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

发布时间:2010-10-05 17:18:42

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管仲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 管晏列传》的引文中改动了一个字:改成了”,就有了为后世津津乐道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现一般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史记.管晏列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释义为: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颁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

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描述战国时期,管仲担任齐相主持政务后,与百姓同好恶,流通货物,积累资财,使得齐国很快走上国富兵强的道路。管仲所说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也成为齐国自强求富的指导思想。人民生活富裕,府库财富充盈,礼仪就能得到发扬,政令才能畅通无阻。管仲抓住了治国的根本,经过多年的治理,齐国很快强盛起来,成为春秋第一霸,历史上也有了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记载。由于管仲指导思想的正确及齐桓公的成功,“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历来为后世传颂,用现代眼光看这句话完全符合唯物主义有关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等相关观点,在当时那个王室式微、诸侯欲动的年代,国家统治者能有这种意识是很难能可贵的。后世孔子感叹说:微管仲,吾披发左衽已!”,孟子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这样说: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从正反两方面向君王充分论证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或许是太史公司马迁敏锐洞察到了仓廪实、衣食足知礼节、知荣辱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必然的,才把管仲的微妙、审慎的改为了,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仓廪实、衣食足知礼节、知荣辱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仓廪实、衣食足”只是前提和基础;或许管子当时也没有把这句话说得那么绝对,只是人一叶障目、断章取义、妄自揣度,未能准确理解先人微言大义罢了,而且在那个诸侯蠢蠢欲动的年代,适用、管用的就是最好的,抑或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的管仲先生就是这样精准地抓住了关键。总的来说,从人类曲折的文明发展历程看,“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济的发展衍生文明的进步,文明的进步依仗经济的发展,是大趋势、大规律、大方向,从宏观上讲二者水涨船高、相生相随的关系无可争议,从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上讲先贤的至理名言依然对现实有巨大的不可抗拒的指导作用永远会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今所用,适可而止,过犹不及乃为上策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粮仓充实、衣食饱暖,荣辱的观念才有条件深入人心,老百姓也才能自发、自觉、普遍的注重礼节、崇尚礼仪从个人层面上讲,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其中底部的四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为缺乏型需要,只有在满足了这些需要个体才能感到基本上舒适,顶部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为成长型需要,因为它们主要是为了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一般来说,这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低一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后,就会向高一层次的需要发展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由小康阶段向富裕阶段转型的过渡时期,中国老百姓也恰逢不断满足缺乏性需要到积极获取成长性需要的发展阶段,甚至相当比例的民众仅是满足了 生理、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尚在国家、社会和人民的互构中逐渐得以满足和实现。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尊严”一词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尊严”二字让人耳目一新, “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说法进一步表明了政府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 席勒说: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勇于不惜一切地去维护自己(人民)的尊严,那么,这个国家就一钱不值。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 这句来自政府对人民的承诺意味着中国高层在国家发展哲学方面发生了微妙变化,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是跟现代文明的公民的概念(公民的概念是指,一个人不管是富有还是贫穷,是生病还是健康,能力大还是小,都应该过有尊严的生活。其物质前提是分配基本公平,民众可以基本满足物质需求,其精神层面的前提是在这个社会当中畅所欲言。)相对接。几千年以来,中国社会缺乏公民,以及与公民这个概念相对接的尊严。作为一个人,当他基本满足物质需求以后,会有一个精神上的追求。改革开放30多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社会财富的累积,实现小康甚至富裕生活程度的人群越来越庞大,同时温饱线以下的人群越来越少。在一定程度上,人民群众基本的物质需求与生产力落后的尖锐矛盾正在得到逐步缓解。与此对应,随着人民物质需求逐步得到保证,精神层面的需求矛盾越来越突出。这样一种新形势,给执政者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 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施政理念及时的提出如绵绵春雨般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人们仿佛一夜之间感知了许多、觉悟了许多,顷刻之间自觉了许多、自信了许多,心里更有底了、更踏实

近发生在青海玉树地区的强震给当地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国人又一次切身体会到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的渺小,生命在天灾面前是多么的脆弱,然而相继经历了98特大洪水、03SARS08暴风雪、5.12汶川大地震、10年西南地区大旱的中央政府和中国老百姓,面对这次玉树大地震,从上至下沉着应对、迅速集结,救灾工作始终科学合理、紧张有序、持续高效的进行着,确保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这种透露着中华民族传统理念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经验和底气的行动,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全方位立体式启动的应灾机制和救灾体系,让灾区人民在第一时间感受到了生命继续绽放的希望,体会到了重建家园的坚定信心和莫大力量。死者长已矣,生者不免常戚戚,中华民族素有慎终追远的丧葬理念和传统421日,中国青海玉树地震的头七之日,中国政府为遇难者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个平民悼念日,这是我们第二次动用国家的力量,对生命表达最高的尊重。在两年前的汶川大地震后,13亿中国人第一次用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哀悼仪式送别了自然灾祸中蒙难的同胞。当时一些评论说,该次举国哀悼把一个民族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一个国家对公民尊严的彰告,升扬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玉树地震跟汶川地震一样不只是玉树的伤痛,也是整个国家的伤痛,也是中华民族和全体中国人民的伤痛,在公悼日这天祖国各地到处是哀悼同胞、为灾区祈福的肃穆和动人场面:清晨,天安门广场上的国旗升起后又缓缓至半空,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致哀,这是继汶川大地震之后,国旗第二次为普通公民而降;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在北京等地向青海玉树地震遇难的同胞致哀;青海省委、省政府在玉树县结古镇灾后现场为遇难同胞举行哀悼仪式,青海省省会西宁也笼罩在悲恸之中,各族、各界群众迎着飞雪在新宁广场举行悼念大会;遭遇过山崩地裂的四川省汶川县这一天阴雨绵绵,人们聚集在映秀镇天崩石处悼念玉树地震遇难同胞;与青海同属青藏高原的西藏,以各种方式对山水相连、唇齿相依的骨肉同胞表达深切哀悼;上海世博园区当天停止了所有文化演出,园内许多外国展区也同时降下了本国国旗以及中国国旗;港特区政府总部等多个地方下半旗致哀,澳门特区行政长官崔世安带领主要官员及行政会成员在政府总部门前默哀3分钟;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及海航航班工作人员的静默,沈阳市文艺路第二小学举行的玉树加油主题活动,武警江西总队宜春市支队一中队官兵折的纸鹤,天津医科大学学生在校园内组成心系玉树图案……都在表达同一个内容和主题——哀悼玉树地震遇难同胞。这一天,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共同感受玉树的震颤,13亿中国人一起分担玉树人的疼痛。在虚拟的网络世界,无数网友在网上纪念馆点一盏蜡烛,献一朵白花,玉树不倒,青海长青成为网友留言中出现最频繁的词句。

当国旗徐徐下降时,每一位罹难者的尊严冉冉升起”,举国悲伤的背后站立着公民尊严,公民尊严在举国悲伤中得到站立,再次体现了一个国家的人本观和民本观。5·12汶川大地震之后,设立全国哀悼日、降半旗、全民默哀三分钟等一系列活动,已经让我们深刻认识了这种公共仪式的价值。这一制度于玉树延续并强化,国家公悼是对逝者的最高礼仪,不仅告慰逝者,亦抚慰生者。既往中国文化强调国民对国家的责任与义务,而全国哀悼日则体现了国家对国民尊重与珍视的人性精神。有媒体发表评论,公共悼念仪式对于各级政府而言,“同样是一场尊重公民生命权的洗礼从某种意义上说,举行全国哀悼活动是在提醒执政者切记保护公民生命安全的职责。正所谓“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对于普通公民而言,哀悼日仪式也意义重大,它再次沉重地提醒生者,一切物质的东西都可以重建,惟独生命将不会再生,应珍惜生活,珍生命。

汶川地震之后,有一个词在广泛流行:多难兴邦。有一句话在广泛传诵: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民族的进步中获得补偿。从汶川到玉树,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来的那种中华民族不卑不亢、百折不挠的精神,中华儿女血脉相通、心手相连、不抛弃不放弃的向心力,各民族群众风雨同舟、和衷共济、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凝聚力,俨然已经成为一种宝贵财富,这种财富不仅会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作用,更会在今后的家园重建中彰显其不可估量的威力。

逝去的生命陨落凋零,活着的人走出废墟,抹去泪水,挺起脊梁。灾区的恢复重建已经启动,他们有理由相信:新校园,会有的!新家园,会有的!他们也应该相信自己和自己同胞的未来是有希望的、有保障的、可规划的,我们也都应该相信每一个中国人未来的生活会是更有尊严、更加幸福的。未来的玉树草原,格桑花依然会开得鲜艳,藏族锅庄会一样会舞得奔放,祝福玉树,祝福中国

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