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

发布时间:2020-12-18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
作者:张莉
来源:《启迪与智慧·中旬刊》2020年第10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习在思想、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表现。20168月,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的历史价值观正式更名为家国情怀 一、培育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的培养,是实现历史这门学科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英国史学家柯林伍德指出:历史学的价值在于,它告诉我们人已经做过什么,因此就告诉我们人是什么。正如吕思勉所言:史者也,所以求明乎社会之所以然者也。所以,历史教育的目的是借助历史知识讲解和分析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时代精神,培养当今中学生的家国情怀。当然家国情怀的培养,也顺应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向。教育部20143月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将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认识家国情怀 1.加强爱国情怀的教育
教育的议题不只是有关文化差异的教养,要培养政治忠诚,以此作为文化差异的极限。因此,特定的教育不仅仅是掌握一定量的知识性,更应当有更高的价值功能与思想追求。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辉煌悠久,加强历史教育不仅能发挥历史的社会教育功用,也能增强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努力践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学习中国古代史,为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感到骄傲,从而培养学生的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学习中国近代史,遭受列强一百多年的侵略,中国人民同时进行不屈不挠的抗争。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目标。 2.传承民族的优秀传统
必修三历史课本中不同历史时期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作为学生在努力学习的同时尽情的吸收丰富的精神食粮;历史必修二世界史的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到人类文明成果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尊重了解每一个地区的优秀文明成果,从而为中国的悠久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践行家国情怀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