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2023-11-24 04:58:58

精选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第一小组:文教政策--1西周的教育和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官学及私学)2秦和汉时期文教政策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新举措4洋务教育及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第二小组:1秦汉的察举制唐代科举制明代科举制2清代文字狱百日维新的教育改革3隋唐学校教育的发展-中央官学,地方官学4宋代三次兴学第三小组(唐利)学校--1稷下学宫鸿都门学2宋元时期的书院(兴盛的原因)3清代书院-诂经精舍和学海堂4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教会学校第四小组():教育家--1孔丘的教育思想(核心内容是什么?)2墨子(教育内容)3孟轲PK荀况(教育作用及教育内容)4王充教育思想(唯物主义)韩愈教育思想(师道观)第五小组:1教育家--王安石教育思想(人才观)朱熹关于教育作用的论述及读书方法王守仁论儿童教育3康有为,梁启超的教育思想4严复的教育思想(严复的培养目标观)第六小组1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2黄炎培的教育思想(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3陈鹤琴的教育思想4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第七小组1清末学制的建立及1922年“新学制”2百家争鸣局面是怎样形成的?3秦汉两朝中儒家的地位如何奠定的?4古文翻译(《大学》《中庸》《学记》第一小组文教政策1西周的教育和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官学及私学)西周教育特点“学在官府”1、含义:奴隶主贵族建立国家机构,为了管理需要,制定法纪规章,有文字记录,汇集成专书,由当官者来掌管。这种现象,历史上称为“学术官府”并由此造成“学在官府"2、形成原因:(一)、惟官有书、而民无书(二)、惟官有器,而民无器(三)、惟官有学,而民无学西周的教育制度一、家庭教育二、小学教育三、大学教育。《礼记*王制》“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辟雍建制,四合式的大院,东边称东序,又叫东学,西边称瞽宗,又叫西学。南边称成均,又叫南学。北边称上庠,又叫北学。因四周环水辟雍又称泽宫。四、乡学五、考核和奖罚六、官私合一教育内容以"礼乐”“射御”“书数”为主。春秋教育特点官学衰废私学兴起官学衰废:一、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教育欢迎下载
精选二、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三、战争打乱破旧的文化垄断,造成“文化下移”私学兴起一、士阶层的壮大和教育的需要二、私学兴起为百家争鸣开辟了园地比较西周官学与春秋私学的特点一、经济方面:西周官学是建立在土地国有的基础上的,春秋私学是建立在土地私有的基础上的。二、社会基础:官学的社会基础是奴隶主贵族。私学是新兴的地主阶级,特别是士阶层。三、官学教育是政治的一部分,私学教育是与政治分开的独立的活动。四、官学是由官府主办,只为贵族提供一种思想的教育。而私学是由社会或私人主办的向平民开放的思想自由的教育。五、内容方面:官学的内容限定在“六艺”偏重历史文化脱离生活实际,而私学传播多学派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点等。六、办学特点:官学有固定的场所和相应的基础设备,制度上也比较规范。私学虽然制度上不够规范但是它够灵活,便于讲学。2秦和汉时期文教政策秦汉时期的文化教育政策经历了秦代的法治、汉初的宽松无为、汉武帝时独尊儒术三度变化秦的文教政策(一)统一文字(二)严禁私学,焚书坑儒(三)吏师制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的文教政策汉初的文教政策:(一)重新重视各派知识分子在政治中的作用,并诏令政府官员推荐贤良文学之士;(二)允许开办私学;废除了秦朝制定的挟书律,允许人们自由收藏、携带书籍等。(三)允许开办私学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1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即鼓励儒学的发展,对其他各家采取冷淡态度,这样就可以达到以儒学统一思想的目的,即独尊儒术2.兴太学以养士。在中央建立太学,政府直接掌控教育大权。3.重视选举,任贤使能。1.独立儒家五经博士,而对先前设立的传记、诸子博士则不再续置,让其自然消亡。2.开设太学。于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正式由官方为儒家博士置弟子,称为博士弟子,宣告中央太学的正式建立。欢迎下载
精选3.完善汉初的察举办法,使其成为制度。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新举措在学校设置上的新特点:1立国子学与太学并立2郡国学校制度的建立3专门学校的设私学与家庭教育的特点:1道学相结合2科技教育成为当时教学的重要内容天文医学等3这一时期出现了妇女讲学4宗族和家庭教育有所发展5这一时期童蒙读物发展:千字文人物志4洋务教育及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洋务学堂1)洋务学堂概况1.外国语性质的学堂1862年在北京开设的京师同文馆,1863年上海设广方言馆,1864年设立的广州同文馆,1893年开设的湖北自强学堂等。这类学校以学习外国语为主,主要培养翻人员。2.军事学堂1866年福州船政局附设船政学堂,训练水师人才;1881年天津创办北洋水师学堂1886年开设天津武备学堂,1887开设广东水陆师学堂,1890年南京设江南水师学堂,1893年天津创办军医学堂,1895年湖北设立武备学堂等。这些学校培养能使用洋枪、的士兵和军官。3.技术学堂1865年上海江南制造局成立,附设机械学堂;1866年福州船政学堂也训练制造及驾驶轮船人才。1880年天津设电报学堂,1882年上海设电报学堂,1892年湖北省矿务附设采矿工程学堂等。办这些学堂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会使用和维修洋机器的人员一些通讯人员等。2)京师同文馆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设京师同文馆。它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创立之初是专修外国语的学校,只有英文馆,学生仅10人,后增加法文馆、俄文馆、德文馆和日文馆。同文馆的课程,外语居于首位。算学馆设外语、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物理。此外,汉文经学,一直贯穿始终。在学校管理上,受外国列强控制。其主要特点有:专门培养洋务人才;课程侧重于“西文”和“西艺”;采用西方的教学制度,实行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京师同文馆被视为中国政府自行创建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标志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3)福建船政学堂1866年底,左宗棠和沈宝祯在福州马尾的福建船政局(造船厂)设立福建船政学堂,又称“求是堂艺局”,它是中国最早的近代技术学校,主要培养造船和驾驶人才。4)对洋务学堂的评价积极影响:洋务派办的这些新式学堂打破了传统儒学教育一统天下的格局,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人文学科的教学,培养出中国自己的第一批专业技术人才、新型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局限性,表现在:欢迎下载
精选一是它在国家教育体制中尚无一席地位,缺乏全国性的整体规划和学制系统。二是其范围局限在外语和军事两个方面,其他学科多为这两个方面的延伸。三是从教学到管理,大权多被外国人所把持。四是仍保留着封建教育的主要阵地。五是洋务大臣对洋务学堂的管理带有封建官僚习气。5)什么是洋务教育?洋务教育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是洋务派为了满足洋务运动需要、培养洋务人才进行的教育变革。作为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由兴办外国语学堂、学习外国语言文字为开端,而后发展到创办新式实业学堂,学习外国先进科技、军事技术,再到派人出国留学,以便更直接、更迅速地掌握先进技术。洋务教育的兴办,首次改革了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培养了一批新型人才,客观上为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新式教育的转化作出了贡献。第二小组:察举制和科举制察举制:汉文帝开始成为仕进制度,武帝时期确立其在两汉仕进制度中的主体地位。主体地位表现:①元光元年产生孝廉一科,人数有了具体规定。(标志察举以选关常制的姿态登上汉朝仕进舞台)②取士范围扩大(由原来基本限于现任官吏的范围扩大到布衣)③察举科目于“贤良”之外,增加了“孝廉”“秀才”等新科目。④选举考试中,儒家受特别优待,开创了察举制主要以儒术取士的新局面。唐代科举制A设置科目:常科(每年举行)和制科(不定期)①明经、秀才、俊士、进士(武德四年)②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开元二十六年)③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后期)B在隋基础上的完善:①诏加进士试读经史一部(科举考试增加内容的开始)②进士加试帖经及杂文(唐高宗时期)③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颁布《条例考功明经进士诏》,科举考试内容项目基本定型。“口义”即口试有时改变用笔试,即“墨义”④天宝年间,杂文改专试诗赋,成为定制明代科举制:A建立科举定式过程:①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颁布科举考试条例,规定乡试、殿试的考试内容、日期及举额的分配等具体事宜。标志明朝举考试正式启动。②朱元璋,洪武五年,下诏“遂罢科举”,恢复举荐。设立科目有聪明正直、贤良方正、孝弟力田、儒士、孝廉、秀才、人才等(意在选拔实用人才)③朱元璋,洪武十五年,宣布恢复科举考试。一开始科举与荐举并行,二者地位平等。后来,科举逐渐取代荐举,成为明朝主要取士制度。④明科举定式始于洪武十七年,由礼部向全国各省颁布施行,“后遂为永制”欢迎下载
精选制度主要内容:a确立每逢三年开科考试b规定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试——乡试——会试——殿试。B八股文成为固定的考试文体(形成于明成化年间,是一种命题作文,有固定结构)影响:①促进考试文体的标准化,促进人才选拔的客观公正(积极)②禁锢士人的思想,严重破坏了士风,学风和社会风气。(消极)C学校教育纳入科举体系(只有接受学校教育取得出身的学子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学校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影响:①有利于士人向学,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②学校教育被纳入科举体系,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属物。③学做八股文成为明朝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重点,经史等典籍遭到冷落。明清文教政策中禁锢思想的表现:(一)八股文取士(二)严订学规(三)对待《孟子》的态度(四)大兴文字狱隋唐学校教育的发展一.中央官学隋代中央专设学校包括国子学(首次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政府机构—国子寺,后改为国子学。其专收贵族及高官子弟。、太学(主要为选拔贤良,教授的内容主要为五经传授)、四门学(主要教授五经)书学(教授汉字“六书”的构造原则和文字“八体”的不同写法,培养书法专门人才)、算学(培养天文、历法、财务、工程等发面的专业计算人才,以算学专书为主要教育内容)、律学(书学、律学、算学是专科性质的学校,招生对象同四门学,但学额少,都在50人以下)一)入学资格与学习年限学各学招收14-19岁子弟(律学为18-25岁)中央和地方学校一般学习年限为九年,书学、律学学年限为六年。(二)束脩制脩从原来只是见面礼而已,变质成官学教师的固定收入项目了。(三)教学管理制度1、教学计划经分大中小三类。大经为《礼记》《春秋左传》;中经为《诗经》《周礼》《仪礼》;小经为《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生选课标准:“二经”(学一大经一小经或二中经)“三经”(学大中小各一经)和“五经”(大经全学,其余各选一经)等层次。《孝经》《论语》则为公共必修科目。各经还规定了修业年限:《孝经》《论语》共学1年;《公羊传》《谷梁传》欢迎下载
精选各为1年半;《易》《诗》《周礼》《仪礼》各为2年;《礼记》《左传》各为3年。论语》《孝经》也是书学、算学和律学的公共必修课。2.教师的管理央官学的教师有博士、助教、直讲等。士分经进行讲授。助教佐博士、直讲佐助教。3.学生的管理代官学考试分三种:旬考、岁考、毕业考。旬考、岁考由博士主持。地方官学代在各府、州、县分别设有府学、州学、县学,在县还设有市学和镇学。数民族地区也开办了学校。学生的名额和教师编制是有规定的。方学校主要学习儒家经典。所有府州县市各学校统统属直系,归地方政府之行政长官长史兼管。地方府州一级的官学有三种类型,即经学(本业)、医学、崇玄学。方学校学生的毕业考试由长史主持,合格者由其于每年冬季报送尚书省参加科举考试,亦可以升入四门学,这是地方官学向中央官学选送学生的开端。方学校的教师除教学外,还有服务地方、推行教化的任务。百日维新的教育改革一、设立京师大学堂二、废除八股考试,改革科举考试三、讲求西学,普遍建立新式学堂宋代的三次兴学,广设学校主干内容:第一次兴学范仲淹.庆历兴学第一,普遍设立地方学校第二,改革科举考试罢帖经墨义,着重策论和经学。即科举考试方法是先策论,后诗赋。第三,创建太学他在学校中实行胡瑗的苏湖教法“分斋教学”设有经义斋和治事斋第二次兴学王安石熙宁兴学他提出了“教,养,取,任”的造就人才的四项纲领,成为熙宁教育改革的主导思想。“教”是培养人才“养”是给人才以合理待遇“取”是选拔人才“任”是任用人才一是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的等级。三舍法”是中国古代太学管理制度上的一项创新,开创了分班授课和积分升级的先河,比标志着现代教育之端的捷克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要早近六百年。二是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推行“学田制”欢迎下载
精选三是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四是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第三次兴学蔡京.崇宁兴学第一,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并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校系统第二,新建辟雍,发展太学第三,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第四,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宋代三次兴学运动的主要经验:其一,都不同程度地推进了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其二,都比较重视地方学校的建设,重视庶族子弟的出路,重视真才实学者的任用其三,三次兴学运动的主要价值,体现在缓和育才与选才的矛盾上,确证了兴学育才的地位高于科举考试地方官学的分斋教学(胡瑗)经义斋的学生主要学习儒家六经等经典,以培养未来的封建统治人才为目的。治事斋中分“治民”“讲武”“堰水”(水利)和历法算术等科。凡入治事斋的学生,每人要选择一个主科,同时选择一个副科。胡瑗的苏湖教法,开了文理教学分科设置建立主副科制度的先河,对后世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王安石教育思想(人才观)人才理论一,教之之道”——人才的教育培养问题这里的所谓“教”,主要是指由政府主办的学校教育而言的。王安石认为,教育是造就人才的基本途径和手段,而学校就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他特别强调学校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即教育内容应该崇尚务实,要向学生教授对国家有实际用处的知识。就教育目的来说,是为了培养“有实才可用者”,即造就有实际才能的治国人才。王安石为改变当时教育存在的严重脱离实际的状况,特别强调了人才的治国才能。二、“养之之道”———人才管理方法所谓“养”是针对物质待遇和管理而言的。在严格管理的条件下,保障必要的物质生活待遇,是人才得以正常生活、安心工作和顺利成长的前提条件。王安石认为,给予官吏合适的俸禄,满足官吏的生存需要,既有利于人才的成,也有利于国家的政事;而使人才“先富”之后,还要用礼来节制约束他,就是要规范人才的道德行为,调节人才的情欲;对于那些不守礼的贪官污吏则应进行严厉惩治,以防止利欲的泛滥和侈糜的发生。三、“取之之道”———人才选拔方法“取”即人才的选拔,对于人才的认定需要一个合理的选拔过程。针对北宋时期的情况,安石认为,选才首先在于识才,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伯乐这样的识才专家是十分重要的;其次,必须改革陈旧落后的选官制度;再次,必须完善荐举制度。所以,提出了具体的“取之之道”———“博询众庶”、面试审查、“试之以事”。王安石认为,荐举不能以“一二大臣以为贤而已”,应该对被荐者采取征求众人意见的方法,增加荐举的透明度,以减少荐举中的营私舞弊现象。对选拔出来的人才“欲审知其德,问以行;欲审知其才,问以言”,还要实地考察被荐者的才能和德行。最后,要用实践效果来检验人,“以多事鉴察人才”。欢迎下载
精选四、“任之之道”———人才任用方法“任”是指人才的使用问题。正所谓“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人才选拔出来了,只有使用得当,人才的价值才能实现首先,王安石认为,“人之才德,高下厚薄不同,其所任有宜有不宜。(《王安石全集》第三十九卷,故应“铢量其能”,量才录用———“知农者以为后稷,知工者以为共工”,“德厚而才高者,以为之长,德薄而才下者以为之佐属。其次,王安石十分反对“以文学进者,且使之治财;已使之治财矣,又转而使之典狱;已使之典狱矣,又转而使之治乱”的做法,认为一个人一生所学有限,不可能具备“百官”的才,若频繁地转岗任用,既不利于人才的发展,也不利于人才发挥功用。所以,应该“任人以专”,用人以久,对“所部者远,所任者重,则尤宜久于其官第三,王安石认为,对待人才要“委之以诚,用人不疑”,只有充分地信任人才,才能使人才尽职尽责地工作。稷下学宫(战国时代齐国一所著名学府)一、历史条件:1、经济发展的结果2、养士之风的产物3、齐威王开明的文教政策的体现二、(一)性质1.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具有二重性)2.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询作用的高等学府(多功能性)(特点(1)不治而议论(2)来去自由,学无常师(3)自由辩论(4)学生管理上,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弟子职》三、历史意义、1、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2、显示了中国古代士人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3、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1)官家兴办,私家主持,集讲学,著述,育才为一体2)教学方式:自由游学和自由听讲(3)办学方针:学术自由,鼓励争鸣(4)文教政策:尊重优待知识分子(5)学校规章:《弟子职》鸿都门学(东汉一、1统治集团内部各派政治力量的较量在教育上的反应(宦官势力膨胀,太学生站在官僚集团与宦官集团斗争,宦官集团想利用教育培养自己的知识分子)2与汉灵帝个人爱好相关(宦官集团投其所好)二、性质:1、属于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2、专门为皇室宗亲子弟开设的宫邸学三、学生来源:由地方长官和三公举荐四、教学内容:尺牍、辞赋、字画五、教育目标:多封为高官厚禄从而成为俄宦官集团培植死人势力的场所宋元时期的书院一、北宋书院兴盛的原因1.北宋科举取士规模日益扩大,而宋初官学却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2.朝廷崇尚儒术,鼓励民间办3.佛教禅林制度的影响4.印刷术的应用,使书籍的制作与手写本相比,变得极为便利二、宋朝的书院(一)宋初的六大书院1.白鹿洞书院2.岳麓书院(传播理学)3.应天府书院4.嵩阳书欢迎下载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