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修订版

发布时间:2016-10-02 10:34:33

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记得多年前成龙有一首歌叫《国家》,歌词里面有“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我们每个人都有家,家是个人心中的归属;国是中华民族的家,是民族认同感的体现。

那么到底什么是家国情怀呢,家国情怀就是一个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如果化为简单的来说,就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个诗人曾经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个土地爱得深沉”。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源远流长的黄河水灌溉了一批又一批的热血英杰。故作为一个中国人,家国情怀对我们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杜甫的家国情怀是很突出的,他经历安史之乱,国破家亡,漂泊西南,59岁时死在一条由潭州到岳阳的船上。“忧国忧民忧天下”,加上“叹病叹老叹孤独”。使得杜甫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出的家国情怀蒙上了一层沉郁悲慨。《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秋杜甫在夔州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这一组诗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性最高的诗,其主题就是“故国之思”。秋天和大江是杜甫诗中最常见的一种意象,诗人用一派弥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蜀山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夕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的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在辛弃疾的词中,也特别容易读出家国情怀。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时代,国家内忧外患。他自负文才武略,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他二十多岁就成为“金戈铁马”的英雄,率五十骑闯入五万之众的金营径取叛徒张国安。但从23岁率众南投到68岁逝世,南宋王朝基本上剥夺了他实现英雄理想的机会。不能够在战场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就在文学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写出了很多的慷慨悲歌。

著名书画家、鉴藏家崔如琢曾这样说过:“我1981年就出国定居,在美国、欧洲的各大博物馆都参观过。可绕了一圈以后,我发现我的最爱还是我们中国的写意绘画,根还在水墨之中。”崔老还在一次访谈中这样谈到过“西方艺术在国际市场上占主流地位,这对中国艺术领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对于外来文化,中华民族从来都有着一种兼容并蓄的雍容大度,可时至今日,这种恢弘气度与开放精神正日益弱化。不少知识分子面对西方的冲击,对我们的传统文化采取的是一种虚无主义态度,因为他们觉得中国落后、西方先进,故盲目崇拜、盲目向往。”崔如琢为此感到忧虑。他表示,“东西方绘画在文化精神上有着本质性的差异。作为一个艺术家,必须对中西方文化的发展状况和基本脉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当下的文化处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画家把思维思路只放在画室里,那肯定画不好。中国画家不是只拿毛笔画画,还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有强烈的家国情怀。”

这些古人的诗词我们从小就在学习,这些艺术家的事迹我们也可以从各种媒体途径得到了解,但是不得不说对于这种家国情怀的了解我们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我小时候,语文课本上的石灰吟最是令我记忆犹新“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历史课本上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爱国情怀其实对于那时候的我是不能完全了解的。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学习的不断深入、阅历的不断丰富,我自己对于家国情怀也是更加的了解。其中的一次升华就是2008年各种事件,085月的那一次地动山摇,摇动了我华夏大地,也摇紧了我们中华儿女的心。正所谓在大灾大难前方显团结的力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各族同胞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每天都能在电视上面看见各种感人至深的救灾消息,那时候作为一个初中生的我也是拿出了自己的零花钱捐给灾区同胞;再就是8月的北京奥运会是真实的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国的愈加强大,世界各国运动健儿齐聚北京共同上演了一场体育盛宴,中华儿女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崛起,世界各族人民也是对北京奥运会赞不绝口。那个暑假我每天都热切的关注着北京奥运会的盛况,各种激动人心的画面让我热泪盈眶,中国健儿的顽强拼搏也激励着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轻易说放弃。可以说08年家国情怀在我心中就已经深深根植,从那之后我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就应当把自己的荣辱与国家的富强联系起来,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我。

家与国、国与家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中华民族为什么能传承至今5000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我们的家国情怀激励着我们为了实现中国梦而奋发图强、努力拼搏!

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修订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