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饮酒》

发布时间:2019-05-29 12:18:10

《饮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陶渊明生平以及写作背景,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2能力目标: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内涵以及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致。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饮酒》,使学生对陶渊明形成正确认识,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启示学生培养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的处世方法。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和理解陶渊明以及他的处世态度,并学习借鉴于自身。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少人为了仕途而争名夺利,为了升迁而不择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残害亲人,但也有少数文人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田园。其中一位就是我们今天我们要接触的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作者简介

1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九江柴桑(九江县)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多在外祖父度日。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任江州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

2、讲述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

三、介绍背景

本诗选自《陶渊明集》。《饮酒》诗共20首,是陶渊明归田后所作,都是诗人酒后偶然的题咏,借以寄兴抒怀,并非单咏饮酒。本诗是其中的第五首,是历来的传诵名篇。大约写于作者归田后12年(417)。

四、一读诗歌,理解诗意。

1、划出节奏范读朗读        

 明确:    结庐//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能尔,心远//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真意,欲辨///言。

2、小组讨论,通译全诗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没有世俗往来的纷扰。

  2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问君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因为自己的精神超凡脱俗,所在的地方也就变得偏僻安静了。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边篱笆下采摘盛开的菊花,无意中望见了郁郁葱葱的庐山。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归来。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自然的意趣,想要辨析,却早就忘了该怎样用语言表达。

五、再读诗歌,品析诗歌

1、诗人“结庐在人境”,为什么能做到“无车马喧”?

2、如何理解“心远地自偏”?

3、诗歌前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人生态度?

456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578句描写了什么景象?

6、如何理解“真意”?

三读诗歌,明确中心。

主旨: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了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的乐趣。

、指导背诵

、课堂练习

(一)填空

1、表达作者志向,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借助景物描写抒发作者恬淡高远心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3、描写傍晚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歌咏人生的渴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二)对陶渊明的《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表现了诗人不慕功名利禄的高尚节操以及在自然景物中寻找乐趣的恬适心情。

B、本诗平淡自然而诗意隽永,情与景相应成趣。

C、本诗的主旨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D、诗中的“菊”、“山”、“气”、“日”、“鸟”这些极富诗情画意的景物都点出了“真意”的所在。

、小结

陶渊明弃官归隐,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独善其身,与黑暗的官场决裂,选择适合自己生存方式生活,具有一定的积极的意义,我们要学习他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但也要辩证地看待他的归隐,要洁身自好,并不一定要归隐田园,与世俗决裂,而应该积极参加社会生活,学会生存。

、布置作业 

陶渊明《饮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