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的袁世凯主要事迹

发布时间:2011-10-31 12:42:00


人物简介

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又作慰庭),号容庵,汉族河南项城人,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传统上认为他的本质是反动、落后的,并且是图谋复辟的窃国大盗,也有人认为他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曾是北洋军阀的领导人,在辛亥革命后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在位期间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维持了中国对蒙古西藏的主权。建立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新式陆军(新军),创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开始主张建强国、创建强大的中央政府等,但后来在杨度等立宪人士的鼓惑下复辟称帝,最终以失败收场。

人物主要事迹

在朝鲜崭露头角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军乱,朝鲜高宗李熙之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利用军队哗变,成功夺权;朝鲜“事大党”与大院君有隙,请求清廷出兵平乱,袁世凯乃跟随吴长庆的部队东征朝鲜半岛。清军将大院君掳至保定问罪,当年23岁年纪轻轻的袁世凯,则以“通商大臣”身份驻藩属国朝鲜,协助朝鲜训练新军并控制税务。

1884年朝鲜半岛金玉均等“开化党”人士发动甲申政变试图推翻为“事大党”及闵妃所把持的政权,驻朝日军亦趁机行动欲挟制王室,袁世凯指挥清军击退日军。1885年,袁世凯被封为清朝驻朝鲜大臣,维系清廷在朝鲜的宗主权及其他特权。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海陆皆败,袁世凯随军撤退天津。因袁世凯在朝鲜时期表现突出,有“知兵”之名,大学士李鸿章乃于1895年举荐袁氏负责督练新军。

新军及清末政局

袁世凯自1895年开始在天津塘沽之间的小站练兵起家,渐为廷所倚重。这股军队后来发展成为北洋六镇(北洋新军),为清末陆军主力,民国初年的北洋系军阀亦多源自清末新军。

1898年戊戌政变前,光绪帝帝党人物曾寄望于袁的新军,谭嗣同即曾面劝袁世凯兵变,出兵慈禧太后所居之颐和园,控制燕京政局。但忠于慈禧太后荣禄曾有恩于袁世凯,1896年4月,监察御史胡景桂以袁世凯小站练兵时“嗜杀擅权”、“克扣军饷,诛戮无辜”等多条罪状弹劾袁世凯,荣禄当时视察新军,为新军军容所动,力保袁世凯,袁世凯才得以留任[1]。于是袁世凯将谭嗣同的想法告诉给荣禄,结果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帝失去朝廷政权并遭软禁

清末新政

1901年李鸿章去世,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成为疆臣之首,北洋之主。袁世凯大力襄赞新政,包括废除科举、督办新军、建立学校、奖设工商等,第一支中国新式警察队伍亦于天津成立。1903年袁世凯任朝廷中央练兵处会办,编练新军

1907年袁世凯与张之洞替补调入中央,任军机大臣,成为中枢重臣。但同时也让袁世凯疏远军事,有明升暗降之嫌。1908年溥仪继位,醇亲王载沣摄政。摄政王载沣因为反对袁世凯的很多新政措施,更因为戊戌政变一事(他认为袁世凯出卖百日维新派,致使兄长光绪慈禧太后软禁至死),对袁世凯非常痛恨,成为摄政王后立即解除袁所有差事;袁知时势不祥,称疾返回河南,最初隐居于辉县,后转至安阳。袁在此期间韬光养晦,暗地里仍关心政事,等待时机复出政治界。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1911年11月1日清廷宣布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11月13日袁世凯抵燕京,16日组织新内阁

清王朝结束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北洋军成为清室唯一可以抵抗革命武装的力量,于是再用袁世凯,先任其为湖广总督,旋任其为内阁总理大臣

袁世凯一面以武力压迫南方革命【2】,另一方面革命党人与其谈判。1912年1月16日,袁世凯下朝的路上,在东华门丁字街,遭到同盟会京津分会组织的炸弹暗杀,炸死袁侍卫队长等十人,袁幸免于难。1月25日,袁世凯及各北洋将帅通电支持共和。2月12日,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幼帝溥仪退位,清朝于中国的统治宣告终止。

袁世凯成为无实权的大总统

1912年2月15日,南京参议院正式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2月29日发生北京兵变,袁借口兵变于3月10日于北京就职。袁就职之后,坚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同时积极与列强交涉,维持了中国对蒙古和西藏的主权

受到国会牵制,解散国会

1913年2月,中国历史上举行第一次国会选举。国民党所得议席最多,按约法精神应由该党理事长宋教仁出任内阁总理。3月20日,宋教仁却在上海遇刺身亡,革命元勋孙文、黄兴等均指袁氏授意暗杀,袁世凯则予否认(有人认为“宋案”为孙文派人暗杀【3】)。1913年10月6日,国会选出袁为第一任正式大总统。10月14日,由国会编制的《天坛宪法草案》脱稿,草案相当多地扩大了总统的权限。然而,袁世凯对《天坛宪法草案》并不满意。他在《致众议院咨请增修约法案文》中重申以前所提出的理由,要求国会扩大总统职权,以便总揽政务之统一。但国会将大总统的提案置于勿庸讨论之境地,国会无视《临时约法》规定的临时大总统向议会咨询的权力,并在此后再三拒绝听取袁世凯政府方面的陈述。

袁世凯的意见遭到国会的全部堵塞之后,他向全国各省军民长官发出通电,公开陈述自己对宪法草案的意见,以争取国会外乃至整个社会的支持。各省军民长官在“条陈电复”中均附和袁世凯的意见,主张解散国民党,并取消国民党议员的资格及《天坛宪法草案》。4

11月4日,袁世凯以“挽救国家之危亡,减轻国民之痛苦”为由下令解散国民党,并取消国民党籍议员的资格,致使国会法定人数不足而无法开会,制定宪法的工作陷入停顿状态。1914年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之后袁废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于5月推出新的《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对大总统的产生和任期都没有任何明确的规定,《中华民国约法》使大总统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二十一条

从1915年2月2日到5月7日,历时105天,袁世凯政府与日方谈判20多次。在谈判中中国代表对日本的要求有所抵制。北洋政府采取各种办法拖延并向社会各界透漏日本之无理要求,以期国际社会干涉和国内民众舆论讨伐日本,国内反对《二十一条》的呼声日渐高涨。5月1日中国方面提出修正案, 仍坚持自己的立场,于是日本政府删削了第五号要求。5但此时的日本摆出大战一场的姿态:军舰在渤海一带游弋;山东、奉天兵力增加;关东戒严,日侨纷纷回国。5月6日,袁在《大总统袁世凯致各省电》中称:“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可让与或租于他国、聘用日本顾问、中日合办警察、军械等为‘其制我死命最要之点’。在我国不宜因此决裂,蹂躏全局。但应尽心竭力,能挽救一分,即收回一分之权利。”至5月9日(史称五九国耻),在日本提出最后通牒胁迫之下,袁世凯及其北洋政府接受了《二十一条》中的第一至第四号,此外删除两条,共一十二条(《二十一条》中第五号第一款:在中国中央政府,须聘用有力之日本人充当政治、财政、军事等项之顾问。此一条袁世凯未直接同意,后由北洋段祺瑞执政时通过。),最后,在5月25日签订了《中日民四条约》,袁世凯召集政府要员开会,通告此事并告知不得不接受的原因,他说:

近年来一些新的资料表明,条约签订之前袁世凯政府还有另一重压力,当时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凯面递《二十一条》时曾说:

日置益的话让袁世凯感到了压力,袁世凯政府方面因此骂孙中山“将效法吴三桂,引外兵扰乱本国”。二次革命之后,孙文被通缉,逃亡至日本。日本外务省档案馆现在存有一份孙文与日本签订的《中日盟约8】【9,不过也有人对《中日盟约》的真实性提出质疑10】【11。按照《中日盟约》,若日本人出钱或武器,帮助他重新在大陆夺权的话,孙中山就把满洲割让给日本。日本以“二十一条”逼迫袁世凯,袁世凯政府与日本周旋,拼命外交之时,流亡海外的黄兴等人都顾全大局,力主暂停反袁活动,一致对外;孙中山却秘密与日本人暗中联系,甘心接受比“二十一条”更为苛刻之条款,以换取日本的支持。6】【12

袁世凯称帝

1915夏季的北京,政局依然动荡不定,《二十一条》交涉刚刚结束,共和不适于中国国情之类的言论不断在社会上传播

814日,被称为十三太保13杨度孙毓筠等人以学理讨论为理由联名发起成立筹安会,并发表各种支持实行君主立宪的文章。823日成立后的筹安会召集各省文武官吏和商会团体进京商讨国体事宜,各文武官吏除少数表示拥护共和外,大都表示必须改变国体。许多北洋军阀的首领也表示衷心。14袁世凯的儿子袁克定亦伪造《顺天时报15,营造日本帝国支持袁世凯称帝的氛围。

袁世凯于96日说:本大总统所见,改革国体,经纬万端,极应审慎,如急遽轻举,恐多窒碍。本大总统有保持大局之责,认为不合事宜

当日,各省代表假民意第一次请求袁世凯就任中华帝国皇帝,袁以无德无能婉拒;[6]但在第二天(即1212日),他却同意了代表们的第二次请求。就这样,袁世凯接受了第二次推戴书,改国号中华帝国,并拟定《新皇室规范》,其中包括亲王、郡王可以为海陆军官,但不得组织政党,并担任重要政治官员;永废太监制度;永废宫女采选制度;永废各方进呈贡品制度;凡皇室亲属不得经营商业,与庶民争利[16]随后准备登基称帝,并改年号,来年中华民国五年(1916)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史称洪宪帝制。总统府改为新华宫

中华帝国结束

袁氏称帝之举受到大部份北洋军人反对,包括袁氏心腹将领冯国璋段祺瑞等,段祺瑞致电袁世凯:恢复国会,退位自全,实已无以为继。

蔡锷在艺妓小凤仙协助下秘密逃出北京,联同云南的军人于云南组织护国军,于19151225起兵讨袁。接着,各省接连宣布独立,随着帝制遭到广泛反对而失败,袁氏尽失人心,只得于1916322召秘书张一麟起草撤销帝制的文告宣布取消帝制帝号,称帝仅83天。取消帝制帝号之余,袁氏陷入众叛亲离的困境,欲续任大总统亦不可得,在重大打击及膀胱结石[29]交煎之下,于66还未及宣布卸下大总统职务而病故。

【参考文献】

1.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

2. 陶菊隐《武夫当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一部 前传 18951911 袁世凯的发展史和风雨飘摇的清政府 第八章 清王朝的终结

3. 楚望台宋教仁先生是被谁刺杀的?. 共识网. 2010-01-20.

4.  国事纷乱 亦公亦私——袁世凯称帝的心路历程. 凤凰网. 20090622.

5.  民四条约. 凤凰网. 20080801.

6.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袁世凯. 南方周末. 2009-11-02.

7. 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

8. 《中日盟约》是在当年3月出版的《民族评论》中被揭露的。当时外界似乎已有所闻。1915215日在上海发行的《正谊》杂志刊登的来函中对《中日盟约》进行指责:然借异虐同之举,引狼拒虎之谋,前为天良所不容,后为智计所不许。

9. 孙中山与日本签订《中日盟约》包括什么卖国内容. 凤凰卫视. 20110114.

10. 王耿雄:《孙中山与中日盟约的真相》,《历史档案》1997年第3

11. 《中央日报》1998117日第16版《中山学术论坛》

12. 孙中山曾表示愿接受比二十一条更苛刻条款. 凤凰网历史. 20101215.

13.  指杨度、孙毓筠、李燮和、刘师培、胡瑛、严复、梁士诒、张镇芳等十三人,合称十三太保

14. 张岂之,陈振江,江沛:《晚淸民国史》,页266-268,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5.  此事被袁世凯次子袁克文和女儿袁叔桢无意中发现,袁世凯曾责袁克定欺父误国

16. 刘成禺:《洪宪纪事诗本薄注》,第66页。转引自《北洋政府简史》,第336









整理的袁世凯主要事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