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问题意识

发布时间:2013-07-28 09:26:01

什么是问题意识

近年来,问题意识越来越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这可以从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看出来。

1995~2004年发表的与问题意识有关的期刊论文(资料来源:中国期刊网镜像站)

尽管问题意识的研究正呈现“繁荣”状态,但笔者认为目前对问题意识的研究还浮于表面,而对“什么是问题意识?它包含哪些要素?”“学生的问题意识强弱如何衡量?”“学生问题意识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等实质性的问题缺乏全面系统的分析。下面,我们对问题意识的现有界定作些分析,目的是希望更多的学者能够对问题意识的实质性问题进行研究。

国内在定义问题意识时,趋向于把“问题”与“意识”进行组合来得出“问题意识”的概念。意识的概念在不同的学科中有自己特定的含义①,哲学角度来看,意识是指与物质相对应的一种哲学范畴,它是与物质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一种精神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意识是指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即借助于语言对客观现实世界的主动地自觉地反映,是心理活动的最高形式;从医学的角度来看,意识就是人对外部世界和自身心理、生理活动等的觉察和感知。偏向于医学意识的概念来定义问题意识的有:安徽师范大学姚本先先生,他在论文《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载于1995年《教育研究》第10期)中认为:“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思维的一种问题性心理品质”;杭州师范大学的周伟亮认为问题意识指主体对问题的感知、态度和行为的调节,是人认识问题和对待问题的统一;周小山等人在《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中认为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海南师范学院初等教育系教授关文信认为问题意识是指个体对问题能够敏锐感知,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心理品质;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授李启明认为问题意识是指人们自觉地认识问题的程度。我们对上述几种定义中把问题作为感知的对象有些疑惑:其一,问题意识仅处于模糊的意识层面,没有在操作水平上形成明确问题,问题还没形成怎么能对它认识和对待?其二,既然问题已经成为学生感知的对象,还要研究问题意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干什么?如果有人反驳:难道不可以对已有的问题进行感知发现新的问题吗?我们认为学生发现问题不一定在对问题感知的基础上发现和提出问题。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思维科学研究所的郎加明也认为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主观能动性和认识途径是多样性的,创新者发现问题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对已有的现象进行考察从而导致新的发现,如伦琴发现x射线,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伽伐尼发现电流等,都是对在实验中观察到的异常现象加以研究而取得成功的②;也有的是通过怀疑、想象提出问题而后得到事实的验证从而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另外,我们对广为学者接受的“问题意识”概念(即安徽师范大学姚本先先生提出的)还有一点疑惑:既然学生已经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还怀疑干什么?笔者认为对意识到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怀疑是产生问题的一种途径。偏向于哲学意识概念把意识作为一种“精神” “能力”的有:王加微、袁灿在其著作《创造学与创造力开发》中认为问题意识实际上就是一种寻根究底的精神,是一种革新的批判的精神;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王真东认为:“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还说“创新精神就是一个人的问题意识,所谓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异事物的敏感,对真知的执著追求,对发现、发明、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是进行创新的动力”;陕西理工学院中文系的李建军认为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对事物好奇、敏感及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我们认为这些提法有的过于狭窄,有的没有揭示出问题意识的真正内涵,有的混淆了问题意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关系。另外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李思民教授也对问题意识进行了界定,他认为:“人的大脑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经常致力于各种矛盾的思考,并探索其发展态势和结果,久而久之,便形成问题意识。简言之,所谓问题意识,是对事物‘内在理性’的一种突破,指人以质疑索解的态度审视主客观世界所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它是以一般和个别、必然和偶然的客观辩证关系为依据的、对带有或然率的确定事件可能发生的一种测度。实际上问题意识也是一种洞察古今的批判精神和忧患意识。通俗地讲,问题意识是一种叛逆思维习惯。”我们认为:他的定义首先让人把握不住其内涵,问题意识到底是一种精神、一种意识?还是一种思维习惯?结合思维的最新研究以及下定义的规则:定义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象的一般属性,一部分是对象的特有属性。一般属性通常都是用被下定义概念的最邻近的上位概念来表示,而特有属性则是在被下定义概念中有的,但在上位概念内涵中没有的属性,逻辑上称为“属差”,定义就是由上位概念加上属差构成的③,我们把问题意识的界定为“问题意识是指主体在进行认识活动时,通过主体对认识对象的深刻洞察、怀疑、批判等多种方式,产生了认知冲突,经过深入思考后仍困惑不解时,出现了一种具有强烈的探索情境的真实问题或想做出发现式创新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不断地积极思维,直至问题解决。”其中发现式创新是指“在新奇的现象中探求出未来趋势、重复的现象中探求出客观规律、密集的现象中探求出事物本质。”

对这一定义的几点说明:1)问题意识是意识派生出来的,问题意识的上位概念与意识的上位概念是一致的,都是一种心理状态;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环境意识、主体意识等同属于意识的范畴,这里问题意识与其他的意识的“属差”应该是“时刻想着去探索情境的真实问题或想做出发现式创新”。2)上述是广义的问题意识概念,它包含四个要素:①主客体要素:主体是指具有社会性的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客体又称为认识对象,简而言之,它是人的认识所指向的目标,具体地说,认识对象可以是一种进入认识视野的自然、社会、精神等各个领域的事物和现象;可以是主体考虑加以解决的问题,包括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社会实践中的问题,各行各业、不同领域、不同范围的问题,全局性、战略性的或局部性、战术性乃至操作性的问题等等;也可以是主体酝酿创造或改进的某种产品,包括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社会关系产品,以及塑造人才这种特殊的“产品”等等。④②需要要素:认识对象要适应人的实践和科学研究的需要或存在于人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成为人们的思维对象,值得人们去“打破沙锅问到底”。麻省理工学院的著名教授李跃兹指出:“认识到某种社会需要是在创造发明活动中迈出的第一步”。③优化要素:主体对现状的不满或否定并想方设法去改进或主体欲从被打破的,处于不平衡的认知结构状态过渡到有序的、平衡的认知结构状态。④动力要素:问题意识能否最终达成依赖于主体是否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以及顽强的创新意志。狭义的问题意识概念主要是针对动力要素而言的,就是指主体怀有探索情境真实问题的强烈欲望

什么是问题意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