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渔家傲

发布时间:2020-03-12 10:24:01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3、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4、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教学难点:

1、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教学方法:教师朗读指导、提问、交流、点拨

学习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发挥联想和想像。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大漠边关,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战马嘶鸣、狂风呼啸声,令人心寒。倘若置身此处,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词人范仲淹笔下戍守边疆的将士们将爱国情怀、思乡之情和建功立业的渴望融合在一起,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边塞秋歌。今天我们就一起吟诵《渔家傲·秋思》,感受将士们爱国思乡的情怀吧!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注意字音,注意朗读节奏。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词的大意。

2、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立足改革,想把国家治理的更好,一直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国家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是一个非常爱国的人,他一生做官清廉,关心百姓疾苦,为天下老百姓的忧愁而忧愁,为天下老百姓的幸福而欢乐,他文学素养极高,代表作有《岳阳楼记》、《渔家傲》《江上渔者》等。他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背景介绍(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宝元元年(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连年侵宋。由于积弱积贫,边防空虚,宋军一败再败。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他移至延州,可以说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那么我们再次聆听这首词的情感。

4.听视频范读

5.齐读

6.点名读

7.分组读,解词意

下面我们分为两大组,分别朗诵上下阕。(学生分组齐读上下阕)思考:这首词分为上下阕,写的内容各是什么?
上阕:写景,展现了一幅荒凉凄清的边塞秋季风光图。

下阕:抒情,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情,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情怀。

三、赏析

1.上阕的景物紧扣哪一个字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描绘了哪几幅画面?

“异”。渲染了战地苍凉萧瑟的气氛。描绘了衡阳雁去、边声四起、落日中孤城紧闭的画面。

2.讨论交流:“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戍边将士们这样的情怀?

此句运用了《后汉书》中窦宪的典故。正面揭示了将士们矛盾的心理,委婉含蓄地抒发了戍边将士们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壮志难酬的爱国之情。一杯和万里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用典,词义是说,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然而要取得胜利又谈何容易!

四.小结

《渔家傲》这首词通过写边塞的战地风光,也写出了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表现了作者欲报国立功却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悲怆情怀。整首词在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读来真切感人。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开辟先路。

五、板书设计

35f79bdff26efc1decf4436b0074c87f.pngb6e894eb9835bd5979897ebc9eb09425.png327b403717f668c6c8a8b77d160d51f3.png

范仲淹渔家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