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及教学反思(全册)

发布时间:2020-02-13


第一单元
1.北京的春节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6内容。

◎教学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鞭炮、通宵、万不得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


1. 猜谜语:挂灯笼,贴对联,舞狮子,敲锣鼓。(猜一个节日)
2. 回忆过春节的情景。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除了上述在图片中展示的事物外,还有什么与过春节有关的事物?(师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3. 在我们回味了年的感觉,了解了年的来历之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先生笔下的老北京的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默读课文,标出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词,指导书写。
2)学生提出难读词语,教师归类讲解,并完成形近字组词练习。
2. 学生自由读,标出自然段。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3. 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1)在读文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
2)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三、细读课文,了解习俗
1. 默读课文,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并找出北京的春节有哪些重要的日子。
2. 学生自绘表格。找出点明时间的词语,填在表格的左边。风俗习惯填在表格的右边。填表的时候可以小组合作交流。老师相机指导。 3. 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1)腊月初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2)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3)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放鞭炮,吃糖。4)过了二十三:大扫除,把吃的准备充足。5)除夕: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6)正月初一: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7)初六:
铺户开张,放鞭炮,还可以2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8元宵: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9正月十九:春节结束,学生上学,大人做事。
4. 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写了什么?(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五、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 地方,练习了难读的语句。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 抄写,熟记于心。
2课时
一、复习巩固,加强记忆
1. 听写新词,对照课文,检查改错。
2. 上节课填写了表格,进行了汇报交流。现在回忆回忆,同桌互相说说: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主要写了什么? 二、品读感悟,细赏习俗 1. 品读“腊八”
1)作者详写了腊八熬腊八粥,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各小组快速找出句子交流。
出示句子:“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①联系腊八粥的材料理解“农业产品展览会”,体会课文语言特色。(课件演示:腊八粥的图片)
②从“家家都”可以看出节前人们的忙碌,以及对春节的重视。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3


2)同法品悟泡腊八蒜这一习俗。
出示句子:“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①引导抓住“色如翡翠…色味双美“,体会老舍先生叙述的精妙和魅力。 ②指导学生联系资料谈谈北京关于吃饺子的风俗。(课件演示:腊八蒜的图片) 3)品读优美句子:“腊七腊八,冻死寒鸦。 ①运用什么说明方法。(引用俗语。
②好处。(形象地说明了腊七腊八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北京的春节也就是从 最冷的时候开始的。 2. 品读“除夕”
1)除夕给你什么感觉呢?(热闹。)你们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除夕真热闹”呢? ①从人们的活动中。“家家”“到处”“老少男女都”“万不得已”“必定”“除了”“都”(理解“守岁”
: 从这些词语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是多么重视除夕夜的团圆啊,所有的人都在欢度除夕,当然热闹了。
②从味、色、声的描写。“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鞭炮声日夜不绝”
师:从味道到色彩到声音,除夕这一夜,作者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无不体现 出除夕的热闹,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老舍观察的细腻。 2)除夕这天,你是怎么过的呢?生自由说。
小结:是啊,热闹的除夕,处处洋溢着喜庆,诉说着团圆的故事。 3. 品读“正月初一”
1)课件出示:“正月初一”的光景怎样?(与除夕截然不同。“截然不同”是什么意思?(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2“正月初一”与“除夕”有什么截然不同的呢?(“铺户都上着板子”“全城都4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在休息”)这样的“截然不同”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悠闲。 3)你们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正月初一人们的悠闲自在? (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女人们,小孩们,铺户们,伙计们。
小结: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每个人都在拜年、走亲访友,或者逛庙会、比赛。总之都没有闲着的,都是那么轻松自在。 4. 品读“元宵节”
1)读读这部分,看看作者写得最多的是什么?(灯。
2)再读课文,把描写灯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 3)学生汇报交流。师:让我们也进入这灯的世界里遨游,感受这份红火和美丽吧!(课件演示:各种灯的图片)(图片 + 声音)
4)想象:假如你在这灯的世界里畅游,你还会看到怎样的花灯呢?
小结:是呀,在这五光十色的灯的世界里畅游,让人流连忘返,难怪老舍先生说:“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这的确是美好而快乐的日子。 三、比较阅读 , 领悟写法
1. 刚才,我们深入地感悟了老舍先生详细描写的四个部分内容,感受了北京春节的温馨和美好,那么还有哪些部分写得比较简略呢?再回顾课文看看。 2. 学生举例。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
(抓住主要特点来描写。突出了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让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 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 在我们的习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详略得当、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 四、拓展延伸,效果强化
学习“阅读链接”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5


腊八:忙碌 除夕 : 热闹 详略得当 正月初一 : 悠闲 元宵节 : 红火美丽 突出重点

教学反思
本课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读的训练,让学生初读读通,再读感知,精读品味,读的质量逐步提高。并在读的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积极利用课外的语文学习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安排了搜集资料、资料交流共享等,增强了学生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
2.腊八粥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7~9 内容。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抓重点词句、联系提示语、分角色朗读等方法感悟课文。 2. 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课文内容,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3. 学习文中人物对话的描写,通过读文,感受亲情给人带来的温暖。

★教学重点
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难点
6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我们跟着老舍在北京的春节里吃到了腊八粥,你知道它的来历吗?(出示资料) 在你们的印象中,腊八粥又是什么样的?我们今天就一起跟着沈从文,去品 尝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 二、作者简介
沈从文,男,原名沈岳焕,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 历史文物研究者。代表作品《边城》《湘行散记》等。 三、整体感知
1. 朗读课文,疏通字词。教师相机指导。
2. 自读课文,并思考:围绕“腊八粥”,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写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腊八粥的经过。
3. 你认为整个小故事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能否用小标题概括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1:熬腊八粥; 第二部分(2~18:等腊八粥; 第三部分(19:吃腊八粥。 四、课文解读
1. 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写腊八粥时,为什么 要花费那么多的笔墨去列举腊八粥的原料? ( 写出了粥的材料丰富。 从中你可以感受到腊八粥吃起来一定如何? ( 美味可口。 2. 作者是如何描写腊八粥的美味呢?
(用拟人手法写了腊八粥在锅里煮的状态。用排比手法写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7


腊八粥的喜爱,从侧面写出腊八粥的美味。
3. 写腊八粥的材料和煮的状态除了能够衬托腊八粥的香甜可口,还有什么作用? (为后文的故事情节作铺垫。 五、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的脉络,那么主人公“八儿”作者是怎样描写他的?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研读课文 (一)品读第二部分。
1.自读第 2~8 自然段,圈画出描写八儿的语句,体会一下八儿的心理是怎样的? 他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是如何表现的?(“喜得快要发疯了”:神态描写,略 带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八儿的兴奋。“眼睛可急红了”:神态描写,写出了八儿的迫不及待。(天真、可爱、颇有童趣。八儿的年纪应该也很小。 2. 从哪里能看出来八儿的年龄小?
“看羊还不够资格”“只能猜想”“抱我起来看看”
3. 朗读第 9~12 自然段,从八儿与妈妈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八儿的心理和人物特点是怎样的吗?(八儿急切地想要吃到腊八粥,但是只能苦苦等待。看到 腊八粥的淡淡的烟气后,感觉有些失落。但是同时也没有只想着自己,也想 到了自己的家人。所以八儿不但天真可爱,而且也孝顺体贴。 4. 从妈妈对八儿的回答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妈妈是非常疼爱八儿的。从这段富有生活气息的对话中,我们还能够感受到八儿与妈妈之间浓厚、温馨的亲情。
5. 一位同学朗读第 13 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八儿猜想的腊八粥是怎样的呢?圈8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出相关句子品析。哪个字可以形容八儿想象中的腊八粥?(妙。
6. 这段猜想有什么作用?(写出腊八粥在八儿心中的初步印象,为实际看到腊 八粥做铺垫。)写出八儿怎样的心理?(憧憬、渴望的心情。
7. 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以后,他终于看到了腊八粥的庐山真面目了。妈妈煮的粥究竟是怎样的呢?齐读第15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作者怎么写腊八粥的? (拟人手法。
8. 你觉得当八儿看到这锅粥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9. 当妈妈看到八儿有这样的反应时,妈妈是如何表现的? 10. 总结:在第二部分中,八儿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 (迫不及待→等待→憧憬→惊讶→厌恶) (二)品读第三部分。
最后八儿终于吃到了腊八粥。作者又是怎样来写吃腊八粥的呢?圈出你觉得 写得好的句子简析。 二、主旨探讨
1. 虽然文章的标题是《腊八粥》,但读完全文后,我们发现文章详写的部分应该是第二部分,等腊八粥。而吃腊八粥是略写的。为什么?
(为了通过熬制的过程表现八儿和家人其乐融融、温馨和睦的家庭气氛。 2. 作者的写作目的并不是要写腊八粥的美味,而是要通过这个生活场景体现这些普通百姓对生活和家的热爱。全文运用人物描写的各种方法,写出了八儿急切——等待——惊讶——满足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八儿和家人其乐融融、温馨和睦的家庭气氛。 三、课堂总结
时过境迁,腊八粥已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等到了可以随时吃到腊八粥时,味道却没有想象中那样诱人了。比起喝粥,我们更愿意重温名家们的美文,让那些泛着丝丝甜香的文字,氤氲着寒冷麻木的心灵。那样,一股久违了的香甜也会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9


萦绕在唇齿之间。 四、作业布置
1. 上网查一查腊八粥的来历或者查一查与腊八有关的传说和故事,查到之后和同学分享交流。
2. 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课文第 1 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 最喜爱的食物。

〖板书设计〗
腊八粥
迫不及待
苦苦等待 美妙 惊异

教学反思
文章内容较浅显,在抓住八儿心理变化的同时更抓住了学生对八儿的喜爱之情,运用了最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字,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孩童形象深深地映入孩子们的心中,也激起了学生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读的机会较少,如果课堂上充分组织学生朗读、互动,效果会更好。
3.古诗三首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10~11 内容。
10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会写“侯、章、泣、盈、脉、栖、鸦”等7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 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 指名读。(读后评读)
2. 填空练习。《寒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___)所作。 二、导入解题
寒食是古代一个传统节日,清明前的一两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 做饭,所以叫寒食,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年寒食节时的长安城是什么样的。 三、教师点拨 1. 知诗人。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1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

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2. 明诗意。
1)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
把诗句划分成词语(春城 / 无处 / / 飞花)
想想每个词的意思,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 把词语连成句子,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照样子自学后三句。
3)检查出示(斜……御柳……汉宫……) 3. 悟诗情。
师: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
1)想象一下,春天满城飘柳絮是什么样的?
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四、作业布置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板书设计〗

春城 / 无处 / / 飞花,寒食 / 东风 / 御柳 / 斜。 日暮 / 汉宫 / / 蜡烛,轻烟 / 散入 / 五侯 / 家。
2课时
12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中国情人节是哪天?怎么来的?请学生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二、诗歌朗读
1. 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指名读,读顺诗句。指导读,读出节奏。 2. 本文抒情主人公是谁?抒的是什么情?(明确:织女星,抒的是织女对牛郎 的思念。因此,从主题上看,本诗是一首思妇诗。 三、分句分析
1. 第一二句:点明描写对象。 2. 第三四句:采用什么方式写织女?
1)外表:素手,衬托织女的美丽,语言非常精炼。请问:假如你要表现一个人美丽,你会怎么写?一般人是全方位地写,而这里只用一个字就表现得很传神,种写法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学会抓住人物最有特点的地方写,而不一定要全方位地写。现在学到了这个技巧,再要你写一个性格很粗暴的人,你会怎么写呢?(眉毛粗、竖。
2动作描写:擢和弄,描写了一个劳动场面,表现了织女怎样的特点?(勤劳。 3. 第五六句:最会织布的织女为什么会“终日不成章”?(明确:魂不守舍, 心绪不宁。可见,织女不一定勤劳,而是因为无法忍受思念之苦,因而用劳 动来排遣。)什么原因导致织女“魂不守舍,心绪不宁”?(思念之苦。 4. 第七至十句:“那浅浅的银河,定然不甚宽广”,跟第一句“迢迢”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河并不远,但因为不能相见,因而显得很远。 5. 为什么不能相见?(因为有人干涉。 6. 表现了织女怎样的感情?
(怨恨、无奈。如果无法相见是因为隔了万水千山,那么这种悲伤还有理由来
3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

解释,但是明明咫尺之间,却如远在天边,这种无奈才更令人刻入骨髓。 7. 六个叠词有什么作用?
(增强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又使感情表达得更缠绵悱恻。 8. 本诗主要采用了哪种抒情手法?(情景交融。 四、课堂小结
收集其他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试着背一背。同学间相互交流。

〖板书设计〗
迢迢牵牛星
天上 牛郎织女 王母娘娘阻隔 分离 地上 人间男女 社会背景影响 离愁别绪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展示一轮圆月挂在夜空的画面)皓月当空,月色如银,如此美景,会勾起人无尽的遐想,今天让我们跟着唐代诗人王建走进他的《十五夜望月》,感受他的思绪。 二、诵读古诗
1. 大声读:把诗歌读顺畅。学生自由读,小组内轮读,毛遂自荐当堂背诵。 2. 说读:读懂诗歌的意思。边读边说,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说出来。 3. 默读: 仔细阅读,摘录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用恰当的词语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 (银白的地面、熟睡的雅雀、飘洒的冷露、芳香的桂花。
4. 议读:体会诗中意境,理解作者感情。边读边议,小组互相讨论下面问题,各小14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1)从以上景物描写概括诗歌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一幅安静、凄清的秋夜景色,为秋思创造伤感的氛围。
2)结合景物意境揣摩诗人在中秋之夜仰望夜空,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 (孤独寂寞,对家人、友人的深切思念。
5. 品读:品析诗味。咬文嚼字,用比较换词法等品析诗中精美词句。小组互相讨论,讨论充分后,学生自由发言。
1)诗人写望月,却没有写月光,从何处体现?
“地白”:给人以积水空明、澄清清冷之感,从侧面突出了月色皎洁。 2“树栖鸦”从听觉还是视觉来写?写鸦雀有什么作用? (既是听觉也有视觉,烘托夜的寂静,衬托诗人内心的孤独。 3“冷露无声湿桂花”蕴含怎样的情感? (用寒意、清冷烘托诗人寂寞凄清的心理。 4“落”换成“在”好吗?
(不好。“落”写出了愁思随着月光的泻落从上而下,富有动感,形象新颖。 6. 美读:读出诗歌的韵律。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感情基调、朗读语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 三、课外延伸
收集有关咏月的诗歌。

〖板书设计〗
十五夜望月

教学反思
5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


本课所选的三首古诗都是描写传统节日的。这三首诗各有千秋,表现了不同节日的不同情感。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并体会传统节日的魅力。
4. *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12~13 内容。

◎教学目标
1. 学习并积累“旷野、鼻祖、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

◎教学难点
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配乐介绍: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
台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钹为伴奏;复杂到每个角色都要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16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板书课题) 二、理清思路
1. 自由朗读课文,疏通词句,不懂的圈画出来。同学交流,老师指导。 2. 再读课文,整篇课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3 自然段):概括介绍藏戏的主要特点。第二部分(4~7 自然段)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第三部分(8~17 自然段):具体介绍藏戏的特点。第四部分(18 自然段):总结全文,点明藏戏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 3. 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 关语句。(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三、朗读品味
1. 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读前三自然段,说说你都听出了什么? (藏戏有三个突出特点;世界上这样的剧种很少,而藏戏是其中之一;连续 三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其中还有着民族的自豪感。 2. 读第二部分,了解藏戏的形成。
1)自读后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2)同学交流,老师指导。
①以弱抗强的传奇: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 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涉水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中带点的 词(掀翻和吞噬加点)来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传奇。
②创造奇迹的传奇:一无所有→ 58 座铁索桥。通过七兄妹组成的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哄笑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58座铁索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③艺术的传奇: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个仅由七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
7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

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3. 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1)默读第 8~17 自然段,找出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
8 14 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516 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7 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2)自由读第 8~14 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3)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每种颜色象征了什么,对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夸张。
4)自由读第 15 自然段,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的特点。
5)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感受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这些独特的魅力。结合看戏人,来体会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四、课堂总结
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藏戏,作为藏族的传统剧种,直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五、课堂作业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藏戏的形成及特色。

〖板书设计〗

戴面具演出、藏戏没有舞台、三五天没结束
传奇来历:为民造福 开创藏戏

教学反思
因为这篇文章极具民族特色,所以我采用了极富感染力的导语将学生带入情境。18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通过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会相关词语,能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质疑,小组合作解决比较难一点的问题。经过赏析文章,学生对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二单元

5.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18~24 内容。

◎教学目标
1. 学习 15 个生字,理解文章词语。
2. 阅读作品梗概,浏览作品精彩片段,了解大意。
3. 关注人物命运,体会鲁滨逊不怕困难、顽强生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 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愿望。

★教学重点
了解名著大意,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欲望。

◎教学难点
体会鲁滨逊不怕困难、顽强生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课时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9
1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谈话:之前我们学习了丹麦作家安徒生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主人翁的悲惨命运激起了我们深深的同情。但是,面对恶劣处境和困难时,我们肯定不能一味地屈服和认命,我们也要学会抗争。今天,我们会结识一位与困难作斗争的勇士,他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生活了二十几年,我们一起大声喊出他的名字——鲁滨逊。 2.(板书课题)齐读。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我们在书上看到的这篇课文,是由该书的内容缩写(梗概)和精彩片段组成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检查预习
1. 通过预习课文、查找资料,你们一定了解了很多。那么,我给大家准备了有 趣的抢答题:
1《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哪国的作家?叫什么? 2)故事主人公是哪个国家的?叫什么名字?
3)故事主人公鲁滨逊在荒岛上救了一个野人,取名叫什么? 4)主人翁最后结局怎样了?
5)鲁滨逊离开那个岛时,已在岛上生活了多少年? 2. 概括本书的主要内容。 三、理清脉络
1. 通过阅读梗概,你知道这本书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吗?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试着给每个部分取一个小标题。
(时间顺序,分别写了遇险上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四个部分。 2. 精彩片段主要写了什么?
(鲁滨逊初到岛上的生活状态和面对现实的思考。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梳理了这本书的大致内容,下节课我们将走进鲁滨
20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逊的奇妙之旅,感受不一样的奇遇人生。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 鲁滨逊在荒岛上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样战胜这些困难的?从中你感受到鲁滨逊是个怎样的人?
2. 交流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一处。 3. 从他身上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二、解决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1. 他所遇到的困难既包含物质层面的,也包含精神层面的,主要从以下三方面 总结:
1)孤独。所以他不停地工作,自我安慰,救星期五。
2)缺少食物、衣服、墨水等生活用品。他趁船被吹到岸边时,从船上往下搬东西,他还养羊,吃羊肉,喝羊奶,种麦子,磨面粉。
3)恐惧,缺少安全的家。他在住所前的空地上插树枝,隐蔽自己,分开圈 养羊。他建巢穴,做栅栏。
可以看出鲁滨逊是一个勤劳、聪明能干、善良、坚强、积极乐观、不畏艰险、 脚踏实地的人。
2. 鲁滨逊能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的境遇。尤其是在想好处方面,可见他很乐观积极。他把坏处也考虑得那么清楚,可见他能很清醒地认清现实,这便于他采取正确的行动策略。他很会自我安慰,从不幸中寻找幸运,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指导学生读书。
3. 启示可分几个层次:
1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

1)人应该热爱劳动,勤劳的双手能创造幸福的生活。 2)不怕困难,积极行动,才能改变困境。
3)要有乐观的人生态度,从不幸中寻找幸运,鼓励自己振作。 三、总结全文
不同的生活态度决定不同的命运,鲁滨逊在无人的荒岛上顽强地生活了二十 多年,还创造了自己生活的乐园,这与他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分不开的,相信 他的生活态度会激励我们用正确的观念看待生活、看待挫折。
课文所选的只是书中一个精彩的片段,留给我们许多的思考,也留下了许多 疑惑,也许只有在读过全书之后我们才能够解答这些疑惑,做出更深入的思考。

〖板书设计〗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孤独 不停地劳动自我安慰 热爱劳动 积极乐观 缺少生存物资 从船上搬 牧羊种植 坚强聪明
不安全 建房修栅栏 分羊 不畏艰险 积极行动

教学反思
本课从以往学习经历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联想,激发学习兴趣。再从整体感知入手,理清脉络,从整体上了解文章内容。最后学习文章选段,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参与和交流,重点感悟,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6.* 骑鹅旅行记(节选)

◎教学内容
22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科书 P25~30 内容。

◎教学目标
1. 运用想象阅读童话故事,聚焦动物的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2. 移情体会,初步感知“坏”孩子也能变成好孩子的文章主旨。 3 通过推想、猜想、讨论等学习方式,激发课外阅读原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 了解文章的大致情节。
2. 激发学生阅读《骑鹅旅行记》的兴趣。

◎教学难点
感悟人只要善待动物、善待自然,学会与动物协作,与自然相处,人将会和自然成为最亲密的伙伴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最近,我们读了一本好书,书名叫《骑鹅旅行记》当你第一次听到这个书名时,你都想到些什么?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尼尔斯,分享我们在阅读中的点滴收获! 二、检查预习
1. 课前大家预习过这篇课文,自我感觉所有的字都会念的,请举手。 2. 出示难读易错的词语,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3. 所有的童话都是带有魔幻色彩的。本文主人公身上带着什么样的魔幻色彩呢?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地方也带有魔幻色彩? 三、初识人物
3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

1. 尼尔斯被一只小狐仙变成了只有拇指大的小人儿。读到此处,你的脑海里不禁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他为什么会被小狐仙变成小人儿的?)
2. 浏览课文,可以通过什么细节来推想其中的原因? (动物的语言。
3. 出示院子里动物说的话。引导学生带着想象读动物说的话。
1)院子里的麻雀。引导想象:麻雀此时是高兴还是难过?为什么?
2)院子里的鸡。引导想象:第一句话是公鸡说的,那么第二句和第三句是谁说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3)院子里的猫。引导想象:读猫这段话的时候,是要读得快一点还是慢一点? 4)院子里的牛。引导想象:在牛角上“跳舞”怎么理解?尼尔斯对妈妈做的这些事,你敢做吗?
4. 从这些动物的言行当中,我们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尼尔斯是个坏孩子。
5. 大胆地推想一下,小狐仙为什么要把尼尔斯变成小人儿?
6.(出示原文片段)所以当大家看到尼尔斯变成只有拇指大小的小人儿,他们纷 纷这样说—出示对话再指名朗读。
7. 总结:同学们,本文并没有直接写出尼尔斯是个怎样的孩子,而是采用了多 重选择性的全知视角。此视角多借助于故事中人的“感官”机制,充分调动 人物的视听感觉功能,来传达内在的思想活动与情感倾向。 四、推想结局
1. 看来院子里是待不下去了,尼尔斯在无意中骑上了鹅背,开始了八个月的旅行。回来后,他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好孩子。
2. 尼尔斯这八个月的时间,骑着这只鹅去旅行,究竟发生了哪些事情让他有了 这么巨大的改变?我们来看看这本书的目录,从中也许我们可以了解一二。
24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五、再识人物
1. 当初的尼尔斯真的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坏孩子吗?再回到这个片段中,默默 批注。
2. 黑板上的板书你觉得要怎么改一下才合适? “坏”字加引号。 六、总结课堂
你身边有像尼尔斯这样的人吗?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我们要如何去看待 他们?

〖板书设计〗
骑鹅旅行记(节选)
情真 意善 景美
“坏”孩子 “好”孩子

教学反思
课前尽量让学生抽时间去阅读这部作品,让学生对作品有初步的了解,为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开篇以谈话导入,以问题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让学生在创新的世界里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立足于书但不局限于书。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勇于创新,并从文本的分析中感悟其中传递的信息,形成对学生有价值的人生道理。

7.*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5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31~34 内容。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 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了解课文大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 初步了解汤姆·索亚的历险经历,感知他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在快速阅读中了解课文大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汤姆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帕斯卡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对于每一本书,都必须学会阅读。(指名读,齐读)如此可见,掌握好的读书方法至关重要。
2. 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曾徜徉在童话世界中,也曾遨游在神话故事和寓言故 事中。那文章怎么写的(板书:怎么写),最后悟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的(板 书:为什么写)是学习的关键。
3. 今天老师要推荐一篇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板书)给你们,它是 美国文学大师马克·吐温先生(板书)的四大名著之一。(出示作者简介) (马克·吐温是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大师,语言风趣幽默,亲切自然。《汤姆·索
26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亚历险记》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历经百年,魅力不减。有人说:“如 果马克·吐温的小说是皇冠的话,那这部小说就是皇冠上的一颗闪亮的明珠。 二、学习课文
1. 请看题目,你觉得这篇小说的关键词应该是什么?什么叫历险?
2. 默读课文,你觉得课文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历险故事?哪一次历险后的故事? ( 山洞历险返回家后的故事。
3. 哪个词最能表达人们和两个孩子的心境?片段中找出证据来。
“半夜时分,镇上传来了发疯般的钟声……他们高声喊着:“快来看!找到 他俩了!
4. 在他们被找回来前后,人们的情感分别有什么不同?(大悲大喜,先悲后喜。5. 大师就是大师,写文章就是与别人不一样。他的语言主要以夸张幽默著称。 现在我们以大喜的部分为例,你觉得哪些描写最吸引你?为什么? 出示:最吸引我的语句是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 6. 先同桌交流,再集体交流。
7. 再回到精彩片段,现在你对汤姆有了什么样的认识? (乐观勇敢、顽皮可爱、有爱心。
8. 阅读了这精彩片段,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感悟作者语言的特点,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三、总结课文
1. 通过阅读这片段你还想了解汤姆历险的哪些具体内容?
2. 请同学们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并完成读书推荐卡。

〖板书设计〗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写什么 历险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7

怎么写 语言夸张幽默
为什么写 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

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从解题入手,提醒学生留意汤姆的历险经历,这样使学生能比较准确地概括主要内容学生边看、边思,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与老师、同学间的交流从而理解文章,形成自己对汤姆的认识,增强对文章的感悟。但是我认为在教授本课时,应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所处时代不同、背景不同,我们不应该像汤姆那样去冒险,要学会理性地思考人生,传递给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
第三单元 8.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42~43 内容。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 6 个生字,正确读写“空虚、叹息、徘徊、赤裸裸”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 者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3. 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重点
品读重点语句,体会表达效果,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28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优美语言。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你们喜欢猜谜语吗?那就仔细听。没有脚,快步走,无人能够把它留,没有手,本领大,能让青丝变白发。它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但却又实实在在地在人们身边无情而匆匆地流逝。(时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时间的课文《匆匆》,他是朱自清在走过 8000 多个日子的时候写的,那么他在这 8000 多个日子里又做了些什么呢?时间是怎样“匆匆”呢?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背影》《春》《梅雨潭的绿》《荷塘月色》等。 三、初读课文 1. 学生自由读课文。
1)要求:读正确,读流利。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在读不懂的地方标上“?” 2)学生练读,检查交流。出示生词:头涔涔、泪潸潸、徘徊、伶伶俐俐、挪移。 师:看同学们刚才读课文的时候,都很投入。现在谁能展示一下呢? 2. 指名读课文。师: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3.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听完后,你们觉得读这篇文章时应注意些什么? 4. 小组合作读课文,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画出中心句,并把你的理解与大家
9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

分享。读完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师: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出了同样的问题,这在写法上叫什么? 四、品读感悟
1. 学生默读课文,感受时光的匆匆。 2. 重点品读内容:
1)出示第 1 自然段。(体会排比句式的运用)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出示图片(婴儿、少年、青年、老年)让学生体验时间的流逝。
师:想一想,课文哪些地方写了“时光一去不复返”?找出相关的语句深入体会。 2)出示第 2 自然段。(体会比喻手法的妙用)师:为何头涔涔,泪潸潸? 品读“八千多日子”的无声无息,体会作者比喻手法运用的巧妙。
3)出示第 3 自然段。(体会形象的拟人手法)重点读:挪、移、跨、飞、闪。 仿说:引导学生联想时光还会怎么样匆匆流逝,运用课文的表达方法仿说。 课件展示。画面一:玩电脑。画面二:看电视。画面三:玩耍情境。 出示:_________ 的时候,日子从 _________
_________ 的时候,日子从 _________ _________ 的时候,日子从 _________
3. 教师介绍创作背景。
这篇散文写于 1922 3 月,当时作者已经 24 岁。“五四”运动时,朱自清为光明和新时代的到来而欢呼。“五四”高潮过后,由于旧的东西没有摧垮,新的社会蓝图又不清晰,朱自清很想为国家做贡献,但是他找不到方向,没有目标,于是陷入了思想苦闷中,徘徊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在犹豫、徘徊中,眼看宝贵的时光从身边白白地流逝,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感人的散文。
4. 师:面对时光的匆匆,作者是怎样的心情呢?文中哪一个词可以准确地表达 先生的感受?(叹息。
30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5. 过渡:作者一声长长的叹息穿越时空,幽幽地回响在我们的耳际。先生叹岁 月匆匆,叹时光无情,悔平生无为。(板书:叹岁月匆匆,悔平生无为)请 大家再来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惋惜之情。(同桌互读) 五、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诵读积累的优美句子。摘抄关于时间的名言。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导回顾
上节课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轻灵的文笔走进《匆匆》,走进时间的“流”里。课文中有一些语句你一定非常喜欢,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再读一读。 二、品读课文
1. 师:文章的开篇和结尾相互照应,提出了一个令作者困惑的问题,是什么呢? (板书:一去不复返)
2. 师:还好,朱自清先生已在课文中写到:你聪明的,告诉我。
3. 同学们,我知道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下面,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读一读,这篇文章还有什么妙处呢?(这篇文章只有六百来字,却用了十二个问句,在一连串看似不求回答的设问中,表现了一个微妙的内心世界。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感悟,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 作者有几次追问?有几次做出了回答?这么多问号,字里行间弥散着作者怎样的情绪?感受作者内心的自责。(朱自清的文章中弥漫的情绪虽感伤而不气馁,虽惆怅而不失奋进,虽彷徨而并不消沉。
6. 真如他所说的,什么也没有做成,在这个世界上白白的走一遭吗? 7. 时间就这样白白地流失了,作者对日子转瞬即逝有何感受?作者甘心吗?
1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3

三、总结全文
1. 朱自清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即使这样,他还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就连洗手、吃饭、睡觉这些必需的时间,他都觉得可惜,正是因为他对人生的思索,他为自己的徘徊而不甘、不平,才造就他的有所为、有所痕迹。可见他真是个惜时如金的人。要好好把握,不让人生白白走一遭。
2. 读了朱自清先生的《匆匆》,你们有什么想说的?我们以后该怎样做呢? 四、作业布置
1.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 推荐阅读朱自清的其他作品,如《背影》《荷塘月色》《春》等,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提高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时光飞逝 一去不复返(无奈) 叹岁月匆匆 悔平生无为(自省)

教学反思
整篇课文篇幅较小,主题明确,围绕着时间展开,最后落点到时间上,根据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加强对文章情感的领悟。通过对字词句的赏析,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的魅力。但是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还是存在些不足之处。首先由于追求课堂的完整,而不能使有些环节落到实处。其次交流不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没有更好地将“提问”转为“交流”。这些问题在下次教学中将得到改善,提高教学能力。

32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9.那个星期天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44~47 内容。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 , 把握主人公在一天中的心情变化 ,理解其情感。 2. 细读课文 , 体会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 , 并模仿借鉴。 3. 品析课文 , 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4. 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 , 辩证认识母亲与孩子沟通中出现的问题。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 并模仿借鉴。

◎教学难点
品析课文, 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 我们之前学过一篇关于“盼望”的文章,哪位同学可以来给我们回顾一下那 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盼》写了一个小女孩盼望穿上新雨衣的故事,文中生动地描绘了小女孩的心路历程。
3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3

2. 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与盼有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针对课题,你有哪些疑问?(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作者要取这样一个题目?)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 年出生于北京。1967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 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 1972 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 3 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 12 31 日凌晨 3 46 分因病逝世,享年 59 岁。 三、理清思路
1. 自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怎样的事?能否用一句话概括? (文章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2. 这篇文章以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时间顺序,从早到晚。
3. 因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是什么?(“我”的心情。
4. 那么我们可以归纳出,本文主要写了“我”心情的变化。那么课文的第 1 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出下文。
5. 如果把第二句改成“那个星期天我从早等到晚”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这里罗列了时间点,显得时间过得特别漫长。突出了等待过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 四、研读课文
1. 自读课文的第 2~5 自然段,圈画出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交流“我”的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
2.“……这不会错”“……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满怀期待的心情。为34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什么如此令我期待的一天,我却记不清去哪儿了?
1)母亲之前一直答应我去,但是却没有兑现,我一直期盼,以至于忘记了目的地。2)我的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在那天由于期盼落空,所以这样的伤痛令我印象深刻,以至于忘记了具体信息。
3.“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通过动作的描写,体现出“我”心情的愉快。
4.“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耐心地等候。作者怎么来体现不好挨的?
(跳房子,看云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看了多少回的画报,想象陌生人的生活。“院子很大,空空落落”写出“我”独自等待时的寂寞。
5.“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追在母亲的腿底下”“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这几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这几句话以孩子的视角来写,富有童趣,更加真实。 五、课堂小结
本文写了“我”等待的过程,整个上午“我”的心情变化:期盼——愉快——耐心——等待——急切。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
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过程,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索“我”的内心世界。 二、新课讲授
(一)品读课文,体会人物情感。
5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3

1.“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写出了我的心理是怎样的? (想看看母亲还有多少衣服,看看天是不是晚了,心存期盼。
2.“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越来越缥缈。”这句是环境描写,写出光线变暗,暗示时间的推移,我的期盼落空。同时也照应我的心情,希望渐渐破灭的失落。“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我明白了什么? (今天是没有希望再出去了。
3.“我现在……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用光线的变化和声音,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写出等待中的孤独、时间的漫长及等待无果后的悲伤。为什么光线“漫长而急遽”?
(漫长:时间长。急遽:急速。虽然等待时间很漫长,但是我却并不希望黑夜那么快降临,希望白天能更长一点。体现出我执着盼望的心情。
4.“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表现出他无比的悲伤、绝望的心情。联想《迢迢牵牛星》中的“泣涕零如雨”“脉脉不得语”可以感受到那种极度的悲伤,无以言表。
5.“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表现出“我”内心的绝望,无奈。
6. 梳理人物的心情变化:期盼——愉快——等待——执着——焦急——失望—— 绝望。相应的时间也产生了变化:阳光明媚—暗下去—消逝。两条线索并行,写出人物的心路历程。
(二)进一步感受人物性格。
1. 在这个星期天里,母亲没有兑现对“我”的承诺,那么她还是不是一位好母亲?说说你的看法。
2. 可能有些同学会产生疑问,“我”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地拉着母亲出门,一定要等母亲停下来呢?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我”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体谅母亲的辛劳。
36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三)领会主旨,学习写法。
1. 读了本文,你有哪些感想?(父母要能够兑现给孩子的承诺,不然可能会对他们造成难以忘怀的伤害。孩子也应该学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2. 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
1)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细腻,借助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同时也运用了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
2)用一个孩童的视角观察事物,文章更加生动写实。 三、总结全文
本文运用人物描写及环境描写,生动细致地刻画了“我”盼望出门的心路历程。提示我们要正确地与家长沟通,表达自己的需求。

〖板书设计〗
那个星期天
满怀期待→焦急兴奋→无聊孤独→焦急无奈→伤心失落
“我” 理解 母亲

教学反思
本文不是表现童年的无知,而是以一段铭刻心头的记忆缅怀逝去的母亲,诠释母爱的至纯至真。本文有着强烈的感染力,这主要得益于对人物的心理描写。让学生充分感受这种写法并会用这种方法进行习作。
第四单元 10.古诗三首

7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3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56~57 内容。

◎教学目标
1. 认识并会写 4 个字,理解难懂的字词。 2.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背诵古诗。
3. 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意思,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出示图片)同学们,看!这是什么?(马。
你们都知道哪些有关马的知识呢?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你们喜欢马吗?(喜 欢。)是呀,不但同学们喜欢马,古代人也很喜欢马,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歌咏马,赞美马。在众多歌咏马的名篇中,有一首诗独树一帜,千古流传,表达了许多人的共同愿望,你们想知道是哪首诗吗?(想。)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学习新课
(一)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
38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 学生汇报:
1)看诗题明对象。 2)看作者知背景。 3)看诗文解大意。 4)看资料(注释)悟诗情。 5)反复诵读入诗境。
2. 师:好,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学习《马诗》。我们再次齐读诗题—《马诗》。同学们,通过看诗题,我们知道,这首诗,诗人描写的对象是什么?(马。 3.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那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指名回答。(李贺。)课前,老师让大家预习这首古诗,现在,谁来汇报一下收集的有关李贺的资料? 4. 学生汇报。(出示幻灯片)教师补充。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 师: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古诗,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2. 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把本课的生字圈出来,加上拼音,不熟的地方 多读几遍。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一记这些生字,然后把你的识字方法和同 桌说一说。
3. 自读诗文,启迪质疑。用学过的方法自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三)品读第一、二句。
1. 理解:燕山:指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2. 这两句诗中,哪些词语两两相对?这样写,看起来怎样?读起来呢?在这里,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还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漠漠旷野,沙石像雪一样晶莹洁白,燕山顶挂着一弯金钩似的新月。
3. 赏析前两句的含义,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9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3

4. 一弯冷月下,大漠闪现出如雪般的清辉,是那么清冷,悲凉,气氛是何其肃杀,此时此刻,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心里在想什么?你马上要做什么?
5. 边关战事一触即发,本是良马驰骋关山的时刻,可是,情况却是如此吗?(不是。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呼喊: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四)品读第三、四句。
1. 理解:何当:何时将要。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2. 这是一匹怎样的马?
3. 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什么时候才能够带上黄金的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战场上奔驰杀敌呢?) 4. 一匹千里之驹,纵有广阔天地,但不能肆意纵横,驰骋关山;一个虽有一腔抱负之人,但不能施展宏才,为国立功,有所作为。这其中的壮志未酬,怀才不遇,异常愤懑的心境又能与谁人说? 5.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三、课堂小结
李贺的这首诗,既是写马,也是写人。马,希望纵横大漠、快踏清秋,在广阔无边的天地里自由地奔驰;人,也希望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板书设计〗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写景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抒情 施展才华 为国立功
2课时
40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吟”出诗题,弄清题意
1. 今天我们来学习明代诗人于谦 12 岁时写下的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出示课件并板书)《石灰吟》可以说是一首石灰的赞歌,齐读诗题。 2. 看着这个诗题,你会产生什么疑问呢?(生质疑)
过渡:是啊,司空见惯、平平凡凡的石灰(展示石灰实物)有什么值得赞颂的?我想学了这首诗你就知道了。 二、读好诗句,初步感知
1. 教师范读。要求:边听边关注老师读诗的节奏、停顿、语气的变化。(可边听边画出节奏)
2.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古诗。要求:①读完全诗;②声音响亮。 3. 集体齐读。
三、走近石灰,了解大意
1. 这首诗简练地展现了石灰的生命历程。自由朗读全诗,了解石灰的制作过程。 2. 借助工具书,先自己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同桌间再相互说一说。 3. 组织交流,教师提升。
1)主要埋藏在深山之中—千锤万凿。
因为石灰石大部分都埋藏在深山之中,所以必须要先开采出来,这就需要——千锤万凿(相机板书)
②你如何理解“千锤万凿”?教师运用字理析解“锤、凿”“锤”指的是“敲打”“凿”指的是“打孔;挖掘”“千锤万凿”指的是经过多次的敲打挖掘。说说带有“千( )万( ”的词语。 ③谁能来说一说第一句的意思?
(石头是经过多次的敲打挖掘才从深山里开采出来。
④看着“千锤万凿”这四个字,你能想象石灰石在运出深山之前,承受着怎样的煎1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4

熬啊?
过渡:但这一切都不算什么,开采出来以后,石灰石还要经过——___。 2)经过烈火的磨炼—烈火焚烧。
①根据“烈”“焚”的字形说说意思。你似乎感受到此时的石灰石正处于怎样的状态?
(烈火的高温已经让石灰石浑身发烫,仿佛要化了一样。
②但石灰石怕不怕?生:不怕。师:你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的?(若等闲。 ③你知道“若等闲”是什么意思吗?(“若”的意思是好像,“等闲”的意思是平常的。)那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烈火焚烧好像是平平常常的事。
④石灰石把烈火焚烧自己不过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你能替烈火中的石灰石对那熊熊烈火发出一句呐喊吗?(让烈火来得更猛烈些吧!我根本不在乎! 过渡:(出示课件)经过了烈火的焚烧,石灰石就变成了生石灰,把生石灰放 入水中,水就会立即沸腾起来,经过这次沸腾之后生石灰就变成了粉末状的熟 石灰,这就是诗中写到的——___。
3)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粉骨碎身。 ①相机解释“粉骨碎身”(身体粉碎。
②谁能用关联词“虽然……但是……”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4)过渡:在我们看来难以承受的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石灰为什么能“若等闲”“浑不怕”呢?(要留清白在人间。 ①石灰是怎样把清白留在人间的?
②石灰之所以忍辱负重,承受煎熬,是因为有着这样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气节。 5)指名说说整首古诗的意思。
4. 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对诗句的了解,你认识了怎样的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石灰;经历各种磨难也毫不畏惧的石灰;粉骨碎身也要留清白的石灰。你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感情?(敬佩。
42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四、感悟石灰,深入理解
1. 如果我们仅仅把这首诗理解为赞美石灰无限高尚的品质,也许它并不会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能流传至今,那么,它还蕴含着什么深意呢?
(古诗表面写石灰,其实字里行间隐隐地藏着诗人于谦自己的影子。 2.《石灰吟》这首诗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那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3. 课件出示资料:公元 1449 年,明英宗贸然率大军出征与北方蒙古瓦剌军作战。明军大败,明英宗被俘。此后,瓦剌军攻打京城,于谦临危受命,率京师群众打败瓦剌军,赢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使千百万人民免遭涂炭,英宗也得以回国。可是,回朝后,于谦不仅没有得到嘉奖,更由于自己不愿意与朝中的丑恶势力同流合污反而遭到朝中恶势力的迫害,以叛逆罪被杀害。曾有人劝其逃离,但于谦一身正气,宁死也不愿逃离。
4. 同学们,从这段资料中你看出了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于谦是一位坚强不屈、刚正不阿、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坚决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人。
5. 石灰如人,人如石灰,这首诗正是于谦人格的印证,也蕴含了他的深切情怀。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 请同学们深情地背诵全诗。
2. 我想于谦已经走进了你的心中,石灰的精神已经刻在了你的心底,那诗人于谦写这首诗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这首诗不仅赞美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更抒发了诗人不愿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3. 于谦为官清廉,为国为民,他的诗歌大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课后请同学们收集于谦的古诗读一读,我们下星期开一次于谦古诗朗诵会。

〖板书设计〗
石灰吟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
3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4

要留清白在人间→坚强不屈、洁身自好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 出示作者所画竹子的图片。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2.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他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读题,生吟古诗) 二、初读感知
1. 学生自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2. 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三、分析古诗
1.“咬定青山不放松。
1)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咬”字,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你还能想到用其他词来形容吗?(抓、攀。 2“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2.“立根原在破岩中。
1)理解:立:站立,扎根。立根,把根扎在……
2)讨论交流:“破岩”是什么?体会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3)把一、二两句诗联起来读,你又读懂了什么?(欣赏《竹石图》
44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①初步感受竹子坚韧顽强的精神,为下文的学习做铺垫。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读读议议,展开想象,再现竹子牢牢扎根在山石间,不怕艰险、顽强生长的情景,深入体会竹子坚韧顽强的品质。
②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破岩、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坚韧不拔。 ③你对这样的竹子产生了怎样的感情?(肃然起敬。 ④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儿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学生自读诗句,找出诗句中的多音字,并理解。
2)竹子不屈服于哪些?在交流中理解“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想象竹子遇到的磨难、打击,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劲竹的磨炼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劲竹不屈不挠的精神。
4)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的磨难仍然坚挺,不管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 四、感悟体会
1. 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2.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作者非常喜欢竹子。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劲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寓意十分深刻。这首诗借物喻人。通过咏诵立根破岩之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 3. 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都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小学生现在也要像竹5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4

子扎根一样把文化知识的基础打牢固,将来长大了才能经得起社会各行业的磨炼。 五、课堂小结
《竹石》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性。既是赞美了岩竹的 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 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 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六、布置作业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板书设计〗

千磨万击——咬定 东西南北风——立根 坚劲——咏物明志

教学反思
这三首古诗都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在引导学生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抓住关键词、关键物,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加深对古诗的情感体验。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的限制,人生阅历的缺乏,他们面对精彩的文本,可能是毫无知觉的,因而对古诗的深层探究不一定到位。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58~62 内容。
46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 会写 15 个生字,读记“含糊、僻静”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 4. 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体会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学习
当这优美、激越的旋律在耳畔响起,你是否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这组课文为我们展现的就是一幅幅难忘的历史画面,让我们一起去缅怀革命先辈。
二、了解背景,简介人物
1. 了解背景:今天我们要学习第 11 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请同学们结合题目,看看注释,再读读第 1 自然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些什么?
(作者写此文是为记述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李大钊同志,在残酷的白色恐怖下坚持工作、不幸被捕,在敌人法庭上英勇斗争,最后壮烈牺牲的经7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4

过。 2. 简介人物:
李大钊,字守常。1907 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13 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科学习。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三、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1. 在学习课文之前,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出示生字。 1)提醒容易错的字音和字形。 2)指导书写。
2. 在预习时,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提出质疑。 四、默读课文,理清结构
1. 让我们再回到课文内容,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到底回忆了什么事呢?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
2. 学生自读课文,并尝试概括。
3. 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你能按照时间顺序,说说写了哪几件事情吗?试划分段落,并用小标题概括。2~7 段:被捕前父亲从容工作。8~l8 段:被捕时父亲处变不惊。19~29 段:法庭上父亲沉着镇定。30~33 段:父亲遇难后全家悲痛。 4. 小结:这篇课文记述了十六年前“我”的父亲遇难的事情。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走近人物
48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 李大钊在 1927 年的春天,生命的最后阶段,到底绽放出什么样的光辉?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描写去探寻。你觉得,课文在对父亲李大钊的细节描写中,哪些描写最为精彩,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内心世界?默读课文。 2. 讨论交流。
1)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①父亲在那段时间对子女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种变化? 自读 2~5 段被捕前的片段,寻找答案。
②父亲希望他这样危险的工作不要让我们知道,以免给家人带来危险。从文字中,你从李大钊的身上感受到了什么?带着这样的理解,朗读课文 2~5 段。 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①这一句父亲的话有几个问号?父亲的意思是说——(常对你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不能离开。 ②如果这样改成陈述句,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反问加强了语气,说明李大钊的态度非常坚决。
③父亲知道危险离他越来越近,却两次反问,强调不愿离开。你从这段语言描写又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革命者?
(一位临危不惧,对工作极其负责,把生死置之度外的革命者。
3)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①同学们,读到这一句的时候,你们有什么疑惑?
预设 1:此时外面有人闯进来要抓父亲,为什么他还不慌不忙? 预设 2:为什么写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②全班交流:说明父亲已经做好了被捕、甚至自杀的准备,所以当时的父亲才会不9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4

慌不忙。对比: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惧的眼光瞅了瞅父亲。(突出父亲的沉着冷静。
③在我眼中父亲是什么样的呢?我当时又会怎么想呢?发挥你的想象,写一写。实,在被捕时,李大钊还有一处神态描写也值得我们品味咀嚼。 4)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①严峻态度,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②如果说,在被捕前,对李大钊精彩的描写在于语言描写,而在被捕时,对李大钊更多的是神态描写。为什么呢?(对敌人的蔑视,无道理可讲。 ③从两处神态描写,你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李大钊?
5)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①父亲还是那样慈祥,还是那样沉着,但是却有什么变化? ②出示文献资料。(关于李大钊狱中生活)
③看完这些,你们心里一定有很多感触。此时此刻的你,想对李大钊说些什么? 二、了解构思,体会写法
1. 不幸的日子还是来了,李大钊为了共产主义从容就义。在得知消息之后,全家人是如何度过的?
2. 同样的内容,在文章的开头也写到了。指名读。 3. 作者为什么开头写父亲的被难日,结尾也写到呢? (首尾呼应,更突出我对父亲的难以忘怀。
4. 在课文中这样前后呼应的句子还有很多,请你从文中找出来,读一读。学习了这一篇回忆的课文,你发现回忆类文章有什么特点?(有条理、细节清晰。 三、推荐阅读,拓宽视野
1. 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浴血奋战,前仆后继。李大钊、叶挺、刘胡兰、董存瑞、飞夺泸定桥的红四团……他们在革命事业的道路上,谱写了壮50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及教学反思(全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