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和方法

发布时间:2020-02-25 12:04:46

新学期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和方法

1 激发潜能 鼓励创新

在教学时应注重选取鲜活、灵动的新话题、新材料,关注社会、贴近生活实际,创设新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尤其在“排列组合与概率”中更要渗透,使学生学会“自主发展”。

2 以人为本 平等对话

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群体与个体的不同角度的思维差异,引导学生由被动者转化为主动学习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之间的交流,平等对话,由“教法”变为“学法”,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 尊重规律 科学发展

教学中的选题不论在题例设置、内容安排、方法应用,还是在训练考察等方面中都应考虑学生的心理和认知水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使学生真正“与时俱进”。

4 精讲精炼 提取精华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的进行点拨,并提出中肯的建议并不是非得要“一语中的”,而是把探究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多次练习中提取多条规律,教师归纳、提取,剖析错题,加强误区之中的警示,使学生真正“跳出题海”。

改进教学方法 注重学生参与 提高教学质量

摘自:《新课程教育网》

教学方法是最富有生命力、最有能动性的师生共同组织的认识过程和心理感受。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在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认真设计课堂教学程序、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笔者从事化学教学,总结几年的教学经验,得出了如下心得: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根据授课对象、教材内容、题材课型、学校条件和教师本身的教学特点进行选择。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重在选择。教学方法可按教学活动形式划分,也可按教学心理作用划分。

按教学活动形式划分:有“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发现法、探究法、讲座法、谈话法、实验法等。由于学生对化学课比较陌生,对化学研究的对象,化学界取得的成就不了解,在讲授绪言课时,教师应灵活运用讲座法和实验法进行教学。我在讲《序言》时,首先演示了钠在水里不点自着的实验,使学生感受到火球的存在;当钠燃烧结束后,用滴管滴入少量酚酞试剂到溶液中,溶液中马上出现艳丽的红色,此时学生表现极其兴奋,接着向红色溶液里滴入过量盐酸溶液,红色逐渐消失,最后用简易喷雾器将该溶液喷射到事先用紫色石蕊试液写好的“相信自我,理想就会实现”、“成功从现在开始”等带有激励意义的条幅上,会看到紫色的字变为红色。这样,使学生一开始就感受到化学是个色彩斑阑的世界,同时精神也受到极大鼓舞,更使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深厚的兴趣,为日后学好化学作好心理准备。又如,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第一节《水是人类的宝贵自然资源》,课文概要地介绍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以及水与生命的关系。该内容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好教材,可以采用“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的教学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从阅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获取知识,并结合自己报刊中看到的有关资料,就当地的水资源、水污染、节约用水等内容进行讨论,交流学生阅读课文后的心得体会,最后教师再利用图片、投影,放映录象带等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对于CO2H2O2的制取与性质,以及酸、碱、盐的性质,可采用实验法,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像铁生锈条件,金属的活动顺序,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变方法可采用探究法,以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另外,我们在教学中还可以运用发现教学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收集周围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加以探索,激发探究心理。如为什么铁在潮湿的地方容易生锈;为什么塑料制品在日光照射下容易老化;为什么粗盐容易潮湿;为什么汽油可以洗去油渍等等。通过对诸如此类的实例解释,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方法按教学心理作用划分:有悬念教学法、暗示教学法、情感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成功教学法等。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心理发展水平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就思维而言,青少年时期的抽象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属于经验型。根据这一特点,初中化学的教学应从那些直观的、具体的物质和现象,从身边的事物和生活常识入手,组织授课内容,逐步引导,使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可适当采用暗示教学法。如讲解“缓慢氧化和自燃”时,可以先不讲概念,设计一个有趣的演示实验,将滤纸浸到溶有白磷的二硫化碳中,然后把滤纸挂起晾干,不到半分钟滤纸先冒烟,最后发火燃烧。这时教师提出:“不用点火,滤纸为什么会自动发火燃烧?”学生对此引起浓厚的兴趣,他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这时水到渠成,教师借此机会讲解课文并揭开谜底。

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用一些修辞手段或增加趣味性和幽默感的语言来活跃气氛,调节师生情感。如为区别大理石和碳酸钙时,我用诙谐的语言:“CO2气体通入清洁石灰水后产生了大理石”,学生哄堂大笑,学生在笑声中学到了知识。我常采用了顺口溜或俏皮话等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记忆。如过滤操作要求可概括为“一角”、“二低”、“三接触”; H2还原CuO实验操作顺序可叙述为:“实验开始先通氢,排尽空气再点灯,由黑变红就撤灯,试管冷却再停氢”;记忆金属活动顺序可采用谐音:“借给那美女,锌铁锡千斤,铜汞银百斤”。诙谐幽默的语言促进了师生之间感情的交流,和谐的课堂气氛使用学生的大脑处于活跃的状态,使学生乐在其中,乐中有思,思中求知,在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达到了“教”与“学”的和谐同步,实现了情感教学、愉快教学和成功教学的和谐统一,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当然,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参与,促进学生主动思维。课堂教学的成败,主要标志是看教学效率的高低,而教学效率的高低决定于学习参与教学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地、创造地思维,积极探究,开阔视野。如在学生做气体的制取实验时,不给学生组装装置,而是让学生分组合作,自己操作;对于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让学生根据已学习的知识自己去归纳总结;又如我在讲CO还原CuO实验时,对于尾气的处理方法,让学生们设计改进方案,积极鼓励,适时引导,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已见,课堂气氛热烈而有序,最后学生们得出了五六种方案,让为师的我也大开眼界。同学们在丰富的想象中获取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了“教”与“学”的和谐共振。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学习研究教学理论,努力做到深入教材,把握好教材,根据实际,科学地选用教学方法,注意及时总结经验,积极进行教学探索,悟出各种教学方法的真谛,吸其精华,灵活运用;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案例: “质量”教学的改进措施

上海市建平实验学校物理组 许绪根

“质量”的教学,在新教材中没有安排,主要是基于上海本地的教学实际作的调整,学生在“科学”课中对质量的概念已经有初步的认识了解。但普遍认为科学中对“质量”的描述只停留在日常生活对重量的理解程度上,在进入真正的物理教学之初,这一概念必须重新加以巩固并在认识上有一个规范化的提高。传统的对质量的教学一般强调两点:“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这一概念的教学以及认识质量是物体的属性的教学。难点主要在学生对“属性”的理解比较抽象,难以形成“具象”的认识。我认为这主要还是因为学生对质量的概念中“物质”一词无法真正理解。“物质”归根结底是什么,学生不能形成具体的认识,从而造成理解障碍。

第一次对本知识点的教学过程还是采用老办法,多举物质的例子来一遍遍强化。但是学生总是觉得木头是木头,铁是铁,水是水等不能将他们统一到“属性”的认识上来。自然对物质不随“位置”“形状”“状态”“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实际情形难以理解,只好硬性接受,应付做题。

新教材的体系,忽然使我想到何不在原子和星系之后结合物质的不连续性即物质的基本粒子特性来进行质量的教学呢。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发现还没有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进行质量教学的案例。这又使我犹豫不决,会不会这样的教学方式有问题?是欠知识的科学性?还是欠认知过程的科学性?在确认基本不存在知识的科学性之后,我决定试一试。

首先,在原子一节的讲授中,我有意识地加强基本粒子的教学,提高他们认识到自然界中的物体,无论高低贵贱,有生命没生命都是由相同的基本粒子构成。只不过构成的结构方式不同而已,好比同是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建筑各式各样丰富多彩。认识到不同物质的相同性:最基本单元——基本粒子——相同。再进行质量的教学时,学生很容易就能接受“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中的“物质”的含义。即质量就是反映物体所含的基本粒子的多少的物理量。接着,对质量“属性”的教学便可以比较顺利地过渡了。物体移动了位置,组成它的基本粒子数不会改变,变化了形状,改变了状态和温度,基本粒子数也不会变化,质量自然不会改变。学生的理解由于有“具象”的基本粒子的支撑而变得容易。而且这种理解更接近实质。实际教学中,做了这样的改进,学生的理解明显加强了。问题不再像以前那么多,也没有再集中在对“属性”难以把握上。效果显著。

另外,这样处理“质量”教学,对日后的“密度”教学也会很有帮助,即密度即是反应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的紧密程度的物理量。使得“密度”教学的难点也轻易地被突破。

新学期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和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