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影评观后感

发布时间:

《绿皮书》影评观后感
《绿皮书》影评观后感
去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水形物语》看过之后写了一篇文章:《水形物语》凭什么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
昨天刚看完《绿皮书》,今天就获得里最佳影片,也来聊聊这不电影。
寡淡无味的剧情
看完这部电影,发了一条说说。
“各位千万别学编导,总能猜到剧情的感受实在是太糟糕了。”
如果不是豆瓣评分那么高,是没有兴致看这部电影的。开头十来分钟就猜到里故事剧情,一路上能够发生的事情都在预料之中,觉得应该发生的事情一件也没有发生。
这是政治正确么?以为是大烂片的《黑豹》也能成为热门,《蜘蛛侠平行世界》里,出现一位有色蜘蛛侠。这都没啥,难道白色皮肤的“上帝”看久里,非得来一位黑色的?什么是种族歧视?压迫,剥削,歧视。
那么小心翼翼,精心试探,就怕碰到“种族歧视”,难道就不是歧视了么?
当时《奇葩说》里有一期讨论“同性恋”。我的观点是,当我们讨论“同性恋”的时候就已经是歧视了。为什么?因为,如果

他是正常的,还需要讨论么?
种族歧视也是如此,如果不是在“平等的人”的前提下进行对话,而是“色差”之间的对话,就已经是歧视了。
剧中有一组镜头,在南方的乡村,汽车抛锚,白人司机修理汽车,黑人boss倚靠车边,看着对面劳作的黑人。想表达什么?在特定的时期里可以理解为,黑人翻身做主,但还有部分黑人甘为奴隶?
马丁路德金博士去世多少年了?是翻不了身,还是不愿意翻身?北美大陆的原住民是印第安人,是黄种人。白人就是高贵?那么司机这位意大利人呢?
一方面敏感,一方面怕刺激这个敏感。这个敏感区域就越来越大。
电影的格局在“色”还是“人”
《绿皮书》在格局上还不如《触不可及》。
同样是在白人与黑人之间讲述故事,同样改编自真实情节。同样是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不同的是,boss,一个是白人,一个是黑人。
不同的“病”——
《触不可及》探讨的是“人”如何对待“人”,跟颜色没有关系。
《绿皮书》想表达的是,“人种”如何对待“人种”,都是颜色的问题。

《触不可及》去解决“人”的问题,找寻“人”的共同性,发现一切的问题跟颜色无关。
《绿皮书》去解决“人种”的问题,发现一切的问题都是因为颜色。
这些年有关黑人的电影非常多,看的感觉就像创作者在说:你看这样如何,这样是否可以。就怕探寻到一点点有关颜色的歧视。
其实,中国的形象也在好莱坞电影产生着变化。从“跳梁小丑”到假想敌,美剧《末日孤舰》的敌人从第一季的内部转变为第二季,第三季的俄中。后来又成为“合作的敌人”,影片《2012中成为诺亚方舟的建设一方。再后来,资本开始出现在影片中,《变形金刚》《敢死队》《超凡蜘蛛侠》。《毒液》中硬是加入里中国元素,对剧情没什么关系,换一个地区依然成立。阿里影业则是《绿皮书》中的一个投资方。
电影创作中“小心翼翼”的态度,粉饰了太平,暗藏里冲突和危机。
要谈,就深入去谈。要么,别谈。
ps,李安的电影就去讲述“人”遇到的问题,而不是“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分别遇到的问题,更不是“白种人”与“黑种人”的问题,或者“白种人”与“黄种人”的问题。记住,颜色的问题,最根本的是政治问题。

可以聊的内容
这部电影也有许多值得聊得内容。
最佳影片的提名影片,暂只看过《绿皮书》和《黑豹》,以往年最佳影片的对比中,这两部都不够格。
《绿皮书》的铺垫太长,也必须有这样的铺垫才能有一定的历史环境基础。并非两个人的直接针锋相对,而是社会的裙带关系让两个人产生隔阂。
社会关系产生了这种隔阂,同时也消解里隔阂。
这也表明影片角色的设置中,二者没有直接矛盾,就像战场中双方的两人并没有直接的矛盾,社会秩序让二者成为对立,自然秩序让二者成为一体。这种关系的理解可以参考韩国影片《欢迎来到东莫村》。
没有直接矛盾,让这部电影力量不足,又无处宣泄,软绵绵的打在生活上。不仅文盲还白痴的意大利人司机,不被白黑族群认可的艺术天才,在写信中沟通里感情。
对生活的理解,有那么几条金句。就像韩寒所说某些台词的观点自己也不认可,只不是为了押韵。《绿皮书》里对生活的感悟,也就是作文中的无病呻吟,无事抒情。

《绿皮书》影评观后感

相关推荐