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鸡毛》典型人物分析

发布时间:2020-02-22 06:02:35

《一地鸡毛》可以说是微缩的一步琐碎人生的范本,一步关系学的教科书。王朔也曾经说过这部小说一扫以往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和传统伦理道德,是绝无仅有的反映小市民真实生活的小说。

《一地鸡毛》以冷峻的笔调展示了主人公小林在平庸琐碎的日常生活,单位的纠缠和磨损中一步步地放弃理想,消解诗意,不断沉论。围绕着小林展开两条线索,一是小林在家庭生活中的矛盾,二是小林在单位工作中的尴尬,每天周围都是菜篮子、妻子、孩子、豆腐,以及单位中的恩恩怨怨和是是非非。我从点来解析小林不断沦落的过程:

()日常生活的纠缠和磨损

作者在一篇创作谈里所说的:"生活是严峻的,那严峻不是要你去上刀山下火海,上刀山下火海并不严峻。严峻的是那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常生活琐事。

小林在单位没有混上去,在家里同样一团糟,日常琐事构成了小林的全部生活内容,不知不觉中不断被纠缠和磨损. "小林家一斤豆腐变馊了。"这是小说开头的第一句话,也是小说情节的起始所在。这当然是一件看起来微不足道、再平常不过的日常琐事,但正是诸如此类的日常琐事组成了小林的全部生活内容:和老婆吵架、老婆调动工作、孩子入托、排队抢购大白菜、拉蜂窝煤以及每天的上班下班、吃饭睡觉,对所有这些琐事的叙写就构成了这篇小说的全部情节。"一地鸡毛",这个标题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在小说结尾处通过小林的一个梦境直接表述出来:小林"梦见自己睡觉,上边盖着一堆鸡毛,下边铺着许多人掉下的皮屑,柔软舒服,度日如年。又梦见黑压压的人群一齐向前涌动,又变成一队队祈雨的蚂蚁。"这显然不是那种追求深刻性的象征,而是以十分表浅的意义述说揭示出作者所理解的生存本相:生活就是种种无聊小事的任意集合,它以无休无止的纠缠使每个现实中人都挣脱不得,并以巨大的销蚀性磨损掉他们个性中的一切棱角,使他们在昏昏若睡的状态中丧失了精神上的自觉。

()理想的放弃和诗意的消解

1,由学习往买豆腐的转变."过去临睡觉之前,小林有看书看报的习惯,动不动还爬起来记笔记.现在一天家务处理完,两个眼皮早在打架,于是这一切过程都省略了.能早睡就早睡,第二天清早还要起床买豆腐."

2,看足球(精神生活)——买蜂窝煤

"小林前几年爱看足球,看得脸红心跳,觉得过瘾,世界性的明星,都能说出口,那时觉得人生的一大目的就是看足球,世界杯四年一次,人生才有几个四年 但后来参加工作,结婚以后,足球就渐渐不看了.看它有什么用 人家球踢的再好,也不解决小林身边任何问题.小林的问题是房子,孩子,蜂窝煤和保姆,老家来人.所以对热闹的世界充耳不闻."

向老婆提出夜里看足球,遭抢白:"家里的蜂窝煤都没有了,你还要半夜起来看足球,还是累得轻!你要能让马拉多纳给咱家拉蜂窝煤,我就让你半夜起来看他!"于是只好放弃.

3,人生追求——生存妥协

刚毕业时很有理想,"谁也不是没有事业心,大家都奋斗过,发愤过,挑灯夜读过,有过一番宏伟的理想,单位的处长局长,社会上的大大小小的机关,都不放在眼里".但几年之后,"很快就淹没在黑压压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之中",满足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拉下面子帮同学卖盐水鸭挣外快,以每顿饭喝瓶啤酒为快乐:"什么宏图大志,什么事业理想,狗屁,那是年轻时候的事,大家都这么混,不也活了一辈子 "

小说里还借小林的妻子小李失去诗意,同学丧失去诗才诗情,来烘托小林的沉沦,也是小林的生存样式在另一层面的折射,反映了生命个体被扭曲的普遍性.

()原则,操守和良心的丧失

1,成熟——圆滑世故

小林"成熟"的内涵就是虚伪的耍心眼,当瘸老头央求办事时,小林就表现出了这种成熟:"小林已不是过去的小林,小林成熟了.如果放在过去,只要能帮忙,他会立即满口答应,但那是幼稚;能帮忙先说不能帮忙,好办先说不好办,这才是成熟,不帮忙不好办最后帮忙办成了,人家才感激你.一开始就满口答应人家,最后没办成,反倒落人家埋怨."

2,"加入其中"——同流合污

这时小林也得到一个启示,看来改变生活也不是没有可能,只要加入其中就行了."加入其中就是不仅认可了原先自己不耻行为,还放弃自己的操守.

卖咸水鸭刚开始不好意思,后来就习惯成自然了:"小林感到就好象是娼妓,头一次接客总是害怕,害臊,时间一长,态度就大方了,接谁都一样."

骂保姆——夫妻算计保姆,并扬言"让你滚蛋!"在一个处于弱势地位的人身上发泄不平情绪.

忘记老师——曾经帮助过他的老师来找他帮忙看病,他没帮上.不久老师的死讯传来,小林虽然为此难受了一天,"等一坐上班车,想着家里的大白菜堆到一起有些发热,等他回去拆开散热,就把老师的事给放到一边了.死的已经死了,再想也没有用,活着还是先考虑大白菜为好." 可见小林的良心已经彻底泯灭了.

小林的沦落轨迹随着成家立业,工作生活渐渐消磨了他的本性,他不得不向物质生活和过去深恶痛绝的世俗关系下的人和事低头,这也完全符合大部分读者的人生经验,小林的形象不是单个而存在的,他有存在的典型环境,他的沦落是当时那个社会环境所造成的,反映了大多数中国人在八九十年代的日常生活和生存状态,旧有的思想价值观念在现实面前越来越不相称,甚至荒唐滑稽,但是新的价值尚未确立,信仰的真空使人们无所适从。作品适时的表现了现实中人困窘的生存状态,把文学视线移向深处,移向生存在这种境遇的普通中国人,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大多数中国人生活的主旋律,通过个别来表现一般,深刻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新形势给人们内心和外在的变化。物质生活生存空间狭窄,物质资源贫乏,无法满足人的基本需求,诸如工资低,吃穿住行都受限制,从而对改善生存状态提出了要求,造成了小林这个典型人物由一个思想单纯,意气风发的大学生转变为失去原则、操守、良心的小市民。每天奔波在单位、家庭两点一线之间,上班下班,洗衣做饭弄孩子,对付保姆,还有如何巴结人搞到房子,如何求人让孩子入托,如何将老婆调进离家近一点的单位。说不上崇高,也谈不上卑下,就和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人一样普普通通。

小林的精神发展轨迹,就是他的精神世界逐渐抽空、个性逐渐消退的过程:他置身于生存的沉重压力之下,在毫不间断的生存的跌爬滚打中,难以有机会从容地听从于内心,而不得不坠入到无边的生存网络中.听任自己的精神世界愈加滑向平庸和贫瘠,人生的过程也就意味着丧失自己的过程。整个《一地鸡毛》皆可看作是对这个过程的如实记录。

《一地鸡毛》典型人物分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