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 嗽 散

发布时间:2011-06-16 22:32:44

——《医学心悟》方

程国彭,可治新久咳嗽,无论外感内伤皆可用之(阴虚肺燥以致咳嗽或咯血者忌用)原文:

桔梗(炒)荆芥 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二斤,甘草(炒)十二两,陈皮(水洗去白)一斤

共为末。每服三钱,开水调下,食后临卧服,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

予制此药普送,只前七味,服者多效。或问∶药极轻微,而取效甚广,何也?予曰∶药不贵险峻,惟期中病而已,此方系予苦心揣摩而得也。盖肺体属金,畏火者也,过热则咳;金性刚燥恶冷者也,过寒亦咳。且肺为娇脏,攻击之剂既不任受,而外主皮毛,最易受邪,不行表散则邪气留连而不解。经曰∶微寒微咳。寒之感也,若小寇然,启门逐之即去矣。医者不审,妄用清凉酸涩之剂,未免闭门留寇,寇欲出而无门,必至穿逾而走,则咳而见红。肺有二窍,一在鼻,一在喉。鼻窍贵开而不闭,喉窍宜闭而不开。今鼻窍不通,则喉窍将启能无虑乎?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宜其投之有效欤?附论于此,以谘明哲。

现代研究经验:

★●止嗽散见于清代名医程钟龄所著《医学心悟》中。为了说明本方能用于各种外感咳嗽,有必要对其药物功能做一简介。

方中紫菀、百部,性均温润,紫菀味苦辛,百部味苦甘,皆入肺经,二药性微温而不热,润而不寒,可理肺止咳,新久咳嗽均能使用。白前与桔梗性平相同,都有辛味,但白前有甘味,桔梗兼苦味,桔梗能宣达肺气而利膈,白前能下气开壅而止嗽,同有辛味上升,甘苦下降的作用,不论寒咳热咳均能应用,以上四味为本方主药,因其有升有降,有出有入,故能调整气机升降失常;

方中另有橘红祛痰化湿,荆芥散风疏表,甘草缓急止嗽。由于本方具有温而不燥、润而不腻、苦不过寒、辛不过热等特点,因此,对于肺的宣散肃降、气机升降失常所致的咳嗽,都能使用。

临床上,对于风寒咳嗽,用止嗽散治疗,可在原方中加苏叶、防风等辛温发散之品;

对于风热咳嗽,用止嗽散治疗应当减小紫菀、百部的用量,加入桑叶、菊花、薄荷、瓜蒌皮等辛凉清解化痰之品,以加强本方散风清热、止咳化痰之力。

对于湿热所引起的咳嗽,用止嗽散治疗,当减去辛温发散之荆芥,加入前胡、佩兰、菖蒲等化湿止咳,滑石、薏苡清热利湿。

对于燥热咳嗽,用止嗽散治疗,也应当减去辛温之荆芥、橘红、白前,加入辛凉甘润之桑叶、沙参、麦冬、知母、元参、梨皮等以滋阴生津润燥,加川贝以润肺止咳。

还有些咳嗽病例,时经多日,咳仍不止,咯痰不爽,喉中发痒,痰白而粘,治疗时只需要在止嗽散中加杏仁、贝母润肺降气就可以了。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各型外感咳嗽,均能以止嗽散为主方加减来治疗。但是,应该指出,无论是哪一种外感咳嗽,都以宣通肺气,疏散外邪为主。所以,在用止嗽散时,必须根据具体病情,适当调整,特别是在咳嗽初起之时,更要注意。

★●我用中医治疗咳嗽经验介绍:无论治疗哪种咳嗽,以《医学心悟》中的止嗽散根据不同病情随症加减,取得极好疗效。

基本方药:陈皮   白前  紫菀  贝母   百部 甘草   桔梗   冬花  杏仁

咳嗽初起加前胡、桑白皮、枇杷叶;咳嗽后期多气阴两虚,加黄芪、五味子。

若咽痛喉燥,鼻流黄涕,头痛身热,痰黄黏稠,舌红,苔薄黄,脉浮数,加黄芩、菊花、桑叶、鱼腥草;

若兼干咳喉痒,咽痛,唇舌干燥,痰少,不易咯出,舌红少津,脉浮数或细数等燥热症,加北沙参、知母、地骨皮;

若兼鼻塞流清,痰白稀,恶寒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等风寒症,加细辛、防风、桂枝、麻黄、生姜;

若兼久咳痰多,痰白而稀,胸脘作闷,胃纳呆,大便时溏,苔腻,脉滑属痰湿壅盛,加苏子、莱菔子、云苓、法夏;

若兼咳引胸胁作痛,上气咳逆阵作,干咳无痰,咽干,口燥,舌苔薄黄,脉弦数为肝火犯肺之症,加山栀子、黄芩、瓜蒌皮、知母、僵蚕;

★●张景岳曾提倡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之说,认为风邪挟寒致咳嗽者占多数。现在正值隆冬季节,今年的冬天分外寒冷。笔者在社区服务中心接诊大量因外感风寒所致感冒继发咳嗽者,许多患者并未达到肺痈的程度,但每日咳嗽困扰着他们,有时会迁延很长时间。笔者用止嗽散加减治疗,每每奏效,现将心得论述如下。

    1  风寒初起,重用辛温解表药

    《医学心悟·咳嗽》中提到风寒初起,头痛鼻塞,发热恶寒而咳嗽者,用止嗽散加荆芥、防风、苏叶、生姜以散邪

    2  清热解毒为必选

    外感风寒所致感冒继发咳嗽,用现代医学解释为外受感冒病毒侵袭,人体抵抗力低,继发呼吸系统细菌感染所致。按照中西医结合的思想,选用具有抗感冒病毒、细菌的药物如: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鱼腥草、大青叶、板蓝根。

    3  与时俱进,多考虑寒包热

    现在的北方居民,冬季大多居住在安装暖气的楼房中,很容易燥热上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常抵御不住美味酒食的诱惑,易助湿生热;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难免会精神紧张,情绪郁闷,气郁化火;以车代步,体力活动减少,日久气血运行不畅而致体虚。在体虚,体内有热邪的情况下,外出着衣不慎,感受风寒,很容易出现所谓寒包热症,即外感风寒,内有里热症的咳嗽。适当选用黄芩、生石膏、知母、桑白皮、地骨皮、前胡、丹皮,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是治疗此症的最佳选择。

    4  咳嗽有痰,慎重问诊

    若痰色白为肺寒,选冬花、杏仁、干姜、半夏、厚朴;痰色黄为肺热,选浙贝母、桑白皮、地骨皮、知母、生石膏、黄芩;痰量多为湿邪重,加厚朴、茯苓、白术、半夏;痰量少、质粘稠,不易咯出或干咳无痰,为阴虚,加知母、麦冬、生地、百合;痰有咸味,为肾气虚,加枸杞子,山茱萸、党参、黄芪。

    特别提出的是,咳嗽有痰者,一定先要用药将痰排出,痰排出后会加速病情好转。有的患者服药后,咳嗽量增多,误会用药错误使病情加重,故应事先向患者解释清楚。另外,咳嗽痰多,尽量避免使用黄芪,忌服粘腻食品,以防助湿,有碍痰的排出。甘草、百部、苦杏仁的药理作用中有降低呼吸中枢兴奋性,抑制咳嗽反射,有碍于痰的排出,所以咳嗽痰多时,避免使用,止咳作用可用冬花、紫菀、前胡、白前替代。

    5  体会    冬季外感咳嗽用止嗽散以汤剂形式加减治疗,一般需312剂痊愈。笔者观察只要辨证正确,用药恰当,效果颇佳,比单纯用西药抗菌、抗病毒的输液治疗效果要快。缺点是有些清热解毒药味道太苦,难以下咽。若畏苦药者,小儿患者服用,应适当把味道太苦的药物替换掉。因苦杏仁药效成分中含苦杏仁苷,经口服,在下消化道分解后产生少量氢氰酸,能抑制咳嗽中枢,为有效成分,也是有毒成分,所以小儿患者应该慎用,尽量用其他药物替代。体虚及老年患者,注意病愈后的后期调养,以补肺脾肾气阴为主,选药要少而精。

★●【儿科剂量】:桔梗4  荆芥4   紫菀4   百部4   白前4   生甘草1.5   陈皮2

用法:共研细末,每服9克,食后,临卧时开水调服,初感风寒者,用生姜汤调下。

功效:调肺下气,止嗽化痰。适应症:诸般咳嗽,不论新久。禁忌:阴虚肺燥以致咳嗽或咯血者忌用。

方义:本方是程钟龄氏所创订的一张经验方,对于多种咳嗽都有良效。方中桔梗苦辛微温,能宣通肺气,泻火散寒,治痰壅喘促,鼻塞咽痛。荆芥辛苦而温,芳香而散,散风湿,清头目,利咽喉,善治伤风头痛咳嗽。紫菀辛温润肺,苦温下气,补虚调中,消痰止渴,治寒热结气,咳逆上气。百部甘苦微温,能润肺,治肺热咳呛。白前辛甘微寒,长于下痰止嗽,治肺气盛实之咳嗽。陈皮调中快膈,导滞消痰。甘草炒用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所以-程氏说: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宜其投之有效欤!”但阴虚肺燥之虚损咳嗽,则非其所宜,这在临症时须加辨别。

近人聂云台氏用本方诸药各30克,研末(均生用,不炒),另加生萝卜子60()批杷叶(去毛,包)30克煎汤,滤去渣取汁,再加生萝卜汁60克,共和调药粉为丸(酌加炼蜜更好),每丸如弹子大,约重8克,每服1粒,小儿减半,早晚各一次,开水化服。这对各种咳嗽奏效更好,诚如聂氏所说:从此用无不效,风寒痰热皆宜。编者曾多次制用,收效颇为满意,病者亦称道不置。这是在程氏制方的基础上有了改进,值得推广应用

★●止嗽散出自《医学心悟》,为治风痰咳嗽之主方,具有止咳化痰,疏风宣肺之功。笔者自20022006年应用该方加减治疗外感咳嗽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所治108例均为近年来本院中医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8例,女32例,男26例,年龄1567岁,平均46.5岁。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17 65岁,平均43.5岁。两组病人基本症状:咳嗽、咳痰、咳痰不爽、咽痒,证属风痰咳嗽。

 基本方 紫菀、 百部、 款冬花、 陈皮、 白前、 桔梗、 荆芥各10g,  苏子、 白芥子、 莱菔子、 炒杏仁各12g,半夏6g,炙甘草6g  随证加减兼风寒表证加防风10g,荆芥10g,连翘10g;兼风热表证加柴胡10g,黄芩10g,金银花10g;咽痒咽干加生地10g,蝉衣10g,麦冬10g;咽痛加牛蒡子10g

治疗组均用止嗽散加味治疗,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ml,2次服下,6剂为1个疗程。对照组口服止咳糖浆,青霉素480u加入0.9%生理盐水静滴,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

 结果

 疗效标准两组用药1个疗程后,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咳嗽及临床体征消失,咳嗽两周未发作;好转:咳嗽减轻,痰量减少,咽喉部症状减轻;未愈:症状无明显改变。

 疗效观察治疗组治愈23例(40%),好转32例(55%),未愈3例(5%),总有效率95%;对照组分别为18例(36%),22例(4%),10例(20%),总有效率72%,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病案举例 患者,女,30岁,恶寒发热2周,近日恶寒发热减轻,咳嗽、 咳痰、 痰少难咳,咽干咽痛、 胸痛不适,舌淡苔薄白,用青霉素480u加入0.9%生理盐水静滴2周,咳嗽症状无明显改善,故求服中药,证为风寒袭肺,肺气不宣,治以疏风宣肺,止咳化痰,方用止嗽散加味:紫菀10g,百部10g,款冬花 10g,陈皮10g,白前10g,桔梗10g,荆芥10g,苏子10g,白芥子10g,莱菔子10g,炒杏仁6g,半夏6g,炙甘草6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100ml,每日3次,服6剂诸症大减,再服上药5剂,诸症悉除。

 讨论 感冒后咳嗽不愈是临床上常见病,中医学则认为是指患者不慎触冒风寒或受凉而罹患感冒,经治疗外感表证除而遗留咳嗽久而未愈的一种疾病,属于中医之外感咳嗽的范畴,该病一年四季皆有,约占肺科门诊患病人数的60%。咳嗽为临床常见病症,多由风寒或风热之邪袭肺,致肺失宣降而咳。而肺为娇脏,易受外邪,故咳嗽咳痰 ,中医治疗宣肺化痰,止咳。而止咳散出自程钟龄《医学心悟》,其中紫菀、百部味苦而性温润,皆入肺经,均有下气化痰,理肺止咳之功,此二味温润不燥,均能止咳化痰,新久咳嗽皆宜,是君药。桔梗开宣肺气而化痰,白前降气祛痰而止咳,辅助君药,以调理肺气,止咳化痰,荆芥疏风解表,甘草、桔梗利咽止咳,调和诸药为佐使,加之三子养亲汤降气化痰,诸药相合,使邪散肺畅,气顺痰消,诸症自除。正所谓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虚,大有启闭逐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

★●止嗽散加味治疗剧咳、久咳45

资料与方法本组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所致剧咳、久咳45例中,年龄475岁,平均年龄28岁。病程最长2个月,最短5天,平均12天。胸部X线显示肺炎6例、支气管炎28例。45例均经运用抗炎、止咳药物治疗无效而来诊。临床表现为咳嗽频作,或有阵发性痉咳,喉痒、有痰或无痰,恶风发热不显。

治疗方法:以止嗽散(紫菀、百部、桔梗、荆芥、白前、甘草、陈皮)加杏仁、仙鹤草为基本方,风寒加苏叶、生姜;风热加桑叶、连翘、薄荷;风燥加沙参、玉竹、枇杷叶;风痰加胆南星、天竺黄、冬瓜仁;湿盛加半夏、茯苓、橘红;肺虚加太子参、百合;肾虚加仙茅、核桃肉;胸痛加郁金、枳壳、旋覆花。

疗效标准:①显效:服药2天迅速缓解症状,咳嗽基本消失,有X线病变者一周后病灶吸收。②有效:服药1周症状好转,咳嗽明显减轻,有X线病变者未完全吸收。③无效:临床症状稍有好转或未改善,有X线病变者无吸收。 结果显效30例(66.7%),有效14例(31.1%),无效1例(2.2%),总有效率97.8%

  讨论肺主气,司呼吸,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医学心悟》曰:盖肺体属金,畏火者也,过热则咳;金性刚燥恶冷者也,过寒亦咳。且肺为娇脏,攻击之剂既不任受,而外主皮毛,最易受邪,不行表散则邪气留连而不解。止嗽散即出自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第三卷:咳嗽门》。方中紫菀、百部味苦甘,其性微温而不热,润而不寒,皆可理肺止咳而为主药。白前祛痰止咳、桔梗升提肺气,共为辅药。荆芥祛风解表、通窍利咽为佐药,陈皮、甘草和中缓急止咳为使药。《医学心悟》谓之曰:诸药合用,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今加入杏仁降气止咳平喘,配桔梗一升一降,以恢复肺气的肃降与宣通功能而使咳嗽能止。《本草从新》曰:杏仁,辛苦甘温而利,有小毒,泻肺降气,行痰解肌,除风散寒,利胸膈气逆,通大肠气闭。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杏仁所含苦杏仁苷,在体内缓慢分解,逐渐产生微量的氢氰酸,对呼吸中枢有镇静作用,而收镇咳平喘之效。一般用量为310g,过量则可导致中毒,致呼吸麻痹而引起死亡。仙鹤草既可宣肺驱邪,又可止血宁络,曾有报道治疗剧咳、痉咳效果明显。仙鹤草又能收敛肺气,使其不因久咳而耗散,对久咳虚咳亦堪称良药。现代药理表明:仙鹤草主要含有仙鹤草素、仙鹤草内酯、鞣质(焦性儿茶酚鞣质、没质子鞣质)等。一般用量为3050g水煎服。民间也有用仙鹤草0.51两煎服,每日1剂,连服57天,对流感伤寒型的钩端螺旋体病有一定预防作用。以上二药加入止嗽散中,增强了宣肺化痰、理气止咳之功,再随症予以加减,更能切中病源、标本兼治,而咳嗽速除。

★●止嗽散治疗外感咳嗽268 (山西省交城县天宁医院,030500) 2006-11-07 )

外感咳嗽多见于呼吸道感染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初期儿童及成人均易发病, 一年四季都

可发生,尤春秋两季多发。

笔者在临床上运用《医学心悟》所载的止嗽散加减治疗外感咳嗽.取得了满意疗效,兹舟绍如下。

一般瓷料: 268例患者,其中儿童156例,男88倒,女68例;成人112例,男62例,女50例。年1l2岁、4050岁发病率较高。

诊断依据:症状频咳,无热或低热.鼻塞,流涕.流泪,食欲减退,白天较轻,夜晚较重。体格检查;扁桃体和咽部充血,两肺呼吸音粗,或有千性啰音。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高,少数偏低,胸片或胸透大部分为肺纹理增粗.或有肺门阴影增大。

治疗方法: 止嗽散加减方药物组成:荆芥9l2g桔梗810g.紫菀1020g.白前1015g,百部15g,陈皮1 0l5g,金银花101 5g,连翘810g,杏仁10l5g,浙贝母5-10g,款冬花1015g,每日1剂,水煎服每次200ml,每日2次。儿童可根据不同年龄酌减剂量,服用方法为少量多次给药,每次5ml ,每日5- 8 次.随证加减: 头痛鼻塞恶寒,加防风、紫苏叶、桂枝、生姜等药以散寒止咳. 头痛微恶寒发热,口苦,咽痛,黄,舌质红,脉浮数,加桑叶、板蓝根、山豆根、黄芩栀子、牡丹皮。 肺火咳嗽,千咳少痰,去荆芥、陈皮,加桑白皮、全瓜萎、批把叶以清肺润肺化痰止咳. 湿中阻,咳嗽痰多,口淡,纳减.脚闷泛恶.舌苔白腻,脉浮滑者.加半夏、茯苓、紫苏子以祛痰止咳.

治疗结果: 1—3日治愈 143 例. 4 6 日治愈 106 7 9 日治愈 19 例,总治愈率92.2 %

讨论止嗽散主治风邪犯肺.咳嗽咳痰不爽,咽痒.或微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具有止咳化痰、宜肺疏表的功效。方中枯梗、白前开宣肺气,祛除涎.紫、款冬花、百部润止咳.荆芥疏风解表,风寒风热均可应用,浙贝母、陈皮润肺止咳,化痰,开郁散结.杏仁治疗外感风寒咳嗽喘满痰多最宜,金银花、连翘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作用。本方温润平和,散寒而不助热,疏寒而不伤正,故为一般感胃咳嗽的有效方剂。

★●(甘肃中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摘 : 从风寒、风热、肺热、痰浊、郁火、肺痨咳嗽的发病机理入手,探讨止嗽散的治疗机理,对临床有一定指导作用。   止嗽散方出清代程国彭的《医学心悟》,可治新久咳嗽,无论外感内伤,皆可用之。该方药极轻微,而取效甚广,确为临床治咳良方,辨证加减运用,常能获得满意的疗效,为临床治咳的常用方之一,现就其应用体会略陈如下。

  1 宣散并温润,主治风寒咳嗽

    《医学心悟咳嗽》指出:“风寒初期,头痛鼻塞,发热恶寒而咳嗽者,用止嗽散加防风、紫苏叶、生姜以散邪,说明本方主治风寒咳嗽。本方多用于风寒咳嗽后期,风寒表证不著,或有轻微恶寒,或咽痒则咳,咳痰不爽,痰白或粘,舌苔薄白,脉浮者为宜。应用时,一般以橘红易陈皮,橘红化痰止咳,且对咽痒而咳者效果较好。若表寒仍较明显者,加紫苏叶、防风;表寒甚者可适加麻黄;咳重加杏仁,与桔梗、白前配合,宣降并用,使肺气得畅。方中紫菀化痰止咳,温而不热,润而不燥,不论新久、寒热之咳皆可用之。偏于风寒者尤为适宜,其长于化痰,止咳力缓,无敛邪之弊。若咳久不愈,可酌加款冬花,其止咳之力较强而化痰之力较缓,与紫菀相伍,增强止咳化痰之功。若痰较多者,加茯苓、苏子。兼气虚者酌加党参益气。若风寒咳嗽郁久有化热之征,酌加黄芩或青黛以清肺。

病例1: 苏某,男,31岁,1999125来诊。自述半月前患感冒,恶寒,周身酸痛,咽痒,咳 嗽,自服感冒药,症状减轻,但咳嗽至今。现症:时时咳嗽,咳而不爽,咽痒则咳,昼夜咳嗽无明显区别,痰白量不多,胸闷不适,有时微寒,乏力,苔薄白,脉稍浮而弦。辨为风寒咳嗽,由于肺气失宣,气逆而咳,咳久兼肺气不足。治拟宣肺散寒,化痰止咳之法,兼益肺气。方用止嗽散加减。处方:桔梗15g、炙紫菀20g,荆芥10g、制百部15g、橘红10g、白前10g、杏仁15g、枳壳10g、炙款冬花10g、党参15g、炙甘草6g3剂。3日后复诊,自述服药2剂后咳嗽明显减轻,3剂尽已基本不咳,胸闷减轻,咽部时痒。上方再进4剂而愈。

   2 宣润配辛凉,用治风热咳嗽

    本方温润平和,不寒不热,因此,适当加减也可用治风热咳嗽,但适宜于风热咳嗽表证不著,咳甚而频者。使用该方主要在于取其宣润及化痰之功,要在宣畅肺气,润肺化痰。应用时去荆芥,白前易前胡;有表热者加牛蒡子、连翘;咳重加杏仁;痰粘或黄而难以咳出者加浙贝母、瓜蒌;咽红而痛者加板蓝根、射干;阴伤舌红、口干者加沙参。

    病例2: 患者黄某,女,22岁,2000924来诊。自述1月来反复感冒,1周前又时有发热,头昏,周身酸痛不适,汗出,咽痒,咳嗽频作,痰黄而粘,纳差。查:咽红,舌尖偏红,舌苔薄黄,脉浮稍数而无力。初辨为外感风热,肺失宣肃。拟辛凉解表、宣肺止咳之法。处方:金银花15g、连翘15g、牛蒡子10g、黄芩10g、桔梗l0g、前胡10g、浙贝母10g、瓜蒌皮15g、蔓荆子10g、羌独活各10g、焦楂曲各10g,生甘草6g3剂。服药3剂后已不发热,头昏、周身酸痛消失,但仍咳嗽,痰粘稍黄,量不多,咽痒稍红,有汗,口干,舌尖稍红,脉稍数无力。证属邪热蕴肺,失于宣肃,伤及气阴。拟宣肺清热、化痰止咳之法,兼以益气养阴。处方:桔梗15g、炙紫菀15g、制百部15g、橘红10g、杏仁15g、浙贝母10g、瓜蒌皮15g、牛蒡子10g、沙参15g、生黄芪15g、生甘草6g3剂。3诊时,咳嗽基本消失,痰少,纳差,活动易汗出,口干,舌尖稍红,脉弱无力。上方减牛蒡子,加麦冬15g,继服调理。

  3 宣润伍清透,可治肺热咳嗽

    止嗽散并非直接用于肺热咳嗽治疗的主方,但肺热咳嗽存在肺气失宣,郁而生热,可取本方宣降之功,透解邪热,且润而不伤津液。肺热灼津为痰,肺郁不宣则津液失于敷布而为痰,本方可宣肺化痰。因此,稍作调整,可治肺热咳嗽。应用时去荆芥、白前,加青黛、黄芩等品以清肺热;咳重加前胡、杏仁;痰黄而粘者加浙贝母、瓜蒌清肺化痰散结;咽红而痛者加牛蒡子、蚤休、射干。

    病例3: 金某,女,19岁,1998215来诊。主诉发热、咳嗽1月余。1月前着凉后出现发热,咳嗽,经输液治疗2周,发热始退,但频咳不已。又服中西药物治疗2周,咳嗽仍无好转,胸透无异常。余诊时翻阅前医所用方药,多为银翘散、桑菊饮加清热解毒之品。经仔细询问,患者初病,恶寒发热,无汗,咽不痛,咳嗽咯吐稀薄白痰,且其体质偏弱,病由感受风寒所致,咳嗽证属风寒。前治以大量抗生素及清热解毒之品施治,未有及时发散宣肺,以致阳气被郁,肺气闭而不宣,气逆而咳。目前,咳频不分昼夜,痰少而粘,色稍黄,脉弱稍数。辨为风寒郁肺化热。治拟宣肺清热、化痰止咳之法,以止嗽散加减。处方:桔梗15g、炙紫菀20g、制百部15g、橘红10g、前胡10g、浙贝母l0g、青黛10g(包煎)、木瓜10g、生甘草6g2剂。服药后,其母告知咳嗽已明显减轻。2剂尽,又服上方3剂,咳嗽痊愈。

    4 温宣重化痰,可愈痰浊咳嗽

    《医学心悟咳嗽》指出:“若湿气生痰,痰涎粘稠者,用止嗽散,加半夏、茯苓、桑白皮、生姜、大枣以祛其湿。本方加减可用治痰浊咳嗽。临床症见咳嗽痰多色白,胸部满闷不适,舌苔白而偏腻,则可选用。应用时,本方去荆芥,加半夏、茯苓、枳壳,即本方合用枳桔二陈汤,宣畅肺气,燥湿化痰。若痰湿咳嗽日久,脾失健运,出现食少便溏,腹满,倦怠乏力,可遵《医学心悟》之说,合用异功散施治。

    病例4: 王某,男,15岁,1985412由其母带领来诊。患者素体较弱,平时食纳欠佳,易于感冒。去冬因着凉感冒而咳嗽,经治感冒症状消失,但反复咳嗽,时轻时重。目前,仍时发咳嗽,痰多色白,胸部满闷不适,纳差,活动易汗出,舌淡,苔白偏腻,脉缓无力。辨为痰湿蕴肺兼脾虚。先拟化痰宣肺止咳之法,方用止嗽散加减。处方:桔梗10g、炙紫菀12g、制百部10g、橘红10g、白前10g、茯苓15g、清半夏l0g、枳壳l0g、焦楂曲各l0g、炙甘草6g3剂。复诊时其母告知药后咳嗽加重,咳痰增多。予谓此属用药后的正常反应,嘱依前方再进3剂。又服2剂后,咳出大量白粘痰,其后咳嗽明显减轻,偶有几声。遂合健脾之法继续调理。处方:桔梗10g、炙紫菀12g、制百部10g、橘红10g、白前10g、茯苓15g、白术10g、党参10g、焦楂曲各10g、炙甘草6g,继服善后。

   5 宣润兼调气,适于郁火咳嗽

    《医学心悟咳嗽》指出:“若七情气结,郁火上冲者,用止嗽散,加香附、贝母、柴胡、黑山栀。郁火主要是指肝郁化火,上逆侮肺,肺失宣肃而致咳。止嗽散宣降肺气,润肺化痰止咳,并无清泄郁火之功,但肺气得以宣降,则郁火可泄,此为治疗郁火咳嗽的前提,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减。应用时减荆芥,加青黛、 子、黄芩清泄肺热、郁火;痰粘加浙贝母、瓜蒌、海浮石、合欢皮。

    病例5: 魏某,女,48岁,1989827来诊。自述咳嗽40余日,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咳时痰少而粘,色微黄,胸胁满闷,眠差多梦,有时烦躁,食欲不振,口干口渴,舌质偏红,苔薄黄,脉弦而细。辨证属肝郁化火,上逆犯肺,失于宣肃而致。治拟清肝润肺、化痰止咳之法。以止嗽散合黛蛤散加减。处方:桔梗l0g、炙紫菀15g、制百部20g、橘红10g、浙贝母10g、瓜蒌皮15g、青黛10g(包煎)、海蛤壳15g、合欢皮15g、枳实10g、制枇杷叶6g、生甘草6g5剂。92复诊时,自述咳嗽减轻,咳痰减少,但仍有少量粘痰滞于咽部,咳而不爽,痰色白,舌偏红,舌苔微黄,脉弦细。继以上方加郁金10g,又服10剂,咳嗽、咯痰渐愈。

  6 润肺且杀虫,亦治肺痨咳嗽

    《医学心悟咳嗽》指出:“若肾经阴虚,水衰不能制火,内热,脉细数者,宜朝用地黄丸滋肾水,午用止嗽散,去荆芥,加知母、贝母以开火郁,仍佐以葳蕤胡桃汤。这说明本方适当配伍加减,亦可治阴虚咳嗽。因方中百部可润肺止咳,又可治痨杀虫,故止嗽散也可用于治疗以咳为主症的肺痨。肺痨以阴虚为主或气阴两虚证均可以本方加减施治。应用时去荆芥、桔梗,加沙参、麦冬、黄精、百合等滋阴润肺之品;咯痰而粘者加贝母;痰粘而黄者加黄芩;痰少咳重者加五味子或乌梅;手足心热者加知母、地骨皮。

    病例6: 祁某,男,32岁,1976523来诊。自述2个月前,因反复咳嗽,有时痰中带血,经某医院胸透检查诊为肺结核,服用雷米封等抗结核药物治疗,症状好转,但仍反复咳嗽,干咳少痰,有时胸痛,纳差乏力,手足心热,舌质偏红,边有齿痕,脉细无力。辨为肺痨气阴两虚证。以止嗽散合沙参麦冬汤加减。处方:制百部30g、炙紫菀15g、橘 10g、白前10g、川贝母15g、黄精15g、沙参15g、百合15g、麦冬15g、地骨皮15g白扁豆15g、炙甘草6g。服药6剂后,咳嗽逐渐减轻。上方又服10剂,咳嗽已止。继用抗结核药物,配合中药益气养阴之品兼治,半年后复查,病灶已愈。

    止嗽散能用于多种咳嗽的治疗,主要在于该方温润平和,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又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本方用药充分注意到肺为娇脏的生理特性,治疗在于顺应并恢复其生理功能,故取效甚广。开宣肺气以桔梗,降气化痰用白前,升降相伍;紫菀化痰止咳,温润不燥;百部润肺,化痰止咳;陈皮易橘红化痰作用较好;甘草调和诸药。《医学心悟》曾两处提到治疗风寒咳嗽以该方加荆芥,似原方应无荆芥。正因为该方具有宣降肺气、润肺化痰止咳之功,且性味平和,故可以之为基础方,稍事加减调整,便可用于风热、肺热、痰浊、郁火、肺痨阴虚等咳嗽的治疗。不论施于何证,该方体现的宣、降、润、化之功不可变,再结合病证性质,或散风热,或清肺热,或重化痰,或泄郁火,或润肺养阴杀虫,以适应不同咳嗽的治疗。

★●止嗽散跟杏苏散(幼儿) 在功效上有什么差别??是都针对咳嗽有痰的吗?该如何在症状上做选择呢?

答:止嗽散功效是宣利肺气,疏风止咳用于新久咳嗽都可以但就是阴虚咳嗽不行

杏苏散(幼儿)功效是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用于外感凉燥

我的经验是现在秋天当小朋友咳嗽怕冷汗出不多痰少稀咽干微红我会用杏苏散五天五天后症状多会解决,但如果症状没有完全解决,就还要临诊辨证,不可以长期吃杏苏散

而止嗽散的治疗范围比较广可用于痰比较多时的上呼吸道感染服药的时间也可以长一点

但如果小朋友咳嗽很久都没有好,一定要带去医师那看看我之前强调过,引起咳嗽不是只有肺的问题鼻子咽喉的问题都可引起咳嗽甚至胃的问题也会引起咳嗽

★●方剂笔记——止嗽散证

两点意义:一、此方本身名气很大,为治疗外感咳嗽之基础方、常用方,加加减减可以治疗各种各样的外感咳嗽,其制定者程仲龄说可治诸般咳嗽,但不能误解为只要是咳嗽就能用之,同样须有个辨证论治的前提。二、此方反映了肺脏的生理特点和用药特点——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伤难愈,用药应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治疗肺病要照顾此点并针对性地用药。

    病机——风邪犯肺、肺气不宣证。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外感风邪,或解表不彻,或不药而愈——表邪未尽——微有恶风发热、咳嗽咽痒、咯痰不爽、舌苔薄白、脉浮缓。

    本证所云外邪有不明显和较明显两种情况。程仲龄《医学心悟》中的咳嗽门伤寒门皆用到此方,所差仅荆芥一味,此为动态的辨证和使用过程也。原方治风寒证(主为风邪、寒不重)经过一段时间后外邪大部分已解除了,但还有一小部分外邪存在,造成表邪未尽之因,或为解表不彻,或为不药而愈。解表不彻乃所用解表药的发散力不够,散了一些还剩一些,解表不彻底。不药而愈者,感冒以后如有些年轻人想抵抗一下、拖一下,人体正气奋起抗邪,过了几天,鼻塞流涕等感冒症状好些了,看起来是不药而愈了,实际上是仅部分表邪受到正气的抵抗被祛除了,但外邪所引起的肺气不宣未得到改善,且仍残余一定表邪,故可还兼有一点微微恶风发热的症状。伤寒门云可微有恶风发热、有表证加荆芥,咳嗽门云可没有表证。微有恶风发热、咳嗽咽痒、咯痰不爽者,肺气不宣还在也,但未强调痰多,肺气不宣后津液凝聚,亦可产生一些痰,肺宣降失常,故咯痰不爽,但量不多。苔薄白、脉浮缓,仍为表证后期解表不彻或不药而愈,以肺气不宣为主,没影响整体气化,故舌脉变化不大。

    止嗽散之治风化痰系针对其症状里的咽痒咳嗽而言,痒者风也。感受风邪后,虽经解表但解表不彻,外来风邪未尽、然已不多。此证由外感风邪引起,从症状上之咽痒咳嗽可判断之,本身也兼有一定的表证,故放于解表剂中,性质为辛温解表、略偏温也,原书用散剂。

    程种龄此人有很多特点,他很重视中医理论的研究,特别在理论总结归纳方面作了很多工作,如中医里著名的病机中的八纲、治法中的八法就是此人总结归纳出来的,是一位名符其实的理论家。《内经》里提出的是大的原则和治法;仲景建立了以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为主的辨证论治体系,奠定了中医临床的基础;到程仲龄这里,他在理论总结归纳上为后人的学习创造了很多条件,如今中医病机八纲、治法八法都很重要也。此人又是一个临床家,他在临床中很喜欢研究一些共性规律,《医学心悟》中有很多好方子,后人在临床上用起来都行之有效,本方就是其中很典型的一张方。程仲龄生活在清代前半期,满人刚刚入主中原,政权尚不稳定,很多地方都在闹起义,大半个中国都处在兵荒马乱之中,局势动荡不安,统治集团内部争斗不断,广大老百姓流离失所,许多人患病以后常得不到及时治疗——身处乱世,保命尚且不易,还何谈治病。程仲龄在临床观察中遇到很多病人感冒以后遗留下来咳嗽,感冒可以不药而愈,拖一拖好了,但咳嗽延续很久,迁延不愈。他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通过观察研究,归纳总结出来了这些病人的共性规律,并制定了此止嗽散,用来治疗诸般咳嗽(主要还是治外感中的诸般咳嗽),在用药上每味药物都经过精挑细选,尽可能照顾大多数人肺脏的共性,故很具有人民性,方制定出来后做成散剂,大做好人好事,广为普送,赠送给那些流离失所的病人,普遍性使用,主要针对当时战恐(战争恐慌)的人们外感解表不彻或不药而愈以后的咽痒咳嗽。

方中所用几味药皆温润和平,在君臣佐使的安排上,有以桔梗、白前为君,以百部、紫菀为臣,此为其立足点之异也。以桔梗、白前为君者,主要考虑其出发点为外感后肺气不宣,要宣降肺气,桔梗、白前性味偏平,桔梗宣肺、白前降肺、一宣一降、化痰止咳。百部、紫菀止咳化痰适应面很广,可用于各种新久咳嗽,不仅病程短的外感咳嗽常配,病程长的内伤咳嗽亦可用之,百部性平、紫菀偏温,入气入血、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温润和平,与冬花有别,不论寒热新久、诸般咳嗽,配伍得当、皆可使用。君臣四药相配,成为方中主体,有很多共性,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不是针对某一个病人使用,而是针对普遍性的经外感之后留下肺气不宣、以宣降肺气为主要治疗目的的用药。佐药有二,荆芥与陈皮。荆芥(伤寒门之方有之)辛而微温、偏平性,为辛温解表药中作用最平和的,起疏风解表作用。陈皮理气化痰,肺气不宣后多少会产生一些痰,陈皮之理气化湿对防止痰阻气机不利于肺气之宣降有一定作用。甘草功兼佐使之用,合桔梗利咽止咳,桔梗甘草汤也,为清利咽喉常用的基本组合,甘草且能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温润和平,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原书曰: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意为本方有一定散寒作用但祛邪力量不大,不会攻击过当,只是稍微疏散风邪,运用中明确指出没有表邪则荆芥不用。对表证之后留下的咽痒咳嗽时间较长者效果最佳,能恢复肺气之宣降也,后世医家多用之治疗外邪引起之肺病。

    此方告诉我们治肺病须针对肺的生理特点,肺为娇脏,注意用药要温润和平、不寒不热,这也成为后来针对肺脏的生理特点用药的一种标准,大家都推崇此理想状况,认为肺的用药必须如此。肺为何娇、娇在何处?娇在易伤难愈也。人们历来不曾中断对肺脏生理特点的研究,过去对肺为娇脏、易伤难愈之说,有人亦曾从治法上、用药上进行过琢磨研究,但尚未成形,到清代这方面治法的研究总结就更多了。程仲龄经过长期的临床总结,从理论到临床归纳出一套针对肺为娇脏易伤难愈的生理特点、用药要温润和平不寒不热的观点,此后人们对这种观点一致比较公认,故对肺脏生理特点在临床上的落实,程仲龄有杰出贡献。在中医学发展史上类似的发展过程太多了,如从麻桂剂到羌防剂有一个逐渐前进、成熟的过程,有一个理论和实践配套的过程。领会止嗽散所体现的肺的治法特点、用药特点,对领会其他时代一些方时亦有一定指导意义。

    肺为娇脏反映在易伤难愈,为何易伤、为何难愈?肺脏易伤有两方面的因素,一中医分疾病为外感内伤,外感疾病中肺卫首当其冲,即外感病首先伤的就是肺,故易伤也;二肺为华盖、其位最高,其他诸脏发生病变,不论寒热都容易薰蒸华盖、累及肺脏,内伤杂病无论各脏都容易影响到肺。如寒证脾肾为主,往往脾胃有寒很快引起脾肺的寒证,母病及子也,治当脾肺同治;肾为水脏,若阳气不足、一有寒象常造成水液不化,水寒射肺最常见。热盛对肺造成的薰蒸就更多了,不论实热虚热都容易影响到肺。古人总结认为肺脏得病自身很难找出路,张景岳形容肺为华盖、其位最高、虚如风草、下无透窍,他脏之热薰蒸上去影响到肺的话,肺脏很难为其找到出路,故易伤难愈,常需药物调理。

    每脏各有其性质特点,由性质特点可推导出其发病特点,肺包括肺系和肺卫,肺卫是人体之屏障,外邪侵袭则肺卫首当其冲,故肺多表证而易伤也。肺病难愈在不耐寒热,故用药需不寒不热,若有寒热薰蒸华盖,就会继发病变丛生。水冷则金寒,火行则金灼。金属做的调羹与陶瓷做的调羹,加热到同样温度后将之投入冷水里降温,金属调羹冷却的速度显然要比陶瓷调羹快很多;金属调羹和陶瓷调羹同时加热,最先烫手的还是金属调羹。这说明金属制品对寒对热都很敏感,古人形容肺脏,说肺属金,属金则同样会对寒对热都很敏感,所以说它不耐寒热,故选药应温润和平、不寒不热。

     辨证要点:咳嗽咽痒、微恶风发热、苔薄白。使用时要注意阴虚劳嗽或肺热咳嗽不宜使用。单用此方并不强调痰多,痰少则要与肺热咳嗽、阴虚咳嗽相鉴,其病机迥异也。

    随证加减方面,此方针对的是存在一点外邪的咽痒咳嗽,治诸般咳嗽,当据具体性质的差异以加减之。表证重荆芥不够,要加些较平和、可增加发表作用的药,选药很重要,如防风不燥乃风中润剂,苏叶透表、走气分又走血分、自身又能理气,生姜散表和胃,这几味药都可选取。痰虽不多,但咳痰困难时要增加除湿化痰力量如半夏、茯苓、桑皮,防痰郁化热。肺燥咳嗽干咳、痰少难咯增润肺化痰之瓜蒌、贝母、知母。邪热壅肺,或肺热肺中伏火不适合本方,不适宜以肺气不宣为主要病机,宜另选他方,一张方加的多了就不符合该方原有意义了。

    辛温解表用六个方代表了各类证候的各个治法特点,历朝历代都总结出了很多方,应用时要针对每一个方主要体现的治法用药特点进行领会,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用药习惯和用药特点。

止 嗽 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