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课堂教学实录

发布时间:2018-07-01 09:31:25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画面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诗句,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3、品味诗句的语言美,体验情感美,领略形象美。
  4、感悟诗句的意境美,探求哲理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教学难点:领悟古诗的哲理美。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在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有一座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庐山。今天我们就学习一首描写庐山景色的古诗,伸出你们的小手,我们一起书写课题,齐读一遍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老师搜集了一些苏轼的资料,大家了解一下(课件出示简介)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请同学们仔仔细细读上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要把诗念得字正腔圆。师:谁来读?你来师:他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价。你来师:那你们两个一起读一遍师:下面我们听一下录音范读。师:读得美吧?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也能读得这么美。男生先读师:男生声音洪亮,有节奏师;女生和男生比一比起师:女生清脆,柔美。让我们一齐读读。

    师: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成一幅画。
 
  师:谁能说说你读到的画面是怎样的?你来)
  生:我看见庐山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是高高挺立的山峰。
  师:你真是个很有想象力的孩子。  师:把看到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师:请看到这些画面或喜欢这些画面的同学读读。起
  师:你还想站在哪个角度去庐山?
  远看——
  生:云雾缭绕,什么也看不清了。
  师:近看又如何?
  生:我看到山壁上突出来的石头快撞到我的头了,还有很多树长在悬崖上,还有草。
  师:看来你真的是身临其境了,你看到了悬崖峭壁。一抬头——俯下身——
  生:我看到了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
  师: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就不相同,这些画面作者是通过哪句诗来表现的?你最喜欢站在哪个角度看庐山?师:请读出你的感受。
  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当苏轼看到如此迥然不同的美景,他不禁感叹到:
  师:从字面上看,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生:不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置身在庐山中。
  师: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庐山真正的面目指的是什么?
  师:带着这个疑问再去读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否找到答案。
  生:是指庐山全面的景色。
  师: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为什么说看不到庐山的全景是因为生活在庐山中。
  师:带着问题默读古诗。
  生:在庐山中看到的景色有限。
  师: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那再读读整首诗看你还能读出些什么?
  生:看待事物要全面。
  师: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吗?小组讨论。
  师:作者看到了庐山的美景,感悟到了人生哲理。下面你们就是大诗人苏轼,清大诗人们闭上眼睛随老师一起走进庐山,横着看庐山,山岭起伏连绵不断;侧着看,山峰高耸直插云天;远远地看云雾缭绕;挨近了看悬崖峭壁;抬头仰望飞流直下;低头俯视深谷幽潭。庐山美,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是秀美?身在庐山的你感慨万千。大诗人们,把你们的看到的或感受到的用诗句表现出来吧。
  师:谁能像刚才那样背诵古诗。
  五、布置作业。
  师:描写庐山美景的古诗很多,收集一些,并细细的品味和欣赏。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下节课展示,看谁是小小欣赏家。
  师:回家后把古诗有感情地朗诵给家长听听。并默写,能做到吗?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第一次做大型的语文公开课,收获很大。从理顺思路到各个环节的预设,一遍遍修改加工,这种历练确实使我受益匪浅。
  我这些年缺少了扎扎实实的教学实践,猛然间抬头,多少人都已经远远走到了前面,心中就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的感触,所幸心还不老、热情仍在,只要踏实肯干、用心琢磨,就会有“万木春”的希望。
  一直都认为学习古诗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枯燥的事,但如果能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意境,去领略作者当时的心情,从朗读入手去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意思,那也许学习古诗就不是那么乏味了,读起来也更有味道。
  在《题西林壁》一诗的教学中,我首先请大家观赏庐山的图片,请学生谈谈感受。在出示课题,初步了解作者观赏庐山之后的感受,并释题。我认为较成功的方面有:1、精心设计的课件有使用价值。2、整堂课用“赏美景、品名诗”这条线串起来,这样活而不散。3、个性化朗读和多元化感悟,使得学生更能品出“诗中有画、诗中有歌、诗中有理”的韵味,实现了学习目标。
  当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哲理时处理不恰当,当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时,过于心急,导致言不达意,误导了学生,使学生更加迷茫,最后只有牵强地引到主题上,学生也没有完全弄懂,这是这节课最大的败笔。其实在学生答不上来时,可以让他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强调“横侧远近高低”,学生就会有所感悟。在读中思考、感悟,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在与老师们探讨教案的时候,有两种看法,这也是我一直疑惑的地方:在初读古诗时到底用不用初步理解古诗。我觉得如果学生在初步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更能感受到古诗的意境美和哲理美。但这样处理又认为太老套,哎!
  虽然准备这节课让我觉得很累;虽然这节课花费了我不少的精力;虽然这节课上得不近人意,但我任然感到很欣慰,我学到了很多很多……

题西林壁课堂教学实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