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2019-2020学年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市模拟卷)含解析

发布时间:2020-06-14 03:22:52

内蒙古赤峰市2019-2020学年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市模拟卷)

一、选择题

1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是( )

一词多义是汉字的突出特点。例如适可而止表示恰好的意思, 表示去,往的意思。再如化险为夷表示平坦,平安的意思, 表示平常的意思。又如人逢喜事精神爽表示舒服,畅快的意思, 表示差错的意思。因此,学习汉语必须关注一词多义的现象。

A无所适从 鄙夷不屑 毫厘不爽 B削足适履 鄙夷不屑 屡试不爽

C削足适履 匪夷所思 毫厘不爽 D无所适从 匪夷所思 屡试不爽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无所适从:意为不知听从哪一个好或不知怎么办才好,“适”是“去、往”的意思;削足适履:因为鞋小脚大,就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和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的牵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适”是“合适”的意思。故第一个空应填“无所适从”;鄙夷不屑:意思是指轻视,看不起,“夷”是“贬低,降低”的意思;匪夷所思: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夷”是“平常”的意思。故第二个空应填“匪夷所思”;毫厘不爽:形容一点不差,“爽”是“差错”的意思;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爽”是“差错”的意思,第三个空“毫厘不爽”“屡试不爽”均可。综上所述,故选D

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的一项是( )

A前不久,媒体爆出了演员翟天临博士论文造假事件,他的这种学术不端的行为,让喜欢他的影迷们

B3月10日,埃塞饿比亚发生了一起的坠机事件,机上所有人员全部遇难,其中有8名中国人。

C中学毕业前夕,我的语文老师把写有“巾帼不让须眉”的笔记本,给我。

D明明一句话就可以讲清楚,自认为读了很多书的他总爱,结果是废话连篇,让人生厌。

【答案】B

【解析】

【详解】

危言耸听:指故意说些夸大的吓人的话,使人惊疑震动。B句用来形容“坠机事件”不恰当,使用有误。

二、名句名篇默写

3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锦鳞游泳。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见余大喜曰:“_________________ !”(张岱《湖心亭看雪》)

________________,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

④戍鼓断人行, 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⑤春蚕到死丝方尽 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⑥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默写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沙鸥翔集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③停杯投箸不能食 ④边秋一雁声 ⑤蜡炬成灰泪始干 ⑥千里共婵娟 (2)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解析】

【详解】

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此题要注意“鸥”“箸”“婵”“柯”等字的书写。

三、现代文阅读

4文学作品阅读

捣乱的用品莱柯拉柯夫斯基

果酱煎饼有非常不良的性格,胆小怕事,却又爱耍花招,还不怀好意,耍出许多出人意料的诡计,破坏人的情绪。

因而,狄托感到有些轻松,因为他注意到煎饼见他脸色不好而生气,进而离开了盘子,从屋里逃走。李娜进来,见盘子空了,又惊奇又气恼。

狄托,你怎么把煎饼都吃了,一点儿也不给我留?

我一个也没吃。狄托说着,跑出门追煎饼。

他向煎饼扑去,煎饼发出吱吱吱的声音从他手里溜走。

东奔西跑穷追半小时后,狄托抓住了大部分煎饼。他把它们塞在衣兜里,得意洋洋地跑回家。怒气未消的李娜正等着他。

他掏出煎饼,衣服上全是果酱。李娜看着他,害怕得很。

狄托,她说,你一身衣服都毁了!

是你让我去追赶煎饼的。

你净说瞎话,李娜叫起来。你是在商店买的煎饼,现在又告诉我这是自己出去散步的煎饼。

不信你自己问问煎饼。

煎饼知道事情的原由,故意说是狄托刚才在点心铺子里买的。其他的煎饼也说出同样的故事。

狄托十分愤怒。李娜,你总不会更相信那些煎饼吧!这些煎饼全会撒谎!

你才撒谎呢!李娜大叫,煎饼怎么会胡诌出这种故事来?!

狄托叹了口气,去了洗漱间。煎饼的滑头令他愤怒,他决定找个同盟伙伴帮帮他。牙膏的性格和蔼又可亲,狄托想和它谈谈。可是他刚拧开口,牙膏就吱的一声涌了出来。狄托吓了一跳;李娜也进了洗漱间,一见挤出来的牙膏就沉下脸来。狄托,你又耍花招了是不是?

没有啊,是牙膏自己钻出来的。

牙膏吱吱哇哇的说正是狄托把它挤出来的。狄托,你真是不知悔改呀。李娜说得很难过。

从此以后,一切东西都串通起来和狄托作对,竭力破坏他的名誉。他刚上床,枕头就裂开,鸡毛落在李娜刚做好的果酱上。枕头抱怨说,是狄托故意撕破的。钉子叫嚣说是狄托把它硬拔下来。裤子和外衣上的纽扣开始溜走,藏在找不着的地方,即使有留下来,也是为了向李娜打小报告……

狄托这才明白,生活就是和物品的沉重斗争,而且这场斗争没有希望得胜,因为李娜永远也不会信任他,而只是相信物品。狄托目睹了物品的耍滑捣乱,但李娜在场时,各种物品全都又安静又守规矩,似乎是把李娜当成莫逆之交。

狄托身上的东西也开始和他作对。头发从头顶掉下,可李娜硬说狄托想当光头。他的心跳越来越弱,可是他却不能和心脏达成谅解。一只耳朵变大、走形,可李娜说狄托让人改造耳朵,是为了惹她生气。

狄托想:要是我能变成一个物件,或许就能向李娜揭示出物品的居心险恶,或许能够教育其他物品,让它们不要耍阴谋。于是狄托变成一个配有果酱的煎饼,跳进盘子。它先对其他煎饼演说一番,竭力让它们感到羞愧。可是这些煎饼立即识破它是一个冒牌分子,不愿听他训话。狄托教唆煎饼从盘子里跳出来,把果酱挂在李娜的外套上;他希望至少用这种办法可以让李娜相信各种物品的歹毒。可是这些煎饼根本就不想听他的话,竟乖乖地让李娜吃了下去。

狄托终于明白:物品都在和他斗争,却不想和李娜斗。它们对李娜很友好,允许她随意摆布。对他则是凶狠得出奇,什么劝说也不奏效。

他领悟到,物品是既不能教育、也不能改变的,只能对它们严厉、强硬,迫使它们听话。狄托把煎饼切成小块扔进垃圾箱,又把牙膏挤在下水道里,把纽扣揪下来。可是,狄托看到被摔碎、打烂、毁弃的物品,像是死了一样,对他的暴行没有任何反应。他终于理解,他没办法对付全部物品,这场斗争是毫无希望的。

狄托认输,并声明承认自己被打败。根据那野蛮时代的规矩,败者成为胜者之奴隶,狄托因此受到物品的奴役。

因此,在李娜把果酱煎饼放在桌上又去厨房时,狄托一动不动观望着煎饼。煎饼一个接一个从盘子里慢慢爬出来,又露出狡黠的微笑走出房间。莱谢克·柯拉柯夫斯基(Leszek Kolakowski),20世纪波兰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和宗教史学家,也是作家和翻译家,享有国际声誉。

1根据童话内容,完成下表。

狄托

用品

抓回逃走的煎饼

煎饼逃离屋子,被抓回后撒谎

(1)_____

互相串通与狄托作对,破坏狄托名誉

变成煎饼,教育其他物品

识破冒牌分子,不愿听从狄托的训话

对物品实施暴行

(2)_______

认输,声明自己被打败

奴役狄托

2批注•赏析语言:品读第⑤段、第25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任选一句写批注。

3图解•人物关系:理清人物关系是读懂故事的重要一步,图解人物关系是一种直观又个性的解读方法。请根据你的理解,画出狄托、李娜、物品三者之间的关系图,并作简要说明。

4比较•内容:取舍某文学杂志编辑这篇童话时,删除了文中划线的三段文字,你是否赞同?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5探究•童话主题: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狄托被物品打败的原因。

【答案】1 找同盟伙伴相助 漠视狄托暴行

2(1)运用拟声词,生动地表现了煎饼极力想逃脱狄托抓捕的心理,体现了童话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2)“一个接一个”“慢慢”“又”写出了煎饼赢了狄托后得意、骄傲、有恃无恐的心理及其挑衅的意味,体现了童话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结合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吱吱吱”“溜走”或 “一个接一个”“慢慢”“又”加以分析;心理分析正确;体现了童话语言特点等。

3示例:关系图:

说明:1代表物品,2代表李娜,3代表狄托,图2图3均在图1内。李娜与狄托虽是夫妻,但她只相信物品,与狄托隔阂较深;物品对李娜很友好,对狄托却不友善,各种物品串通起来与狄托作对。最后,狄托不堪物品的捣乱与李娜的不信任,被物品奴役。

4示例:我赞同。这三段文字叙述了牙膏说谎、故意与狄托作对的各种捣乱,与上文煎饼的捣乱性质相似,内容类同,所以,删除这三段文字,结构更紧凑,行文更简洁。

5示例:果酱煎饼使出种种招数,故意与狄托捣乱;其他物品串通起来与狄托作对,破坏狄托名誉,导致李娜与狄托两人矛盾深化,李娜越来越不相信狄托,只相信物品,狄托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最终彻底败给物品。作者以这样离奇的故事,向人们展现人如何被物化,物如何统治人,从而告诉人们人被物化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不信任。能促进读者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处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在科技高度发达、物欲横流的当今时代,有着较强的现实教育意义。

【解析】

1要求学生通读文本,找到具体的答题区间。结合其内容回答即可。(1)处结合“狄托叹了口气,去了洗漱间。煎饼的滑头令他愤怒,他决定找个同盟伙伴帮帮他。牙膏的性格和蔼又可亲,狄托想和它谈谈。”得出:决定找个同盟伙伴帮帮他;(2)处结合“可是,狄托看到被摔碎、打烂、毁弃的物品,像是死了一样,对他的暴行没有任何反应。他终于理解,他没办法对付全部物品,这场斗争是毫无希望的。”得出:对他的暴行没有任何反应。

2赏析句子一般从修辞方法,写作手法,遣词造句等角度入手。二句任选一句即可。然后结合语境分析。结合“煎饼发出吱吱吱的声音从他手里溜走。”分析,运用了“吱吱吱”拟声词,生动地表现了煎饼极力想逃脱狄托抓捕的心理,体现了童话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结合“煎饼一个接一个从盘子里慢慢爬出来,又露出狡黠的微笑走出房间。”分析,可以从词语“一个接一个”“慢慢”“又”写出了煎饼赢了狄托后得意、骄傲、有恃无恐的心理及其挑衅的意味,体现了童话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也可以从“爬”“露”“走”等动词分析,运用了动作描写,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煎饼赢了狄托后得意、骄傲、有恃无恐的心理及其挑衅的意味,体现了童话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3要求学生首先找出三者的关系,物品对李娜很友好,但对狄托很不友善;在物品的不断捣乱下,李娜对狄托越来越不信任,狄托很无奈;然后划出关系图并作出说明即可。如:关系图

说明:在物品的不断捣乱下,李娜对狄托越来越不信任,狄托很无奈;物品对李娜很友好,但对狄托很不友善;各种物品串通起来,一直与狄托作对。

4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然后结合划线句的内容,从文本结构上,内容上分析其作用。结合其作用表明自己的态度。如:我不赞同。这三段文字叙述了牙膏说谎、故意与狄托作对的各种捣乱;这些内容有助于读者了解狄托在处理他与物品关系时的努力,能让读者更清晰地感受到狄托与物品的艰巨斗争,能进一步表现李娜对狄托的不信任,有助于表现文章主题;这三段文字,使童话情节衔接自然。

5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分析原因要从物品,李娜,狄托三者分析别分析。物品:果酱煎饼使出种种招数,故意与狄托捣乱;其他物品串通起来与狄托作对,破坏狄托名誉,导致李娜与狄托两人矛盾深化;李娜:越来越不相信狄托,只相信物品;狄托:领悟到,物品是既不能教育、也不能改变的,只能对它们严厉、强硬,迫使它们听话。狄托把煎饼切成小块扔进垃圾箱,又把牙膏挤在下水道里,把纽扣揪下来。可是,狄托看到被摔碎、打烂、毁弃的物品,像是死了一样,对他的暴行没有任何反应。他终于理解,他没办法对付全部物品,这场斗争是毫无希望的。加上李娜的不信任,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最终彻底败给物品。从而告诉人们人被物化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不信任。

5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父亲的理想

丁立梅

母亲夜里做了一个梦,一个很不好的梦,是事关我的。半夜里被吓醒,母亲坐床上再也睡不着,第二天天一亮,就催促父亲进城来看我。

父亲辗转坐车过来,我已上班去了,家里自然没人,父亲就围着我的房子前后左右地转,又伸手推推我锁好的大门,没发现异样,心稍稍安定。

我回家时,已是午饭时分,远远就望见父亲,站在我院门前的台阶上,顶着一头灰白的发,朝着我回家的方向眺望,脚跟边,立一鼓鼓的蛇皮袋。不用打开,我就知道,那里面装的是什么,那是母亲在地里种的蔬菜,青菜啊大蒜啊萝卜啊,都是我爱吃的。(A一年四季,这些蔬菜,总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我的家里来。

父亲见到我,把我上下打量了好几遍后,这才长长地舒口气说:“没事就好,没事就好。又絮叨地告诉我,母亲夜里做怎样的梦了,又是怎样地被吓醒,“你妈一夜未睡,就担心你出事。父亲说,我仔细看父亲,发现他眼里有红丝缠绕,想来父亲一定也一夜未眠。

我理怨父亲,“我能有什么事呢,你们在家净瞎想。父亲搓着手呵呵笑,说:“没事就好,没事就好。他解开蛇皮袋袋口的扎绳,双手提起倾倒,B蔬菜们立即欢快地在地板上蹦跳,青菜绿得饱满,萝卜水灵白胖,我抓了一只白萝卜,在水龙头下冲了冲,张口就咬,父亲乐了,:“我和你妈就知道你喜欢吃。看我的眼神,又满足又幸福。

饭后,我赶写一篇稿子,父亲我边上,戴了老花眼镜,翻看我桌上的报刊。他翻看得极慢,手点在上面,一个字一个字地看,像寻宝似的,我笑他,“,照你这翻看速度,一天也看不了一页呀,”父亲笑着低声嘟囔:“我在找你写的。

我一愣,眼中一热。转身到书橱里,捧了一叠我发表的文章给父亲看,父亲惊喜万分地问:“这都是你写的?”我说:“是啊。父亲的眼睛,乐得眯成了一条缝,连连说,,我丁家出人才了。他盯着印在报刊上我的名字,目不转睛地看,看得眼神迷离,他感慨地笑着说:“还记得你拖着鼻涕的样子呢。

旧时光一下子回转了来。那个时候,我还是绕着父亲膝盖撒欢的小丫头,而父亲风华正茂,吹拉弹唱,无所不能,是村子里公认的秀才。那样的父亲,是怀了远大的抱负的,他想过学表演,想过做教师,想过从医,但穷家里,有我们四个儿女的拖累,父亲的抱负,终是落空。

随口问一句:“,你现在还有理想吗?”

父亲说:“当然有啊。

我充满好奇地问是什么,我以为父亲会说要砌新房子啥的,老屋已很破旧了,父亲一直想盖一幢新房子。

但父亲笑笑说:“我的理想就是,能和你妈平平安安地度过晚年,自己能养活自己,不给儿女们添一点儿负担,不要儿女们操一点点心。

父亲说这些话时语气淡然,一双操劳一生的手,安静地搁在刊有我文章的一叠报刊上,青筋突兀,如老根盘结。

1题目是“父亲的理想”,文章为何却从“母亲的梦”写起?

2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请分别赏析文章第③⑤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一年四季,这些蔬菜,总会地输送到我的家里来。(从加点词含义的角度)蔬菜们立即欢快地在地板上蹦跳。(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3第⑧自然段属于记叙顺序中的哪一种?有何作用?

4丁立梅被读者誉为“最暖人心的作家”,她的作品充满感动的温情。文章在描写“我”看父亲和父亲看“我”时有所不同,请从文中各举一个例子简析。

【答案】1用“母亲的梦”引出“父亲进城看我”这一故事情节;“父亲的理想”是与母亲安度晚年,只有儿女平安了,这理想才能实现,而母亲的梦是有关我不平安的。体现了父母对我的关爱。

2【A】“源源不断”意为接连不断,这里写出了父母对“我”的关爱和挂念从未间断。(大意对即可。)

【B】用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蔬菜被倒在地上的情态,表现了父亲见到女儿安然无恙时的欢喜心情。(大意对即可。)

3插叙 第⑧自然段插入了“我”对父亲年轻时的回忆;交待了父亲那时的远大理想及没能实现的原因;使内容更加充实,使行文有了起伏,避免了“我”问理想的突兀。

4⑴“我”看父亲:①“我”回家时远远看见父亲灰白头发立院前眺望,写出了父亲的苍老和对“我”的挂念;②“我”走近细看父亲眼有红丝,写出了父亲夜未眠对“我”的担忧;③“我”于父亲静读“我”作品时看他青筋突兀的手,写出父亲一生辛劳的不易。

⑵父亲看“我”:①初见“我”时的“上下打量”,写出父亲担忧后的放心;②见“我”张嘴吃白萝卜时的快乐,写出父亲的满足和幸福;③看我文章时的“眼成一条缝”“目不转睛和眼神迷离”,写出了父亲的惊喜和骄傲。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重要情节作用类题型,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揣摩写作技巧,要根据语段写了哪些内容,与全文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对于主题有什么帮助等加以综合分析。文章从“母亲的梦”写起,是为了引出“父亲进城看我”这一故事情节。同时,也表现了父母对儿女的担心和关爱。据此理解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语句“一年四季,这些蔬菜,总会地输送到我的家里来”中的“源源不断”是接连不断的意思,表面上是写父母将蔬菜接连不断地送来,实际上表现了父母对“我”的关爱和挂念从未间断。(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语句“蔬菜们立即欢快地在地板上蹦跳”,赋予蔬菜以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蔬菜被倒在地上的情形,写出了“我”内心的喜悦,表现了父亲见到女儿安然无恙时的欢喜心情。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写作顺序(插叙)理解。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插叙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内容上,往往有补充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情感;丰富人物形象;对事件解释说明。结构上,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上下勾连,使文章浑然一体等。文章第8自然段插入了“我”对父亲年轻时的回忆,交待了父亲那时的远大理想及没能实现的原因,使内容更加充实,为下文叙写“我”问父亲理想一事做铺垫。据此理解作答。

4试题分析:考查对对比阅读分析能力。从文本中分别找出在描写“我”看父亲和父亲看“我”时的具体内容,然后分析其不同之处即可。写“我”看父亲的句子主要有:“我回家时,已是午饭时分,远远就望见父亲,站在我院门前的台阶上,顶着一头灰白的发,朝着我回家的方向眺望,脚跟边,立一鼓鼓的蛇皮袋”“我仔细看父亲,发现他眼里有红丝缠绕,想来父亲一定也一夜未眠”“父亲我边上,戴了老花眼镜,翻看我桌上的报刊。他翻看得极慢,手点在上面,一个字一个字地看,像寻宝似的,……捧了一叠我发表的文章给父亲看,父亲惊喜万分地问”“一双操劳一生的手,安静地搁在刊有我文章的一叠报刊上,青筋突兀,如老根盘结。”表现了父亲的苍老和对“我”的挂念、担忧,为“我”取得的成绩而高兴,突出地表现了父亲勤劳和慈爱。写父亲看“我”的句子主要有“父亲见到我,把我上下打量了好几遍后,这才长长地舒口气说:‘没事就好,没事就好。”“父亲乐了,:‘我和你妈就知道你喜欢吃。看我的眼神,又满足又幸福”“父亲的眼睛,乐得眯成了一条缝,连连说,,我丁家出人才了。他盯着印在报刊上我的名字,目不转睛地看,看得眼神迷离”等,写出了父亲看到女儿安然无恙后的放心神情,看到女儿时取得的成就时的满足、幸福和骄傲。侧面表现了父亲对女儿的关爱。据此理解作答。

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言者并非全都无罪

在《论语》及汉代编纂的各类有关先秦的典籍里,孔子几乎是一个百事通的角色,各位学生、各路诸侯、各家贵族以及其他一些莫名其妙各色人等,有了各种莫名其妙的问题,都来向他讨教。而孔子呢,确实有本事,也很自觉,一般情况下,他还真是做到了有问必答。但是,有意思的是,孔子有时也会拒绝就某些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比如,《论语》上说,子不语怪、力、乱、神,这可能是弟子们总结出来的,也可能是孔子明确宣布,这几个东西是禁区,不要问,问也不说。

问题来了:为什么对某些问题,孔子不说?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以为孔子的不说,乃是因为他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确实,比起冷幽幽的老子、笑嘻嘻的庄子、火杂杂的孟子,孔子是个老实人。但是,在经历了最近几年的一些事后,我似乎明白了:孔子的不说。不仅仅是老实,更的,乃是因为惧怕有些问题说不得。

我说两件事,一件发生在清华大学,一件发生在北京大学。

几年前,清华大学一个学生因为在公园用硫酸泼狗熊而被刑拘。这事闹得沸沸扬扬,一开始还好,大家都在谈论人文素质教育问题,但是,最后,专家们给出的结论竟然是:他有心理疾患,因为他是在单亲家庭长大的。我知道,从统计学的角度讲,单亲家庭群体相比健全家庭,确实存在着相应一些问题和不足;但是,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个人,却万万不能这样鉴定:孔子和孟子就是在单亲家庭长大的,他们不仅人格健全,更成了人中之圣。

有位希腊哲人说过,真理只有在悲剧后才能被人认识。可是,在我们这里,悲剧过后,是更大的悲剧:当我们的专家在作这样结论的时候,他们有没有意识到,在我们的社会里,有多少单亲家庭,有多少单亲家庭长大的人;他们这样公开宣称,伤害了多少这样的人,甚至会引发社会对他们的歧视。清华的那个一时糊涂的学生,伤害的仅仅是一只狗熊;而专家们说话伤害的,则是无数的人。一件事,从伤害一只狗熊开始,到伤害无数的人结束。在这件事中,那个学生也好,专家们也好,大家都是医学意义上的健康人,但又都患一种病----“人文素养缺乏症。学生是不知道什么事不该干,专家是不知道什么话不该说。

回头再说孔子。《说苑辨物》有这样一则:子贡问孔子,人死之后有知还是无知?孔子回答:我要是说死者有知,恐怕孝子贤孙会过分厚葬死者而妨害生者的生活;我要说死者无知,又恐怕不孝子孙丢弃死者遗体不加以安葬。所以我不说。孔子的意思是,即使是事实,有些事情也不能说,因为,除了事实判断,还有价值判断。

不久前,北京大学司法鉴定室主任孙东东面对媒体,竟然说出使我们目瞪口呆的话:那些老上访专业户,至少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都是偏执型精神障碍,是需要强制的一类。”“他们反映的问题实际上都解决了,甚至根本就没有问题。

从事实判断到价值判断,他什么都没有了,完全丧失心智。所以,对他,我无话可说。我只想提醒专家们:在今天,言者并非全都无罪:那些伤害他人的言论,歧视或导致歧视的言论,都是要负道义甚至法律责任的。

很多时候,说还是不说,是一个问题。

(作者:鲍鹏山有删改)

1第②段说“为什么对某些问题,孔子不说?”结合全文来看,下列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性格使然,为人老实。

B回答问题有禁区

C说话有价值判断。

D对不是事实的不说。

2作者引用清华、北大的两件事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下列表述恰当的一项是( )

A专家不应该拿别人的心理疾患和精神障碍说事。

B对社会有影响的话,专家应该全不说。

C有的专家患了人文素养缺乏症,甚至丧失了心智。

D高校的人文教育缺失是普性的问题。

3阅读本文,我们可以获得哪些领悟?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回答问题的原则及态度,值得我们的专家思考借鉴。

B对于事情,除了要进行事实判断,还要进行价值判断。

C对于那些伤害了很多人的专家言论,专家应承担道义甚至法律责任。

D很多时候,说还是不说,将折射出一个人的性格。

【答案】1C

2C

3D

【解析】

【分析】

1C错误,“对某些问题”可能还不是事实,所以不能说;即使是事实,有些事情也不能说,因为,除了事实判断,还有价值判断。

2引用清华、北大的两个事例之后的分析,作者得出“在这件事中,那个学生也好,专家们也好,大家都是医学意义上的健康人,但又都患一种病----“人文素养缺乏症。学生是不知道什么事不该干,专家是不知道什么话不该说。”故选C

3D错误,不仅仅是老实是性格问题,是因为惧怕有些问题说不得。

四、文言文阅读

7阅读《曹刿论战》选段,回答后面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廉,故逐之。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徧: ____________ 加: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本文选自《左传》,记叙的是长勺之战,在选作课文时编者却将标题定为《曹刿论战》,请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案】1通“遍”,遍及,普遍。虚报夸大

21)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2)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3本文略写战争过程,重点突出了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标题切中要点。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小惠未徧”句意为: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徧:通假字,通“遍”,遍及、普遍。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第(1)句话,注意“牺牲”是古今异义词,祭祀用的牛羊;“加”,虚报。句意为:祭祀用的牛羊、玉帛等祭祀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如实向神禀报。第(2)句话,注意“鼓”,词类活用,击鼓;“再”,第二次。句意为:头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枯竭了。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的能力。文章的标题的作用一般有:概述文章所写之事;点明文章中心;指出主要人物;表明文章的行文线索;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等。课文详写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战前主要围绕“何以战”展开对话,战后围绕战争取胜的原因展开对话,而战争起因、双方实力及战斗场面都不写,可见文章是紧扣“论战”来写的,因此以“曹刿论战”为题更贴切。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8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律:指卫律,原是汉朝大臣,投靠匈奴。武:苏武。降:使……投降。羝:公羊。幽:禁闭。啮:咀嚼。羝乳乃得归:等到公羊生产了小羊才准许苏武回国。廪食:公家供应的粮食。苏武作为汉朝的使臣,匈奴理应供给吃的用的。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汉代使臣所持的节由皇帝授予,是国家的象征,保护它也体现出对国家忠贞的感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往之_______

与民_______

_______

单于______

至海上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3用原文语句填空。“是焉得为大丈夫”的“是”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此”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苏武的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1 同“汝”,你; 遵从; 谨慎; 告诉; 已经

2(1)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中正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开阔的大路(义)上。(2)匈奴人认为他是神仙,就把苏武迁逐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

3 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4.苏武不因匈奴的威逼利诱而投降,匈奴人将他放逐到北海牧羊,没有粮食和水,但他仍没有投降,睡觉时都拿着“汉节”,这符合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标准。(大致意思对即可。)

【解析】

1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如“白:告诉。戒:谨慎。通假字词,“女”同“汝”,你。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注意重点词语“第一个“居”居住。第二个“居”居所,住宅。乃:于是,就。使:让。”

3考查对课文的理解与提取。根据所给句子从课文中选择合适的句子填写即可。“是焉得为大丈夫”的思是“这怎么能称为大丈夫呢”,“是”指的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此”指的是前文一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匈奴把苏武囚禁起来,关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旃毛一起吞下充饥,几天不死。把苏武迁移到北海上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苏武仍没有投降,睡觉时都拿着“汉节”,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点睛】

译文:

甲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最大原则,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与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乙文,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让他与外界隔绝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天不死。匈奴认为他是神,就把苏武流放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归汉。

9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按要求作答。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选自《鱼我所欲也》)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mín)有鱼

B扶摇而上者(tuán

C故患有所不)也

D死亦我所è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而飞___________

(2)其翼若天之云___________

(3)故不为得也___________

(4)尔而与之__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著书立说,各抒己见。甲乙两篇选文都是诸子百家的作品,它们各自体现了作者的哪些思想?请简要回答。

【答案】1B

2 奋发 同“陲”,边际 苟且 践踏

3(1)是天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太远没有看到天的尽头呢?(2)不仅贤德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4甲文庄子通过鲲鹏这个形象告诉人们:一切依赖客观条件的自由,都不是真正的自由、绝对的自由,都需要借助外物的力量,是有所待的。乙文孟子用鱼和熊掌设喻,主张“义”的价值高于生命,贤者必要时应当“舍生取义”。

【解析】

1A. míng)有鱼。C. 故患有所不)也。D. 死亦我所)。

2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是多是古今异义词,如,怒:奋发。通假字词,垂:同“陲”,边际。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以下关键词:极:尽。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呢”。非独:不只,不仅。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是:此,这样。心:思想。

4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甲文,庄子的作品,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乙文,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点睛】

译文

甲文,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

《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亦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乙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五、名著阅读

10根据你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回答小题。

1阅读名著可以收获生活的智慧。斗法车迟国(《西游记》)故事体现了“合作”精神,请简要叙述唐僧师徒四人通过合作获得成功的。

2保尔的一生,历经坎坷,但凭着钢铁般的意志,连死神对他也不可奈何。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保尔战胜死神的一个情节。

【答案】1在车迟国唐僧师徒与虎力、鹿力、羊力大仙斗法的过程中,唐僧作为领导者,在前面应酬求雨、坐禅、猜物;悟空则发挥变化多端、神通广大的特长联络神仙、干扰对方、改变藏物等八戒、沙僧敲边鼓。师徒四人分工协作,最终取得胜利,倒换关文。

2①在与波兰白军的战斗中,一颗子弹打中了保尔的大腿,后来他又得了伤寒,但这些都不能阻止他继续战斗。②一次战斗中,一颗炸弹在保尔身边炸响,他头部受了重任,伤愈后参加肃反工作。③因身体尚未完全恢复,繁重紧张,头痛病经常发作,最终晕倒,但他又很快投入铁路工厂的工作。④修筑铁路时,因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保尔得了伤寒,经过抢救,战胜死神,随即又离开家乡,进城工作。

【解析】

1试题分析: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要在阅读的基础上,对名著的文学常识、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及历史意义等内容进行梳理和记忆。“斗法车迟国”的故事:唐僧师徒走到车迟国,车迟国王信奉三个妖怪变的道士,兴道灭僧。唐僧师徒为关文,与三妖斗法。第一场虎力大仙与唐僧师徒比求雨,孙悟空上天见雨神胜了第一场;第二场虎力大仙与唐僧比云梯显圣,被孙悟空变七寸长的蜈蚣咬下云梯;第三场鹿力大仙与唐僧师徒隔板猜枚,孙悟空进柜或变或吃,三次皆胜;第四场比砍头,孙悟空用猴毛变狗把虎力大仙头叼走,虎力大仙死;第五场比剖腹挖心,孙悟空用猴毛变鹰把鹿力大仙五脏心肝抓走,鹿力大仙死;第六场比下油锅,孙悟空抓走羊力大仙的冷龙,羊力大仙骨脱皮焦肉烂死。本题主要从唐僧师徒合作的角度来概括“斗法车迟国”的故事即可。

2试题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阅读与识记能力。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保尔战胜死神的情节主要表现在:第一次是保尔在与波兰白军的战斗中,腿受了伤并得了伤寒;第二次是保尔在骑兵部队的战斗中,一颗炸弹在保尔身边炸响,头部受了重伤;第三次是保尔被繁重紧张的肃反工作击倒,不得不离开岗位,回家养病;第四次是保快尔在铁路修完时,得了伤寒和肺炎。从中选择一个故事情节作答即可。

六、诗歌鉴赏

11阅读《渔家傲·秋思》,完成下列小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观察下面两幅图画,选择一幅作这首词的插图,并简要说明理由。

图1 图2“酒”在中国诗词中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或展现豪迈性情,或寄托婉转情思……下列诗句中,与“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中一样,借“酒”来表现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的一项是(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凉州词》)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游山西村》)别后与谁同把酒,客中无日不思家。(苏轼《寄高令》)古诗词中还有许多描写边塞景色的诗句,请你从其他两首诗词中各选一句,分别是“① ”和“② ”(允许每句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

【答案】(1)答案示例一:选择图1,因为图中西北边塞重重叠叠的山嶂,正是词中所描绘的“千嶂里”;图中长烟密布,落日斜照,孤城紧闭的画面,正是词中所描绘的“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景象。

答案示例二:选择图2,因为图中黄昏时分,长城蜿蜒的画面,正是词中所描绘的“塞下秋来风景异的景象;图中大雁南飞的画面,正是词中所描绘的“衡阳雁去无留意”的景象。

(2)【丙】

(3)示例:①一片孤城万仞山 ②大漠孤烟直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画面的掌握。作答时仔细观察图画,找出诗词中的意象即可。如:“衡阳雁去无留意”的意思是“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意思是“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图二中有大雁和落日的形象,所以图二可以作为《渔家傲•秋思》的插图。(2)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甲】句通过战前饮酒这件事来表达将士厌战的悲痛情绪;【乙】句表现了农家人的盛情,表达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丙】句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故答案为【丙】。(3)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有关边塞的诗词有很多,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任选一句作答即可,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七、作文

1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现代这治词来》中,骄傲有如下的解释: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自豪;值得自豪的人和事。

请依据以上对“骄傲”的解释,任选角度,以“骄傲”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有真情实感:③文体不限;④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30行);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答案】骄傲三境

屈原高吟在汨罗河畔吟诵“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是骄傲;钟南山在非典期间否定卫生部说法,提出防治非典有效的新方案,是骄傲;菲利普斯在奥运会赛前对媒体笑称要为美国力夺八金,是骄傲;刘翔复出,微笑从容,坦然面对,蝉联全运会三联冠,是骄傲。可见,骄傲是对自己的充分肯定与相信,是一种人生态度。但同样是骄傲,也会因人而异,有不同外在表现形式,这一切皆因骄傲的境界不同。

在我看来,骄傲也有三重境界,罔不因势象形,因人而异。

第一重境界:放眼天下,舍我其谁,唯我独尊。

自恃才高,傲物无礼,藐视天下苍生之人,往往处于此境。他们充分自信,过度自满,认清自己的才能,却看不清时势,将自己摆在不恰当位置。他们的才能的确让他们在某些方面有骄傲的资本,但也正是他们这份骄傲,往往让本该受万人景仰的他们成为众矢之的,或落得一个悲惨下场。三国中的马谡,自信饱读兵书,才能卓越,临行前立下军令状,固守街亭不在话下。但是,他最终因为这自矜功伐,唯我独尊的骄傲而大意失守街亭,被孔明挥泪斩去。这是马谡的骄傲,自知而不知世,浅薄而低级的骄傲。

第二重境界:看透世事,善于包容,所以怜悯。

一个人能够骄傲,往往是因为比别人懂得更多,却不一定看得更透。在黑客小说《天擎》中有一位叫凌梦蝶的女子,她天性聪异,倍于常人。过人的天赋让她成为全能型强人,也能深知身边人的愚钝与悲哀。自知高人一等,她说:“我懂得他们不懂得的,看透他们看不透的,觉得他们很可悲,所以我怜悯他们,不会因为他们而生气、计较。”于是,她的骄傲收敛在怜悯慈悲的笑容中,开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世人不知,往往要受蒙蔽,为她平易近人的表象所欺骗。但骄傲是真,怜悯是假;疼惜自己是实,宽怀他人是虚。这是骄傲披着美丽的外衣在跳舞。但是谢幕之后,仍是尖锐的傲慢,无视的冷漠。

也许有人要说,张扬锋锐是骄傲的本性。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骄傲终究是骄傲,而无法化身为谦和这种内在美德。事实真是如此?且让我们来看看最高层次的骄傲。

第三层境界:大象无形,化骄傲于平和,化才华于骄傲。

所谓实力不够,动作来凑,小才往往华而不实,而大才朴实无华。大骄傲亦在此理。有巨大优越感的人,因为自身实力登峰造极,眼界开阔,包罗万象,骄傲到了极致,也便成了骨子里的一种秉性,便演化成淡然与平和。万事万物皆了然于胸,众人皆在己之下,没有什么不可骄傲的,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再值得去骄傲,也就无谓了。心胸开阔如斯,而又深知苍生黍离,所以会有包容万物,宽待众生的胸怀,如佛陀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这便是骄傲的极致。极致的骄傲,是看透后的淡然物外,是知人知己爱人爱世的成熟与平和。庄子逍遥物外,东坡也无风雨也无晴,都出于此吧。

所以骄傲有三境,而所处境界取决于自身修养与才华。小才华造就不可一世的小骄傲,大才华铸就极致的大骄傲。这种骄傲,是一种光鲜而不刺目的颜色,是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是如炉火纯青的境界,是臻于完美的人生艺术,也是骄傲者应追求的终极目标。

不断充盈自己,让自己的才华学识宽博如海;不断提升素质,让自己的心胸广袤如天空,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傲万物于心。让骄傲发挥到极致,也便是精神的完美与崇高。

【解析】

【详解】

这是一篇话题作文。话题是很简单的一个词语“骄傲”,而且已经给出了对这个词语的解释。根据第①个意思“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可以写因为“骄傲自大”而得出的教训,明白的道理;根据第②个意思“自豪”可以写值得人“骄傲自豪”的成果,可以写自己的,也可以写国家的;根据第③个意思“值得自豪的人和事”可以写自己做了一件让自己或大家感到“自豪”的事情,获得巨大的成就感。自选角度写作即可。

【点睛】

话题作文,选村要善于“化大为小”,从宽泛的范围中择其一点,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一针见血”。立意要善于“以小见大”,从小的方面表现深刻的主题。表现手法要善于“独辟蹊径”,既要选择好有一定拓展空间的内容,又要选准新的切入点,从新的角度认识事物、表现事物。



内蒙古赤峰市2019-2020学年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市模拟卷)含解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