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理性人的理性分析(一)

发布时间:2019-01-24 20:25:12

经济理性人的理性分析()

摘要理性人的概念是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也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它为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前提,但它也受到了各种批判。在分析理性人含义和对理性人批判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完善理性人这一个重要假设,提出了理性人的二重性假设,摆脱理性人的困境。
关键词理性人利己利他
AbstractTheconceptofrationalpersonisthemostbasicconceptofeconomicsaswellasastudyoftheeconomicsofthemostimportantprerequisite.Itprovidesthepreconditionsforeconomicsbutalsosubjectestovariouscritical.Thispaperattemptstoimproverationalpersonandturnouttotheplightofrationalperson.
KeywordrationalpersonEgoismAltruism
一、引言
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关于人性的假设——“理性人假设是一个最基本的假设前提。按照这种假设,人是通过深思熟虑的权衡和计算来追求最大利益的人,而这种私利就其狭义而言是由预测或预期的纯财富状况来衡量的。理性人假设作为经济学中的经典假设即使仅从亚当-斯密算起,也已经使用了200余年。在这其中,关于理性人假设是否合理有效的讨论、诘难、争吵一直不绝于耳:对理性人假设的修正、补充和重新理解,形成了主流经济学本身的发展;对这一假设的怀疑、争论和放弃,又发端出了形形色色的非主流经济学派。因此,深入探讨理性人假设,有助于我们把握它的实质及当代经济学发展的动向。
二、经济学的理性含义
17世纪和18世纪上半期,已有学者对经济生活中的主体——“,作了伦理道德的分析。霍布斯的传世之作《利维坦》明确提出了人性自私论。这一论点由18世纪初的经济学家孟德维尔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他的代表作《蜜蜂的寓言》中,深刻而形象地描述了人的利己性是人从事经济活动的根本动力:
如果艺术教育放在一边,来考察人类的本性,我们便知道:使人类成为动物的,不是友情,不是善性,不是恻隐心,也不是装模做样的殷勤厚意,却是他最卑鄙、最可恶的品性,这品行,就是它适应最繁荣最幸福社会的必要条件。
而在斯密看来,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一切经济现象都根源于人的利己主义本性
倘若你要与别人交换东西时,你要这样说:请给我以我所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需要的东西。这句话是交易的通义。我们所需要的相互帮忙,大部分是依照这个方法取得的。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自私的打算。……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
每个人都努力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高程度……他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他只是盘算他自己的安全;由于他管理产业的方式目的在于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大程度,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
从表述来看,斯密要研究的就是追求私利的势利小人
边沁的功利主义学说认为,人类由痛苦和快乐主宰,功利就是趋利避害,每个人都按照功利原理行事。他认为整体的利益就是成员的利益总和,一项行动有利于增进整体利益时,就是符合功利原理的,就是有益的。他还对功利的计算进行了说明,就好像人类是在加减功利中获得幸福。西尼尔则把理性人自利动机概括为财富的最大化,每个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牺牲取得更多的财富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根据以上的描述,提炼出了理性人假设的概念。他在1836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的定义》中指出,理性人是对经济生活中的一般人的抽象,经济人有两大特征:一是自私。即人们的行为动机是趋利避害,是利己的。二是完全理性。即每个人都能够通过成本收益或趋利避害原则来对其所面临的一切机会和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手段进行优化选择。具体而言,在信息充分的前提条件下:第一,理性人具有关于他所处环境的完备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即使不是绝对完备的,至少也相当丰富,相当透彻;第二,理性人有稳定的和条理清楚的偏好;第三,理性人有很强的计算能力,能算出每种选择的后果;第四,理性人能使其选中的方案自然达到其偏好尺度上的最高点,即理性人总是选择最优。用程式化的语言说,就是由于具备完全的信息和理性,理性人能够找到实现目标的所有备选方案,预见这些方案的实施后果,并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在这些方案中做出最优选择。所以,所谓理性人就是会计算、有创造性、能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
李嘉图将数理方法运用到经济分析中,用抽象的逻辑演绎系统代替现实经济运动。由于引入了边际的概念,理性人的理性性质就有了量的表示,即个人追求财富最大化就可以直观地表示为对经济变量求极值。至此,理性人假说的内容被转化为理性人的最大化:就是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追求产出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
此后,瓦尔拉斯和帕累托分别发明了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量化了理性人的价值目标;希克斯解决了效用与货币收入之间的联系,并且用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确定最优消费组合,避免了可能涉及道德的价值判断。20世纪50年代,理性人假说发展到了极至,获得了纯粹工具主义的属性,彻底放弃了任何道德伦理观。阿尔钦提出完全自利性作为一种工具主义假设,放弃任何利他考虑;弗里得曼认为经济理论的基本假设不必受到现实检验,但一定要有预测能力,如果理论的假设能够用来预测未来,那么从理论导出的各种命题就是对世界的正确描述。一切命题只要推导逻辑正确,都是现实世界一部分,只不过有的命题尚未从现实可能转变为现实。
三、对理性人假设的批判与思考
自从理性人假设诞生以来,就成为了经济学界以及哲学、社会科学界争论的焦点,不曾摆脱过来自经济学内部和外部的批判与思考。这些批判主要来自五个方面:一是来自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批判;二是来自西蒙有限理性的批判;三是来自制度学派社会-文化人的批判;四是来自行为科学心理实验的批判;五是来自莱宾斯坦X效率理论的批判。
()来自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批判
理性人是把人抽象为利己主义,看作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化身,否定了个人作为社会存在的其他一切特征。他是以完全竞争的市场为活动场所或背景,对其行为产生影响的唯一信息是市场价格,其个人利益最大化唯一地表现为利润最大化。在新古典经济学那里,理性人利益内涵被扩大了,表现为主观效用最大化。这就使理性人假设对人类行为的解释范围扩大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行为科学家们分别提出了实利人、社会人、成就人复杂人等人性假设,认为人性是复杂多变的。与之相对应,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认为人是有需要的动物,需要有轻重层次,只有较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这些理论否定了传统的理性人假设把经济利益作为人的唯一需要的观点,使经济人假设向现实迈进了一大步,提高了对现实的阐释能力。如这种理论把人类的利他行为视为最终利己的手段,是为了获得一种无形资产或满足自己的一种更高层次的需要,用西蒙的话说,这种利他实际上意味着明智的利己

经济理性人的理性分析(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