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捞月亮

发布时间:2020-05-02 13:45:12

猴子捞月亮
活动目标:
1、了解故事的寓意,知道遇事多动脑筋。
2、通过故事及小实验,深入理解故事情节。
3、和同伴玩水中成像的游戏,激发其探索科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1、配乐故事《猴子捞月亮》。
2、每桌一盆水,一只手电筒。
活动流程:
1、以猜迷语的方式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有时挂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月亮)
2、教师讲述故事《猴子捞月亮》。
当讲到老猴子说:快想办法把月亮捞上来时,停止讲述并让幼儿讨论:
1)猜猜他们是怎样捞月亮的?
2)月亮捞上来了吗?为什么捞不上来?
3、接着欣赏故事,教师进行提问:
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2)小猴子在井里发现了什么?它怎么叫的?
3)大猴子跑来一看什么反应?老猴子呢?
4)它们用什么方法捞月亮?捞到了没有?为什么捞不到?
5)最后老猴子一抬头,看见了什么?它对小猴子说了什么?
6)听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4、分小组进行小实验《水中成像》。
用手电筒当月亮,水盆当井,并让幼儿观察:水中月亮的影子是什么样的?用手去捞,月亮变得怎么样了?使幼儿感知水面很平时,月亮是圆圆的,用手一抓,水面有了波纹,影子就碎了。
5、教师小结:我们在生活中遇事应该多动脑筋、认真思考。
6、完整欣赏配乐故事《猴子捞月亮》。
活动延伸:让幼儿阅读用书,进一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2 神奇的玻璃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中小白兔战胜大灰狼的办法,知道神奇玻璃的含义。
2、让幼儿了解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3、体验哈哈镜成像的滑稽和有趣,感受人在哈哈镜里的不同变化。
活动准备:   放大镜一个、凸透镜一个、《神奇的玻璃》挂图,故事磁带。
活动流程:
1、师生谈话:
1)小朋友你见过什么样的玻璃?(幼儿自由讨论)
2)小白兔也有一块神奇的玻璃,你想知道吗?(从而引出故事《神奇的玻璃》)
2、出示《神奇的玻璃》挂图请幼儿欣赏,老师讲述故事并提出问题:
1)小白兔在玩时捡到了什么?
2)他有什么惊奇的发现?
3)猜想小白兔想出了一个什么好办法。
3、出示放大镜。
请幼儿摸一摸,看一看,从而感知玻璃的神奇之处,知道放大镜能将物体放大,然后启发幼儿讨论:怎样利用这块神奇的玻璃战胜大灰狼。
4、看图书听故事。
老师播放故事磁带请幼儿边看图画边听故事《神奇的玻璃》,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然后提出问题:
 1)小兔子是利用什么办法吓跑大灰狼的?
2)如果是你会用什么办法来打败大灰狼?
5、引导幼儿发现凸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1)启发幼儿继续探索玻璃的神奇之处:看近的物体时,物体变大,离得远就会变小,而且物体是倒立的。这种玻璃就是凸透镜。
2)组织幼儿进行生活经验讲述:小朋友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样的镜子,请幼儿讨论;然后交流凸透镜在生活中的用途。
6、师生进行讨论:
小朋友知道了凸透镜的模样和用处,想一想你们还见过其他什么样的镜子?(幼儿讨论回答)然后老师总结:平面镜、凹透镜、哈哈镜等。
活动延伸:
小朋友你知道哈哈镜的用处吗?那我们去三楼的哈哈镜那里认识一下它吧,巩固对哈哈镜知识的掌握。

3 醒来后的惊喜
活动目标:  
1、能细致地观察人物动作、神态、表情特征,大胆想象讲述画面内容。
2、体验作品中父亲对儿子默默的爱。
活动准备:  
1、让家长帮助幼儿回忆与父亲在一起的趣事。
2、父亲、儿子的图片各一副
3、教学挂图、幼儿用书第3册的第29页。
活动流程:  
一、开始部分:
分别出示图片父亲儿子,鼓励幼儿大胆猜想父与子之间发生的事情。
二、基本部分:
教师分别出示挂图或幼儿用书,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根据需要进行提问:
  1)图1 假日的第一天早晨,儿子在做什么?爸爸和叔叔在干嘛?你从哪看出来的?
  2)图2 爸爸和叔叔在做什么?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3)图3 画面上都有谁?儿子、爸爸、警察的表情、动作时什么样的?代表什么意思?爸爸究竟要把儿子抬到哪儿呢?  
  4)图4 设置悬念
a出示没有背景的第四幅画,请幼儿说说;如果自己是故事中的儿子,醒来后会有什么感觉?鼓励幼儿将自己惊奇、大胆、浪漫的情景讲给同伴听。
b出示有背景的挂图,请幼儿讲述:这是什么地方,景色怎么样?儿子心里怎么想?爸爸为什么躲到树后面?
    c教师看图完整讲述故事,帮助幼儿理解轻手轻脚,并用动作模仿。知道假期到森林里玩正是儿子的心愿,这幅漫画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深地爱,可以鼓励幼儿做个相亲相爱的动作。
三、结束部分:
结合自己生活经验,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与爸爸之间的趣事,感受父亲对自己的关爱。

猴子捞月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