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的悲情

发布时间:2019-07-31 15:14:54

民间的悲情

作者:商彰超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35

         要:本文运用文本细读和症候式阅读方法,对汪曾祺的小说《大淖记事》进行分析,从民间隐形结构分析出其突破了善恶二元对立框架,从善恶二元的模糊性到传统与现代的纠葛,对其进行纵深式再解读。

        关键词:一女三男;善/恶二元模糊性;传统与现代

        作者简介:商彰超(1986-),男,汉,河南洛阳市人,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02

        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大淖记事》写于1981年,是其代表作之一。本文以文本细读和症候式阅读为维,穿插历史、作家生平和民间文学视角,对《大淖记事》进行横向式的深度解读。《大淖记事》写于汪曾祺最好的作品《受戒》之后,虽然在体式与语言的互动上不如《受戒》那样的卓然天成,但其文本内部的微言大义却不容小觑。

        除了形式上的得天独厚外,《大淖记事》在内容上也是一口深不见底的矿藏。下边我要从两个方面来逐层揭开《大淖记事》的另一张面孔

        

        《大淖记事》这篇小说单从赤裸裸的内容上来说让人读后酣畅淋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小说的结局正义战胜邪恶不免让人怀疑起汪曾祺的思想深度来。其实汪曾祺写小说时常会借用一下通俗文学的秘密武器。有心的读者不要只被其表面的糖衣炮弹所迷惑。

        陈思和在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民间文学刘三姐的故事时,提到了一种民间的隐形结构:一女三男。我所谓的秘密武器就是指的陈思和所说的一女三男的隐形模式。陈思和所谓隐形模式的内涵是指:

        “‘一女三男的模式在许多有民间色彩的作品中存在,一女一般是民间的代表,她常常是一种泼辣智慧、向往自由的角色,她的對手,总是一些被嘲讽的男人角色,代表民间社会的对立面权力社会和知识社会。前者往往是愚蠢、蛮横的权势者,后者往往是狡诈、怯懦的酸文人……也可以出现第三个男角,即正面的男人形象,往往是勤劳、勇敢、英俊的民间英雄。这种一女三男的角色模型,可以演化出无穷的故事。”[1]

民间的悲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