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节选)人教版

发布时间:2020-03-10 19:48:26

离骚(节选)

【学习目标】

1.了解“楚辞”这种诗歌样式及屈原与楚辞的关系。

2.了解“骚体诗”的节奏及形式特点。

3.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4.理解诗中运用联想和想像艺术技巧来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和追求高尚人格的精神。

【学习障碍】

1.课文相关资料及字词联想。

2.对《离骚》字词内容的记忆、理解,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学习策略】

一、障碍突破之策略一:积累法

1.课文相关资料

1)屈原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人,政治家。我国最早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战国时期,春秋时代的十二大国已经归并为七个大国,都想统一中国。七国中,秦国最强,楚国最大,齐国最富。韩、赵、魏三国最小。燕国最远,偏于东北部。屈原是楚王的同姓贵族,起初颇得楚怀王的信任,曾经做过“左徒”、三闾大夫,是国王左右的近臣。他学识渊博,经常参与国家的政令起草和外交等工作。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并且联合齐国以求自保。但楚王左右有一群自私自利的人,如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王妃郑袖等,他们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屈原。结果怀王被张仪引诱去秦国,做了三年俘虏,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比怀王更加昏庸。屈原被放逐,长期流浪于沅湘流域,比较接近人民生活,对黑暗现实愈益不满。后因楚国的政治更加腐败,首都郢亦为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屈原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以及民本思想。他在吸收民间文学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骚体的新形式,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像,融化神话传说,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著有长诗《离骚》和《天问》,组诗《九歌》《九章》等。《汉书·艺术志》著录《屈原赋》25篇,其书久佚。后代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汉代学者刘向辑集的《楚辞》。

2)楚辞

屈原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四言形式,同时又对楚国民歌加以革新、提炼,进而创造了一种句式参差错落,灵活变幻的新诗歌形式——楚辞体。这种新诗形式,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运用“兮”字为其特色,比起《诗经》来,更便于表达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抒发奔腾澎湃的激情。“不有屈原,岂见《离骚》”(刘勰《文心雕龙·辨骚》),没有屈原便不会有楚辞体的产生。因此,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为贵族所垄断的定型化了的《雅》《颂》文学的结束,标志着由群众文学进入自觉的作家创作时代,也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代有时简称它为“辞”,或连称为“辞赋”。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以“骚”来指称楚辞的。如萧统《文选》中的“骚”类、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辨骚》篇,就是对整个楚辞而言。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它受着《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楚地早有歌谣,据刘向《说苑》记载,约公元前6世纪有《越人歌》和《楚人歌》。《论语》载孔子曾听到《接舆歌》,《孟子》中也有《孺子歌》,等等。可是这些楚地歌谣仅一鳞半爪地存于历史记载中,只是到了战国中期,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才形成一代文学样式。

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他创作出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在屈原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者。据《史记》记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现在在《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和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传下来。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原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见《宋文鉴》卷九十二)这一说法是正确的。除此而外,《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离骚》

《离骚》是《楚辞》名篇,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谄谗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忧思”的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其中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成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诗中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其中闪耀着诗人鲜明的个性光辉,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诗中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离骚》结构宏伟,共分八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他的家世、出身和他自幼的抱负;第二部分写他在政治上的遭遇;第三部分写他遭受迫害以后的心情,表示他坚持真理,至死不屈;第四部分写女媭(xū,古代楚国人称姐姐)劝他不必“博謇(jiǎn,语气词)好修”,他就向传说中的古帝重华陈辞,正面地说出他的政治理想;第五部分写他在心情抑郁,无可告慰之下,幻想上天入地,寻求了解他的人;第六部分写他矛盾的心情;第七部分写他幻想离开楚国远游,但终于依恋不舍。第八部分是“乱”辞,表示自己要以死来殉难他的理想。

课文选自全诗的第三部分。

2.字词联想

1)字音联想

2)词语联想

二、障碍突破之策略二:译文对照法、意读、情读法

1.译文对照法

由于作品创作年代久远,再加上《离骚》中,屈原利用和借鉴当时南方楚国民歌,多用“兮”字的句式及方言,大量运用比喻,难字较多,意思也较艰深,极大地增加了理解诗歌的难度。为此,疏通诗句,理解诗歌内容,我们不妨运用“译文对照”的方法来帮助记忆难字难词,疏通内容。所谓“译文对照”就是要借助注释,将难以记忆、理解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不一定追求译句必须符合现代汉语规则),且最好不要将译文直接注在课文原句上,应另纸记下译文,写好之后,将原文和译文并排摆放在面前,相互对照着诵读,进行理解性背诵,或以原文为主,想着译文读原文;或以译文为主,读着译文想出原文。(还原)这种边读边想的理解性记忆应在熟读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应该说明的是:这种方法也可稍微变化一下,适合两人或多人进行合作性学习,即一人读原文,一人紧跟一句译文,两人合作,交替反复,相互陶冶,愉快有趣。“译文对照”法可以简单地图示为:

2.意读《离骚》(基本要求见本书前文)

第一步,弄清各诗节内容间的联系。

节选部分共十三章,可分为两层:前七章为第一部分,后六章为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主要是说因进谏而遭贬黜,接着就说到朝中小人如何诬蔑他,而君王却执迷不悟,由此他想到当时政治上的坏风气:投机取巧,不顾公理,造谣中伤,产生了孤独感。但他决不同流合污,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终于得出“伏清白以死直”的结论,这种精神是极为感人的。

第二部分说既黜之后,该怎么办?反省自己,是否没有看清道路,返回去呢?承着反省的思想,检查自己的进退、制衣,肯定了自己的美好品质及政治主张“苟余情其信芳”“唯昭质其犹未亏”,信念更加坚定,为了寻求理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坦荡的胸怀,磊落的品性,决定了他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不会瞻前顾后,更不可能中途更改主张,因此不得国王认可是昏庸政治的必然,具体说,原因之一是,“余心之所善兮”,爱用香蕙作佩带,又喜采集芳芷。原因之二是,“众女嫉余之娥眉”,君王“终不察夫民心”。原因之三是,“固时俗之工巧兮”“背绳墨以追曲”。

第二步,诗中的关键句。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抒发坚持美德的思想感情。③“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抒发宁死不与众小人之丑态相合的思想感情。④“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抒发要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的思想感情。⑤“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抒发保持美好不考虑世人是否了解自己的思想感情。⑥“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抒发无论受到怎样的打击也不改变自己高尚心志的思想感情。

以上句子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坚持美德、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誓死坚持正道、决不改变高尚志节的思想品格。

第三步,整首诗的意义核心。

《离骚》是楚辞中最长的一篇,是屈原的代表作,集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不肯与世沉浮的精神,以及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离,通“罹”,遭。骚,忧,愁。“离骚”即罹忧,亦即遭到忧患的意思,或解作离愁,近人或解释为牢骚)

3.情读《离骚》(基本要求见本书前面)

第一步,把握诗的节奏。

《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

1)句内节拍

骚体诗的节奏比《诗经》四言诗要复杂一些,但仍有规律可循,这就是每个诗句都可以分成两半,中间用虚词连接,前一半占两拍,后一半看起来似乎只有一拍,但加上延长音或停顿,其实也是两拍。所以,它的基本句式是:

(空拍或加语气助词),一般一句是三四个节拍。

下面试从课文中举几个例子,虚词皆加括号。

——太息(以)——掩涕(兮),

——民生(之)——多艰。

——与泽(其)——杂糅(兮),

——昭质(其犹)——未亏。

其中,句内虚词“其”“以”等既构成了诗句的语意联系,更创设了语意间的音律和谐搭配。

2)句间连接

节选部分的十三节诗,每节由两个复句构成,每个复句的前一个分句末,都有一个“兮”字,构成句间连接。这“兮”字犹如现代汉语语句末的“啊”,使诗句间产生一种情感顿挫,具有一种音韵美,诵读时,读音要稍长。

另外,句间还由于使用了对偶修辞而产生一种呼应音律,和谐自然。如: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句中的“芰荷”与“芙蓉”对应,“衣”与“裳”对应,构成了诗句间的呼应节奏。

3)重读

诗歌中需要重读的词语是多方面的,在此只强调两点:一是押韵的字要重读。如第一节中押韵的字“涕”“羁”“替”等。二是重点词语,特别是能较充分地表达作者感情或语意重点的词语。如: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       △

其中“怨”重在表情,“终”重在无奈。

第二步,体味诗的基调。

朗读时还要把握每一节的主旨,一节一节地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感情。节选部分共十三章,可分为两层。前七章叙述自己被疏废弃的遭遇,表达了自己虽志洁行芳,胸怀祖国,热爱人民,但却被“众女”“谣诼”而遭废弃的哀伤,抒发了自己身处混浊而不同流合污的傲岸之情。一、二两章侧重写被疏废弃的主观原因,抒发诗人胸怀远大的政治抱负及壮志难酬的哀伤。第三至五章侧重写楚君臣的昏庸善妒,世俗的善于投机取巧,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腐败,形象地反映了群邪蔽贤,忠臣被逐,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的社会现实,交代了自己被“替”“独穷”的缘由,抒发了诗人被“替”的忧怨和洁身自好的情怀。第六、七两章诗人以鸷鸟与凡鸟不同群为喻,以古贤先圣为楷模,形象地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固守美德而不同流合污的决心。

后六章诗人的感情由忧怨转为激越,表达了自己认清现实后,不屑与小人为伍,依然坚持理想、至死不渝的执著精神。第八章侧重写诗人认清现实后,坚守节操的决心。第九至十一章侧重写诗人不“进”则“退”后,“修复初服”,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的执著追求。这里,诗人用“兰皋”“椒丘”“芰荷”“芙蓉”“冠之岌岌”“佩之陆离”等香草幽花和奇特瑰丽的服饰,象征自己品德的高尚和理想的美好。联想丰富奇特,意象华美,意境幽深,强化了诗人的高洁品质。末章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坚持美好理想,“虽体解吾犹未变”的坚定决心。

小结:

情感波澜:跌宕起伏

第三步,唤起共鸣。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创了诗人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屈原以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贵品格,以他创作的光辉灿烂的诗篇,对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对我国文学优秀传统的形成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我国文学史的发展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我们感受这一伟人,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陶冶:

第一,屈原的人格美陶冶着我们,请看下面的诗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优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诗人沉浸在众人皆醉惟我独醒的自我完善中,宁以身赴死而不改初衷,铸就了感天地泣鬼神的诗魂形象,读着这些闪光的诗句,屈原的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怎能不化为我们的精神力量呢?

第二,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刚正不阿,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自我完善;坚持真理,献身理想;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情感无不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为光明自由幸福而斗争。汉初,遭遇与屈原相似的贾谊,他写过一篇《吊屈原赋》,表示了对屈原的崇敬,并寄托了自己的感慨。司马迁也是真正理解屈原的人,他不仅在《史记》中为屈原立传,极力赞扬屈原,并且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的精神鞭策自己,以完成《史记》的写作。以后,屈原精神在许多作家身上得到进一步发扬,李白、杜甫都景慕屈原之为人。李白“一生傲岸”,不向权贵折腰,却深深敬佩屈原。他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肯定了屈原的不朽。杜甫的忧国爱民的思想是屈原精神真正的继承者。他的诗歌也努力向屈原学习,所以他说:“穷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从古至今,在我国还有不少诗人在民族危亡年代写下激昂慷慨的爱国诗篇,现在仍感召着一代又一代。

【同步达纲练习】

一、课内方法实践

1.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下列语句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B.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C.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D.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3.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

①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

②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③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④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⑤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4.下面对所选诗句的理解,正确的项有(

A.“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两句概述了诗人被君王任用,后又遭废弃的经历;“初服”意为当初的衣服,“复修吾初服”表明诗人在“进”而从政时,改变过自己原先的志向。

B.“驰椒丘且焉止息”一句中的“焉”是句中语气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全句意谓:让我的马疾驰在长满椒树的山岗后,暂且休息一下。

C.“芳与泽其杂糅兮”一句中的“芳”指香草,“泽”指污垢。诗人用香草与污垢杂糅相处,喻指自己和奸佞小人共处,贤愚混杂。

D.“唯昭质其犹未亏”一句中的“昭质”,意为光明洁白的质地,“亏”为亏损。全句表现了诗人在小人当道,贤愚混杂的处境中永葆志向,特立独行的决心。

E.在上面的诗句中,诗人写自己行动在长满奇花异树的芳香之地,追求奇特瑰丽的服饰,用以象征自己对高洁品质的追求,比喻奇特,意味隽永。

F.从结构看,后两章紧承前一章中的“退将复修吾初服”一句,铺陈自己“复修初服”的具体做法。

5.能够反映屈原受屈遭贬原因的诗句有哪几项(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B.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C.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D.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E.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阅读下列诗句,回答68题。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6.对下列加粗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昭质其犹未亏 惟独

B.将往观四荒

C.忽反顾游目兮

D.余独好修为常 和“为”连用,与今天“以为”同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这是一个对偶句,通过对自己所爱好的奇服的强化表现自己恃才傲物的诗人气质。

B.“佩缤纷其繁饰兮”,这缤纷多彩的服饰实际上是作者卓而不群的品质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

C.“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浊者自浊,清者自清的想法,有独善其身的消极思想。

D.“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语气坚定,表达了自己宁死也不屈服的态度。

8.对“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在清芳和污浊并存的世道,诗人对自己光洁的品质没有受污染而自得。

B.“唯……犹……”是“惟独(只有)……还……”的意思;“兮”为楚辞里常见的句中语气词。

C.此句可分为四个节拍来朗读,即“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D.此句与“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相照应,表现其内外俱美。

9.简析诗人在诗篇中运用“蕙”“茞”“兰”“椒”“芰荷”“芙蓉”等的用意。

二、课外方法实践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2题。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珮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10.本段文字中写“奇服”的句子是哪几句?作者写“奇服”的用意是什么?

11.点明屈原被流放的句子是(

A.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B.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C.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D.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12.对“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感慨没有人理解他,可他还是满不在乎,勇往直前。

B.屈原痛恨当时社会小人当道,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心情,但他决不同流合污。

C.屈原表达了自己虽然受迫害,被流放,但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不向邪恶的黑暗社会妥协的坚贞、高洁的志向。

D.屈原看清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本质,但他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决定远离黑暗的官场,到他乡去寻找自己的理想。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一、1BB.溘kè) 2B

3.①比喻 ②比喻 ③对偶 ④对偶 ⑤对偶

4BCDEF 5ACD 6C

7CC.确有“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思想,但是激愤之语,而非消极)

8DD.有联系,无照应)

9.芳香类植物,象征高洁的品德,衬托出对“众女”等的厌恶。

二、10.“带长铗……珮宝璐。”作者写奇服是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来衬托自己品德的忠直、高洁,表现自己远大的志向。

11B 12C

离骚(节选)人教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