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57258

发布时间: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为完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体系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这次课改是在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和我国加入WTO的形势下进行的,是我国基础教育为推进素质教育而实施的一次极其深刻的变革。这次课程改革不仅仅是调整了课程结构,更新了课程内容,更重要的是课程培养目标也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进行了调整。
一、美术新课程标准与学科中心的转变
【一】、美术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一)做到以下四个方面的突破:
1、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有所突破;
2、在改革以学科为中心组织学习内容方面有所突破;3、在目标层次和课程多样化方面有所突破;4、在评价方法上有所突破;
为此,在美术学科中,选择对学生发展有用的、感兴趣的,学生能够学会的知识与技能,再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让他们愉快地学习、合作地学习、探究性地学习、综合地学习。改变只注重知识传授和训练学生绘画能力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见图表一)
美术新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之比较
(二)新课程标准具有导向性、选择性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美术课程是一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课程。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人们对美术课程的重视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认清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学习和研究美术课程标准。理想的美术课程应该尽量使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不是制定一个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硬性发展标准。并用一种统一的尺度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美术“在所有的学科当中是最难以量化的。一味地去量化是没有实在意义的。”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导向性和选择性。
美术课程标准没有采取列出具体的知识点(大纲列出具体的知识点)的方式,而是提出具有一定概括性和导向性的内容标准,并提供指向这些标准的教学活动方式建议。这些教学活动方式建议也是选择性的。例如1-2年级的“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是:
▲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上述内容标准非常概括,体现大的导向性,为了指向上述标准,有如下的教学活动建议供教师选择:
教学活动建议:
·走出教室,观赏校园和所在地区的景色。·欣赏自己和同学创作的美术作品。
·了解、欣赏我国民间美术作品,感受造型和色彩的特点。
·通过观摩录像、画册,对中外优秀的卡通艺术形象进行欣赏和讨论。
·欣赏描绘不同季节的中外美术作品。·到阅览室翻阅画册、学生读物或观看学生美术作品,找出最喜爱的一件作品,并说明理由。
·欣赏民间玩具的造型与色彩,展示自己收集的民间玩具。

·欣赏木偶戏和皮影戏的人物造型,通过录像或实地观看木偶或皮影戏的表演片段。
·欣赏中外画家描绘儿童生活的美术作品。·欣赏大自然美丽的山川、动植物图片。
既然标明是“建议”,就不具备强制性,编写教材或教师教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加以选择。这样,“课标”就具有了弹性,给予课本的编写(特别是校本课程)和教师的教学更大地发挥空间。
新课标与教学大纲相比较,“大纲”刚性太强,基本上是以开列知识点的方式构筑教学内容体系,而且知识点的规定比较具体、严格、具有较强的限制性。现列出1-2年级的“教学内容”作为比较。(见图表二)
(三)以美术学习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强调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
课程改革是要改变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想和方法,将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来划分学习领域。(见图表三)
美术学习方式依其特点,大致可分为创作与欣赏两类。由于学习美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所以创作活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为了便于学习,课标中的创作活动又具体划分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这一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自由表现,要求学生大胆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强调创意的形成,又注意活动的功能目的。因此,以外化性行为为主,是创作活动中划分的两个学习领域的相同点。主要区别则是造型·表现注重自由性,设计·应用注重功能性。
“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则注重通过欣赏作品的感受、领悟、理解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5725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