、“骄傲”话题:《13岁,我为你骄傲》、《相信自己的感觉真棒》

  3、“渴望”话题:《给我一双翅膀吧》、《好想好好爱“你”――我的假日》

  4、“自信”话题:《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我是我的天使》

  5、“处世”话题:《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一个人的精彩》

  6、“自由”话题:《心想喝歌就唱歌》、《我的地盘,听我的!

  花样年华,花样心情。这些标题有的激情飞扬、有的天真烂漫、有的真情眷眷、有的初生牛犊不怕虎、有的渴望自由,形式活泼,散发出一股青春气息,彰显着个体色彩。

  三、巧用公式法

  运用数字或者运用数学、物理、化学中的程式的形式来设计作文题目,简练精当,形式新颖,逻辑严密,给人以启示。如:

 1、“生命”话题:《10-1=0

  2、“教育”话题:《∞×0=0

  3、“成功”话题:《立志+努力=成功》

  4、“修身”话题:《100<1+冷静》

  5、“诚信”话题:《诚实+信用=财富》

  6、“成功”话题:《成功=实力+创新+机遇》

  标题1,强调了“生命”只有一次机会,不像网络游戏,有多少次机会;标题2,表明教育的成败得失取决于不能有本质上的失误,如品行、身体等因素不容忽视。标题3,说明成功的要素是立志和努力。标题4,强调冷静的重要性。标题5,表明“诚信”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标题7,表明成功需要三个因素。以上六例显示这种数字、算式型标题的简明生动,确实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四、反弹琵琶法:

  “狗咬人不是新闻”所以见怪不怪自然无趣,“人咬狗才是新闻”,能吸引人的兴趣,新闻中的这条规则在话题作文的拟题中,同样适用,把一个不可思议的观点,拿来用合理的方法论证一翻,自然就有一种与众不同、特立独行、超凡脱俗的味道了。

  1、“失败”话题:《遗憾,其实也是一种美丽》

  2、“梦想”话题:《做白日梦的感觉真好》

  3、“人生”话题:《进一步海阔天空》

  4、“真诚”话题:《善待谎言》

  5、“创新”话题:《这个世界因为懒人而精彩》

  6、“奋斗”话题:《生活中要常怀第二心》

  7、“欣赏”话题:《不妨泼飘冷水》

  8、“历史”话题:《听听汪精卫的心声》

  9、“文化”话题:《吃不到葡萄言其酸的隐士们》

  标题1,遗憾如何是一种美丽?标题2,是不是思想太紧张,现实太沉重,异想天开的幻觉反而成了生的珍品?标题3,有些困境需要拿出勇气摆脱、战胜,而不是消极的躲避。标题4,谎言难道也是一种美德?标题5,懒惰不是最大的恶德吗?标题6,不是提倡做人做事要专心吗?标题7,既是泼冷水,何谈欣赏?标题8,汉奸难道也有理了?标题9,说陶渊明们的坏话,是不是脑子坏了?

  这些故意与“真理”作对的标题,看似离经背道,实则暗藏机理,可以振聋发聩,极具深邃的思想魅力。

五、巧设悬念法

  这一些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构思方法,也适用于话题作文的拟题。设置一个诱人的悬念,或不同寻常的结局,容易抓住读者的心,这在浩如烟海的作文堆里,不失为一种间接强迫老师不要忽略你存在的妙法了。如:

  1、“师生关系”话题:《老师,你错了》

  2、“素质教育”话题:《考场“三绝活”》

  3、“男生女生”话题:《天很蓝、我不骗你》

  4、“男生女生”话题:《那小子真帅》

  5、“保护环境”话题:《两只离了婚的鱼》

6、“校园生活”话题:《我“失恋”了》

  7、“网络学习”话题:《最惨烈的一场战斗》

  老师会犯什么错误,一个学生怎么能这么说老师?考试还有什么“三绝活”?《天很蓝,我不骗你》跟同学生活有什么关系?太扯了吧!鱼为什么会离婚?《那小子真帅》、《我“失恋”了》是不是涉及敏感话题?太大胆了吧!网络学习中会有什么惨烈的战斗?这些题目,任谁也会眼花缭乱,任谁也想探问究竟。

  六、妙用修辞法

  这种方法,是指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反诘等修辞手法拟题,使题目生动,鲜明,美妙,贴切。美总是借助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以感情为铺垫,并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巧用修辞,可以增加文章的美感,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余味无穷。如:

  1、“爱心”话题:《阳光的脚步》

  2、“环保”话题:《一张渔网的诉说》《死去的风筝》、《哭泣的老树》

  3、“自我”话题:《选择生活的色彩》

  4、“幸福”话题:《雪花的快乐》、《无忧鸟》

  5、“奉献”话题:《最后的烛泪》

  6、“选择”话题:《安能取熊掌而舍鱼?

  7、“发现”话题:《究竟谁错了?》、《林黛玉非死不可吗?

  8、“诚信”话题:《生命“诚”可贵》

  9、“教育”话题:《减负不能随意减“副”》

  标题1245拟人;标题3比喻;标67反问;标89双关。这些题目,由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所以闪亮灵动,余味绵绵。

  七、联想煽情法

  创设一定的情景,或开门见山,把人真接引和到某一件事物中去,可情景并茂,可引人深思。既有诗情,又有画意,韵味无穷。

  1、“机遇”话题:《犹豫·失去·失败》

  2、“故乡”话题:《蓝蓝的月,蓝蓝的梦》

  3、“享受”话题:《红舞鞋·蓝精灵》

  4、“理想”话题:《梦的伊甸园还在那边》

  5、“友谊”话题:《捡起你脚下的蘑菇》

  6、“时光”话题:《有这么一个故事》

  7、“信心”话题:《伸手就是光明》

  8、“感悟”话题:《不经意的美丽》

  这些标题,语言优美,形象生动,以有限的言词显露出无限的生活意蕴,创造出无限的驰骋想象的空间,写出作者对生活独到的人生体验,展示深厚的文学素养,很容易就让读者随之进入作者的心情中,与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八、踏雪寻梅法

  对材料话题作文,顺着材料所给出的话题,进行深化、探究,在浓缩中再把观点提升到具有一定哲理的高度,让读者于钦佩中得到达到一种新的境界,从而获得一种审美的愉悦,也不失一种拟题的好方法。如:

  1、“改变”话题:《换一种方式生活会更美》

  2、“挫折”话题:《让生命的意志再坚强些》

  3、“成功”话题:《成功自有规则》

 4、“奉献”话题:《“添柴”与“烤火”》

  5、“金钱”话题:《利益在骗人》

  6、“经历”话题:《走过去就不要后悔》

  7、“创新”话题:《打开你的眼睛》

  8、“奉献”话题:《收获源于付出》

  这些根据材料提供的话题,进一步挖深、提炼出来的题目,源源源于材料而高于材料,加进去个体的感悟与理解,充满了理性的光辉,于平凡中见奇倔,也是很多喜欢定议论文的同学拟题一种好方法,很有思想深度。

  九、故事新编法:

  将传统的故事,赋予新的时代内容,联系生活,影视社会现象,嬉笑弄骂,皆成文章,是网络上很流行的一种写文章的方式,往往让人先是忍俊不禁,捧腹大笑,既而深思沉吟,慨然长叹,最后心有戚戚,长萦于胸。如:

  1、“环境”话题:《三个和尚没水吃新编》(原因不是懒而是因为山下的井要么被污染、要么干涸、要么被开发作为旅游资源禁止取用)

  2、“诚信”话题:《狼来了新编》

  3、“智慧”话题:《英明的上帝》

  4、“合作”话题:《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5、“热点”话题:《魏青刚成名后》

  6、“历史”话题:《荆轲刺秦王新传》

  7、“名著”话题:《唐僧取经回来之后》

  这些拟题大胆而新奇,通常为一些思维活跃,幽默风趣而又才华横溢、关注生活,喜欢阅读鲁迅先生《故事新编》之类文章的同学喜欢采用的一种方法。

  “花香蝶自来,题好一半文”,一篇文章有一个好的标题,就像一个人有一双明亮有神的眼睛一样,留给别人的是将是十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是文学修养,语言功底,思想魅力的最直接的流露,从考试的角度来说,更是作文质量高底的一杆标尺。所以,对于话题作文的拟题我们一定要多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掌握一定的技巧,达到需要应用时信手拈来,出语不俗的效果,感动自己,征服读者。

  8、“诚信”话题:《生命“诚”可贵》

  9、“教育”话题:《减负不能随意减“副”》

  标题1245拟人;标题3比喻;67反问;89双关。这些题目,由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所以闪亮灵动,余味绵绵。

三、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一、说明文基本知识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二、阅读技巧

  ()阅读说明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招:善于找准说明对象。

  第二招:善于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第三招:善于分析说明顺序。

  第四招:善于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弄清楚了说明方法的特点,分析它们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

  第五招:善于分析说明文的语言。

  第六招:善于分析引用古籍或名言的目的。先要理解所引古籍或名言的含义,再联系说明的内容,看看这两者间有何内在联系,就能领悟其引用的目的了。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究竟起何作用:在文章开头叙述故事,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或者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在文章或段落中间叙述故事,往往是为了增强说明文的可读性,同时也为了说明事物的来源或作用。

  第七招:善于完成开放性问题。中考说明文阅读,根据“新课标”中要求“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要求,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题目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说明文阅读一般涉及11种题型:

  1、考查说明对象:

  答题技法: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

  回答时形成一个短语:本文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

  例:《看云识天气》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2、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答题技法: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例:《中国石拱桥》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3、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有条有理地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

  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由总到分(或由分而总)、由主而次、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个别到一般(或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具体)等。

  说明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需要采用逻辑顺序。

  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

  5、段意概括:

  句式:说明了……介绍了……

  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6、“这样”的指代义: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

  7、段落语句顺序:

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向沙漠进军》56段照应上文游击战、阵地战顺序。

  总分关系中分说部分与前文总说部分顺序相照应。《看云识天气》

  8、语言准确性: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10、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

  技法:认真仔细阅读原文,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例:“死海之变”中“死海已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地质变化?

  答:(1)海水水体的分层结构消失(2)海水中的硫化氢消失(3)盐的沉积增多。

  11、发散创新:近几年,开放性试题以它答案的多元性和不唯一性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综合各地开放型试题我们可以看出。这类试题大概从以下方面考查:

  (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

  (5)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6)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

  这种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情况。做好这类题首先要让学生对所给材料有准确地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段中来。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见。但在答题时要从三个角度作答:

  (1)是就材料回答问题。不一定按标准答案作答,意思答对就给满分;

  (2)是阅读材料后受到的启示、感想。这样的答案也是具有个性化的;

  (3)是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扩散联想到其它方面。

  总之。这类试题在训练理解能力的同时。训练表达能力,对答案的表述不能只靠一个符号或一个词语来完成,要写成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在答题的同时有助于增加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扩大学生独立发表见解的余地,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对说明对象的把握。

  看题目、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如果是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既是说明对象。如果是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则是对象加特征,答案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如:《看云识天气》,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考察对说明事物特征的把握。

  答题技巧:尽量从原文中找原句作答,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如《中国石拱桥》中关于它的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是一篇生动地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情、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说明语段的作用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

  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四、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考点归纳:

  1.提取.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关键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

  3.考查论据的类型及作用。

  4.辨别论证方法.论证方式.或论证角度。

  5.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探究品析。

  6.根据文意从自己阅读和生活积累中列举事实论据.或谈自己个性化的阅读启迪和感悟。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二、论证方法:

  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三、论证方式:

  立论、驳论。(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四、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2、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

  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答题要点二个方面:

  (1)明确论据类型

  (2)具体分析作用。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补充论据作为一种新题型正在流行,做这种题目,注意以下二个方面:

  (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

  (2)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备“勤奋”、“处世”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名言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3、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4、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开头的内容有:

  (1)提出中心论点

  (2)引出论题;以上二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试,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

  结尾的内容:

  (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2)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

  (4)补充论证了……。(有时候会考查这方面作用,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做这个题目,就是把文章的引论、本论、结论具体化地陈述出来。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我们可以这样表述:首先引用法国思想家帕斯卡的名言“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提出中心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然后举阿基米德、王尔德事例证明了“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最后举一个火车上读书的少女为例向人们发出“人应该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的劝勉。

  5、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二个角度:

  (1)语言特点

  (2)语体特点。做这类题目,要掌握语言风格一些关键词: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而语体特点,就是抓信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6、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

  (1)修辞:如比喻,可结合比喻特点谈,那就是形象生动;如排比,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如引用古诗文,使文章富有文采等。

  (2)论证方法:参考论证方法的作用谈。

(3)写作手法比较固定,常见的就是:

  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夹叙夹议)

  以……论证方法为主。

  同样,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7、文段结构作用:

  (1)引出()下文

  (2)总结前()

  (3)承上启下。

  作为议论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加答。

  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二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

  ①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五、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记叙文的答题套路

  1.请分析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例句: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新隽美,富有诗意,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夏之绝句》)

  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

  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⑴朴实无华

  ⑵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

  ⑶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

  ⑷语言简洁,气势纵横

  ⑸文字洗练,意境深邃

  ⑹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

  ⑺文辞畅达,沉静雅洁

  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⑴文笔凝练,刻画传神

  ⑵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

  ⑶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⑷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⑸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

  ⑹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⑺大笔泼墨,尽情挥洒

  ⑻说理深刻,内容厚重

  ⑼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

  ⑽深婉隐约,耐人寻味

  ⑾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

  ⑿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

  2.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例句:这篇文章采用象征的手法作者通过对北方白杨树的赞颂,来赞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它使文章意蕴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赞美之情藉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

  常用的写作手法:

  ⑴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⑵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⑶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⑷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⑸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⑹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⑺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⑻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⑼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3.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套修辞作用)

  注意: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⑴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⑵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⑶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⑷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⑸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⑹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⑺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⑻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⑼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⑽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⑾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4.请概括文章中的事例

  ⑴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⑵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5.划分段落、层次或概括段意、层意

  (1)划分段落、层次: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可按时间或空间转换、事件的发生经过、内容的、表达方式变换或感情的变化逻辑关系(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来划分;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其中小说还可以按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2)概括段意、层意:

  ①抓文段的中心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

  ②用概括法。即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或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

  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总之要求:完整、简洁、明确。

  6.文章使用第一/三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7.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

  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又细分为:(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 (6)心理描写。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则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⑴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⑵推动情节发展;

  ⑶渲染气氛;⑷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⑸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⑴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⑵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8.请提炼这篇文章的主体或中心思想

  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即:谁?+怎么样?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多数情况下都概括为:内容+感情。

  9.记叙文中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叙”主体,“议”是附属成分,不可本末倒置;“议”是“叙”的自然发生,并不是强加上去的。“议”宜短不宜长,点到为止,不可以“议”代“叙”。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0.记叙文中的过渡及照应怎么写?有何作用?

  (1)过渡:过渡是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

  要求:恰当、巧妙,能够使文章连贯、布局慎密、转承自然。过渡时一般用词语、句子、段来过渡。

  作用:过渡能在段与段、层次与层次之间起到纽带作用或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组织成篇的作用。

  (2)照应: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包括交代和照应两个方面。交代是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提示一下;照应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回答。

  照应可以分为:开头(起段)与题目的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即文章前后照应,或称:相互照应)、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迭式照应。

  11.第×段的“它”指的是什么?

  ⑴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⑵一般是往前找;

  ⑶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12.文章采用什么样的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3.请给这篇文章划分一下层次

  划分层次:

  ⑴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⑵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⑶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⑷总分总(掐头去尾)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③ 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14.请为文章拟个标题

  从以下方面入手:⑴核心人物 ⑵核心事物 ⑶核心事件 ⑷作者情感

  15.品味文章题目的含义

  A.内容上(双关) B.主题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C.充当线索 D.设置悬念 E、新颖别致、吸引读者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如象征性的文章题目,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 …实指… ,突出主题。

 (2)结合修辞: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点明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16.请分析某一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1)句子结构上的作用要视其位置而定:

  ①开头:开篇点题,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②中间:承上启下(过渡)

  ④结尾:总结上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或揭示中心、深化主题、升华主题)

  ④除结尾外都可能是为后文作铺垫

  (2)句子内容的作用:首先要看句子的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不同的句子,作用也不尽相同。记叙文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这里主要谈谈议论和抒情的作用:议论句、抒情句通常与文章的主旨由密切关系,主旨句通常以抒情句、议论句形式出现,它们通常位于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议论句、抒情句的作用主要从主旨方面答题就行,如表现(揭示)文章的主旨(突出文章的中心),抒发某种感情,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等。

  17.怎样理解句子中看似矛盾的词语?

  方法:分别解释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在文中的所指。

  例子 :“他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

  答:不矛盾。平凡指的是他的身份和生活;伟大指的是他的精神。

  18.请分析这篇文章中XX的人物形象。

  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19.开放性阅读题

  答题套路:

  (1)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⑵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⑶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⑷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⑸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六、中考语文作文:打开“作文思路”的六大套路

不少同学拿到作文题,常常大脑中一片空白,什么也想不起来。这是没有打开作文思路所致。

  其实,只要我们讲究方法,审题立意关也就自然容易攻克,写作材料也就会纷至沓来,如此,又怎么会写不好作文呢?

  这里,我送给大家迅速打开作文思路的六把金钥匙。为说明这些方法的适用性,我结合过去的高考题作一解说。

  ●

  一、置换法。

  ●

  1.如果所给的作文题目、话题或材料是借喻性质的,那么这时就可使用本体去置换喻体。

  如山东高考作文题:

  请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命题人给了我们比喻的喻体,本体呢,思考可知道“春”的本体可以是信心,可以是毅力,可以是机遇,也可以是改革,是友谊,是爱心,是互助,是合作,是诚信,等等。“草自青”的本体可以是欣欣向荣的局面,可以是辉煌的成功,也可以是双赢的结果,等等。我们展开联想,用一个又一个的本体去置换喻体,写什么的问题也就立马解决了。

  2.如果所给的作文题目或话题中的相关词语具有多义性,那么这时可用具有单一语义的词语置换具有多义的词语。

  例如重庆高考作文题:

  《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然”的释义有:①自然界。②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③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

  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自然”怎么理解?这是立意的关键。命题人想我们之所想,给了我们三个义项进行诠释。我们只要用其中的一个义项去置换“自然”,那么也就容易迅速立意,打开思路。如果“自然”是指自然界,那么“在自然中生活”,也就是在自然界中生活,这样我们可以谈环保等。如果“自然”是指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那么“在自然中生活”,也就是在自由发展中生活,这样我们可以谈教育中的张扬、发展个性等。如果“自然”是指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那么该如何理解呢?我们可以通过造句的方式来看一看:态度很自然;他是初次演出,但演得挺自然。这么说来,“在自然中生活”,也就是大大方方,也就是凡事能够深入进去融入其中。明白了这些,我们谈什么,也就一目了然了。

3.如果所给的作文题中含有代词,那么这时可用代词所代的事物去置换作文题中的代词。

  例如上海高考作文题:

  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世界就是由“我们”与“他们”组成的,心中如果只有“我们”,自然世界是不完整的。遗憾的是,现在只关注自己的人太多了,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哪里还有他人?这样的世界,又怎么会是一个和谐的世界。我们把视线转向“他们”,会看到什么?会看到贫穷,会看到富贵,会看到不公,会看到进步,会看到文明,等等。会想到什么?会想到共同富裕,会想到平等,会想到感恩,会想到正义等。“他们”是谁?可以是农民工,可以是干部子弟,可以是下岗工人,可以是一掷千金的大款,可以是沿街乞讨的老人,等等。这么一置换,自然也就打开了思路。

  ●

  二、补充法

  ●

  所谓补充法,是指通过给标题或话题补出相关的句子成分来打开思路的方法。

  例如安徽高考作文题:

  请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打开思路,写好“带着感动出发”,需要思考三个问题。一是谁带着感动出发。也就是补出标题的主语,可以是你(你们),可以是我(我们),可以是他(他们)。二是什么样的感动,或者说是为什么感动。联系实际,汶川大地震中,老师舍生救学生,我们为之感动;救援人员不怕疲劳,日夜奋战,我们为之感动;群众排队捐款、献血,我们为之感动。具体到个人,温总理第一时间在第一线指挥,我们感动;民警蒋小娟为灾民的孩子喂奶,我们感动。让人感动的原因很多,让人感动的事例很多。三是带着感动出发的结果。带着感动出发,其结果将产生更多的感动,从而使更多的人带着感动出发!

  再如广东高考作文题:

  请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

  可以通过给标题补充状语的方法来打开思路。不要轻易说“不”,不是不能说“不”,而是不要轻易说。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策略一些,这并不是要接受、认可,轻易说“不”的结果,往往使我们受到不必要的伤害。比如面对同事、同学、朋友、家人的正当请求,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不”,往往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拉大了与他们的距离,使双方变得越来越疏远。不要轻易说“不”,是智慧的表现,是道德的要求。明白了这些,我们的立意、选材也就有了取舍的空间,写出与众不同的好文章,也就成了一件容易的事。

  再如浙江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都市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无论是“触摸都市”中的“触摸”,还是“感受乡村”中的“感受”,都是用心去触摸,用心去感受。即给“触摸”、“感受”补充状语。也就是说,我们所写的,应该是都市或乡村中能够在我们心灵的湖泊上激起波澜最起码是涟漪的人、事、物或观点。这样,我们所写才可能充满与众不同的个性,而不是些人云亦云的内容。具有鲜明的个性,能够给人以陌生的新意,自然会让阅卷老师喜欢!

  ●

  三、扩展法

  ●

  例如湖南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唐代诗人韩愈的名句。诗句的意思是说,在滋润如酥的初春细雨中,春草发芽,远远望去,一片淡淡的绿色,可是走近后,却只见到极为稀疏的草芽,绿色反而感觉不到了。

  诗句的意境是美的,隐含的哲理也很丰富。它使我们领悟到: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受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其实,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现象都含有这两句诗的意境与哲理,关键在于你的观察和体会。

  请根据自己阅读诗句所体会到的意境与哲理,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要照抄或扩写材料。③所写文章符合文体要求。

  如何立意?命题人已经给了我们三个角度,我们可以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看哪一个认识深刻,哪一个手头有材料,我们就用哪一个。除此之外,还可以谈从全局把握问题,才能看得清,看得准;还可以谈在思想上先做一个冷静的旁观者,才能搞清事实真相,从而做一个能够正确解决问题的参与者,等等。

再如福建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三个人走进商店。一个人买了一瓶果汁,说:“我喜欢甜的。”一个人买了一杯咖啡,说:“我就喜欢这又苦又甜的滋味。”还有一个人买了一瓶矿泉水后说:“我喜欢淡淡的矿泉水。”

  ●

  四、变换角度法

  ●

  一些材料作文,往往需要从不同角度对所给材料进行审视,以发现能够打开我们思路的角度。

  例如全国Ⅱ卷:

  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

  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只幼龟是个“侦查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了回来,其它老鹰也跟过来了。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看了这则材料,谁也知道游客是好心办坏事。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无知。如果知道幼龟是“侦察兵”的话,自然也就不会帮倒忙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也不少。文革时期的围湖造田、毁林造田,都是典型。拿现在来说,许多家长不懂教育规律,只抱着为孩子未来着想的美好心愿,对孩子实行棍棒教育,严重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使孩子的身心受到极大伤害。许多地方领导,不懂市场不懂企业,只抱着船大才能抗风浪的观点,盲目要求企业一再扩张,结果使很多企业破产倒闭。

  从成群的幼龟这个角度来说,它们没有对得到的信息进行思考,只是绝对相信,才造成了被老鹰叼走的悲剧。这提示我们,要善于动脑思考,综合考虑各种渠道得来的信息,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如果不是这样,而是听见风就是风,听见雨就是雨,又怎么不会吃亏上当呢?

  从老鹰这个角度来说,为了达到目的,即使遇到了挫折,也不放弃,而是在耐心等待时机。如果被游客赶走就不再前来,那么自然也就不能够捕捉到幼龟了。它们不仅在游客走后又来了,而且还耐心等待,结果抓捕幼龟的机会就来了。这对于我们人类来说,不也是一种启示吗?

  再如北京高考作文题:

  课堂上,老师说:“今天我们来做个小实验。”随后,他拿出一个装满石块的玻璃广口瓶,放在讲台上,问道:“瓶子满了吗?”所有学生答:“满了!”“真的?”老师从桌下拿出一小桶沙子,慢慢倒进去,填满石块的间隙,“满子吗?”学生们若有所思。老师又拿来一壶水倒了进去,直到水面与瓶口持平。“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老师问道。课堂活跃起来。

  一个学生说:“很多事情看起来到达了极限,实际上还存在很大空间。”一个学生说:“顺序很重要。先放这桶沙子,有此石块肯定就放不进去了。”一个学生说:“对,得先放石块。有些分量重的东西就得优先安排。”一个学生说:“也不一定,先沙子和水就一定不行么?”……

  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自定角度,其实前三个学生所说的就都是很好的立意角度。我们如果对其中的一个有深刻的认识,而且手头还有材料,就不妨直接用一用。

  这则材料还说明思维方式很重要,有了独辟蹊径的思维方式,往往看似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还说明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我们想办法,困难总是能够解决的。这两个立意角度也不错。

  再如湖北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你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你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你,你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你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你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你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你与别人如何擦肩而过?你怎么从小贩手中接过找来的零钱?你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你,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展开联想,思考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自选角度,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什么?材料中的八个例子,都小得有些微不足道。可正是这些微不足道,透露了我们思想深处的秘密,这就是我们的修养、道德、文明程度。这么说来,举手投足之间,我们又怎么能不重视?从小处入手,从细节入手,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有修养有道德的现代高素质的文明人。你说是不是呢?

  八个例子,前两个是让我们思考如何对待自然,中间四个是让我们思考如何对待他人,最后两个是让我们思考如何对待自己。三种类型,三个思考角度,从哪一个角度切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都是一片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天地。我们去联想,去思考,写出一篇好文章来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五、关键词句把握法。

  对材料作文来说,有时抓住了概括性极强的词语或句子,也就能够把握命题人的意图,从而顺利确定作文立意。如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0851214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

  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胡锦涛、温家宝等党政军领导人迅速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十多万解放军、武警和公安民警,各省市的救援队、医疗队、工程抢修队迅速进入灾区。港台救援队和国际救援队飞抵灾区。志愿者从四面八方汇聚灾区。救援物资从水陆空源源不断运进灾区。一位中学教师趴在讲台上用生命保护了下面的四个学生。一位失去15个亲人的县民政局长连续指挥救灾五天只睡了七个小时。幸存者的生还奇迹在不断突破,100小时、150小时、196小时……中央电视台24小时播报。191428分举国哀悼。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捐款、献血、义演、关注……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所给的材料说的是什么呢?有两个句子值得我们注意,一是“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一是“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捐款、献血、义演、关注……”。我们想一想,围绕这两条,发生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啊!解放军救援的故事,国际救援队救援的故事,教师用生命保护学生的故事,还有我们捐款、献血的故事等,都值得我们去写。这些故事,都可以写得生动感人,让人激动的落泪。如果写成议论文,应该注意选择那些典型感人的事例,在叙述的时候要饱蘸浓烈的感情,争取在以理服人的同时,以情感人。

  六、换位法。

  如江西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与漫画,按要求作文。

  2007年,洞庭湖大水导致20亿只田鼠大迁徙,所过之处农田一片狼藉。专家认为,田鼠为害之烈,原因之一是人类热衷于吃野味,导致田鼠的天敌(蛇、猫头鹰、黄鼠狼等)数量急剧下降。

  根据上述材料,请你为田鼠或田鼠的天敌代拟一封给人类的信。

  要求:①必须按书信格式作文。②题目自拟。③所有内容必须与给定的材料相关。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

  代拟书信,自然需要换位思考。只有换位思考,才能写得贴切,写得逼真。以田鼠的口吻给人类写一封信。写什么呢?写感谢,感谢人类吃掉了自己的天敌,使自己得以迅速繁衍。要注意,写得越是情真意切,对人类的讽刺意味才愈大愈强。可用正反对比手法来写。写人类没有吃自己的天敌时自己的悲惨处境,写自己的天敌被人类吃光时自己的欢欣鼓舞。不妨用勾勒法,写得形象写得有趣。

  以田鼠的天敌的口吻给人类写一封信。写什么呢?写人类的不理智。因为自己被吃掉,才有了今天这种田鼠泛滥横行的局面。还可以推断,总有一天,田鼠会代人将所有田里的粮食全部吃光,那个时候,人类悔悟也已经晚了。最后要劝人类深刻反省,认识到保护田鼠的天敌,就是保护自己。

  平常写信,都是写给亲戚朋友,也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现在却是以田鼠或田鼠的天敌的口吻来写,我们想,一定能够写得别开生面,让人喜欢!

七、中考语文小说的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

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一、小说的基本知识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一)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故事情节的一般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它是现实生活的提炼,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

  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糅合熔铸而成的,如鲁迅所说:“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环境描写包括历史背景、时代气氛、人物关系、人情风俗以及自然景物等方面。小说人物总是生活于特定环境,环境总是为特定人物服务的。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小说的分类:

  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

  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

  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二、小说的故事情节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常见题型: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用填空的方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面对这种试题,我们该如何下手呢?

  ①对事件的完整叙述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

  ②在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还得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三、揣摩人物形象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人物塑造的方法有:

  ① 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

  ②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即通过他人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

  常见题型:

  (1)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作用;

  (2)直接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XX是个怎样的人)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从五方面揣摩:

  1、重视小说中的人物的身份、地位、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2、在情节发展中分析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形象。

  3、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4、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5、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四、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小说的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常见题型:

  (1)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2)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3)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面对这种题型,我们可从六方面进行思考: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

  2.暗示社会环境;

  3.烘托人物心情,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做到情景交融,能够给人以感染、启发和美的享受。

  4.营造气氛,渲染气氛;

 5.推动情节的发展。

  6.使主题更为突出、深刻。

  五、挖掘作品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常见题型:

  (1)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2)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什么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3)结合全文的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的理解或看法。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二是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人物形象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八、中考语文阅读理解36条知识点,答题方式和技巧

一、两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四、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五、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六、六种病句类型:1 成分残缺;2 搭配不当;3 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4 前后矛盾;5 语序不当;6 误用滥用虚词(介词)

  七、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八、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九、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双关

  十、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十一、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十二、 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三、 记叙线索: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十四、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反面描写

十五、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十六、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十七、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八、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移步换景

  十九、 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思想

  二十、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二十一、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六种形式:1 一般—个别 2 现象—本质 3 原因—结果 4 概括—具体 5 部分—整体 6 主要—次要

  二十二、 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十三、 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十四、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列图表

  二十五、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六、 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二十七、 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称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

  二十八、 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九、 议论文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十、 结构形式: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三十一、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三十二、 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三十三、 引号的作用:1 表引用 2 表讽刺或否定 3 表特定称谓 4 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5 特殊含义

  三十四、 破折号用法:1 表注释 2 表插说 3 表声音中断、延续 4 表话题转换 5 表意思递进

  三十五、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1 表内容省略 2 表语言断续 3 表话未说完 4 表心情矛盾 5 表思维跳跃 6 表思索正在进行

  三十六、其他:

  () 某句话在句子中的作用:

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

  文中: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 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段意的归纳

  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

  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复句关系和常用关联词语:

  并列:既……又……;一边……一边……;不是……而是……

  承接:便;就;于是

  递进:不但……而且……;并且;甚至;更;何况等

  选择:不是……就是……;或者……或者……;要么……要么……;是……还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

  转折:虽然……但是……;尽管……却……;然而;却;只是;不过等

  因果:因为……所以……;既然……就……;之所以……是因为……

  假设:如果……那么……;即使(哪怕)……也……

  条件:只有……才……;只要……就……

九、中考语文备考:语文应考作文发挥技巧

技巧一:拟好抢眼的标题

  郑板桥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文章的标题如同一个人的眼睛,应该有着传神的魅力,画龙点睛的功效。并且,考场阅卷,阅卷老师也往往凭着标题判断你的作文是否跑题,因此在文章拟题上下一番功夫,显得尤为必要。

  好的标题既要显示文章的主旨,又要新颖不落俗套,要做到这两点,方法很多:一、运用辞格例如:《生活的真谛是什么》(设问);《成才全靠父母吗》(反问);《那角落,那学生》(反复);《可乐给你,咖啡给我》(对偶);《朋友,珍重!(呼告);《“成长”有谁听》(通感);《一晌贪欢》(引用)等。二、套用名句这里的“名句”是个宽泛的概念,可以出自古典名著名篇,也可以出自影视剧片名、歌词、广告词等。某省中考作文题为“生活_____”,考生运用套用法写出了如下一些好标题:《生活不相信眼泪》,《生活,要说爱你不容易》等。

  你可以运用制造悬念法、点化诗文歌词法、逆向出奇等等。但无论哪种方法,都必须有来自平时生活学习的积累,积累多了考场上才会产生灵感。因此,平时应注意多阅读报刊,多看电视新闻,有意识的积累一些鲜活的标题,供自己借鉴。

  技巧二:注意选材典型新颖

作文成功与否,关键在于选材是否准确。记叙文更是如此。初中学过的课文数百篇,自己作文几十篇。因此,审题后就可这样去选材:想一想学过的有关课文,写过的有关作文,看过的有关书籍、报刊、电视,听过的有关的广播、故事,读过的有关的同学的作文;想一想周围身边发生过的或亲身经历过的有关事情……这样,作文要写的话就多了。这么多的材料,不是全部派上,而是要精心选择。凡能有力地表现文章中心的典型材料就大胆选取,反之则舍弃。再者,选择的材料还要考虑新颖,与众不同,这样才能得高分。

  技巧三:注意扣题点睛

  考场作文阅卷,时间短,任务重,决定了阅卷老师只能泛读,不能全部精读细看。适应这种阅卷特点,考生应特别注意扣题点睛。在写议论文或抒情散文时,考生应该注意有意识的在文章内容流转交汇之处,不失时机的点明题旨,回扣题意,这样才会大大加深阅卷者对此份作文“中心明确”“中心突出”的印象。写作记叙文或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时,尽管作品的主旨能够暗合题意,但为保险起见,也应该有意识的用明朗的“点睛”之笔来升华文旨,提醒阅卷老师,自己的文章是紧扣题意来写的,避免因含蓄而导致误判。

  技巧四:注意格式字迹,卷面整洁美观

  一篇成功的作文,除了立意深、选材好、语言通畅等特点以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那就是:作文格式正确,字迹工整规范,卷面整洁美观。而那马虎潦草的作文会让评卷者觉得“大煞风景”,也一定不会获得高分。

中考语文各题型答题技巧汇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