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 鹃鸠(所有种)

发布时间:2018-10-07 09:03:30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鹃鸠(所有种)

鹃鸠属

栗褐鹃鸠 (Macropygia amboinensis)

栗褐鹃鸠(学名:Macropygia phasianella)为鸠鸽科鹃鸠属的鸟类,俗名褐鹃鸠。分布于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台湾岛等地,一般栖息于稠密树林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鸽形目 Columbiformes

科: 鸠鸽科 Columbidae

属: 鹃鸠属 Macropygia

Swainson,1837

鹃鸠属(学名:Macropygia)为鸽形目 鸠鸽科 的一属 。体长27–45厘米,分布于亚洲 东南部及大洋洲 部分地区。

栗褐鹃鸠 (Macropygia amboinensis)

ion=edit&redlink=1" rel="nofollow" target="_blank">棕鹃鸠 (Macropygia mackinlayi)

棕鹃鸠

【中文名称】棕鹃鸠

【拉丁学名】Macropygia mackinlayi

【命名时间】Ramsay, 1878

【英文名称】Mackinlay's Cuckoo-dove, Spot-breasted Cuckoo-dove

【科属分类】脊索动物门 、鸟纲 、鸽形目 、鸠鸽科 、鹃鸠属

分布范围

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ion=edit&redlink=1" rel="nofollow" target="_blank">大鹃鸠 (Macropygia magna)

大鹃鸠

【中文名称】大鹃鸠

【拉丁学名】Macropygia magna

【命名时间】Wallace, 1864

【英文名称】Dusky Cuckoo-dove, Bar-necked Cuckoo-dove

【科属分类】脊索动物门 、鸟纲 、鸽形目 、鸠鸽科 、鹃鸠属

分布范围

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ver 3.1:2010年鸟类红色名录。

ion=edit&redlink=1" rel="nofollow" target="_blank">黑嘴鹃鸠 (Macropygia nigrirostris)黑嘴鹃鸠 -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黑嘴鹃鸠

黑嘴鹃鸠

【拉丁学名】Macropygia nigrirostris

【命名时间】Salvadori, 1875

【英文名称】Black-billed Cuckoo-dove

【科属分类】脊索动物门 、鸟纲 、鸽形目 、鸠鸽科 、

黑嘴鹃鸠 - 分布范围

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 的台湾 省、东沙群岛 、西沙群岛 、中沙群岛、南沙群岛 以及菲律宾 、文莱、马来西亚 、新加坡 、印度尼西亚 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黑嘴鹃鸠 -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ver 3.1:。ion=edit&redlink=1" rel="nofollow" target="_blank">赤鹃鸠 (Macropygia phasianella)

ion=edit&redlink=1" rel="nofollow" target="_blank">小赤鹃鸠 (Macropygia ruficeps)

棕头鹃鸠 (Macropygia rufipennis)

棕头鹃鸠(学名:Macropygia ruficeps)为脊索动物门, 鸟纲,鸽形目,鸠鸽科鹃鸠属的鸟类,俗名 小鹃鸠。 分布于缅甸、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 多生活于海拔600米以上的山林间。 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爪哇。 编辑摘要 目录棕头鹃鸠 - 概述

棕头鹃鸠(小赤鹃鸠) 鸠鸽亚科Columbinae有29属181种,为鸠鸽科的最大类群, 包括鸽属Columba、粉红鸽属Nesoenas、斑鸠属Streptopelia、鹃鸠属Macropygia、长尾鸠属Reinwardtoena、蕉鸠属Turacoena、森鸠属Turtur、小长尾鸠属Oena、金鸠属Chalcophaps、白顶地鸠属Henicophaps、铜翅鸠属Phaps、冠鸠属Ocyphaps、岩鸠属Geophaps、栗翅岩鸠属Petrophassa、姬地鸠属Geopelia、巨地鸠属Leucosarcia、哀鸠属Zenaida、地鸠属Columbina、蓝地鸠属Claravis、裸脸地鸠属Metriopelia、印加地鸠属Scardafella、长尾地鸠属Uropelia、棕翅鸠属Leptotila、鹑鸠属Geotrygon、蓝头鹑鸠属Starnoenas、尼柯巴鸠属Caloenas、鸡鸠属Gallicolumba、厚嘴地鸠属Trugon、冕鸠属Microgoura等属。 其中斑尾林鸽Columba palumbus和鹃鸠属Macropygia所有种均为我国二级保护动物。 棕头鹃鸠(小赤鹃鸠)Macropygia ruficeps体长30~32厘米。 头顶和头侧为棕栗色,背上部及两肩呈棕色,并缀有黑褐色的细横斑纹。 背下部、腰部及尾上覆羽为暗褐色,两翅主要为暗褐色。 颏部及喉部为白色,其余部分为棕黄色,胸部具有显著的白色斑点。 通常栖息于山区森林地带,喜结成小群活动。 主要以各种植物的果实、种子和嫩芽为食。 为我国二级保护动物。 [1]棕头鹃鸠 - 形态特征

棕头鹃鸠 中等体型(30厘米)、尾长的偏红色鹃鸠。 比 栗褐鹃鸠体小,胸皮黄色,外侧尾羽具黑色横斑和深色的次端斑。 雄鸟头顶侧为栗棕色,上背及两肩的棕色稍淡, 具少量黑褐色细横斑,并且具有金属绿色光泽。 下背、腰部及尾上覆羽暗褐色,尾上覆羽还缀有锈红色。 中央尾羽为棕红褐色,没有斑,外侧尾羽为栗棕色而具有黑色次端斑, 与斑尾鹃鸠不同,没有灰色。 翅膀大都为暗褐色。 颏部、喉部近白色,其余下体为棕黄色,胸部还具有宽的白色羽缘, 形成显著的白斑。 胸侧则杂有黑色的横斑,尾下覆羽为深棕红色。 雌鸟的羽色和雄鸟相似,但上背没有金属绿色光泽, 胸部杂有较多的黑色。 虹膜为珠灰色,嘴角褐色。 脚和趾暗紫褐色,爪角褐色。 棕头鹃鸠 - 生境习性

棕头鹃鸠棕头鹃鸠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地森林中, 有时也出现于林缘和山脚平原。 常成群活动。 主要以植物果实、种子和嫩芽为食

叫声为快速的wup-wup-wup-wup,每秒约两音节, 持续40分钟以上,稍停又叫。 主要以植物果实,种子和嫩芽为食。 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爪哇。 棕头鹃鸠 - 繁殖方式

繁殖期为4-7月,常成对营巢繁殖。 通常营巢于林中树上枝杈间或灌丛与竹丛间。 巢主要由细枝和 苔藓构成。 每窝通常产卵一枚。 卵的颜色为淡皮黄色,大小为29×21毫米。 棕头鹃鸠 - 分布范围棕头鹃鸠分布图

棕头鹃鸠在国外分布于缅甸、泰国、老挝、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共分化为八个亚种,中国仅有云南亚种,分布于去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 属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亚种assimilis,广布并常见于东南亚、苏门答腊、 爪哇、婆罗洲及 小巽他群岛的亚高山森林鸟。 中国为云南南部(西双版纳)的罕见留鸟,分布至海拔2000米。 在森林中栖息觅食。 中国国内见于台湾及兰屿山地。 棕头鹃鸠 - 物种保护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等级:二级 [2]

棕头鹃鸠 - 亚种

棕头鹃鸠云南亚种(学名:Macropygia ruficeps assimilis)。 分布于泰国、缅甸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

ion=edit&redlink=1" rel="nofollow" target="_blank">菲律宾鹃鸠 (Macropygia tenuirostris)

菲律宾鹃鸠 -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菲律宾鹃鸠 菲律宾鹃鸠

【拉丁学名】Macropygia tenuirostris

【命名时间】Bonaparte, 1854

【英文名称】Philippine Cuckoo-dove

【科属分类】 脊索动物门、 鸟纲、 鸽形目、 鸠鸽科、 鹃鸠属菲律宾鹃鸠 - 分布范围

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 中国的台湾省、 东沙群岛、 西沙群岛、 中沙群岛、 南沙群岛以及 菲律宾、文莱、 马来西亚、 新加坡、 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鹃鸠 -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 2010年鸟类红色名录。附图斑尾鹃鸠 (Macropygia unchall)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南部沿海的台湾省境内。乌鹃鸠体长36~38厘米。头部及颈后部呈栗褐色,并杂有黑色的细纹。

乌鹃鸠属鸟纲、

鸽形目

鸠鸽科

拉丁学名为Macropygiaphasianella。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南部沿海的台湾省境内。

乌鹃鸠体长36~38厘米。头部及颈后部呈栗褐色,并杂有黑色的细纹。上体其余部分为微有金属光泽的黑褐色。背上部为闪亮的绿色,两翅和尾羽与背部颜色相同,外侧尾羽具有不明显的黑色横斑。下体呈锈褐色,并具有黑褐色的细斑,两胁及腹部颜色较暗。

  

乌鹃鸠通常栖息于稠密的森林地带,喜二、三只集成小群活动。主要以植物的果实和各种浆果为食。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 鹃鸠(所有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