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扎实落地

发布时间:2021-09-04

推动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扎实落
作者:李 潘泰萍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8年第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立足我国国情,高度重视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作出了一系列战略性部署,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大意义。这是一项关涉政府、企业、工会和职工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关各方形成合力、协同推进,推动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扎实落地、取得成效。201810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加快建设一支宏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这是一项关涉政府、企业、工会和职工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关各方形成合力、协同推进,推动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扎实落地、取得成效。

一、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中面临的困难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一项涉及政府、企业、工会、职工等相关利益主体的系统工程,在有序推进过程中,每一方的行为都必然会影响其他各方,也可能最终影响整个改革目标的实现。

(一)市场自治背景下政府职能存在边界。作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推动者,各级政府可以从宏观层面进行制度设计和政策主导,在财政投入、政策引导、人才配置等方面发挥统筹调控作用。当前,很多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性不高,尤其是非公有制企业、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着对技能人才“重使用、轻培训”的现象。如何有效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更好地促进企业担负起在培养产业工人中的主体责任,是政府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政府职能而言,提供高质量、广覆盖的职业技能培训,既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成规模培育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显然,这一公共服务的提供需要仰仗政府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进行有计划、有力度的财政投入。从国际发达国家经验来看,职业技能培训一般包括财政投入、就业补助资金、失业保险基金等,相对于发达国家的政府投入情况,当前我国各地政府对职业技能培训的总体投入还有待进一步增加。

(二)不同属性企业行动策略存在差异。对于企业来讲,对职工进行技能培训,意味着会相应增加人力资本投入,具有一定程度的外部性,不同属性的企业在实践中对于职工技能培训的态度存在很大差异。在国有企业,企业很重视并愿意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对职工进行技能培训,但国有企业不同的用工制度导致了不同类型劳动者接受技能培训的机会明显不同。在私营企业,不同程度存在着对职工进行技能培训不够重视或投入不足的现象。一些私营企业主认为职工技能培训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而且担心职工通过技能培训提高技能水平后,更容易出现“跳槽”和另谋高就的情况,因而对职工技能培训持消极态度;而在其确实需要高技能水平员工时,往往倾向于从外面临时“挖”人才,而不是自己培育技能人才;一些小微企业主甚至认为,培训就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此外,由于公共职业技能认定机制不能充分兼顾所有行业生产工艺的差异,无法满足一些使用先进机器设备和先进工艺流程企业的现实需求,致使很多外资企业更倾向于采用企业内部的员工技能培训及评价体系。这样一来,在外资类企业里,企业内技能评价体系与社会公共技能评价机制并不兼容,于是就出现了职工“专业技术很高,却没有正规证书”的情况,职工的专业技能无法得到社会上的制度性认可,也不利于这类技能人才在劳动力市场的合理流动。而且,一旦出现这类企业外迁或停业等情况,这些职工的技能水平就面临再次认定问题。


(三)工会组织在不同层面发挥的作用不同。我国各级工会组织作为产业工人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具有政治立场坚定、广泛联系职工、组织体系健全等独特优势,在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进程中肩负着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从中央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顶层设计来看,全国总工会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协调机制中承担了“牵头”的重任,整合国家发改委、人社部、教育部等政府部门,协同推进此项工作。由于工会组织体制的特点,各级总工会在地方领导格局中话语权有限,导致在发挥牵头作用时“有心无力”。从调研情况来看,在以城市命名的工匠评选培育实践中,各地比较普遍的做法是由人社部门牵头实施,工会则更多扮演参与者的角色。一些地方工会反映,在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实践中,不同程度面临着部门之间职责不明晰、沟通协调不顺畅、调动整合资源能力有限等约束,从而影响了此项工作的整体推进。而在企业层面,技能型人才的管理培训、评价使用、待遇保障、激励机制等主要由企业行政部门来制定实施。企业工会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企业行政,企业工会干部的配备普遍不足,而且兼职居多,受职权、资源、干部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的制约。在此背景下,企业工会虽然可以为企业职工队伍建设作出积极贡献,但无法在职工技能培训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四)职工的理性认知与政策倡导存在一定差距。从笔者在成都、大连、宁波的调研座谈情况看,一些职工自身通过学习提高技能水平的积极性还不是很高,一些职工还有“技能够用就行了”的思想,主动提高技能的意愿不足;很多职工还没有意识到以信息化与智能化为核心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在发生。广大职工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主体,同时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理性主体,往往倾向于遵循理性驱动原则,注重实际利益的获得。如果制度渠道畅通,提升技能有现实获得感,则倾向于积极参与技能培训,提高技能水平;反之,则积极性不高。现在很多企业的制度设计还不能有效激发职工提升职业技能的积极性,职工技能提升和技术晋级与职工的工资增长之间并没有建立起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职工钻研技术、提升技能水平的积极性。

二、深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对策

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需要政府、企业、工会、职工既立足自身,又要放眼全局,积极作为,共同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与改革。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投入、引导和激励作用。第一,应立足我国职业教育相对薄弱的实际,加大地方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建立行业、企业、院校、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积极探索和创新“工学结合”“厂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多种形式的现代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地培养技术工人。第二,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激励企业加大职工技能培训力度。可以探索采用税收豁免、税收抵免、纳税扣除等综合性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的职工培训税收激励。针对小企业职工培训的能力和意愿双不足的问题,可以考虑对小企业的职工培训给予一些特别优惠。对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企业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企业自办培训机构等方面,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给予保障和支持。探索对企业新获得技师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职工、参加新型学徒制培训的新招用及新转岗职工,给予一定的补贴。第三,积极构建新时代“八级工”制度,大力提升高技能人才的公共福利水平。我国曾实行的八级工制度,对职工学习技术、提高技能起到过重要的引导和激励作用。随着大量新技术新工艺的出现,有关部门可以组织各行业制定科学有效的资格认证标准,恢复考试定级颁证制度,建立技术水平与工资待遇相匹配的绩效考核体系,激励职工提升专业技能,培养更多能工巧匠。第四,叫响做实大国工匠,营造崇尚技能、精益求精的敬业风尚。一方面要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社会氛围,让全社会都普遍感受到当技术工人的光荣,让“蓝领专家”“知识工人”成为每一个技术工人的自觉追求,进而引导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形成尊重劳动尊崇技术的社会理念。同时,要加强对产业工人的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教育,让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引导产业工人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勇于创新,争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工。


(二)进一步压实企业在培养产业工人中的主体责任。一是通过政策激励,引导企业加大职工技能培训的力度。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等方式激励企业加大职工技能培训力度;引导企业制定职工技能培养方案,建立职工培训、考核、使用和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着力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同时,要督促企业按月足额计提职工教育经费,并合理配置职工教育经费的使用,确保一线产业工人的培训尤其是技术技能方面的培训。二是通过制度创新,建立企业内自主评价与公共评价衔接机制。探索建立企业内部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结合企业生产和服务实际,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以职工能力、业绩贡献、职业道德为重点的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制度。企业自主考核确定职工技能水平并报相关部门认定后,可以按规定核发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尤其在高技能人才评价认定方面,要给予企业更多的自主权利,鼓励企业充分发挥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培养选拔符合企业发展和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三是通过市场机制,建立高技能人才有序流动机制。可探索建立专业性、行业性的高技能人才市场,专门进行高技能人才的就业服务,为高技能人才在不同单位、不同行业和跨地区流动中的落户、子女上学和社会保险关系提供便利。通过建立高技能人才有序流动机制,持续提升高技能人才价值,倒逼企业切实尊重技能人才,切实提升技能人才待遇,留住人才。

(三)有序彰显工会组织的群众优势。各级地方工会和基层工会要在同级党委领导下,主动作为,努力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发挥工会联系广泛、扎根群众的优势,从源头上参与决策。当前,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的要求,各省市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制定当地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各级工会应充分发挥自身密切联系职工群众的优势,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职工意见,从源头上提出有力度、有分量、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二是积极组织开展岗位练兵、技能比武、职业技能大赛等群众性的劳动竞赛活动,以赛代训,提升职工技能水平,培养锻炼选拔一大批以“大国工匠”为代表的高技能产业工人。深化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开展先进操作法总结、命名和推广,加大对产业工人创新创效扶持力度。三是各级总工会和基层工会要牵头做好劳模和工匠的评选工作,做好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宣传教育工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鼓励企业以高技能人才命名创新工作室、劳模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给予相应的奖励扶持政策,为其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创新提供更多资源支持,使其成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攻关站”、推动企业技术革新的“孵化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练兵场”。四是切实维护产业工人劳动经济权益,推动广大产业工人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各级总工会要积极推进各项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政策的落地,推进跨地区、行业、单位流动的社会保险关系接续顺利实现。各基层工会要确保针对产业工人实施的工资激励计划以及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提取和使用等政策必须通过职代会和工资集体协商、厂务公开等方式发挥职工的民主管理和监督作用,以逐步提高技术工人的收入和待遇水平。建立健全产业工人队伍基础数据库,打造网络学习平台,将产业工人终身学习纳入“互联网+工会”的规划建设中,通过互联网为产业工人提供更多样有效的普惠性服务。

(四)激发职工自觉提高技术技能素质的内生动力。要激发广大产业工人自觉提高技术技能素质的内生动力,让更多产业工人感觉到有出路、有前途、有荣誉、有地位,拓宽技能成才之路。一是加强宣传引导,树立职工技能成才新意识。通过广泛的宣传,让职工理解,只有不断提高自身技能,才能拥有核心竞争力,也才能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以实现体面就业和稳定就业。二是着力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收入水平。改革企业工资分配制度,在企业工资结构中增加体现技术技能价值的工资单元,增加对技术工人的补助和津贴,探索对关键技术岗位、关键工序和紧缺急需的技术工人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年薪制等分配形式,着力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收入水平。在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经济待遇的同时,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和社会待遇,增加技术技能人才的现实获得感,激发职工自觉提高技术技能的内生动力。三是提高职工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增加新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业
态等培训内容,实现劳动者按需自主选择培训项目,推动“互联网+技能培训”新模式,提高职工技能培训的便利度和可及性。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训、评价、使用和待遇相统一的激励机制。

(作者分别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组宣部常务副部长、副研究员,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胡秀荣)


推动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扎实落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