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文言文翻译题及答案(普通高中适用)

发布时间:2019-08-19 18:21:34

专题五 文言文翻译题 (普通高中适用作业)

一、练熟技法保基础分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

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供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

蹇叔哭师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1.用保留法翻译下面的文言文句子。

(1)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保留的词语:东、西、南、北、穆陵、无棣

译文:  

 

参考答案: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

(2)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保留的词语:屈完、召陵、齐侯、诸侯

译文:  

 

参考答案:这年夏天,楚成王派遣屈完到齐军中(谈判)。齐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齐侯让诸侯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阵。

2.用增补法翻译下面的文言文句子。

(3)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增补的词语:以此众战”“以此攻城前均增补省略的主语,单音节实词变为双音节实词,攻打抵挡攻克

译文:  

 

参考答案:()用这些诸侯的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池攻克不下?

(4)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

增补的词语:使后增补省略的宾语,单音实词变为双音实词,报告

译文:  

 

参考答案:杞子从郑国派()向秦国报告说。

(5)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增补的词语:必死是间前增补省略的主语,单音实词变为双音实词,必定尸骨

译文:  

 

参考答案:()必定死在那里,我到那里收你的尸骨吧!

3.用替换法翻译下面的文言文句子。

(6)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替换的词语:名词作动词,替换为掌管

译文:  

 

参考答案:郑国人派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钥匙,如果秘密地派军队来,郑国都城可以得到。

(7)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替换的词语大事指战争,古时战争和祭祀是大事。

译文:  

 

参考答案:君要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袭击它,一定会获得全胜。

(8)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替换的词语:为使动用法,替换为使……劳累

译文:  

 

参考答案:使军队劳累而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我没有听说过啊。

4.用删除法翻译下面的文言文句子。

(9)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供给?

删除的词语:删去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第一个和表判断句式的

译文:  

 

参考答案: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

(10)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删除的词语:删去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和表感叹语气的

译文:  

参考答案:孟明,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你们回来啊!

5.用调整法翻译下面的文言文句子。

(11)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穀同好,何如?

调整的句子:先君之好是继中的谓语动词调整到先君之好之前,何如为介词宾语前置,应调整为如何

译文:  

 

参考答案:这样做难道是为了我吗?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

(12)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调整的句子:君其问诸水滨即“君其问之于水滨”,故应调整为“君其于水滨问之”。

译文:  

 

参考答案: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

(13)晋人御师必于殽。

调整的句子:后置状语必于殽调整到之前

译文:  

 

参考答案:晋人一定在殽山抵抗你们的军队。

6.用变通法翻译下面的文言文句子。

(14)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变通的词语:风马牛不相及在文中是比喻说法,应译为我们两个国家相距遥远,互不干扰

译文:  

 

参考答案: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我们两个国家相距遥远,互不干扰。

(15)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寡人是徵。

变通的词语:无以……”为固定句式,翻译时应译为没有用来……办法(或东西)

译文:  

 

参考答案: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

(16)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变通的词语:无乃……为固定句式,翻译时应译为恐怕……

译文:  

 

参考答案:军队劳累,精力衰竭,远方的国家防备我们,恐怕不可以吧?

参考译文:

()

(鲁僖公四年)春天,齐侯率领诸侯的军队攻打蔡国。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楚成王派使节到齐军对齐侯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我们两个国家相距遥远,互不干扰,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太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楚国使臣回答说: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

这年夏天,楚成王派遣屈完到齐军中(谈判)。齐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齐侯让诸侯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阵。齐侯说:这样做难道是为了我吗?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屈完回答说:承蒙您惠临敝国并为我们的国家求福,忍辱接纳我们君,这正是我们君的心愿。齐侯说:“()用这些诸侯的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池攻克不下?屈完回答说: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服从?如果您凭借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即使众多,也没有用处!

后来,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

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庚辰要送往曲沃停放待葬。刚走出国都绛城,棺材里发出了像牛叫的声音。卜官郭偃让大夫向棺材下拜,并说:君要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袭击它,一定会获得全胜。

杞子从郑国派()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派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钥匙,如果秘密地派军队来,郑国都城可以得到。秦穆公到蹇叔这里来询问这件事。蹇叔说:使军队劳累而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我没有听说过啊。军队劳累,精力衰竭,远方的国家防备我们,恐怕不可以吧?(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一定会有违背军纪不服约束的情绪。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谢绝了(蹇叔的劝告)。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明,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你们回来啊!秦穆公(听了)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假如你只)活七十岁,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那么粗了。

蹇叔的儿子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人一定在山抵抗你们的军队,山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必定死在那里,我到那里收你的尸骨吧!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

二、翻译规范夺满分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甫,字贻孙,太子宾客孝公沔之子也。以礼法为家,世闻。第进士,调寿安尉。安禄山陷洛阳,甫冒矢石入私庙,负木主以逃。自起居舍人累迁中书舍人。性刚直,遇事不回。时侍郎阙,甫摄省事,数与宰相常衮争议不平。衮怒,使知吏部选,每拟官,衮辄驳异,甫不为下。会朱军中猫鼠同乳,表其瑞,衮率群臣贺,甫独曰:可吊不可贺。问状,对曰:今猫受畜于人,不能食鼠而反乳之,无乃失其性邪?猫职不修,其应若曰法吏有不触邪,疆吏有不捍敌。代宗异其言,衮益不喜。

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不规范翻译进行修改完善。

(1)安禄山陷洛阳,祐甫冒矢石入私庙,负木主以逃。

[失分译文] 安禄山攻下洛阳,崔祐甫冒着被箭射中的危险跑进个人庙中,背着木主逃跑了。(有三处不规范)

[满分修改] 安禄山攻陷了洛阳,崔祐甫冒着生命危险进入家祠,背着木制的先人牌位跑了出来。

[改后点评] 修改后的翻译能够把关键词私庙”“根据语境翻译正确,对不理解的木主作出了正确的推断。

(2)会朱泚军中猫鼠同乳,表其瑞,衮率群臣贺,祐甫独曰:可吊不可贺。

[失分译文] 恰逢朱泚军队中有猫和小老鼠一同喂奶,上奏了这件事,常衮率大臣前去祝贺,只有崔祐甫说:应感觉不是好事而不应祝贺。”(有三处不规范)

[满分修改] 适逢朱泚军队中有猫给小老鼠喂奶,(朱泚)上表称吉兆,常衮率百官道贺,唯独崔祐甫说:“(这事)应警觉而不应祝贺。

[改后点评] 修改后的翻译能够把关键词同乳”“根据语境翻译正确,对句中省略的两个主语朱泚”“这事进行了补充,对理解不到位的猫鼠同乳”“可吊不可贺翻译更加合理。

(3)今猫受畜于人,不能食鼠而反乳之,无乃失其性邪?

[失分译文] 现在猫是人的牲畜,()不吃老鼠反而喂奶给老鼠,恐怕是丧失了猫的本性了吧?(有两处不规范)

[满分修改] 现在猫被人喂养,()不吃老鼠反而给老鼠喂奶,难道不是丧失了猫的本性吗?

[改后点评] 修改后的翻译能够把猫受畜于人的用法翻译出来(名词活用作动词,喂养),且把…………”的被动句翻译正确;把无乃失其性邪是表示一种委婉商量的语气,偏重于反问,难道不是……的固定句式翻译恰当,且语句更加合理通顺。

参考译文:

甫,字贻孙,是太子宾客孝公崔沔的儿子。以礼法治家,世代闻名。()考中了进士,调任寿安县县尉。安禄山攻陷了洛阳,崔冒着生命危险进入家祠,背着木制的先人牌位跑了出来。()从起居舍人多次升迁后任中书舍人。()性格刚烈直率,遇事不退缩。当时中书侍郎空缺,崔甫代管中书省事务,多次和宰相常衮争议不妥协。常衮发怒,派()分管吏部铨选官员,每当()拟定了任职人选,常衮总是驳斥反对,崔甫也不愿居(常衮)之下。适逢朱军队中有猫给小老鼠喂奶,()上表称吉兆,常衮率百官道贺,唯独崔甫说:“(这事)应警觉而不应祝贺。”(有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现在猫被人喂养,()不吃老鼠反而给老鼠喂奶,难道不是丧失了猫的本性吗?猫没有尽到(捕鼠)的职责,这预兆的应验好像是说执法的官吏有不敢触犯邪恶小人的,边境将领有不敢抵御敌人的。唐代宗(李豫)对他的话感到惊异,常衮更不高兴了。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毕诚,字存之,黄门监构从孙。构弟栩,生凌,凌生匀,世失官,为盐估。匀生诚,蚤孤。夜然薪读书,母恤其疲,夺火使寐,不肯息,遂通经史,工辞章。性端悫,不妄与人交。太和中,举进士、书判拔萃,连中。辟忠武杜幕府。领度支,表为巡官,又拜侍御史。李德裕始与同辅政,不协,故出剑南东川节度使。故吏惟诚饯讯如平日,德裕忌之,出为慈州刺史。累官驾部员外郎、仓部郎中。故事,要家势人,以仓、驾二曹为辱,诚沛然如处美官,无异言。宰相知之,以职方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召入翰林为学士。

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不规范翻译进行修改完善。

(1)夜然薪读书,母恤其疲,夺火使寐,不肯息,遂通经史,工辞章。

[失分译文] (毕诚)晚上举着火把读书,母亲同情他读书疲劳,拿走火把睡觉,不肯休息,于是能明白经书和史书,擅长写文章。(有两处不规范)

[满分修改] (毕诚)晚上燃柴读书,母亲同情他读书疲惫,夺去火把让()睡觉,(毕诚)不肯休息,于是能通晓经书史书,擅长诗文。

[改后点评] 修改后的翻译能够把关键词然薪中的”(通假字,通,点燃)”()解释正确;能把夺火使寐,不肯息一句中省略的宾语和主语毕诚补充完整,整个句子显得句意明确,通顺流畅。

(2)故事,要家势人,以仓、驾二曹为辱,诚沛然如处美官,无异言。

[失分译文] 原来的事情,有权势的人家,把做仓部郎中、驾部员外郎二官作为耻辱,毕诚却像居于美好的官位一样,没什么话说。(有三处不规范)

[满分修改] 按照先例,显要有权势的人家,都把担任仓部郎中、驾部员外郎二官视为耻辱,毕诚却如有丰厚俸禄的高官一样担任二官,没有二话。

[改后点评] 修改后的翻译能够把关键词故事翻译准确,要家势人翻译得更为准确和合理;原来译文中对美官的翻译显然不正确,修改后的能够大胆推测为有丰厚俸禄的高官,较为恰当,整个句子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毕诚,字存之,是黄门监毕构的堂孙。毕构的弟弟毕栩,生下了毕凌,毕凌生下毕匀,世代没有官职,从事盐价生意。毕匀生下毕诚,毕诚很早便成了孤儿。(毕诚)晚上燃柴读书,母亲同情他读书疲惫,夺去火把让()睡觉,(毕诚)不肯休息,于是能通晓经书史书,擅长诗文。(毕诚)性格端正谨慎,不随便与人交往。太和年间,连中进士、书判拔萃。被征召进忠武杜的幕府。杜管理度支,上表让毕诚担任巡官,后又升任为侍御史。起初李德裕与杜共同辅政,两人不和,所以朝廷让杜出京任剑南东川节度使。旧官中只有毕诚一如既往问讯杜,给他饯行,李德裕嫉恨毕诚,让他出京任慈州刺史。毕诚积功升任驾部员外郎、仓部郎中。按照先例,显要有权势的人家,都把担任仓部郎中、驾部员外郎二官视为耻辱,毕诚却如有丰厚俸禄的高官一样担任二官,没有二话。宰相了解他,以职方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的职务,召他入翰林院任学士。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王思礼,高丽人,入居营州。父为朔方军将。思礼习战斗,从王忠嗣至河西,与哥舒翰同籍麾下。翰为陇右节度使,思礼与中郎将周泌事翰,以功授右卫将军、关西兵马使。从讨九曲,后期当斩,临刑,翰释之,思礼徐曰:死固分也,何复贷为?诸将壮之。天宝十三载,吐谷浑苏毗王款附,诏翰至磨环川应接,思礼坠马,蹇甚。翰谓监军李文宜曰:思礼跛足,尚欲何之?俄加金城郡太守。

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不规范翻译进行修改完善。

(1)从讨九曲,后期当斩,临刑,翰释之,思礼徐曰:死固分也,何复贷为?诸将壮之。

[失分译文] 随从征讨九曲,因为后来应当被斩首,临刑时,哥舒翰释放了他,王思礼慢慢地说:死原本是应该的,为什么又要赦免了我呢?将士们都认为他很顽强。(有三处不规范)

[满分修改] (王思礼)随从(哥舒翰)征讨九曲,延误了期限应当被处斩,临刑时,哥舒翰释放了他,王思礼慢慢地说:死原本是罪有应得,为什么又要宽免呢?诸将认为他很壮烈。

[改后点评] 修改后的翻译能够补出省略的成分王思礼”“哥舒翰,使表意明确完整;后期当斩中的后期,修改后合理;关键词”(名词活用作动词,宽免”)”(意动用法,根据语境应为壮烈”)翻译更准确;修改后的句意通顺合理。

(2)吐谷浑苏毗王款附,诏翰至磨环川应接,思礼坠马,蹇甚。翰谓监军李文宜曰:思礼跛足,尚欲何之?

[失分译文] 吐谷浑苏毗王归附,皇上下诏让哥舒翰到磨环川接应,王思礼掉下马,摔伤得厉害。哥舒翰对监军李文宜说:王思礼脚跛,还想怎么样呢?”(有三处不规范)

[满分修改] 吐谷浑苏毗王真诚归附,(皇上)下诏让哥舒翰到磨环川接应,王思礼坠下马,脚跛得厉害。哥舒翰对监军李文宜说:王思礼跛足,还能到何处呢?

[改后点评] 修改后的翻译能够把未翻译的补出来,根据下文推断为脚跛较准确,和尚欲何之为重点句子,既是代词宾语前置,又是作动词,译为,修改后调整了句子语序,且把解释正确,句意通顺流畅,合理自然。

参考译文:

王思礼,是高丽人,入居于营州。(他的)父亲担任朔方军将。王思礼熟习作战,()跟从王忠嗣到河西,与哥舒翰一同属任王忠嗣部下。哥舒翰担任陇右节度使,王思礼与中郎将周侍奉哥舒翰,因功授任右卫将军、关西兵马使。(王思礼)随从(哥舒翰)征讨九曲,延误了期限应当被处斩,临刑时,哥舒翰释放了他,王思礼慢慢地说:死原本是罪有应得,为什么又要宽免呢?诸将认为他很壮烈。天宝十三年,吐谷浑苏毗王真诚归附,(皇上)下诏让哥舒翰到磨环川接应,王思礼坠下马,脚跛得厉害。哥舒翰对监军李文宜说:王思礼跛足,还能到何处呢?不久,加授(王思礼为)金城郡太守。

专题五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 (普通高中适用作业)

一、对点练(每小题3)

1.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

原文:慈寿皇太后上尊号,诏告天下。()时欲推恩,()贤谓一年不宜再赦。时曰:非赦也,宜行优老典。朝臣父母七十与诰敕,百姓八十给冠带,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也。贤称善,即奏行之。门达构贤,帝惑之,曰:去贤,行专用时矣。或传其语,时矍然曰: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因力直之。且曰:贤去,时不得独留。语闻,帝意乃解。五年得疾在告,逾三月,帝趣赴阁视事,免朝参。疏言:光禄寺采办,各城门抽分,掊克不堪。而献珍珠宝石者,倍估增直,渔竭帑藏。乞革其弊,以惠小民。帝优诏褒纳。畿辅、山东、河南旱,请免夏税盐钞,及太仆寺赔课马。京师米贵,请发仓储五十万石平粜。并从之。

选项:彭时关心百姓,体恤民生。他向皇上建议实行优待老人的制度,并提出了减免税收、革除弊端等一系列施惠百姓的措施。

比对:  

 

参考答案:张冠李戴。他向皇上建议实行优待老人的制度分析错误,文意是,彭时想建议皇上实行这种制度,却遭到李贤的反对,两人一番争议后,李贤觉得可以实行,就上奏建议实行优待老人的制度。

参考译文:

慈寿皇太后加尊号,下诏布告天下。彭时想请皇上实施大赦,李贤说一年之内不宜两次大赦。彭时说:不是要大赦,应该推行优待老人的制度。朝廷大臣的父母,七十岁以上的应给予诰敕,百姓八十岁以上的给予冠带,这才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李贤很赞赏(他的想法),立即上奏建议实行。门达陷害李贤,皇上为此困惑,说:罢免李贤,将专门任用彭时。有人传出这句话,彭时惊惧地说:李公有经世济国之才,怎么可以罢免?于是极力为李贤申辩。并说:如果李贤被罢免,我也不能独自留下。听到这话,皇上罢免李贤的想法才消除。过了五年,彭时患病请假,过了三个月,皇上催他到内阁办事,免他上朝参见。彭时上疏说:光禄寺采办,各个城门抽税,都严重搜刮。而献上珍珠宝石的人,又加倍估算它的价值,掠取国库财物。请革除这些弊端,来恩惠百姓。皇上优诏褒奖他,并采纳了他的建议。畿辅、山东、河南发生旱灾,彭时请求免除夏税和盐钞,以及太仆寺索赔损失的官马。京城的米价昂贵,他请求打开粮仓拿出储存的五十万石米平价卖出。皇上都听从了。

2.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

原文:光宗受禅,特诏()洽言事,奏用人之论。后屡乞归田,方未得请也,人劝之治第,洽曰:吾书生,蒙拔擢至此,未有以报国,而先营私乎?使吾一旦罪去,犹有先人敝庐可庇风雨,夫复何忧。庆元二年致仕。六年七月,赠金紫光禄大夫。

选项:黄洽廉洁自律,坚持道德操守。告老还乡后有人劝他营造府第,他认为不必如此,离职之后先人的破旧房子就足以遮风挡雨。

比对:  

 

参考答案:时序颠倒。告老还乡后有人劝他营造府第理解有误,原文是说他多次请求告老还乡,还没得到准许时,有人劝他营造府第。

参考译文:

光宗即位,专门下诏让黄洽进言国事,他上奏了用人的主张。后来他屡次请求告老还乡,还没有获得准许时,别人劝他营造府第,黄洽说:我是个书生,蒙恩被提拔到这个位置,没有什么用来报效国家,却先谋求自己的私利吗?即使我一旦因获罪而离职,还有先人的破旧房子可以遮风挡雨,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庆元二年退休。六年七月逝世,追赠金紫光禄大夫。

3.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

原文:高睿幼孤,聪慧夙成,特为神武所爱,养于宫中。睿读《孝经》,至资于事父,辄流涕嘘欷。十岁丧母,神武亲送至领军府。为发哀,举声殒绝,三日水浆不入口。居丧长斋,骨立,杖而后起。神武崩,哭泣呕血。

选项:高睿自幼教人抚养,为人十分孝顺。读《孝经》思念父亲泪流满面,母亲病逝数次哭晕,为神武帝守孝期间长斋念佛,以致骨瘦如柴。

比对:  

 

参考答案:时序颠倒。长斋念佛,以致骨瘦如柴指的是为母亲守孝期间的事。

参考译文:

高睿从小丧父,聪慧早熟,特别受到神武帝的钟爱,将他抚养在后宫中。高睿阅读《孝经》,每当读到帮助并侍奉父亲时,就会流泪感慨。高睿十岁时母亲去世,神武帝亲自把他送到领军府。高睿为母亲去世而深哀痛绝,三天不吃不喝。高睿在居丧期间长期吃素,骨瘦如柴,用拐杖支撑才能起身。神武帝去世后,高睿哭得吐血。

4.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

原文:(孙长卿)通判河南府。秋,大雨,军营坏,或言某众将叛,洛中哗然。长卿驰谕之曰:天雨败屋庐,未能葺,汝辈岂有欲叛意,得无有乘此动吾军者邪?推首恶一人诛之,留宿其所,众遂定。知和州,民诉人杀弟,长卿察所言无理,问其资,曰:上等也。”“家几人?曰:惟此弟尔。曰:然则汝杀弟也。鞫之,服,郡人神明之。

选项:孙长卿临危不乱,又善于断案。担任河南府通判期间,孙长卿果断制止了一场兵变,并审理了一桩命案,最终将黑心哥哥捉拿归案,他因此而名响一方。

比对:  

 

参考答案:时序颠倒。审理命案是在担任和州知州时,非任河南府通判时。

参考译文:

(孙长卿)担任河南府通判。秋天,下大雨,军营房屋被毁坏,有人说某些士兵要叛乱,洛阳城中一片哗然。孙长卿赶去晓谕他们说:下雨毁坏房屋,还没有来得及修葺,你们怎么就有想反叛的意思,恐怕是有人想趁机动摇我们的军心吧?”(孙长卿)将一个首恶分子杀了,并且当夜留宿在军营中,众人的心才安定下来。任和州知州(),有个平民上诉说别人杀了他弟弟,孙长卿考虑这个人所讲的不合情理,问他家产情况,回答说:家产属上等。孙长卿又问:家中有几人?回答说:仅有这个弟弟而已。孙长卿说:那么是你杀了弟弟。经审问,此人服了罪,郡中的人把孙长卿视若神明。

5.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

原文:后所生长乐公主,太宗特所钟爱,及将出降,敕所司资送倍于长公主。魏征谏曰:昔汉明帝时,将封皇子,帝曰:朕子安得同于先帝子乎!然谓长主者,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差,义无等别。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主,理恐不可,愿陛下思之。太宗以其言退而告后,后叹曰:尝闻陛下重魏征,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实乃能以义制主之情,可谓正直社稷之臣矣。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纳之则俗宁,杜之则政乱,诚愿陛下详之,则天下幸甚。后因请遣中使赍帛五百匹,诣征宅以赐之。

选项:皇后为人大度,赞赏爱护正直的大臣。魏征建议减少皇后女儿的嫁妆,皇后不仅不生气,还私下派遣使者赏赐给魏征财物,表彰他的正直。

比对:  

 

参考答案:曲解文意。还私下派遣使者赏赐给魏征财物表述不正确,原文为后因请遣中使赍帛五百匹,诣征宅以赐之。皇后请示过皇帝,才派人送礼物给魏征,并不是私下派遣

参考译文:

皇后所生的长乐公主是太宗特别喜爱的,到公主将要出嫁时,太宗下令有关部门置办的财物嫁妆比长公主(太宗妹妹)的嫁妆多一倍。魏征进谏说:昔日汉明帝时,将要封赏皇子,汉明帝说:我的儿子怎能和先帝的儿子一样呢!’(自己的儿子应少一些)称为长公主,确实是因为长公主比公主尊荣,感情虽有差别远近,但义理上不能有差别。如果让公主的嫁妆超过长公主,恐怕不合礼制,希望陛下(慎重)考虑这件事。太宗退朝后把魏征的话告诉皇后,皇后感叹说:曾经听闻陛下看重魏征,一点也不知道其中的缘故。现在听了他的劝谏,实在是个能通过义限制主上的私情的大臣,他可以称得上是正直的社稷之臣。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如果皇帝采纳忠言,那么世间百姓就会安宁;如果皇帝拒绝忠言,那么国家政事就会变得紊乱。衷心希望陛下好好思考这句话,那么对于整个天下来讲,都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儿。皇后因此请求派遣中使带帛五百匹,送到魏征家来赏赐给他。

6.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

原文:()训一岁至宰相,谓遭时,其志可行。训时时进贤才伟望,以悦士心,人皆惑之。尝建言天下浮屠避徭赋,耗国衣食,请行业不如令者还为民。既执政,自白罢,因以市恩。

选项:李训官至宰相,善于笼络天下人心。他常引荐有声望的贤才来取悦士人,人们都受到迷惑;他曾提议让所有浮屠都还俗为民,执政后又主动请求停息此事。

比对:  

 

参考答案:以偏概全。提议让所有浮屠都还俗为民说法错误,由原文请行业不如令者还为民可知,不是让所有浮屠还俗,而是让其中操行上不符合规定的浮屠还俗。

参考译文:

李训一年就做到了宰相,认为时机一到,自己的志向就可以付诸行动了。李训常常引进有声望的贤才,取悦于士大夫,人们都被他迷惑了。他曾建议说天下的和尚逃避赋税徭役,耗费国家的衣食,让操行上不符合规定的和尚还俗。做宰相后,自己又禀告停止,借此求取恩宠。

7.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

原文:初,(许仲宣)为济阴主簿时,令与簿分掌县印。令畜嬖妾,与其室争宠,令弗能禁。嬖欲陷其主,窃取其印藏之,封识如故,以授仲宣。翌日署事,发匣,则无其印,因逮捕县吏数辈及令、簿家人,下狱鞫问,果得之于令舍灶突中。令闻之,仓皇失措,仲宣处之晏然,人服其量。

选项:许仲宣处变不惊,颇有器量。在他掌管县印时,发现县印丢失,他从容处置,不仅逮捕县府所有小吏,而且把县令及自己的家人也投入狱中审问,最终找到了县印。

比对:  

 

参考答案:以偏概全。逮捕县府所有小吏错,文中只有逮捕县吏数辈及令、簿家人的说法。

参考译文:

当初,(许仲宣)任济阴主簿时,县令与主簿轮流掌管县印。县令养宠妾,(宠妾)与妻室争宠,县令不能禁止。宠妾想陷害她的主人,私下盗取他的县印藏起来,封存的标记和原来一样,把它(印匣)交给许仲宣。第二天办理公事,打开印匣,里面没有县印,于是逮捕县府的几个小吏以及县令、主簿的家人,投入监狱审问,果然在县令住房的烟囱中找到。县令听到这件事,仓皇失措,许仲宣处之安然,人们佩服他的器量。

8.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

原文:帝与张孚敬、李时评诸大臣,以()金为贤,颇嫌其老。居数月,加太子太保,改南京兵部。逾岁致仕归。二十三年卒,年七十八。赠少保。谥端敏。

选项:秦金年老体迈,受到嫌弃。皇帝与张孚敬、李时评论朝中大臣时认为秦金贤明,但嫌弃他岁数大,过了几个月就把他调到南京兵部,一年后让他退休。

比对:  

 

参考答案:强加因果。嫌弃他岁数大,过了几个月就把他调到南京兵部,一年后让他退休强加因果,把他调到南京兵部不是因为嫌弃秦金岁数大,且一年后是秦金自己请求辞官还乡的。

专题五 文言文翻译题及答案(普通高中适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