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的登高情怀

发布时间:2014-04-19 15:58:00

古典诗词中的登高情怀
作者:吴哲峰
来源:《新高考·高一语文》2012年第03

        中国古代文人有登高作赋的习惯,登上高楼或高台,人的视野开阔,心境也自然开阔。所谓思接千载”“精鹜八极。想法多了,情感也就丰富了。刘勰说: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文心雕龙·诠赋》)于是将所见所感摄入笔端,援笔成诗、成词。登高诗词众多,所写内容多样,然而所抒发的感情却基本上脱不开哀怨愁苦、沉郁伤感之类。正如辛弃疾所说的: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不管是由衷而发,还是勉强而为,愁情确是登高诗词中最突出的情感,然细细品味其兴感之由又各不相同。这里以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材所选诗词为例,体会登高诗词中的丰富情思。

        一、 羁旅行役,思亲怀远

        古代文人或是因为求学做官,或是因为贬谪远放,或是因为游历山川,或是因为探亲访友,常远离故土,加之路途遥遥、交通不便,一去就是许多年。诗人们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而倍感羁旅行役之苦、思乡思亲之痛。因此,游子登上高台,极目远眺故土之所在,便成了寄托思念之情的最好方法。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的下阕就描绘了一个游子登上高楼寄托相思的情景。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因思乡而黯然销魂,因羁旅而愁思缠绕,此时的游子怎能入睡?独倚在明月映照下的高楼,眺望故土,然思乡之愁更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欲以酒解忧,结果却是举杯消愁愁更愁。结尾两句,使这相思之苦又更进了一层。

        身处异地的游子会思乡思亲,而家中的亲人也会思念在外的游子,也常登上高楼追寻游子的足迹,望断天涯,聊寄相思,如李璟的《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无限恨,倚阑干。思妇怀念远人,在睡梦中梦见了丈夫远戍的边关,然而美梦不常,梦醒之际只能登楼凭栏,吹彻玉笙。笙寒,人心亦寒。这使词笼上了一层孤寂凄清之情。结尾多少泪无限恨,倚阑干情思幽深,含蓄不尽,饱含了思妇的无限期待、无穷惆怅和无尽怨恨之情。

        在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这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在登高远眺中,有机地融合到了一起。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想到佳人或许也在高楼上盼望着我归来吧?她有多少回把别人的归舟当作是我的归舟呢?她可知道,我此刻也正凭依着栏干忧愁不解呢?词人实写游子思乡,虚写亲人思念游子,化实为虚,虚实结合,笔意曲折委婉,情意却深挚绵长。

        二、 人生苦短,感慨身世

        登上高台,人的视野自然开阔,所见景象也就浩渺无限。处于壮阔的自然山川之中,人愈觉自身的渺小;与无穷的宇宙相比,人倍感生命的短暂。所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种个体渺小、生命短暂之感,激发了文人对自己人生价值的探讨,而探讨的结果往往是慨叹人生苦短,身世不幸。所以很多登高诗词都抒发了诗人身世不幸、壮志未酬的悲痛。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一诗正抒发了这种情感。作此诗时,他任池州刺史,正处于一生中困蹶不振的时期。杜牧有着建功立业、经邦济世的抱负,却不被重用,长期远离政治中心。仕途不得志,使作者内心充满了矛盾与痛苦。诗的中间两联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表达出作者欲以菊插满头的放浪之俗和酩酊大醉的忘忧之举,来掩盖和消解长期积压心头的郁结,流露出作者的自勉与自励之情。

        然而,诗中须插”“但将”“不用等词,却又让人清楚地感受到了诗人情感的挣扎。这看似旷达的文字却隐含着作者政治失意的愤激之情。诗的最后两句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同样通过表面的超然物外,委婉曲折地抒发了心中的不平之气。

        仕途失意、怀才不遇之悲在另外一个人的诗歌中也能充分体现。这个人就是诗的第二句与客携壶上翠微中的,即张祜。张祜比杜牧年长,早有诗名,但受元稹排挤,未能见用。一个仕途坎坷,一个怀才不遇,两个政治失意、同病相怜之人在这重阳登高之日,借酒消愁,抒发着内心的抑郁不平之情。

古典诗词中的登高情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