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李白笔下的月亮意象

发布时间:2019-03-15 05:43:12

高二语文李白笔下的月亮意象

甘肃省华亭一中 周银德

【摘要】月亮成为李白诗歌中重要的意象之一,李白以出色的直觉能力,融入个人的感情色彩,赋予了月亮意象内在的情感,又以这复杂的情感创造了或强化了三种复合形态的明月意象:秋月、闺月和乡月。李白用月亮等想象,大胆想象,运用夸张手法,营造了优美旖旎的空明境界;李白用月亮作为载体,寄托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折射出了李白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所以说,月亮构成了极其独特或相当独特的李白世界。

【关键词】李白 月亮意象 李白世界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浪漫诗仙”、“盛唐骄子”之称。他的诗是“盛唐之音”,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赢得了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李白现存的诗歌九百多首中,(李白实际创作的诗歌比这多的多,李阳冰为李白编《草堂集》时已说:”当时著述十丧其九。”这是很可惜的。)与月亮相关的就是有二三百首。就以“月”为题目的诗就有二十多首,他从小就喜欢明月,他在《古朗月行》中就写道:“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在他不同的体裁中,诸如杂言、乐府诗、绝句,律诗中,都渗透了月亮、月光的影子,咏月诗之多,唐代大诗人中无山其右。

一、月亮成为李白诗歌中重要的意象之一

太阳与月亮,是宇宙大自然中跟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星球。如果说太阳的光芒给自然万物以鲜艳夺目的色彩,主要表现为种阳刚之美。那么,月亮的光芒给自然万物涂抹上一层净白空蒙的色调,别具一种阴柔之美。明朗是一种美,朦胧也是一种美;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太明朗太清晰的事物,往往纤毫毕现,一览无余,不能给人以联想;而朦胧隐约的东西,倒别有一种神秘感,能激发人探索的好奇心,促人遐想,更有让人回味的余地。写诗要有意象,有意象才能更形象、更生动地表达诗人的情感,抒写诗人的情怀。意象,是中国古代诗论中的一个常用概念,而它的内涵却一直没有明确的一致的界定。或指意和象。可指意中之象;或对意象的理解接近于艺术形象,或对意象的理解接近于境界。虽然对意象的理解的角度和侧重点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构成意象的要素是象,是物象。袁行霈先生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一文中指出:“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和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和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即意象中的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这里,袁先生分析了意象中的“象”是属于客观的、物质的,意象中的“意”是属于主观的、精神的,还分析了物象经过了加工变为意象的过程,对意象的内涵作了很好的阐释,为意象这一概念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界定。

月亮皎洁、透明、直率、纯净,普照大地,被人们称为诗国里的骄子,诗人们的宠儿!月亮的这些特性与酷爱大自然,对生活充满理想,率直纯真的诗人李白,达成了一种默契、一种意合。对于李白来说,明月是一种皎洁真率的象征。他平生钟情于高洁清朗的明月,他自己的字是太白,他的妹妹叫月圆,他的女儿叫明月奴,都是皎洁透明的象征。他的诗中邀月、对月、攀月、揽月、咏月,明月似乎是卓然孤高的诗人在芸芸众世的尘世中,一种飘逸美好而又深沉执著的人生追求,寄情于月,月成了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种精神支柱。乔仲常绘有《李白捉月图》,蔡 题说:“寒江觅的钓鱼船,月影江心月在天。世人不能容此老,画图常看水中仙。”正因为当时的社会不能容纳这样狂傲地蔑视礼法制度的人,象他自己所说“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①他才对“明月”(一种理想的寄托)寄托了那么多的深情。只有明月才能了解他的情感,他的思想,他的追求——“月亮代表我的心”,从“明月”中,我们更能深入到李白的内心世界。

①《送蔡山人》。

据美国人对流行的《唐诗三百首》的抽样统计,月的意向有96处,几乎每三首诗就有一处,居各种天体意象之首。①据国内前辈学人对李白诗的自然意象的统计,明月的意象出现74次、居于天、日、月、云、雷五种运用最多的天象类意象之列。②这些统计表明,月亮意象也许尚不是李白诗中出现最多的意象,却切切实实地是李白最富诗情的超级意象,一种具有开风气价值的意象。

二、李白以出色的直觉能力。融入个人的感情色彩,赋予了月亮意象内在的情感,又以这复杂的情感创造了或强化了复合形态的明月意象,主要有三种复合性的明月意象:秋月、闺月和乡月。

意象一经复合,就使其意义变的丰富,那么这一意象的复合,既是诗人李白把内心的情感倾注于月亮上,同时又通过复合的意象把诗人内心的秘密,内心的感受又渲泄出来,就显得理微妙而又耐人寻味。《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一诗说:“相思如明月,可望不可攀”。《把酒问月》一诗又说:“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在“可”而“不可”,“不可”而“却与”之间,存在着一推一挽的心理体验的转折,存在着若远若近,亦亲亦疏的情感二重性,存在着亲近与惆怅的情感,下面我们主要来阐述三种复合性的明月意象:秋月、闺月和乡月。

1、“秋月”复合意象

李白之前 的“ 秋月”倾向于言情,而李白则给“秋月”融入了更丰富的情感,那就是青苦而慷慨,摆脱了“秋月”所蕴含的男女情调。如《古风》三十二首中的“西陆弦海月”,《秋思》的“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都有一种悲切清冷的情感弥漫于万象之中。李白的《豫章行》写道:“白杨秋月苦,早落豫章

华兹生《中国抒情诗风格》第七章,纽约1971年出版。

袁行霈《中国诗歌节术研究》,北大出版社96年出版,第205页。

山。”“苦”“早”出色地写出了安史之乱中百姓流离失所,以及战士请缨报国的亦凄苦亦激昂的情调。

《劳劳亭歌》也有秋月与白杨的意象:

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旁.

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

我乘素舸同康乐,朗咏清川飞夜霜:

苦闻牛诸吟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

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

金陵劳劳亭,建于三国吴时,是古送别之所。诗人在蔓草丛生的劳劳亭前,听着萧瑟的白杨悲风,一种自古就有的离愁别绪就像东流水一样不尽流水流淌着。诗人此时的心情异常复杂,翻来覆去地把自己的行为和遭际与古人相比拟。他时而感到乘船出游如同谢灵运,可以在霜夜清江上自由自在地高声吟诗,未免有点心情舒畅。他时而又感到自己吟诗有点像牛渚吟诵《咏史》诗的袁虎,但眼下又有谁像镇西将军谢尚那样赏识这个袁家郎呢?对于自己的身世,又未免有点郁悒彷徨。正是在舒畅转向为郁虑的复杂感情中,诗人使用了“秋月”复合意象,而且把这一复合意象置于苦、寒、独、空一类冷色调的词语之中,更增加一种悲凉的气氛。

2、“闺月”复合意象

李白笔下的闺月,乃是闺中美人借来思念边塞征人的那轮明月。也就是说,这种闺月是与关山月相对照的,一方面是关山月下征人思高楼,另一方面高楼月下美人思关山。这种闺月复合意象,既散发着卷帷望月的柔情,又荡漾着天长地远的浩渺,呈现出一种既凄婉又壮阔的双重情调的。他的诗《关山月》:

前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相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离人思妇的愁苦之情,是传统的诗歌题材容易写得纤弱、狭窄。而李白此诗则不然,他将月夜离思从万里边塞的雄阔景色引发:那绵亘天山的苍茫云月,长风浩浩吹送,横度玉门关而来。在如此阔大的时空背景衬托下,沙场的无人生还格外壮烈,戍卒的愁颜和闺妇的叹息也格外深沉:戍客望乡,思归之情,更推想妻子也在怀念自己。从而展示出一种极为凝重、苍凉而又深远的境界。

月光之柔和与恋人之柔情和谐交融,门下朦胧,会使有情人显得更美,因为在朦胧的月色下,细小的缺点都被掩盖了,显得妩媚动人,所以俗语中有“月下看美,越看越美”之说。李白有诗句曰:“落月低轩窥烛尽,飞花入户笑床空。”(《春怨》) 个“窥”字,将明月拟人化,写活了,斜月入户,窥视那独守贱烛,床空被冷,辗转难眠的思妇。是同情?慰藉?讥笑?戏弄?让暇思不断,兴味无穷。

②李白对闺月意象的另一项改造,是把闺思移至户外,展示月下捣衣的风谷场面。李白的《赠崔侍御》也从侧面涉及“谁怜明月夜,肠断听秋砧。”秋砧乃是捣缯石。写得简明而有神韵的,是李白的《子夜吴歌四首》其三,也就是“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

诗中虽无“怨”字,但怨声四起,战争给人们带来了秋思、秋月、秋砧、秋风以及撩起的秋思,浑然融成了一片青寥而幽远的“玉关情”境。“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似乎在问月,问秋风。何者在问?似乎月在问,秋风在问。这一心愿最炽热最强烈,也最为缠绵深情,一经思妇的心中吐出,便融入秋夜那明月清风,捣衣砧声中在长安城久久回荡不止。这一心愿,不仅是广大人民的心愿和怨,也是诗人李白的心愿和怨。

3、“乡月”复合意象

故乡情是中国人根本性的情感。借明月意象来开发故乡情,是李白的伟大发明。他的《静夜思》是一首无比精粹而不失为伟大的东方乡情曲: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下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短短二十字的五绝,成为家喻户晓的千古绝唱乃是由于他出色的直觉能力,直逼中国人情人性的深处:“床前明月光,”是一个天上光明客不请自来的造访。不请自来会生疑,于平常处生疑,是诗人不失赤子之心的天真和敏锐。疑月为霜,心境自然是一种晶莹、清凉之感,于是在举头低头之间,人与月产生瞬间的精神遇合;在瞬间遇合中激发了一种具有恒久魅力的回忆,那就是对童年时代故乡明月的回忆。这就由瞬间的直觉,达到了精神深处的永恒,这就是李白脱口而出,却令人百代传诵的奥妙所在。

李白,蜀人也。他出川的片刻,以及出川后长期浪迹南北名山大川,精魂系恋着与蜀中的名山大川,即峨眉、长江相联系的明月。他的故乡月复合意象,就是特殊地体现为峨眉月。他有《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这是李白青年时代离蜀之作。峨眉山是蜀中名山,名山才能配名月,如果用一个普通山头来写,那就缺乏审美名牌意识了。诗人出自由月到人诗的思维,把故乡的峨眉山月东省当老朋友对待,在秋天向它告别。但是由于入韵的需要,把“秋”字倒冒句末,似乎这位“秋”先生也和“月”老友一样,在青山吐月中只有“半轮”。这就给月与秋,都折射上某种生命感觉。此诗抒写了诗人在三峡途中望月思友的感情,我们不妨可以看到诗人出蜀远游时对哺育他成长的故乡的依恋。在短短二十八字中,嵌入了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和渝洲五个地名,占十三字,却安排的那样自然,丝毫没有堆砌的痕迹。在淡淡的月光下,把自己的思乡之情表现的多么淋漓尽致。

“峨眉月”成了一种扎根于李白生命本质的意象。他晚年作有《峨眉山月歌》: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

月出峨眉照沦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

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

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

黄金狮子乘高座,白玉麈尾淡重玄。

我似浮云滞吴越,君逢圣主游丹阙。

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

本诗的起因是送别,却对送别诗作了破格的处理。由于被送者是蜀僧,就借也是佛教胜地的峨眉山和明月,做了一篇洋洋洒洒的关于故乡情的文字。全诗十六句,峨眉月六处,或连用,或分用,词语重叠勾连,句式参差错综,写得神采飞扬而波澜迭进。头两处的峨眉月,抒写诗人与月相忆相随,于其间注入了难舍难离的故乡情。第三处是过渡,这轮明月出现在黄鹤楼前,月色中出现了峨眉憎。后三处是蛾眉月则陪送蜀僧入长安,并陪同他重归山林。全诗以忆月始,以弄月终,其间月出、月明、月送、月照,以及蜀、楚、吴、越,其运笔如狂舞,狂草之处带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风采,组成了人、月、山、城、道之间的大对话和大共鸣。

三、月亮构成了极其独特或相当独特的李白世界

李白与月亮缔缘,已经成为精神上反复谈论和寻味的话题。在敏感的诗人充满神仙幻想和灵魂幻想的时代,月亮这个离人最近,圆光如镜,盈亏循环的天体,具有何等诱人的惊奇感、神秘感和精神提升的功能。因此,人们甚至以“水中捉月”作为李白生命的归宿点,如《唐拉言》所说:“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这就是当涂采石矶有捉月亭的缘由。

1、李白用月亮等组象,营造了优美旖旎的空明境界,也是他飞往神驰的景象。

李白能不拘泥于客观事物的束缚,大胆想象,运用夸张,任意驰骋,构思奇特,大处落笔,恣意挥洒,用月亮、青天、河汉、碧山、游仙等组织画面,自然逼真,在描绘的世界中任意飘游,营造了优美旖旎的空明境界,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这一艺术风格。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曰:

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

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

万里碧山和青天,孤月当空,银河清亮,明星闪耀,结冰如玉的景象,用冰雪砌成的琉璃世界和黑白颠倒的污浊世道造成了强烈的反差。在这首诗中,李白用月亮、碧山、青天、河汉、长庚等来组象,给我们构画了一幅奇妙、美丽、空阔、澄清的月夜大天际图,令人向往,令人暇想,把我们领到了美丽空明的境界之中。“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①一时油酣兴发,顿生飘飘欲飞,青天揽月之想。“ 一夜飞度镜湖月”②以极清澈透明的静穆的境界反照出一个在梦中飞行的诗人,字里行间洋溢着李白对纯洁的明月的一往情深。“白云映水摇空城,日露如珠滴秋月”③云水摇漾,城楼像要化进透明的虚空,白露映月,似乎露珠正带着秋月一起悄然滴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④大胆奇想,构思奇妙,脱口而出,举杯邀月,只有月,影相伴,诗人只感到只有月、影才能忘却世情,可以永远交游,因而相约邈远的天上仙境再见。

2、李白用月亮作为载体,寄托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折射出了李白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在第二部分谈到李白创造了三种复合意象:秋月、闺月和乡月。这三种复合意象代表了李白三种不同的情感世界。在这里,我们承第二部分中的论述,进一步通过咏月诗来探讨李白是如何抒写心志,是如何融入自己内心情感.从而来窥视李白的内心世界。

他的《古风》其十: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美声,后世仰未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诗中用“明月”指鲁仲连,也借明月喻自己也像鲁仲连一样应有建功立业和匡时济世的雄心和理想.和鲁仲连一样“拂衣可同调”,功成身退的隐士之气。这里李白将积极入世的政治抱负和消极出世的老庄思想及隐逸态度结合起来了。

酒和月,成为李白重要的精神伴侣,同时也塑造了他的“诗仙”和 “狂客”形象,让我们重温一下他的《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①《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②《登太白峰》。

③《金陵城西楼月下呤》

④《月下独酌》其一。

举杯邀明月,对影戍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首诗是他在长安供奉翰林期间所写的一首诗,他看清了天宝年间政治日益腐败的真相,他的理想抱负付之东流时,只有最美的月亮与他相伴。诗人的寂寞和苦闷融于到邀月同饮,与月共舞的醉生之中,狂放风神,孑然不群,飘逸脱俗的典型形象跃然纸上。

“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他那希望平交王侯的幻想变成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②的强烈不平。“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③对前途的茫然失意之中还透着一种自信,豪迈之中深含着怀才不遇的牢骚。充满激情的诗句,凸现了李白豪放傲岸,不肖屈于人和酷爱自由的思想性格,他看清了当时政治日益腐败的真相,看清了官场尔虞我诈的嘴脸:他呐喊,他愤然不平,他狂傲,他孤独,把自己的一腔热血融入到了酒和月之中,融入到他的酣兴诗作之中:他批判,他反抗,但他又找不到真正的出路;他矛盾,他彷惶,他只能拿起笔来抒写复杂的深刻的思想矛盾——理想与现实,建功立业一一隐逸求仙,对国家的关切,人民的同情与黑暗腐朽的现实的痛恨。

李白一生酷爱月亮,钟情月亮,月亮是他浇愁的载体,是他理想的寄托,在月亮中融入了他许多复杂的感情因素。他把月亮作为最美的物象和最亲近的物象,寄托了他酷爱自由,同情不幸,追求解放,鄙弃尘俗,叛逆不羁的思想性格,寄托了狂放、浪漫、飘逸的风格,寄托了他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与隐逸超俗的道家思想。他的咏月诗充满了奇思异想,感情色彩十分浓郁,诗人以生花之妙和横溢才华,创造了千姿百态的明月形象和优美旖旎的空明境界。所以说,月亮构成了极其独特或相当独特的李白世界。

①《忆旧游客谯郡之参军》。

②《梦游天姥呤留别》。

③《将进酒》。

高二语文李白笔下的月亮意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