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氏源流史

发布时间:2016-12-08 08:08:04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中华民族已拥有五千年(亦称七千年)的历史文化。从远古洪荒、文明肇始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至高度发达的当今科技信息时代,在兴衰更迭中,中华民族始终不断开启和传承文明,不断开辟和延继丰功伟绩,演绎出一部绚丽多彩的时代史,镌刻出一部灿烂辉煌的文明史,使得中华文明卓尔不群屹立东方,延绵不断享誉世界,与其他民族的文明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人类文明精彩绝伦的伟大篇章。

我姓侯氏,自觉融入历史和时代发展洪流,生养繁衍,勤劳创业,忠厚传家,生生不息,表现出顽强不屈的生命力。今遍览家谱,悉知本族之兴替,敬怀祖宗之功德,明晓事体之得失,反省齐家之理喻,并从年代久远的家谱记载中挖掘历史积淀,从口耳相授的世代传说中判断似是而非,从只言片语的典故中集粹补遗捡漏,疏理出我族源远流长的家族史,呈现出一幅全景式的宏伟画卷。

一、始祖公仓颉

 

在大约六七千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伴随各族图腾及幼稚朦胧的宗教记忆,逐渐形成和产生了神话传说,再经过不断发展完善,到大约五六千年前的父系氏族社会,神话传说已较为丰富。最早的神话故事与历史传说,都是关于氏族或部落来源及其祖先的神化故事。经西周到战国,这些神话传说通过不断演绎改进,从简朴变得较复杂,从零碎变得有系统,将神性赋予了人性。至汉代,则把它历史化、定型化了。仓颉造字即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之一。 

我族历次所修的《侯氏族谱》,均以仓颉为始祖,谱上亦称代贤公、苍帝等,谱载妣圣氏。

仓颉,又称苍颉,复姓侯刚,号史皇氏,是轩辕黄帝的史官,他根据野兽的脚印研究出了汉字,并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

传说中的仓颉生有“双瞳四目”。眼有重瞳者,中国史书上记载只有三个人,虞舜、仓颉、项羽。虞舜是禅让、孝顺的圣人,仓颉是文圣人,项羽是武圣人。

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即靠结绳记事,大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后来用刀子在木竹上刻符号记事。随着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绳和刻木的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必须发明一种方法记事,就有了创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黄帝时是上古发明创造较多的时期,如发明了养蚕、舟、车、弓驽、镜子和煮饭的锅与甑等,在这些发明创造影响下,仓颉决心创造出一种文字来。有一年,仓颉到南方巡狩,登上阳虚之山(现陕西省雒南县),临于玄扈洛邙之水,忽然看见一只大龟,龟背上面有许多青色花纹,于是觉得稀奇,就取来细细研究。他发现龟背上的花纹竟是有意义可通的。他想花纹既能表示意义,如果定下一个规则,岂不是人人都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么?于是日思夜想,随处观察,如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号拼凑起来,拿给人看,经他解说,都能看得明白。仓颉就把这种符号叫做“字”。

仓颉造字,典籍记载有:秦朝宰相李斯作《仓颉篇》。《淮南子·本经》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说文解字序》记载:“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旬子·解蔽》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吕氏春秋》记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

史学家徐旭认为,仓颉时代制定历法需要文字记载,制定神谕也需要行文,因此,仓颉应是颛顼部族人。他所处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6世纪。据此推测,四、五千年前,我国的文字就比较成熟了。

今陕西省白水县城西北35华里史官村有仓颉墓、仓颉庙。仓颉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内有古柏50余颗,属三大古柏群之一。史学家认为仓颉生于斯、葬于斯。文字学家认为白水是仓颉造字的发源地,因为“源泉”的泉字分开来就是“白水”。

 

二、侯姓渊源可追溯到周文王

 

“言必称三代”,记史必须记载我国历史上最早相继的三个王朝——夏、商、周。

随着原始氏族社会组织的逐渐解体,聚居在中原地区黄河中下游两岸的夏部落,与周围其他部落以联盟的形式,首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其统治时间大约从公元前23世纪至公元前17世纪,有近五百多年的历史,共传十四世、十七王。关于夏朝,仅存在于先秦典籍极少、零散甚至相互矛盾的记载中,但其农业、手工业、文化艺术、天文和历法(如甲子纪日法)已经高度发达,因此夏文化仍是一个解不开的谜。夏传至十四王孔甲后,内部矛盾日益激化,之后内乱不止。传至第十七王夏桀,是一个暴君,不用贤良,不忧恤于民,为百姓痛恨,故商汤伐桀,桀众叛亲离,身死而国亡。

夏亡商立。出现了商业、畜牧业、交通工具(如木制舟、车)等,手工业、科学文化进一步发达,王权制度、军队编制、等级制度已成体系。传至纣王,荒淫无度,杀王子比干,囚其子。

周人是古老的农业部落,夏时世代为农官,因夏政衰,失官而奔于戎、狄之间,后定居岐山之下的周原。此地土地肥沃,宜于农作。商朝晚期,周人古公在此兴建城廓房屋,划分邑(县)都,设立官吏机构,国号为周。古公卒,少子季公即位,国势发展,并加强与商王朝的联系。季入朝,因其势力强大,引发与商朝的矛盾,终被商王所杀。周文王继位,与九侯、鄂侯共同伐纣事败被囚,获释后献地谄纣,请除酷刑,励精图治,招来诸侯归附后,势力大振。文王死后,武王即位,次年起兵伐纣,纣师皆倒兵以战,于是,武王推翻了商王朝的统治。至西周初,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今山西省翼城西),为当时重要的封国之一。西周末年,关中因战争和自然灾害,社会萧条,只好东迁洛邑,因秦、虢争地,疆域渐小,霸主旁落,出现了群雄争霸的政治局面。中国社会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

二、晋国七百年风云变幻得侯姓

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后,叔虞子燮改称晋。新建的晋国充满活力,大力扩张,曾伐灭耿、霍、魏、虞、虢等国,并战胜骊戎、赤狄等族,其后因争夺君位,发生内乱。到文公时开创霸业,与楚国形成两强,更迭把持中原霸权,后打败楚国,大会诸侯,成为霸主。对外,以霸主权力向小国征收贡赋,且贪求无厌,引起小国不满;在内争夺君位,相互杀戮。到晋献公时,汲取这一历史教训,对同姓公族采取杀戮和放逐策略,而任用异姓大臣为辅佐,引发大臣专权争势。昭公时,形成了强大的范、中行、知、韩、赵、魏六卿,公室已被架空。后六卿争权更为激烈,定公时范、中行两家败亡。哀公时,韩、赵、魏瓜分知氏。烈公时,被迫承认韩、赵、魏为诸侯,静公二年,韩、赵、魏三国废掉晋静公,晋国灭亡。晋国自封至亡大约有近700多年的历史。

根据考证,侯氏发源于3000年前由周文王后裔所传的晋国。如《姓纂》:“晋侯缗之后适他国,以侯为氏,郑有侯宜多,侯多羽,鲁有侯叔下,侯妃,齐有侯朝,魏有侯嬴”;《唐书宰相世系表》指出侯姓:“出自姬姓”。

 

《史记》详细记载了晋国700年的兴衰史:

 

周武王与妻交欢时,梦见上天说:“我让你生个儿子,名叫虞,我把唐赐给他。”等到夫人生下婴儿后一看,手掌心上果然写着“虞”字,所以就给儿子取名为虞。西周初年,周武王逝,儿子周成王继位。一天,周成王和弟弟叔虞作游戏,成王把一片桐树叶削成珪状送给叔虞,说:“用这个分封你。”史佚于是请求选吉日封叔虞为诸侯。周成王说:“我和他开玩笑呢!”史佚说:“天子无戏言。只要说了,史官就应如实记载下来,按礼节完成它,并奏乐章歌咏它。”于是周成王把唐封给叔虞。唐曾是尧的都城,在黄河、汾河的东边,方圆一百里,所以叫唐叔虞,姓姬,字子于。据《毛诗谱》记载,叔虞的儿子燮因尧墟以南有晋水,改称晋侯。晋侯的儿子宁族叫武侯。武侯的儿子服人称成侯。成侯的儿子福是厉侯。厉侯的儿子宜臼是靖侯。

靖侯十七年(前842),周厉王残暴狂虐,国人动乱,厉王逃到彘,大臣主持政务,称“共和”。

十八年(前841),靖侯逝世,儿子釐侯司徒继位。釐侯十四年(前827),周宣王即位。十八年(前823),釐侯逝世,儿子献侯即位。献侯于十一年(前812)逝世,儿子穆侯费王即位。

穆侯四年(前808),娶了齐女姜氏作夫人。七年(前805),穆侯讨伐条地。夫人生下太子仇。穆侯十年(前802),讨伐千亩,建立了功劳。穆侯又得了小儿子,取名成师。晋人师服说:君王给太子取名叫仇,是仇恨的意思。小儿子却叫成师,是成就他的意思。现在,嫡长子与庶子取的名字意义正好相反,以后晋必乱。

穆侯二十七年(前785),穆侯去世,弟弟殇叔自立为周宣王,太子仇被迫逃亡。殇叔三年(前782),周宣王逝世。殇叔四年(前781),仇率领自己的党徒袭击殇叔自立为国君,自封文侯。

文侯三十五年(前746),文侯仇逝世,儿子昭侯伯即位。

昭侯于元年(前745)把曲沃封给文侯弟弟成师。曲沃城比晋君的都城翼城大,称为桓叔。靖侯的庶孙栾宾辅佐桓叔。七年(前739),晋国大臣潘父杀死国君昭侯,要迎接曲沃桓叔。桓叔也想去晋都,但晋人发兵攻打桓叔。桓叔失败,又回到曲沃。晋人共同立昭侯的儿子平为国君,即为孝侯。孝侯杀了潘父。

孝侯八年(前732),曲沃桓叔逝世,儿子鱓代替桓叔,即曲沃庄伯。孝侯十五年(前725),曲沃庄伯在翼杀死国君晋孝侯。晋人攻打曲沃庄伯,庄伯再回到曲沃。晋人又立孝侯儿子郄为国君,即鄂侯。

   鄂侯六年(前718)鄂侯逝世。曲沃庄伯闻讯便兴兵讨伐晋都。周平王派虢公率领军队讨伐曲沃庄伯,庄伯逃回曲沃防守。晋人共同立鄂侯儿子光为国君,即哀侯。

哀侯二年(前716),曲沃庄伯逝世,儿子称接替庄伯即位,即曲沃武公。哀侯八年(前710),晋国侵伐陉廷。陉廷人和曲沃武公共同策划,于哀侯九年(前709)到达汾河畔讨伐晋国,俘虏了哀侯。晋人就立哀侯的儿子小子为国君,即小子侯。

小子元年(前709),曲沃武公指使韩万杀死了被俘的晋哀侯。曲沃越发强大,晋国对它无可奈何。晋小子四年(前706),曲沃武公骗杀晋小子。周桓王派虢仲讨伐曲沃武公,武公逃回曲沃,晋哀侯的弟弟缗被立为晋侯。

晋侯二十八年(前679),曲沃武公讨伐晋侯缗,灭亡了晋,把晋国的宝器全部用来贿赂了周釐王,釐王任命曲沃武公为晋国君,并列为诸侯,于是武公把整个晋国土地全部吞并。

晋哀侯和晋侯被杀后,他们的子孙便迁居他国,以祖先的爵位为姓,是为侯姓。

    以上记载,说明侯姓出自皇室正宗血统。诗赞侯缗:莫道兴衰千古事,一部春秋论短长;桐叶封地传佳话,箕豆相残也堪伤。“桐叶封地、箕豆相残”指的就是这段历史。

三、上下三千年迁徙遍布全国

侯氏族人的迁徙分布情况,史料中记载并不多。据有关考证,侯氏发源于山西、河南,早期主要在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宁夏等省发展蕃衍。从春秋到战国,侯氏一族迅猛发展,郑国有大夫侯宣多、侯羽,鲁国有侯叔夏、侯纪,齐国有侯朝,魏国有处士侯赢,楚汉时有大司徒侯霸,他们都是当时中原地区的显著人物。秦汉之际我侯姓已遍布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宁夏等省,其中以河北发得最旺盛。由于中原一带战乱频繁,侯氏部分族人迁徙河北中西部聚居。

战国时期的秦自商鞅变法之后,图强发展,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于公元前246年统一六国,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国家,废分封,置郡县,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中就有上谷郡。上谷郡战国燕时始设,治所在怀来东南,相当于今河北保定、易州、宣化一带。自秦、汉开始,侯氏族人迁到上谷,逐渐形成望族,因此侯氏族人大多视此为发祥地。我族以“上谷”为郡望,也说明我族祖先最初居住在北方地区。 

汉朝末期,有侯氏后裔侯恕为北地太守,举家迁居到三水,即今天的陕西境内。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部分鲜卑族人加入了侯氏一族。后又有许多新的人口加入侯氏,在河南形成一个望族。西晋末年,因为战乱,侯氏族人迁到南方,遍及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我族远祖公汉一迁居江西吉安府,应就是在这一时期。唐朝的时候,侯氏族人开始移居福建、广东等地。宋朝以后,侯氏族人已遍及全国各地了。

侯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名列第七十七位,在台湾则是第五十七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369万两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3%左右。

四、侯姓历史名人演绎出厚重兴替史

历朝历代,我侯姓族裔顺应时世,奋发图强,超颖出众,建功著业,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我侯氏家族增光添彩,使我侯氏家族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熠熠生辉。侯姓人物在《二十四史》中单独立传者57人,被列入《中国人名大辞典》者有121人。

侯蠃,战国魏时著名隐士,70岁时为大梁(今河南开封夷门)的守门小吏,后被信陵君迎为上客,曾替信陵君设计,设法窃得兵符,胜秦救赵,为时人推重。

侯芭,西汉巨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扬雄的弟子,学习《太玄》、《法言》。这两书是扬雄仿造《易经》和《论语》而作。

侯霸,东汉初河南密县人,熟知旧制,官至大司徒,封关内侯。

侯谨:东汉敦煌人,少时家贫,为别人当佣人,但他非常好学,在夜间还点燃柴火在读书。朝廷屡次招他去做事,但均都以病推辞。后徙居山中,专心论著。曾作《矫世论 》,讽刺当时的丑恶现象。又写了《皇德论》记叙当朝史事。河西人敬称他为“侯君”。

侯景,北魏大将,先属北魏,继归高欢,又降梁,受封为河南王。后举兵叛变,攻破建康(今南京),551年废梁帝自立,国号汉,次年被梁将陈霸先等所破,侯景被部下杀死,史称侯景之乱。

侯继图,三国蜀汉人,曾游览大慈寺,拾到桐叶一片,上面写有诗七联,便藏了起来,后来娶任氏女为妻,方知诗乃出自此妇之手。

侯白,隋代人,性滑稽,爱说讽刺诙谐的话,后世因称诙谐的演员为侯白。

唐代有大将侯君集,太宗时曾任宰相。

侯弘实,唐代人,少年时曾梦见自己变为彩虹,饮水于河。有一僧人给他相面说:"此霓龙也。"成人后,官至节度使。

侯道华,唐代芮城人,好读子书与经史,手不释卷。曾在道院中静养。相传一天,从市中喝醉归来,用力砍院前的松枝,说:"不要妨碍我飞到高处去。"七天后,松树上有云鹤出现,并传出笙歌,侯道华飞坐在松顶,挥手成仙而去。

侯叔献,北宋抚州宣黄人,任水监丞。多次治理黄河水有功。

侯恂,明代人,历任御史、兵部侍郎等职。

侯显,明代当朝宦官,曾两次代明廷入藏访问,并参加郑和的第二、第三次航行,名望仅次于郑和。

侯恂:河南商丘人,任明代兵部侍郎等职,万历进士,后来朝廷中发生政变,下狱。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对于明朝留下的三品以上的官员,只用了他一个人。

侯方域,河南商丘人,清代著名文学家,曾与方以智、陈贞存慧、冒襄齐名,称为明末“四公子”。入清后入河南应试,中副榜。清孔善任的名剧《桃花扇》即以侯方域与李香君的恋爱故事为题材。

侯芝,江苏上元人,清代著名女文学家,她写的许多词流传于世,其中以《再生缘》最为著名。   
    侯德榜,现代著名化学家,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侯外庐,现代历史学家、哲学家。

侯宝林、侯耀华,现代著名相声艺术家。

在我《侯氏族谱》中,列举的本姓先贤有:郢公,周灵王时行南事;弟公,代督东周;敏公,奉国侯,臂力过人,乾和元年扶社稷有功被封侯,妣赵氏素称贤淑;缗公,晋国公;至公,东晋元帝时人;安定公,辅佐明帝有功,加封南台通判;应升公,梁武帝时人,镇道尚书;君集公,唐凌烟阁24名功臣之一;行果公,含亭第七位学士;文光公,唐御史中丞;敬忠公,唐贞观十二年为韶州孜疏题五祖曹柒宝林二字匾额;仲新公,一品状元,封宝鉴国师;安历公;文辕公,后晋光禄大夫;南仲公,请社于梅柒小滩;文仲公;伯容(加金旁)公,请社于通州白沙大河蓝田;百万公,归湖南湘潭洲;万传鲭公,宋太祖时铸钱师;师圣公,学业程生道伟圣教;明进(加王旁)公,黔南台;瑾公,作《矫世论》;细钿公,归落衡阳金井;国亮公,落藉衡山县渔济。

五、八百年繁衍生息成就一部家族史

我族谱记载可供查考的远祖是百金公,生子全德,全德生汉一、小一、河一。汉一归江西省吉安府太和县小地名东关外圳头田。落籍时间应该在两晋之末或南北朝时期。

传至华荣公,乡贡出仕,任职贵州黄平州,复升黎平府知府,葬黎平府开泰县石硖村。妣洪氏,生三子:昆山、昆伯、昆明。

昆山公,回太和县。其后裔象宾公生二子:千六、千七。千六公,妣罗氏迁苏州。千七公,妣吴氏,迁山东曹州。

昆伯公,落藉开泰县城外40里石硖村。生标、树。其中:

标公生缙康;缙康生象客。象客与妣褚氏,生五子:千一至千五。千一公,居溆浦龙潭司,至德元公搬黄毛乡,更名世成。至然公,开基中岭。千二公,宋高宗时搬湖南辰州府溆浦县五都油洋坪高座(柳市)。千三公,迁湖南宝庆府新化县浪思(满州村)。至文誉、文广公,移居城东20里太阳十都满竺村上栗溪、下栗溪。千四公,往长沙湘潭住居,其后裔祚国公举进士,出仕浙江通判,因辰州兵乱奉旨解粮平息有功,镇守辰州,后裔在此安家。千五公,居住四川成都。

树公生友康;友康生象宝;妣张氏生五子:千十至十四。千十、十二、十三、十四依旧居黎平府开泰县石硖村。千十一公裔后迁宝庆府武冈侯家冲(现为洞口县黄桥镇丰产村)。

昆明公,生槐;槐生玉康;玉康生象容,妣金氏生二子:千八、千九。因年荒携妻和二子逃荒到遵义府遵义县桐子村楼亭所。

以上记载标明了我同根同祖的族人最早的定居情况。

我祖千四公,其裔君任公,祖籍吉安府太和县鹅颈大丘即东关外圳头田,征南蛮获胜受命守边境辰州(今之沅陵)。后携家眷迁金陵(南京),住火巷口柑子坪,因梁唐交兵,为避战乱,迁居桂林府花心园,葬花心园龙形。妣刘氏,生三子:文益(葬花心园)、文光、文学(外出)。

文光公,字思仁,出生于广西桂林府花心园,通过科举考试被任用为唐御史中丞,(相当于现在的中纪委副书记、副部级),住南京十字街洗马巷。史载,唐朝未年,藩镇割据,王室衰微,天下纷争。其时叙州(今洪江市黔城)南部一带苗、侗各民族屈服潘金盛、杨再思的领导,逐渐形成一个以靖州飞山为中心的不受官府约束的“飞山蛮”。唐乾宁三年(公元896年),马殷占据湖南,僭称楚王,派兵接管诚州(今靖州)。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辰州(今沅陵)蛮酋宋邺、叙州蛮酋潘成盛,互为声援,宋率部攻打湘潭,潘率部攻打武冈。后梁乾化元年(公元911年)马殷遣昭州(今广西平乐县)刺史吕师周带领衡山之兵五千讨之。吕师周引兵从城步径间道至飞山,攀藤石而上,分军布栅,至峒前斩潘之部将杨永磊,擒潘金盛至武冈杀害,杀害潘之部卒3000人,尽毁其营寨,杨再思率部投诚。当时,文光公从戎江右受兵部职,于唐明帝年间奉命征蛮,到辰州督理粮饷兼理军务,告老还乡时留住长沙府湘潭县,再迁湖广辰州府通河桥白羊坪晒谷岩。妣秦氏,生二子:都亮、都帅。

都亮公,居溆浦龙潭,妣宋氏。其后裔世居其地。即今溆浦县葛竹坪旗形家祠。

都帅公,字思仁,因领受军职迁会邑(会同县)洪市(今洪江区,时属会邑管辖)大壮坪。妣杨氏,生春云、春廷。

春云公,又名春桐,字行义,承继父亲军职,镇守雄溪,其间收买今会同县团河镇小江村、楠木村黄土桥、绥宁县鹅公乡佳田村、靖州县金城堡(古龙宝,今甘棠镇建国村)等地田庄。妣邓氏,生二子:文聪、文谟,受兵部职。四世祖:志奇、志华、志贵,当巡检。至第十三祖,文高公,随军拨云南住益门口,生子志同。志同生五子:仲一、仲二、仲贤、仲富、仲义。仲一公徙居黄土桥。仲二公徙居小江柜溪。仲贤公徙居佳田。仲富、仲义二公仍居云南。至第十七世祖行隆公落籍佳田。传至第21世祖通果公生四子:长房光禄公居佳田;二房光万公居武阳迁禾洞侯家冲,再徙古温婆罗山洞头庙坳脚,至第23世祖明远公、明昭公,昭公又徙饱饭盘孟可山,继迁石柱团;远公后裔后分居孟可山下勾丘新样湾。三房光来公居红绫。四房光顶公居武阳白岩水。兔田船丘洪乌楼脚湾是宗亮公的后裔,石柱郑更平地团是宗文公的后裔,孟可山上勾丘石柱当绫团是怀公的后裔,分居乾冲蓝家湾富才山的是华公的后裔。  

春廷公,字春荣,始与其兄云公徙楠木,后偕妣黄氏移居沅州黔阳县托口大板滩,生子三:祥一、祥二、祥三。

祥一公,妣向氏,生三子:俊侣(又名俊卓)、俊岩、俊发。俊侣偕妣圣氏始徙沅州(今芷江县)之大垅,生三子:子高、子洪、子清。子高公后裔居大垅寨头、沅州小塘溪之塘边坡墓山,部分徙贵州省天柱县柳溪、铜仁府提起(溪)司下司都、都匀府、四川秀山县懿美司武江堪、四川白虎司密水塘。子洪公后裔居半坡田分水溪头古皮坡、湾弓冲,部分徙贵州省清江天培堡、南家堡,闵(翁?)洞大坪八弓县长溪,又徙黔阳县罗岩江鬼溪山。子清公及其后裔世居滩头。俊岩公出外未详。俊发公居版滩,后徙沅州竹溪冲,生一子:子万,其后裔居会同县漠滨侗族苗族乡侯家坡村。

祥二公,字尊周,徙居靖州龙宝,妣龙氏,生二子:俊佐、俊儒。其后裔现分布于今靖州县甘棠镇建国村、寨性村和会同县沙溪乡塘湾村、古雅村等地。今以惟玺公为太祖。

祥三,字尊让,徙会邑(现会同县)大罗田(现属蒲稳乡)响水洞成家。妣吴氏,生五子:俊才、俊伟、俊超、俊拔、俊起。谱载:家中人口发至30人,被“苗子”放火烧死24人,就屋基安葬,故后裔称响水洞原居地为“烧人坳”。

    俊才公,字嗣智。现家中6人幸免于难后于有宋年间迁居木洲(今会同县青朗乡木舟村)寨头坪(今吴家台上洲头)之洗鹅池(玩塘一口水塘名),安身创业。妣田氏,生二子:富荣、富明(无传)。富荣公,妣陈氏,生三子:昌文、昌成、昌林;续妣杨氏,生一子昌福。形成了木舟家祠的“四大房”。昌文公,妣胡氏,生四子:顺良、顺富、侯杰、顺瑛。后裔分居于:下青朗,青朗村之普晒油榨背,朗江镇坡脚团之大坪头。其三子侯杰,太学生,在广西梧州府苍梧县任文林郎(知县)三届,告老还乡后取各房“火炉谱”手抄成谱,其后族谱以其记载传载,实功高于本族。昌成公,妣舒氏,生一子顺贤,后裔居木舟村之倒冲塘、小磨冲。昌林公,妣吴氏,生二子:顺才、顺泰,后裔分居木舟村竹山园之翁答冲,部分迁居青朗村普晒、会同县城林城镇建设社区唐家冲。昌福公,妣杨氏,生二子:顺高、顺明。后裔居住木舟村大枧头。

综上所述,我祖于南北朝左右入赣,其后裔分居湘、黔、苏、鲁,至后梁时,我远祖君仁公在南京居住,因避战乱,迁广西桂林,再迁湖南湘潭,又迁沅陵,随军镇守溆浦、洪江区,卜居会同若水、团河,分居楠木、黔阳托口。楠木文高公从军云南,孙子二人居住云南益门口,三人返回故里,后裔几度迁徙,现分布于会同团河之小江、楠木、卫东、沙溪之利溪,绥宁鹅公之佳田、麻塘之侯家村、武阳之红岩、水口之羊哨,广西融江之。托口春廷公,三个儿子分别迁往芷江之大垅,靖州之甘棠坳,会同之蒲稳,大垅祥一公后裔几经迁徙,现分布于芷江大垅,会同之漠滨,锦坪之平略,天柱之,镇远之,麻江之金堡。甘棠坳祥二公后裔今居靖州之甘棠、会同之沙溪。蒲稳祥三公后裔现居会同之朗江、青朗、林城镇、坪村、连山,可谓户众丁旺,现记录于斯,望后人能记住这些地方的本姓人是与自己同根同祖的亲人,要加强团结,经常联系,互相帮助,相互激励,为发展壮大本家族各项事业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侯氏源流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