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敏兰《史铁生的幸运与不幸》阅读练习及答案

发布时间:2018-12-25 18:12:33

史铁生的幸运与不幸

黄敏兰

史铁生初回北京的几年,几乎都是在痛苦中挣扎的。希望与绝望、生与死的抉择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人们一般喜欢引用《我与地坛》中的那句名言: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似乎史铁生有着超然于生死的天性。但人们未必知道,他这份迎接死亡的宣言看似洒脱,却是经历了多少痛苦思考才做出的。我不知道史铁生有多少次试图赴死,但我知道他比绝大多数病人都饱受选择生死的折磨。

史铁生回京后立即住进了友谊医院,他是在父亲的搀扶下艰难地走进医院的。当时他曾暗中发誓:要么好,要么死,一定不再这样走出来。没想到一年之后却是被人抬着出院。为什么没治好病也没去死呢?其中原因很多,一是天使般的大夫的挽救。一位王主任和一名护士长两次将他从死神那里抢下来,王主任后来劝他看书,说: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这句话给他指出一条活的路,让他慢慢地做些事,于是慢慢有了活的兴致和价值感。还有就是朋友的支持和帮助,史铁生说:我没死,全靠了友谊。”(《我二十一岁那年》)朋友们鼓励他,不时给他带来欢乐和对新生活的期待。

出院后的史铁生成了待业青年,前途无望;他母亲不甘心放弃,多次尝试为他治疗却均以失败告终,也引起他的烦恼。于是他经常失魂落魄地跑到家附近的地坛公园,不断地思考生与死的问题。地坛的苍凉与宁谧让史铁生躁动的心安静下来,让他暂别外界的纷扰,沉迷于精神的畅想、与大自然的交流。静下心来的他,也能通过观察地坛的人与事思考尘世生活。

更重要的是,在那个洁净的世界里,他找到了灵魂的支柱——上帝(这个概念并非狭义的、具体的上帝”)。他不停地与上帝对话,终于在上帝的感召下,使精神得到升华。不幸的史铁生因幸运地走进地坛而选择了生路。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若换作人潮密集的北海、颐和园等名胜景区,即便有动人的美景,也不能符合史铁生的需要。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

接下来要面对的就是如何活的问题了。这期间他母亲不断到劳动局低声下气地为儿子申请正式工作,但每次都遭遇冷漠的拒绝。不得已他到一家街道工厂去做临时工,工资好像是每月15元,仅能糊口。这种糟糕的境遇让史铁生痛苦不堪。因为他不是一般的病人,而是残疾人;却恰恰又是一个追求崇高感和优美感的人。在当时的中国,人的尊严还是个陌生的字眼,至于残疾人的尊严就更无从谈起。且不说处处遭受白眼是寻常之事,更有人肆无忌惮地当众讥笑、嘲弄他。有人嘲笑他,他说他恨不得抱着炸药包冲过去,与之同归于尽。少数人善意的同情和怜悯,更令有着高贵品格的他难以忍受。找不到正式和体面的工作,只能和一些没文化的老弱病残者为伍,以画彩蛋这种简单劳动为生。从史铁生作品中描绘的阴暗破旧的工作场所、低俗的氛围,即可看出他对自己当时状况的不满甚至痛恨。

为了有尊严地活着,他必须找一个体面的职业。

起初史铁生试图走外语翻译这条路,但是当时的中国尚未改革开放,对外交流没有展开,这条路显然行不通。于是在朋友的劝说下,他改投文学门下: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为什么要写作呢?作家是两个被人看重的字,这谁都知道。为了让那个躲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也稍微有点光彩,在众人眼里也能有个位置,哪怕那时再去死呢,也就多少说得过去了。”(《我与地坛》)

选择了写作的道路是一方面,是否具备写作的能力还没有把握。别人质疑他学历不高,也不像正常人一样可以体验生活,如何能够写作?

幸运的是,上帝给了他超凡的文学天赋:简洁优美的语言、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等一切,再加上对生命、对命运独特而深邃的思考,最终成就了一个伟大作家史铁生。

从知青到画彩蛋的待业青年又到作家,史铁生的命运有着巨大的改变。命运让他去思考命运,苦难驱使他去回味苦难。

(选自《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依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史铁生的性格特点。

【答案】超然洒脱,善于思考;敢于同不幸的命运进行抗争;追求崇高感和优美感(坚定地维护个人的尊严);有超凡的文学才能。

黄敏兰《史铁生的幸运与不幸》阅读练习及答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