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 礼运》中“小康”的释解

发布时间:2013-08-08 14:40:16

《礼记.礼运》中“小康”的释解

摘要:《礼记·礼运》中的“小康”,反映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理想社会的现实目标追求,是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它不同于今天所讲的小康社会,它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宗法等级秩序社会。

关键词:礼记·礼运 大同 小康

“小康”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史料记载,“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诗·大雅·民劳》中曰:“民亦劳止,讫可小康。”《诗经译注》解释是“人民劳累真苦死,要求稍稍喘口气。”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非常劳苦的老百姓,每天劳作不止,盼望能够安居活命。这里的“小康”应该是安养、休息的意思。但把“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加以描述,最早是出现在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礼记·礼运》里,《礼运》篇里孔子把“小康”描述成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虽然“小康”不及“大同”美好,但孔子认为,“小康”有可能成为现实社会,而“大同”只存在尧舜时代,这样的社会在他看来恐怕是一去不复返了。那么,在孔子那里,“小康”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它与我们今天所讲的小康社会有什么区别?在《礼运》篇里,孔子是把“小康”和“大同”放在一起加以论述的,所以为了更清楚地解释《礼运》篇里的“小康”,还是要把“大同”作为参考对象。《礼运》篇里孔子是这样描述这两种社会的: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礼记 礼运》中“小康”的释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