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姓的源流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9-02-27 03:42:55

侯姓的源流与发展

[字义]

侯,箭靶,《小尔雅·广器》:“射有张布谓之侯。侯中者谓之鹄。”另一个意思是古代爵位名,《礼记·王制》:“王者之志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遗迹]

仓颉陵 位于河南省南乐县西北18公里吴村。

造字台 位于河南省开封市。

[侯姓源流]

侯姓是一个古老而著名的姓氏,其人口在中国内地排第82位,在台湾排第57位。同其他大姓一样,侯姓也是一个多源姓氏,据笔者考察,主要有如下几支:

系出史皇氏,仓帝史皇姬名冈,字颉,后为侯氏

2 出自姒姓。是夏禹的后代,相传夏后氏的后裔有的被封于侯,子孙以地为氏,称为侯氏。

  3直接传自黄帝至轩辕氏姬姓的后代。我国历史上三千多年前的晋国,是周成王小弟唐叔虞的封国。而侯氏正是出自晋国的公族。春秋时期晋国的公族晋哀侯和他的弟弟被晋武公所杀,他们的子孙便迁居他国,而且以祖先的爵位为姓,是为侯姓。

  4 来自叔段。春秋时,郑国的叔段因要谋反的动机被哥哥庄公发觉而讨伐他,他逃到共这个地方,被称做共叔段,他死后,郑庄公赐其子孙共仲为侯氏。

  5 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将复姓改为侯姓。北魏代北鲜卑族复姓古口引氏、侯奴氏、古引氏等姓氏改姓为侯氏;北魏有侯植,先赐姓侯伏,继而姓贺屯,最后改姓侯;随魏文帝南迁洛阳的少数民族中,有侯莫陈氏改为单姓侯氏。

6.满族一支改姓而来。

  

A  由来: 侯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也是一个多源的姓氏,最早的一支是上古时期汉字的创始者仓颉的 后代,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姓氏所改,鲜卑族原有胡古口引姓,北魏孝文帝在494年迁都洛阳后,将他改 为侯姓。

  根据考证,侯氏发源于3000年前由周文王的后裔所传的晋国。历来有关的古籍都纪载得清清楚楚。譬如,《姓纂》指出:“晋候缗之后适他国,以侯为氏,郑有侯宜多,侯多羽,鲁有侯叔下,侯妃,齐有侯朝,魏有侯嬴”;《唐书宰相世系表》也指出:“出自姬姓”。

  从以上的文献,可以对侯氏的来龙去脉,获得两点认识。第一,他们是甫一出现便遍布于北方各地的,而且这个家族的人材辈出,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声誉卓著;第二,他们是直接传自黄帝轩辕氏的姬姓后裔,因为3000年前始建的晋国,是传自周成王的小弟唐叔虞,而侯氏是出身于晋国的公族,当然也是名正言顺最为光彩的黄帝子孙了。

  正统黄帝子孙

  不过,过去的众多姓氏学者之中,也有人把侯氏的历史,推溯得更为久远。像《姓氏考略》一书就指出:“一云,出自姒姓,夏后氏之裔封于侯,子孙以为氏。”

  姒姓,是古时候的几个基本姓氏之一,代表源自夏禹的庞大家族。根据史载,夏禹是上古颛顼帝高阳氏之孙,颛顼又是黄帝的孙子,则侯氏不管是出于夏代,或始见于周代,其为正统的黄帝子孙,却是毫无疑问的。如照系出史皇氏,仓帝史皇姬名冈,字颉,后为侯氏的说法。那侯姓的来源真是非常久远了。

  发源于山西的侯氏,虽然很快便遍布北方各地,但是到了秦、汉天下一统之后,却在现在的河北中、西部一带,繁衍得最为旺盛,也表现得最为优异。因此,长久以来的侯姓人家都世代沿袭着“上谷”的堂号,因为现在河北的中部和西部之地,汉朝时正是上谷郡的所在地呢。

  有汉一代,上谷侯氏的表现,的确是可圈可点的。楚、汉相争时的侯公,汉成帝时的侯芮,王莽篡汉时的侯刚,以及东汉初年的侯霸,可以说无一不是历史上响当当的名字。

  魏、晋以迄于南北朝这段时期,对于侯氏家族而言,是相当重要的。一方面,他们有许多新的生力军加入,使整个家族自此庞大不少;另一方面,他们出了好几位在当时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使侯氏的名气越来越是响亮。

  侯氏家族的庞大,详见于《路史》所记载的是“魏、侯奴氏、渴侯氏、古引氏、俟伏侯氏,并改为侯氏”。换言之,当时加入侯氏家族的生力军,至少也有四支。另外,依照《通志氏族》中,也有一支世居库斛真水的部落,于随魏南迁之后改姓了三个字的复姓“侯莫陈氏”。这三个字的复姓,现在根本已经看不到了。所以有很多学者判断,这是由于他们的后裔日渐被汉族同化之后,把自己的姓氏省略为单姓的侯氏的缘故。

  由此看来,南北朝时加入侯氏家族阵容的外来血统,又不仅仅只有《路史》上所列举的四支了。侯氏,真可以说是一个集英聚锐的庞大家族。

  侯姓虽源出多支,但早期主要是在现在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秦、汉之际,中原一带战争 频仍,侯姓部分人外迁到现在的河北、甘肃的一些地方。侯姓还分布在现陕西、福建的一些地方。宋、明 时期,现在的湖南、湖北、江苏、江西、浙江、北京、上海等省市均有侯姓的聚点。从清初开始,福建、 广东侯姓陆续有人迁到台湾,此后,有的人又移居海外。侯姓分布较广,据最新统计显示:侯姓位居百家大姓之73位,占全国总人口的0.29,近四百万人口,尤以湖南、安徽、河南、辽宁、等省多此姓,此四省侯姓约占全国汉族侯姓人口48。瑶、彝、苗、畲、满、土家、蒙古等民族都有侯姓。

侯氏:追溯侯姓起源

  根据考证,侯氏发源于3000年前由周文王的后裔所传的晋国。历来有关的古籍都纪载得清清楚楚。 譬如,《姓纂》指出:“晋候缗之后适他国,以侯为氏,郑有侯宜多,侯多羽,鲁有侯叔下,侯妃,齐有侯朝,魏有侯嬴”;《唐书宰相世系表》也指出:“出自姬姓”。

  从以上的文献,可以对侯氏的来龙去脉,获得两点认识。第一,他们是甫一出现便遍布于北方各地的,而且这个家族的人材辈出,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声誉卓著;第二,他们是直接传自黄帝轩辕氏的姬姓后裔,因为3000年前始建的晋国,是传自周成王的小弟唐叔虞,而侯氏是出身于晋国的公族,当然也是名正言顺最为光彩的正统黄帝子孙了。 不过,过去的众多姓氏学者之中,也有人把侯氏的历史,推溯得更为久远。像《姓氏考略》一书就指出:“一云,出自姒姓,夏后氏之裔封于侯,子孙以为氏。”

  姒姓,是古时候的几个基本姓氏之一,代表源自夏禹的庞大家族。根据史载,夏禹是上古颛顼帝高阳氏之孙,颛顼又是黄帝的孙子,则侯氏不管是出于夏代,或始见于周代,其为正统的黄帝子孙,却是毫无疑问的。如照系出史皇氏,仓帝史皇姬名冈,字颉,后为侯氏的说法。那侯姓的来源真是非常久远了。

  发源于山西的侯氏,虽然很快便遍布北方各地,但是到了秦、汉天下一统之后,却在现在的河北中西部一带,繁衍得最为旺盛,也表现得最为优异。因此,长久以来的侯姓人家都世代沿袭着“上谷”的堂号,因为现在河北的中部和西部之地,汉朝时正是上谷郡的所在地呢。

  有汉一代,上谷侯氏的表现,的确是可圈可点的。楚、汉相争时的侯公,汉成帝时的侯芮,王莽篡汉时的侯刚,以及东汉初年的侯霸,可以说无一不是历史上响当当的名字。

  魏、晋以迄于南北朝这段时期,对于侯氏家族而言,是相当重要的。一方面,他们有许多新的生力军加入,使整个家族自此庞大不少;另一方面,他们出了好几位在当时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使侯氏的名气越来越是响亮。

  侯氏是中国北部最主要的姓氏,它最初发源于中国河北省.后来由于来自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满族"的融合.使中国侯姓具有汉族侯姓成员和满族侯姓成员.而从五胡乱华以来,侯氏就开始陆续往中国南部移居.不过直到现在,中国北部的侯氏仍然比中国南部的人数多.(注解:在今天,北京仍然有一个地名命名为"侯家庄")

  汉族侯氏:

  侯姓的得姓始祖晋侯缗,跟齐桓公是差不多同一时代的人,曾经主政晋国二十八年﹔可是,后来却被曲沃武公所灭,他的子孙随即纷纷逃到别的地方避祸。也就在这个时候,有一部份子孙开始以侯为氏,而诞生了这个古老的姓氏。 以侯为氏的晋国后裔,虽然流落他方,但是他们的踪迹,应该不会离开故国太远,经过了一段时期,他们很可能就在上谷地区繁荣茁壮,因此,便顺理成章地以「上谷」二字为他们的家族共同标帜了。

  侯氏的早就繁荣于上各地区,战国末期魏国著名隐士侯嬴的事迹,便是最具体的证明﹔因为,当时的上谷,就在魏国的范畴内。

  满族侯氏:

  满族采用侯氏为姓氏开始于西汉汉武帝时代,兹依据史书对满族来源、迁徒及演变加以考证,知满族来源有二:一为东胡系,一为肃慎系,现分述如下:

  东胡系为满族侯氏的主要成员.

 「东胡」系东边胡人之意,系对东北诸族之通称,史记谓:「东胡,乌桓之先,后为鲜卑,在匈奴之东,故名东胡」,其居地在今之河北、辽宁一带,另有一族称为「山戎」。兹对乌桓、鲜卑再稍加说明。汉初,东胡为匈奴所破,余众保有乌桓山,故称乌桓、居今日河北北部之地。当汉武帝击破匈奴后,徙乌桓于上谷(今河北省中部)等地,而因为上谷乃汉族侯氏并且当时的满族没有姓氏.因此有些满族采用"侯姓"为其姓氏(此种做法和五胡乱华的匈奴人刘聪采用"汉姓刘"来表示自己的姓氏一样)

  结论:

  史实斑斑,天下侯姓中国人的根源所在,的确就在现今河北省中、西部的上谷地区。

  「 上谷」侯氏,早期是活动于我国北方,不过,他们很可能在五胡乱华时,便已经跟着人群发展到了南方的福建地区,不过以当时的比例来看,我国北方的侯姓仍然多于南方.

  唐文宗的大和年间,有一位闽县人侯固,在进士及第后当到坊灵武节度使同平章事的高官,可见当时福建不但已经有了侯氏的某业,而且名气还不小。

  福建的「上各」侯民,大多是从河南地区拆迁过去的,这一点,有一项咸丰年间「侯氏九甲四房分派古池内后坑族谱序」 的记载可以

  参考:

  「我始祖宗贵公,自河南光州固始来闽,驻于泉州城街万厚铺,后卜居南安县十八都,地以姓名,因名侯安乡。嗣是子孙的繁,开九甲一族焉。数传而支分派别……四世三房复分一支于旧馆驿,即宗贵公旧公馆也。然考闽志所载,家乘所记其为光州固始者,皆宗贵公后无疑也。……迨乙邹之初秋,余适渡台谈及修谱一事,乃有下双溪庄铺美子孙国富、国谨、国统、文守、文勒等,有心显祖欲捐资重修对面祖宇。」

  台湾的「上谷」侯氏,便绝大多数是那位侯宗贵的裔孙。根据他们族谱的记载,侯宗贵共有九个儿子,其中的五个,后来返回河南原籍,另外的四位,即长子侯华资,次子侯华岳,三子侯华美,四子侯华和,则跟看他在南安十八都的侯安乡定居下来。其后,这四房的子孙,都有渡海移居到台湾的,目前,嘉义的下双溪,以及二重港、三寮湾、潭底、土库圳、头厝等地聚族而居的侯氏,便全是他们的苗裔。 来自南安的「九甲」侯氏,迄今仍袭用着他们从「唐山」老家带过来的宗行昭穆,所以很容易辨认。其昭穆为:

  名行:

  昭(二世)伯久武,尔君延志,成信礼光,振耀奕世,数达万邦,丕乃高第,字行:肇(六世)仰玉,启士锡国,文章有意,可以立名,大业维新。

  此外,分支自九甲的另外两派侯氏,则以下列不同的昭穆示别:

     杨厝正矩公派:振(十七世)起家声,祖基恢宏。

     深安海派:天昌国仕启,子孙贤继志,奕世起簪缨。

  据说,侯宗贵的苗裔,散布极广,除了泉州、安溪等地外,河南、广东、温州、福清、永福、建宁等地都有,因此侯氏目前虽然在台湾的众多姓氏中列第五十八,但是他们同枝同叶的兄弟,实际上处处皆是,在声势上绝不孤单。

迁徙分布

关于侯氏的迁徙分布情况,史料不是特别的多,今天来考察有一定的难度。大体上,侯姓发源于我国山西境内,秦汉之际已遍布今天的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宁夏等省。其中以河北的发展得最为旺盛。汉末,有侯氏后裔侯恕为北地太守,举架迁居到三水,即今天的陕西境内。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有许多新的人口加入侯姓,在河南形成一个望族。西晋末年,侯氏和其他姓氏一样因为战乱迁到南方,遍及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唐代的时候,侯氏开始移居福建、广东等地。宋代以后,侯氏已遍及全国各地了。

郡望堂号

【郡望】

1 .上谷郡:战国燕时开始置郡,秦朝的时候治所在怀来东南。相当于今河北保定、易州、宣化一带。

2 .丹徒县:秦置丹徒县,既今江苏省丹徒县。此支为上谷郡分支,其开山始祖为东汉大司徒侯霸的后代。

3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洛阳。此支侯氏为北魏时鲜卑族侯奴氏、古口引氏等后裔形成。

【堂号】

  1. 却币堂和救赵堂:这两个堂号有一个同一的来源,战国的时候,秦国要攻打赵国,赵国于是向信陵君求救。信陵君没有兵符,不能指挥军队,于是拿着金币就找到侯赢,侯赢是一位71岁的隐士,职位是魏国大梁看门人 ,家里很穷却坚决不要信陵君的金币,他给信陵君出了一计,让如姬偷来了兵符。侯赢又介绍了自己的朋友屠夫朱亥参与用兵,信陵君得到了晋国的兵马,打败了秦国,救了赵国。

家乘谱牒

山东:山东济宁、枣庄侯氏谱不分卷

天津:侯氏谱不分卷

河北:南皮侯氏族谱不分卷

江苏:侯氏宗谱三十一卷首一卷、无锡锡山东里侯氏宗谱十二卷、无锡锡山东里侯氏八修宗谱二十卷

浙江:侯氏支谱不分卷、临海夏馆侯氏宗谱卷、临海夏馆侯氏宗、临海县邵东乡山下坦村朱家峦临海夏馆侯氏宗谱十二卷

福建:南安太溪侯氏宗谱不分卷、

湖南:大庸永定侯氏初谱不分卷、湘乡湘西侯氏三修谱卷、衡山若驿侯氏三修谱十六卷

广东:侯善行堂族本不分卷、番禺金钱村侯氏族谱不分卷、南海亨田乡侯氏族谱不分卷

四川:简阳侯氏族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高县上启侯氏话谱一卷

云南:洱源邓川侯氏族不分卷

香港:新界丙冈侯氏族谱不分卷

北京:侯氏家乘

  

历史名人

1. 侯方域:今河南商丘人,清代著名文学家,曾与方以智、陈贞存慧、冒襄齐名,称为明末“四公子”。入清后入河南应试,中副榜。共诗,古文,字学韩愈、欧阳修。清孔善任的名剧《桃花扇》即以侯方域与李香君的恋爱故事为题材。

2. 侯芝:江苏上元人,清代著名女文学家,侯学诗之女。她写的许多词流传于世,其中以《再生缘》最为著名。

3 .侯白:隋代著名幽默家。

4. 侯谨:东汉敦煌人,少时家贫,为别人当佣人,但他非常好学,在夜间还点燃柴火在读书。朝廷屡次招他去做事,但他每次都以病推辞。后徙居山中,专心论著。曾作《矫世论 》,讽刺当时的丑恶现象。又写了《皇德论》记叙当朝史事。河西人敬称他为“侯君”。

5 .侯叔献:抚州宣黄人,北宋时任水监丞。多次治理黄河水有功。

6 .侯恂:河南商丘人,明代时任兵部侍郎等职,万历进士,后来朝廷中发生政变,下狱。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对于明朝留下的三品以上的官员,只用了他一个人。

  7,侯姓人物在二十四史中单独立传者五十七人。

战国魏时有著名隐士侯蠃,七十岁时为大梁(今河南开封夷门)的守门小吏,后被信陵君迎为上客,曾替信陵君设计,设法窃得兵符,胜秦救赵,为时人推重。

东汉初有河南密县人侯霸,熟知旧制,官至大司徒,封关内侯。

北魏有大将侯景,先属北魏,继归高欢,又降梁,受封为河南王。后举兵叛变,攻破建康(今南京),551年废梁帝自立,国号汉,次年被梁将陈霸先等所破,侯景被部下杀死,史称侯景之乱。

侯弘实唐代人,少年时曾梦见自己变为彩虹,饮水于河。有一僧人给他相面说:"此霓龙也。"成人后,官至节度使。

侯芭西汉巨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扬雄的弟子,学习《太玄》、《法言》。这两书是扬雄仿造《易经》和《论语》而作。

侯道华唐代城人,好读子书与经史,手不释卷。曾在道院中静养。相传一天,从市中喝醉归来,用力砍院前的松枝,说:"不要妨碍我飞到高处去。"七天后,松树上有云鹤出现,并传出笙歌,侯道华飞坐在松顶,挥手成仙而去。

候继图三国时蜀汉人,曾游览大慈寺,拾到桐叶一片,上面写有诗七联,便藏了起来,后来娶任氏女为妻,方知诗乃出自此妇之手。

隋代有侯白,性滑稽,爱说讽刺诙谐的话,后世因称诙谐的演员为侯白。

唐代有大将侯君集,太宗时曾任宰相。明代有历任御史、兵部侍郎等职的侯恂。

明代有名望仅次于郑和的当朝宦官侯显,曾两次代明廷入藏访问,并参加郑和的第二、第三次航行。

清代有文学家侯方域,曾与方以智、陈贞慧、冒襄合称为“明末四公子”。清孔尚任的名剧《.桃花扇》即以侯方域与李香君的恋爱故事为题材。

现代有著名化学家侯德榜,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历史学家、哲学家侯外庐。

著名相声艺术家侯宝林。

[祖地今日]

[南乐]相传南乐县是仓颉的故乡,南乐与山东省莘县、河北省魏县、大名县相毗邻。总面积624平方公里。人口439159人,占河南全省总人口的0.5%。全县总耕地58.27万亩,人均耕地1.30亩,低于全省平均水准,是人口密度(704人/平方公里)较大的县之一。2000年国有及限额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76亿元地势西南高而东北渐次低下,平均海拔46米左右。县西部的卫河,中部的马颊河,东部的徒骇河与横贯其间的永顺沟,哺育了世世代代的南乐人民。南乐属暖温带干旱气候区,四季分明。春干多风沙,夏热雨水勤,秋晴日照长,冬寒少雨雪。年平均降水量604毫米左右。日照率为60%,属河南省日照及副射量三大高值区之一。年平均气温摄氏13.4度,全年无霜期211天。

[辉县市] 辉县市地处河南省北部。北依太行,南眺黄河,东南与新乡市接壤,西北与山西陵川、壶关交界,距省会郑州100公里。全市辖1115乡,总面积882平方公里,耕地38.67千公顷,人口47.8万。2000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2.9亿元。

辉县市远古为共工氏族居住地,殷商后称共国,汉置共县,隋设共城县,明洪武元年始称辉县。19881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

辉县市作为河南省改革开放特别试点县(市)之一,将以更优惠的条件和优质的服务,竭诚欢迎海内外各界朋友前来参观考察,观光旅游,投资开发,创建实业。并衷心希望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往来,共同促进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侯姓典故

蜺龙节度[1];松鹤仙郎[2]

☆注释:[1]唐代节度使侯弘实的事典。[2]唐代道士道华的事典。侯道华,芮城人。初在道净院任供给使。好子史,手不释卷。一日入市醉归。悉斫其院前松枝曰:“勿碍我上升处也。”后七日,松上有云鹤笙歌。道华飞坐松顶,挥手谢去。

功臣着美凌烟阁[3];学士流芳含象亭[4]

☆注释:[3]唐代吏部尚书侯君集,三水人。从太宗征伐有功,像列凌烟阁。[4]唐代学士侯行果的事典。

方域雅号公子[5];侯景自称帝王[6]

☆注释:[5]明末清初才子侯方域,学朝宗,与方以智、冒襄、陈贞慧合称“四公子”。[6]南朝梁大将侯景,羯人。代梁自立汉朝称帝王,不久被杀。

花发三阳盛;香飘五柞深[7]

☆注释:[7]唐代诗人侯列《花发上林》诗中联句。

琼阁出高艳;玉辇驻浓阴[8]

☆注释:[8]同注[7]。侯列,高亦作侯冽,元和六年进士。

直谅喜来三径友;纵横富有百城书[9]

☆注释:[9]清代成贤亲王师傅侯荫桥自题联。

月照琴棋桐院坐;舫名书画米家来[10]

☆注释:侯禅甫题联。见《中国对联大辞典》。

公生明,偏生暗;智乐水,仁乐山[11]

☆注释:[11]郭沫若[1948年书赠史学家侯外庐联。

2,猴年说猴姓

  姓氏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农历甲申年在十二生肖中属猴年,在目前已知的22000个姓氏中,正好也有猴姓,同音同形的还有侯姓、候姓、×(“侯”是单人旁,“×”是双人旁)姓。

  猴姓、候姓是现行较罕见的姓氏。在今山西之太原、大同、临汾、晋城、甘肃之舟曲、河南之卢氏、山东之新泰、湖北之武昌、湖南之益阳、宜章、福建之清流、台湾之嘉义、台南、彰化等地有猴姓。目前仅见汉族有此姓,但来源不详。候姓在今河北之景县、天津之武清、内蒙古之乌海、江西之崇仁、云南之泸水等地均有分布,除汉族外,目前已见彝族有此姓。关于候姓的来历,一说《周礼》“候人”(夏官之属,掌道路迎送宾客之官)之子孙以官为氏。郡望:京兆,故城在今陕西西安西北。×(“侯”是单人旁,“×”是双人旁)姓,与候姓同源,惟因异写而别为一姓。

  侯姓为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姓之一,据最新统计显示:侯姓位居百家大姓之73位,占全国总人口的0.29,尤以湖南、安徽、河南、辽宁等省多此姓,此四省侯姓占全国侯姓总人口的48。郡望:上谷,故城在今河北怀来东南。侯姓之所以成为大姓,其原因是今侯姓的来源较多:一曰出自姒姓,夏后氏之裔封于侯,子孙因以为氏。二曰出自姬姓,春秋时代,晋侯缗为曲沃武公所灭,子孙逃往他国,以侯为氏。三曰春秋时代,郑大夫侯宣多、侯羽之后。四曰刘氏改姓,宋代年间,刘恒因父罹祸,自幼就养于侯、林二家,后改姓侯氏。五曰外族改姓有二,其一胡古口引氏,改为侯氏;其二魏时侯奴氏、古口引氏、俟伏侯氏,并改为侯氏。 侯氏虽源出多支,但早期主要是在今河南、山东省境内,在其发展繁衍过程中,很快就播迁到河北等地。秦汉之际,在今河北省的中部、西部地区,已有侯氏,并很快成为当地的盛族。西晋至南北朝时期,侯氏有迁至今贵州、四川、广东、内蒙、辽宁等地。唐代的《元和姓纂》中列上谷、丹徒、三水、绛郡(今山西新绛)、河南(今河南洛阳)为侯氏郡望,侯氏还分布于今陕西、福建的一些地区。到了宋、明时期,侯氏的聚居点已遍布今湖南、湖北、江苏、江西、浙江、广西、北京、上海等省市。从清初开始,福建、广东的侯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此后,又有移居海外者。台湾的侯姓,是本岛的第58个大姓,以嘉义一地最为旺盛,主要分为两大主流:一支是系出姬姓,源远流长;另一支则是分自刘姓,虽然源流可追溯到上古的帝尧陶唐氏,但是以侯为姓的时间,实际上大约只有四、五百年。

3,抗在泉州一带,历史上曾有“刘侯同宗”之称,据说,两姓曾经演绎过一段令人刻骨铭心的生死情谊,并在坊间传为佳话。近日,记者采访了南安几位侯姓后人,验证了“刘侯

同宗”这一说法。

  晋江刘炳火所写的《晋江刘姓源流》一文对“刘侯同宗”的说法解释称,刘氏世祖刘至敏的先辈与原浙江安抚使王钅奇镒因朝内斗争,祸延宗亲。当时朝廷派林将军包围刘家,林将军怜悯刘至敏年幼,将其藏于战袍之内,飞骑冲出重围后把至敏交托在朝的一位侯氏官员。为保刘、林后裔不受株连,林将军自杀,侯家以一孙顶替抵命,救了刘至敏,至敏遂改姓侯。宋景炎年间,元兵入侵,宋太常寺正卿侯宗贵及夫人杜端慈携九子扶幼主端宗入闽,先住泉州古榕境旧馆驿,后卜居南安十八都侯 乡,随后把至敏和林将军的后裔也安置于侯 乡,至敏恢复原姓刘。至敏后裔为纪念这段生死情谊,大门灯写上“刘侯”,祠堂门匾也写上“刘侯宗祠”。

  侯耿东先生告诉记者,南安侯姓主要分布在:南安康美,梅山镇明新村,罗东镇维新村。南安洪濑刘氏宗亲会负责人刘佳水介绍,刘姓是与侯姓同宗的。据他了解,南安的康美镇有侯姓约500多人,洪濑有侯姓后人100多人,在南安梅山镇的明新村有侯姓3000多人,罗东镇维新村有侯姓1400多人,在仑苍、英都、金淘三个镇共有侯姓人口1000多人;在惠安洛阳桥附近,也有少数侯姓后人;其余侯姓人口主要分布在晋江深沪。

侯姓的源流与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