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课例

发布时间:


《芙蓉楼送辛渐》课例

【导学案】
年级 教学课题
教学内容 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能默写古诗 2. 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3. 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4. 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收集离别诗
复习导入 一、复习导入,出示问题。
出示问题 ⒈复习:离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与友人分别时或是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5分钟)
或是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种的离情别绪都凝聚在这字字凝练的古诗中。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
⒉揭题:今天,我们在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板书课题,齐读。
⒊解题: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
“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⒋作者简介:(课件)
王昌龄(698-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誉王昌龄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 六年级
备课教师
17.古诗两首
使用教师



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 ⒌写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另一首为“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说的是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时的情景。
6.学习这篇古诗,你能弄清楚以下问题吗?(课件: 我的思考: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吗?2.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吗? 3.能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吗?) 问题一:你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吗? 问题二:你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吗?
问题三:你能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吗?
自学课文 二、请同学们自读古诗,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搞不懂的问题或发现释疑问难 的新问题自己记录下来,提到学习小组中讨论。 5分钟)



互学讨论 三、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各小组检查、讨论以上三个问题,组长主持讨论,分组合作 记录员作好记录,汇报员做好汇报准备。 8分钟)


四、交流总结
1.检查诗的朗读情况。(问题一)(字正腔圆、声音响亮、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2.理解词义:(问题二)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寒雨:寒冷的雨。 连江:满江。 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



一带为吴。 平明:清晨天刚亮。 客:指辛渐。 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之中,比喻人清廉正直。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展示交流 3.理解诗意: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与浩渺的江水连成一片,反馈总结 天亮时,我将送你启程,而我却要独自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山。如果17分钟) 洛阳的亲友询问我的情况,请你一定转告他们,我的一颗心,如晶莹剔透的

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
4.品读诗句,体会感情(问题三) 品读前两句诗:
⑴请大家默读前两行,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雨: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山: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的?诗中还暗含着两个人物)
⑵“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表现一种怎样的气氛?(“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的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出离别时的暗淡气氛。“楚山孤”表达作者怎样是情感?(表达诗人离开朋友时的强烈的凄冷孤寂感。 ⑶前两行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出示第一首诗)
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这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行。
师: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后来因事被贬滴岭南,在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蔚,龙标镇非常偏僻,曾有许多的官员被贬于此地。他一生生壮志未酬,与好友分别,心中怎能不孤单,苦闷呢? 品读后两句诗:
⑴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你的感受。(诗人还在写自己的离愁别恨吗?诗人笔锋一转,从凄冷孤寂中振作起来,表明自己的信念。
⑵抓字眼:诗人没有再过多地抒发离愁别绪,而是借辛渐向远在洛阳的亲友表明自己的信念。那么,诗人是想表明自己的什么呢?(不因两次被贬而改

变自己冰清玉洁的品质。即高洁清廉。)哪些字词告诉了你诗人的信念? 冰心:从字面可以解释为?诗人想用他说明什么?
玉壶:玉壶是什么样子的呢?(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瑕)
5归纳主题:《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不因流落他乡而改变气节,始终保持着高尚纯洁的品格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6.表达手法: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五、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1.背诵诗句。
情感升华 2.人生自古重离别,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
5分钟) 3.总结:人生自古伤离别。可是今天的离别不正预示着明天的重逢吗?只要我们心中都有彼此,只要我们懂得坚持,只要我们学会珍惜,我们的离别将不再是悲伤。
教学板书 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实录】
师:离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与友人分别时或是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或是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种的离情别绪都凝聚在这字字凝练的古诗中。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
(生交流送别诗)
师:今天,我们在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生:(读课题)
师: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
生:“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师出示课件介绍作者王昌龄以及写作背景)
寒雨 连江 楚山孤 凄凉孤独 冰心在玉壶 高洁清廉



师:学习这篇古诗,你能弄清楚以下问题吗?(出示课件: 我的思考: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吗?2.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吗? 3.能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搞不懂的问题或发现的新问题自己记录下来,提到学习小组中讨论。
(学生自学古诗)
师:请在小组内合作学习:各小组检查、讨论以上三个问题,组长主持讨论,记录员作好记录,汇报员做好汇报准备。
(学生合作学习)
师:谁来读读?读得字正腔圆、声音响亮、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出示有节奏的诗句,指名读、范读、领读、同桌读、小组读、齐读等) 师:谁来汇报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出示课件,抽学生汇报) 师:你能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指名说、小组内说)
师:请大家默读前两行,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
师: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的?诗中还暗含着两个人物?
师:“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表现一种怎样的气氛?
生:“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的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出离别时的暗淡气氛。
师:“楚山孤”表达作者怎样是情感?
生:表达了诗人离开朋友时的强烈的凄冷孤寂感。
师:前两行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出示第一首诗)
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这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
生:凄凉、忧愁
师: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 生:孤


师: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行。
师: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后来因事被贬滴岭南,在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蔚,龙标镇非常偏僻,曾有许多的官员被贬于此地。他一生生壮志未酬,与好友分别,心中怎能不孤单,苦闷呢?读读后两行,诗人还在写自己的离愁别恨吗?
生:诗人笔锋一转,从凄冷孤寂中振作起来,表明自己的信念。 师:诗人是想表明自己的什么呢?
生:不因两次被贬而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品质。即高洁清廉。
师:哪些字词告诉了你诗人的信念?“冰心”从字面可以解释为?诗人想用他说明什么?玉壶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答)
师:是呀,《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不因流落他乡而改变气节,始终保持着高尚纯洁的品格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师:这首诗的表达手法怎样? 生:寓情于景…… 师:谁来背背诗句? (生背诵诗句)
师:人生自古重离别,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 (生说送别诗)
师:人生自古伤离别。可是今天的离别不正预示着明天的重逢吗?只要我们心中都有彼此,只要我们懂得坚持,只要我们学会珍惜,我们的离别将不再是悲伤。下课!
【教学反思】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本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间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前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了送别时的孤寂心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阔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教学后,我感觉满意。
一、注重自主、合作学习
课前要求学生收集离别诗,自学古诗。课堂上,出示“我的思考: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吗?2.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吗? 3.能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吗?”,先让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再全班交流,理解古诗,领悟情感;最后,拓展延伸,交流离别诗。整个环节老师只起“导”

的作用,放手让学生学习,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感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自信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集中,学习认真,交流激烈,汇报大胆,表述清楚,效果较好。
二、加强了朗读训练
古诗字字凝练,句句隽永,“读”必不可少。教学的各个环节,我都注重朗读,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把握古诗的韵律美,发挥其主动性。我采取了听读、范读、领读、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不同的诵读方式。课前,我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初步学习朗读技巧,感知古诗的节奏、轻重、语调、语速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环节,我鼓励学生大声地朗读古诗,读出独特的感受。展示交流环节,通过多种形式逐步提高读的要求,在字正腔圆、声音响亮、正确通顺的基础上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拓展部分,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熟读成诵。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激发了学生探究古诗的欲望,更好地理解了古诗、体味了古诗的意境。
三、借助多媒体教学
教学这课,我制作了与导学案相匹配的多媒体课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好地辅助了教学,丰富了学生的积累。如:对作者的简介,离别诗等。我认为课件的制作只要简单、适用,便于操作就行,不要过于复杂,导致操作时手忙脚乱,既浪费教学时间,又达不到好的效果。



《芙蓉楼送辛渐》课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